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公之所以成神,万世景仰,就在于“忠义”二字;夏侯惇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无非"忠义“。

关羽之忠,今天来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统治者来说,那是大忠;夏侯惇之忠,只对曹操一人尽忠,就今天来看,是最明智之忠。

由于曹操一生存在争议,为后世诟病,连累夏侯惇之忠义也打了折扣,不为世人所熟知、称道。

但夏侯惇的忠义,在曹操心里,是不会有一点儿折扣的,夏侯惇才是领导者最喜欢的人。

关羽之义,最后让位于忠,因为忠大于义;夏侯惇之义,始终与忠结合在一起,从没有分离过。

这才是品味这个故事真正内涵之所在。

01

夏侯惇之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关羽之大义,的确令人感动。

但曹操与夏侯惇的兄弟情义也毫不含糊,读来也催人泪下。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夏侯惇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的族兄。夏侯家族与曹氏家族是世交,渊源很深,族谊深厚,世为婚姻,关系密切。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黄巾军时,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征讨,担任裨将。

夏侯惇勇猛善战,性情刚烈。十四岁时,有人羞辱他的老师,他一怒之下,就将那人杀死了。这个集中反应了夏侯惇的性格,为了节义是不会顾惜性命的,这一点对曹操来说记忆深刻,感受非同一般。

正如题主所说,夏侯惇的确胜绩不多,败绩不少。但夏侯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勇猛作战,毫不顾惜生命。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勇气和忠诚是无限的。曹操无法对夏侯惇的行为熟视无睹。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就上表拜夏侯惇领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给夏侯惇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户,前后累加共二千五百户。

看一下同时期夏侯惇的同僚们的待遇吧。

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树亭侯,207年增加食邑四百,共计七百户。

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万岁亭侯,207年增食邑千户,共计二千户。

204年,曹操上表封郭嘉洧阳亭侯,207年郭嘉病逝,增食邑八百户,达到一千户。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都是亭侯,而且封侯晚于夏侯惇。夏侯惇上来就是乡侯,食邑也远高于他们。

再看一下同期武将们的情况:

建安三年(198年),张辽率吕布军众投降曹操,赐爵关内侯。206年,张辽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受封都亭侯。220年,曹丕称帝,封张辽为都乡侯;同年称帝后,又进爵张辽晋阳侯,增食邑千户,共二千六百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对峙,曹操命徐晃、史涣截烧袁绍辎重,立下大功,封为都亭侯。219年,徐晃长驱直入,战败关羽,曹操出七里迎接为其开庆祝宴会,但不清楚赏赐如何。220年,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建安十七年(212年),夏侯渊因平定西凉之功,被封博昌亭侯,216年,曹操平定张鲁后,拜为征西将军,镇守汉中,增食邑三百户,加之前共八百户。

与这些战将相比,夏侯惇的爵位和待遇都高出许多,是无人能比的,可见曹操对待他的确很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讨孙权归还,留夏侯惇与曹仁、张辽守居巢。曹操赐予他们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而且下令道:“魏绛凭借与狄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曹操对待将士不薄。

这既是曹操对夏侯惇不离不弃的褒奖,也是作为典范激励将士的策略。

战功固然要赏,忠心耿耿更要奖赏。

02

夏侯惇之忠

关羽之忠是对汉朝廷尽忠,不是对刘备尽忠,但夏侯惇不同,只对曹操一人尽忠。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邺城。

当时,各将领都授予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是汉朝官职。夏侯惇上书希望曹操封他为魏官。

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一开始就陪同自己征战,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不合适委屈他就任魏国的官职。但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封其为魏前将军。

由此可见,夏侯惇只对曹操忠诚,心中并无汉室。

夏侯惇清楚所有的一切,尽管是汉朝廷所封,但都是曹操赐予的。感恩图报、忠心耿耿,只对曹操一人。

夏侯惇是幸运的,忠义合一,也是很明智的抉择。

03

君臣相得,肝胆相照。

曹操与夏侯惇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家族的渊源,更是患难之交,是战斗情谊。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来曹操处的途中,被徐州牧陶谦派兵杀害,曹操讨伐徐州。

194年,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等同谋叛乱,迎接吕布为兖州牧。

当时,除了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两县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坚守外,其余郡县全部反叛曹操,形势异常严峻。

曹操急忙赶回与吕布交战,对峙一百多天。正赶上蝗灾大起,曹操退还鄄城。此时,曹操失掉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招降曹操,让曹操举家迁往邺城作为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但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恐怕是曹操一生最为尴尬、艰难的时刻。但夏侯惇坚定的站在曹操身边,这不能用一般的情义来说明。这可以看出夏侯惇高尚的个人品格,作为想成就霸业的曹操,将会是刻骨铭心的。

曹操对夏侯惇赏赐很厚,但夏侯惇绝不是贪婪之徒。

陈寿对夏侯惇的评价是: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②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曹操崇尚节俭,而夏侯惇却不贪财,这更加令曹操敬重。

就夏侯惇的能力和功绩来说,的确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忠义上,恐怕是无人能比的。对于这样的人,无论胜败,作为老板无不青眼有加。何况是曹操,岂能不知。

