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点儿两难,看具体情况吧。关注历史的马少伯,分以下两种情况,聊表拙见。
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
用两个历史实例加以说明。
实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之争,越王被围会稽,吴国只要再一哆嗦就可以将越国覆灭。这个时候范蠡劝勾践: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就这样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长达三年之久,且每年都要向吴国进献大批财宝、粮食等物资。待三人回到越国之后,君臣同心、君民协力,经过二十年的暗中休养生息,最后将吴国一举歼灭。
实例二:汉高祖刘邦自从被围白登之后,向匈奴纳贡、和亲的举措一直延续到汉景帝。在这期间汉朝皇帝与民休息、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为武帝朝打下了经济和军事基础。到了汉武帝时期,重用卫青、霍去病等武将,把匈奴赶到了漠北,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弱也不图强,势必被灭
宋朝曾被契丹辽国、女真金国相继压迫。之所以没有被很快消灭,不是因为它自身强大,而是因为辽国、金国相继被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软化掉他们原来游牧民族的性格或精神。然而,即便辽、金两国相继在北方虎视眈眈,宋朝自身依旧不想着图强,只会苟安东南。都是在安逸的农耕环境中繁荣和软化下去。
北宋太祖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不思进取,委曲求全,琴棋书画,夜夜笙歌。北宋军队都兵临城下了,自己都还不知情,最后奉表投降。
综上所述,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为了自身也好,为了天下苍生也罢,可以采取不侵略的对外政策。但是不能不历练、保持自身那种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不能不做好国防以抵御外敌,不能不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否则只能是以羊遇(御)狼,任人宰割。即使是由于实力悬殊,那也应该暗自图强,不可苟安。即使是死,最起码要保有最基本的自由、独立和尊严。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是马少伯,关注我,一起探讨历史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