张廷玉并没有被抄家,只是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乾隆只是让张廷玉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当然晚年的张廷玉的确因某些事情惹怒了乾隆,而震怒的乾隆遂下诏削其伯爵爵位,罢其配享世宗庙宇的权利,并夺其官职。
张廷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康熙朝官至吏部左侍郎,雍正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朝官至总理事务王大臣,爵封伯爵。
可以说张廷玉在雍正、乾隆二朝是真正的朝廷重臣,二帝的股肱之臣。他是清朝官做的最大,最受重视的汉族官员,以汉族的身份能做到乾隆朝的顾命大臣,能总揽清朝的朝政大权,张廷玉的政治能力和头脑自不用多言。
但正所谓人无完人,即使这个再优秀,再天才,他也总会有缺点,如项羽,他虽天下无敌,但性格却太刚愎自用,再如韩信,他虽是军事天才,但政治能力等于弱鸡。如此,张廷玉也不例外,他政治能力虽强,但性格却很固执,属于倔驴子,认准的事情他就一定要得出个确定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的结果,他就一定会追出个结果出来。
也就是张廷玉这般执拗的性格,最终让他与乾隆生了间隙,最终也惹怒了乾隆。
张廷玉在雍正朝因为其本身巨大的功绩,他辅佐着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各种新政,替雍正稳固着大清江山,可谓是居功至伟。因此当时雍正帝为了奖赏他为清朝做出的贡献,遂承诺于张廷玉,等他百年之后允他入祀太庙。
“配享太庙”简单的说就是臣子在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灵位放置在皇帝的庙宇中,然后世世代代受到皇家的日日夜夜的供奉。因此,这等事情向来是为人臣子者一辈子都想得到的殊荣。如此,当年张廷玉在听到雍正这般许诺后,那是万分心喜,可谓是做梦都能笑醒。
自此之后,张廷玉就一直牢牢记住雍正给他的这个承诺,有时想的是都走火入魔,他都巴不得自己早点死,然后早点享受到这等天赐的殊荣。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张廷玉在乞求离职养病被乾隆批准后,他在谢恩时,就跟乾隆说道“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就是雍正在位的时候,他曾许诺等我百年后,就让我配享太庙,而去年我跟陛下祭祀时,陛下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所以我怕死后陛下会不让我入祀世宗庙宇,而且坊间也有这种议论,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够给我一个凭证,保障我死后能入祀世宗庙。
张廷玉如此说,摆明了就是不相信乾隆。这种行为了往大了说就是大不敬的重罪,是要杀头,毕竟“君无戏言”,乾隆可是皇帝,张廷玉居然不相信他,而且话里话外都有威胁之意,这摆明了就是给乾隆难堪啊!
不过好在此时乾隆并没有深究下去,他虽然恼怒,但也知道张廷玉的这种性格,所以并未太过计较,最后还是依了张廷玉的说法,给他留了一个申明雍正帝的成命的手诏,并赐诗以安其心。按理说乾隆这等做法,对于皇帝来说已是仁至义尽,乾隆对张廷玉如此尊重,张廷玉也应感恩戴德了。
可乾隆对张廷玉虽是仁至义尽 ,算是给足了张廷玉的面子了,但张廷玉却没有给足乾隆的面子,反而因为乾隆的这般做法忘乎所以,俨然忘记了君臣之间该有的礼数。本来乾隆已经给了张廷玉想要的东西,张廷玉应该亲自前往皇宫谢恩。可是张廷玉并没有这么做,他居然只是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向乾隆谢恩,这等做法把乾隆当做什么了?人家乾隆可是君,你一个臣子谢恩居然不自己去,反而让自己的儿子去,你这是把乾隆当做平辈或下属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鄙视乾隆吗?
如此,愤怒的乾隆就让军机处拟旨通知张廷玉让他明白回奏,可是旨意还没下发,张廷玉居然就已经知道乾隆想干嘛了,次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这下可好,乾隆本就对张廷玉有了怨言,现在张廷玉这般作为更是犯了乾隆的大忌。
乾隆旨意还没下,张廷玉就知道乾隆想干嘛,这意味着什么?这明摆着的就是张廷玉在军机处有自己人,他在监视着乾隆的一举一动,这你觉得乾隆能再忍吗?作为一国之君,自己的一举一动居然被臣子监视着,这置乾隆于何地,他让乾隆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如此,张廷玉种种做法终让乾隆忍无可忍。1749年,乾隆罢免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当然此时乾隆还是念及他的功绩,并没有剥夺他配享太庙的权力。可是这个时候张廷玉不知是年老体衰,老糊涂了,还是什么的,他居然丝毫没有年轻时的那种政治眼光,他似乎未发现乾隆对他已经失去耐心了,他依然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1750年,乾隆的爱子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却是丝毫不顾及乾隆的心情,再次提出要辞官回乡,并再次重申希望乾隆记住当年雍正配享太庙的承诺。这下可好,乾隆再也不顾张廷玉曾经的功绩,他彻底的愤怒了,此时张廷玉曾经日思夜想的“配享太庙”终被剥夺。
当然,张廷玉死后,怒气已消的乾隆还是念及他对大清朝的功绩,遂依然遵从雍正对张廷玉的承诺,让其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