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文丑已经在乱军中被杀死,按照固有的套路,只有割下他的首级才算军功一件。文丑是个大家伙,他的脑袋也就特别值钱。
关羽斩杀颜良,就封了个汉寿亭侯。文丑与颜良是齐名的河北名将,他的的脑袋也值一个亭侯,不去抢才是傻瓜呢!
文丑(?-200年),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大将。
在史料中,关于文丑的记载很少,看一下时人的评价吧。
建安五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大将,率精兵十万,战马万余欲进攻许都。许多人非常担忧,认为袁绍不好对付,许都危急。
孔融就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意是说,老曹啊,可得小心哪!
荀彧把嘴一撇,说:“颜良、文丑,匹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曹操心中没底,但为了给将士们打气,只得赞同荀彧的看法,说:“然也,然也。“
当时在场的战将,心里是“十五个竹筒打水”,七上八下,摸不着壶底,不清楚孔融与荀彧到底谁说得对。
200年,袁绍派遣颜良率领精兵数万围攻白马。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以张辽、关羽为先锋,亲率轻骑急行军,突然出现在颜良阵前。颜良惊慌失措,仓促应战。
关羽是个厚道人,由于曹操对他不错,他想离开,曹操老大的不高兴。于是,项羽心想不立个大功,还真不好意思一走了之。既然老孔说颜良厉害,那就照他下手吧。关公也不含糊,直接就冲着颜良去了。
张辽心想,江湖既然传说颜良、文丑牛逼,恐怕也不是浪得虚名,小心为上。既然关羽想立功,那就让他先上,自己给他做掩护。
结果一眨眼的功夫,关羽回来了,哐的一声,把颜良的首级仍在了曹操跟前。
张辽一看,心想:‘我靠,真像荀彧说的一样,颜良原来是个菜鸟哦。“于是,心中发狠,如果见到文丑,决不能失去立功的机会。
当时,徐晃是跟随曹操大部队在后面,没有亲眼见证关羽万人阵中杀颜良的过程,但听说一刀就结果了颜良,也意识到老孔当年在北海,被袁绍长子袁谭吓破了胆,看到骑马提刀的都害怕,看来颜良、文丑都不过如此。于是,也有了杀文丑的想法。
白马之围解除后,曹操迁徙百姓沿河西撤回许都,自己亲自押送粮草辎重断后。等到达南阪(在白马南)时,袁绍派遣刘备、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追赶上了曹操。
当时,曹操只有不足六百骑兵。众将惧怕,就建议曹操撤军回大营。
荀攸一听就火啦,说:“撤、撤、撤,撤啥子撤哦。这、这、这,这正是歼敌的好机会。。。。。。”
曹操心知肚明,心领神会,与荀攸对视一笑,知道荀攸是个磕巴,说话费劲,一着急就更说不出来了。曹操恐怕失去战机,不等荀攸把话说完,就下达了命令。让所有人解鞍下马,队伍解散,自由活动。
刘备、文丑率领的骑兵感到,一看见辎重就开始疯抢,文丑呵止不住。
曹操突然命令上马,向袁军发起进攻,大胜袁军,刘备脚底抹油溜了,文丑在乱军中被杀。
曹操一看,咋不见文丑的首级呢?于是,大喊一声:“文丑的首级何在?”
其他将领还没有反应过来,张辽、徐晃率先出马,大声喊道:“末将愿往。”也不等曹操答应,二人快马加鞭又辛苦了一趟,把文丑的首级找了回来。
毕竟张辽、徐晃都是有自尊心的人,也不好意思说是谁割下了文丑的首级,至今也不清楚,文丑究竟是谁杀死的,史家就定义为文丑是被乱军所杀。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
“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也不清楚,陆老先生到底想说啥,不过,他把颜良、文丑跟关羽、张飞一起相提并论,似乎是说,他们都很厉害,都是不错的同志。悲伤的是没有遇到个好领导,可惜了哈。这恐怕是陆游借题发挥,说南宋那点事吧。
但到了罗贯中老先生这里,斩颜良、文丑可就复杂多了。不说斩颜良,就说斩文丑吧。
文丑在演义里,几乎生擒了公孙瓒,与赵云大战六十回合不分胜负。
曹操见了文丑说:“文丑乃河北名将,谁可擒之?”二将飞马而去,曹操一看,原来是张辽、徐晃。
文丑也不含糊,一箭就射中了张辽的头盔,幸好徐晃提醒,要不就挂掉了。再一箭射中了坐骑面颊,张辽摔落马下。徐晃一看不好,抡起大斧就砍,砍了三十多下,也没砍下文丑一根汗毛。眼看袁军围了上来,徐晃就撤了。
关键时刻还得看关二爷的,关羽上来,咔咔两下,文丑就顶不住了,拨马绕河而走,关二爷放开千里龙驹,一眨眼就追上,一刀就斩杀了文丑。
这个桥段,就比曹操用乱军斩杀文丑,好看多了哈。所以,关羽斩文丑就广泛流传于世。
不管张辽、徐晃是否能杀得了文丑,也不管他们杀得是活的还是死的,总之,敢于叫板这个勇气,就值得后世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