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六年,伴随着黄河暴涨泛滥带来的的水灾,一个更大的一个危机随之而来,那就是“国库空虚”。黄河发了大水,大量的灾民需要救济,水灾后的河堤需要修复,河道需要治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但是四阿哥胤禛到户部查完帐之后告诉康熙的是一个目瞪口呆的消息:户部国库几乎没有存银,筹粮赈灾所需的款项都拿不出来了!
康熙震怒之下痛斥了代理朝政的太子胤礽和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国库空虚至此,你们是如何管理这个国家的?国库仅仅只有不到五十万两的银子,灾区周边也已经无粮可调,你们还妄谈什么调粮赈灾,拨款治河!四阿哥胤禛面对这样的局面提出了一个应急的办法:先拨一部分银子买粮赈灾,同时派人到江南筹款赈灾。同时,四阿哥胤禛主动请缨前往江南筹款赈灾。
眼前的麻烦有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国库空虚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到底亏空了多少啊?康熙心里没底,而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只是磕头谢罪——他们也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亏空的以及亏空了多少。其实,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应该是很清楚的,这个八阿哥胤禩并不笨,而且给满朝文武的印象是“干练沉稳”。胤禩什么都不说,其实他是不敢说甚至是“不想说”。
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筹款赈灾,修缮河堤疏通河道的时候,康熙亲自到户部了解了国库亏空的原因和数量,了解的结果让康熙大吃一惊:国库亏空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二百万两!并且绝大多数是被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员还有皇亲国戚们“借”走的!当下的朝廷官员如果不从国库借银子都会“不入流”!
国库亏空如此,朝廷吏治腐败如此,康熙心里既着急,又无奈。国库空虚和吏治腐败仅仅缠绕在一起,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没有果敢和担当的人是无法扭转这个局面的,看太子胤礽的那个样子,估计是指望不上,究竟哪个皇子可以担当此任呢?还好,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在江南筹款赈灾治河修堤的差事办的很好,算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但是这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清朝当下遇到的“国库空虚”的大难题和大麻烦。
所以,当四阿哥胤禛在江南筹款赈灾治河修堤圆满完成即将回京的时候,康熙重重的奖赏了四阿哥胤禛,封四阿哥胤禛为雍郡王。接着,康熙抛出了自己的另一个悬赏:如果那个皇子愿意接下“追比户部欠款”这个差事,哪怕只追回一千万两,就立刻封亲王。康熙想看看是否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他失望了。
面对“亲王”的爵位的诱惑,几乎所有的阿哥们都表现出了沉默和退缩。而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干脆上折子辞职不干了!当然他必须要自责一把,然后引咎辞职。不但引咎辞职,他还狠狠地夸了四阿哥胤禛,然后“为皇阿玛计,为祖宗的江山社稷计”的感人理论下,隆重推举四阿哥胤禛来担当“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潜台词就是“胤禛干得好,那您就都让他干好了”!
所有的皇子一致同意八阿哥胤禩的推荐,都认为四阿哥胤禛是办这个差事的最佳人选。面对“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和“亲王”爵位的悬赏,众阿哥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众口一词,这几乎就是把康熙逼到了墙角:我们都不行,你还是指望胤禛吧!面对如此情景,康熙已经就不是愤怒了,而是悲哀,是羞愧:老爹有难处了,没一个人肯出来帮我啊!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还没有回京的四阿哥胤禛的身上了。这些事关于“追比国库欠款”这个差事的背景。
康熙的悬赏和众皇子的表现,足以说明“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有多么的困难。另一方面康熙也算是看透了,自己的这么多号称有能力有水平的儿子,到了关键时候没几个靠得住的。果然,胤禛刚刚回到京城,人还没回家就在洛河驿遇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那些欠了国库银子的官员们,他们是来求这个极有可能办理这个差事的四王爷“网开一面”的。四阿哥胤禛搞明白这些号称给他接风的大臣们的意图之后,一气之下甩手走了。
差事还没答应办,就已经有人开始挖坑,这件事的困难和复杂可想而知——除了当事人还有挖坑和看热闹的。四阿哥胤禛其实也已经感到了面对的困难,为难情绪肯定是有,到底接不接这个差事,胤禛心里很犹豫。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进宫见康熙汇报工作的时候,康熙非常关切的让两位阿哥先去吃饭——既然在洛河驿没吃成,那就赏你们在宫里吃吧!但是康熙并没有在胤禛和胤祥汇报工作的时候提“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他一方面需要和胤禛单独谈,另一方面也特意个胤禛考虑的时间,康熙指望的是胤禛主动请缨。
胤禛和他新请的师爷邬思道总算是在胤禛的府上第一次见面,当晚,胤禛就开门见山的告诉邬思道“追比国库欠款”的事,他想听听邬思道的分析和建议。同时也是想检验一下这个“世外高人”的成色。邬思道非常详细的给胤禛分析了国库欠款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那些欠款官员的成分,欠款的原因,追款的难度。总的来讲就是: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动机各异,相互攀比,情况普遍,法不责众,更重要的是肯定还会牵扯到许多的王公贵族。这个“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应该是不好办,也办不好。
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问邬思道:那按你这么说,这个差事我就不能接了?邬思道连忙说:不,这个差事四爷你必须接,如果连你都不接这个差事,那岂不是皇上身边就没有一个能够为他分忧的儿子了吗,那他老人家该有多伤心啊!邬思道的这个理由,四阿哥胤禛当时并不是完全赞同,所以他打了个哈欠,劝邬思道早点休息,打手径自走了。
其实,邬思道在这个问题上看的还是很透彻的,康熙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样一个错综负载的,牵扯到很多人利益的事情,让谁办都办不好,也不可能办好,能追回来多少都不好说,但是,这件事必须有人能站出来承担,这一方面是表明康熙和朝廷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让康熙的心理有所安慰,自己的儿子终究还是愿意为自己分忧解难的,至少说明康熙作为父亲教子有方,作为国君御人有术。
所以,这个“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就变成了“态度重于结果”的差事,谁敢牺牲自己,冒着得罪朝廷中晨和皇亲国戚的风险为康熙抗下这个差事,在康熙心里会真心感激他。至于结果康熙不会太在乎。邬思道正是看透了这一个核心问题才会建议胤禛承担这个差事,这个差事就是办不好,只要敢办就能加分。
邬思道是对的,这一点胤禛是到了第二天和康熙对话时才感觉到,当康熙对税收不利,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痛心疾首,又感到力不从心,感叹皇子们当中竟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分忧的时候,胤禛相信了邬思道的分析,果断主动请缨办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并表态“做个孤臣”。康熙听罢,非常振奋:好!有了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什么是“孤臣”?简单的讲,就是只忠于皇上,不结党,不拉帮结派,为了皇上谁都敢得罪。这当然是康熙最愿意看到,这样的“孤臣”越多越好。从此,在康熙眼中,胤禛就是一个典型的“孤臣”,而胤禛也凭着“孤臣”的形象在康熙的心里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最终成为皇位继承者。邬思道这个师爷的洞察和分析判断能力非常了得,而胤禛的悟性也是堪称上乘。两个人相得益彰。
对此各位读友们觉得呢?有什么不同的建议与看法,欢迎分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