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人的眼中一直是向中国学习的蕞尔小邦,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自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发现根本不是英、法、美等这些西方国家的对手,输给他们也就认了,但是在大清和日本发生的甲午战争中,居然完败给了日本,这是清廷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和理解的,究其失败原因,大致归纳为三点。
改革的程度不同
清朝接连输给西方列强之后开始反思,我们地域这么广袤、人口众多为什么就输了呢?曾经的八旗铁蹄那不是见谁秒谁的存在吗?输就输吧,为什么输的毫无还手之力?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我们用的是大刀长矛,都是近身武器,洋鬼子都是洋枪大炮,都是远程攻击,不待我们近身就把我们放倒了。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装备上,如果我们的也装备上洋枪大炮一定就没有问题了。于是乎就搞了个“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这些兵工厂都是传统的官僚在管理,根本没有近代的工厂管理概念,下面的员工都是看待奴隶一般而不是工人。此外兵工厂生产的东西都是自产自销,没有使命赚钱的概念,那领头的自然不会对质量要求有多高,没有了效益的考核,那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那是能低就低,不然往自己腰包装的钱从哪来呢?
日本就不同了,自从“黑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落后,直接自上而下就全盘西化了。想想的确应该是比清政府全面改革要容易,因为“黑船事件”之前的日本,制度和礼法之类的都是学习中国的。看到曾经自己崇拜的偶像“中国”被西方列强肆意蹂躏,就明白中国的那一套不行,我得向强者学习,于是抛弃中国的那一套,直接照猫画虎来西方的那一套。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那是一家的,这两者在一起促使了日本飞速的向前发展。
双方之间的态度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就时不时的在朝鲜发生点冲突。虽然日本的发展速度很快,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不得不佩服日本这个民族,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民族(甚至于要强到不要脸的程度,苦心孤诣的粉饰战争,不敢承认自己的黑历史),在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行的时候,就格外的努力,格外的刻苦。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全民一心以赶超清朝为奋斗目标。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六,可以说是很不错了,于是乎清庭又骄傲自满起来,放松了继续努力“赶英超美”的信念。自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之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甚至于自1891年开始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不够买枪炮弹药,那部队拿什么训练呢?
落后于清朝的日本埋头苦干到1892年,海军有军舰32战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清朝,加紧对清朝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而清廷一向是看不起日本的,去哪会关注日本的情况呢?
对战争的态度
日本卧薪尝胆的发展,处心积虑的盯着大清国而大清国还浑然不知,“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单纯在这一层面上,清廷已经输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乱进攻朝鲜。不明白日本野心的清廷,对日本就没有提起警惕,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日军不断的增兵,加紧准备战争,终于于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做好充分战争准备的日本,对上了准备不足且将领昏庸的清军,最终陆战以日本占领朝鲜,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陆战结束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挑起了激烈的海战。日本虽然在战前的总吨位上超越了北洋海军,但是在大型战舰上还是处于很大的劣势,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的军舰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北洋舰队的战舰虽然在大型战舰上占有优势,但是毕竟都是许多年前的产品了,而日本舰队的军舰都是新式的,速度快,炮弹射速快。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清朝的平均航速在15.5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速度慢,炮口径大又如何,追不上打不着对方;双方对轰也不行,你打人家一下,人家打你三下。这两者结合起来,人家既灵活出手又快,结果就是挨打呗。
最终的结果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虽然日本联合舰队也损毁的差不多了,但是胜利是日本的。甲午战争之前,外界一直看好中国,的确无论在国家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上,中国都是全面占优的,但是西方国家在分析这些的时候忘了把统治阶级加进去。统治阶级就是战争的头脑,一个是清醒的,一个还是昏昏沉沉,眼还没睁开,走路都不稳的人,就算体格再强壮,那也只能是一个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