说夏侯惇打仗没赢过似乎有些过分,但的确是升官没停过。但这也不完全是靠曹操赏赐,根本而言,还是靠自己的作为争取的,这值得后世仔细品味、借鉴。

220年,曹操病逝后不久,夏侯惇病逝,追谥忠侯。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按照《史记·谥法解》云: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由此可见,“忠”实为大誉之谥,对于夏侯惇名副其实,值得尊敬。


最佳贡献者
2

比如《三国演义》杜撰的“拔矢啖睛”,那是跟外人耍凶,如果换成曹操,让夏侯惇反过来把眼球扔掉,把箭吃了都没问题。曹操多疑,很没安全感,但是他的卧室夏侯惇可以随时自由“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惇那种绝对不打折扣的忠心让曹操没有办法不相信他,他的谥号为“忠”,和夏侯惇太匹配了。

忠心

戴笠表忠心的方式是,终身不入国民党,就只效忠蒋介石。夏侯惇表忠心的方式是不做汉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为官,好大面子,还是曹操争取来的名额,夏侯惇不干,什么献帝?汉什么帝?汉献什么?论条论头还是论斤?不去。在夏侯惇看来,汉献帝的位子就该是曹操的,不过支持归支持,他还是劝曹操先灭蜀吴再称帝。

不贪

“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这是对夏侯惇的评价。

曹操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很多细节也都体现出“性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他和夏侯惇的脾性相近,夏侯惇这样的人,身无余财,有钱也都分给别人了,不置产业,忠心耿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了。

发小而且入伙早

曹操小时候数落夏侯惇就跟问候亲孙子似的,夏侯惇也不敢说什么(把侮辱他老师的人杀了),长大后曹操有权有势称霸一方了,夏侯惇就不听话了?只能更听话。曹操多疑,但是对夏侯惇,他用着放心,而且夏侯惇也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出来混的人。

不但如此,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出生天后,振臂一呼招拢天下英雄的时候,夏侯惇和夏侯渊可都是带着兵来的,可以说是曹操最早的班底,都是夏侯兄弟“义务奉献”的,当时曹操还啥都不是呢,夏侯惇听信儿就奔过来,太铁瓷了。夏侯渊也曾经给曹操顶过罪,和曹操关系非常好。

说曹操曹操到,谁到了?夏侯惇到了,当初李郭之乱,王允等重臣被杀,有人就建议应该找曹操勤王救驾,使者还没出发,夏侯惇就到了,人才济济是后来的事,最早“白手起家”跟着曹操闯天下的“老人”中就有夏侯惇。

真实案例:东北某动物园里把狗和老虎养在一起,当初在一起的时候,狗已经成年,老虎还是个娃,长大以后那土狗老霸道了,稍不顺心,见老虎就咬,老虎一般都是示弱,躺地仰身露肚皮,一副咬就咬吧,又不是没咬过的滚刀肉表情,从小到大被咬习惯了,耳朵都被咬成锯齿状了。

人也如此,成龙小时候在戏班没少挨打,即便现在成龙遇见洪金宝,崇敬以外还是有点害怕,其实有什么可怕的,这都是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受过点刺激,很难摆脱“心理阴影”。崇敬是因为洪金宝是大师兄,成龙被几十个持刀黑社会围,只有洪金宝敢冲过来打,那时候的香港黑社会,警察也管不了。

罗里吧嗦的说了那么多,就是想以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以前的事情,无论历史如何推进,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性这东西是不变的,用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便于更好的理解问题。

忠于使命以身作则

除了“拔矢啖睛”,夏侯惇还能“断寿溉田”,不是说为了灌溉土地把自己的阳寿断了,而是修建堤坝,拦截、有限阻断太寿河蓄水。

夏侯惇忠心之外,还能忠事,曹操交代的任务,执行起来绝对不打折扣。曹操当年被围殴的时候,适逢天灾加蝗灾,人祸就是连年的战争,民间粮绝,部队也都没得吃。各派系势力果断拥抱大自然,尤其袁绍和袁术这哥俩,袁绍部吃桑葚,虽然据说这东西补肾,但总比不过粮食,这是上树。袁术部队是下河捞鱼吃虾捡河蚌等等水生动物。

曹操这里粮食也非常紧张,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战场上可以敌我互有胜负,人没粮食那可就是必死无疑,甚至等不到饿死,就都当逃兵了,于是,曹操就派他最相信的“兄弟”夏侯惇着手狠抓粮食问题。

夏侯惇亲自“下乡”探访民情,了解水利状况;

亲自铲沙背土修整河道;

普及种植技术;

拦坝蓄水,水位高过引水渠后,农田得以灌溉(以前几乎已经断流);

军屯,亲自和军兵一起下地种粮食。

丰收以后,有了粮食,曹操度过了“危险期”,当然会更加看重和重用这个发小。

曹操和夏侯惇还是“连襟”、“一肩挑”,曹操娶了姐姐,夏侯惇娶了妹妹。

夏侯惇、夏侯渊只是代表性人物,整个夏侯家族就是曹操的“本家”,曹操的私人“人才储备库”。

由上可以看出,夏侯惇受到重用,有发小的原因、连襟的原因、入伙资历的原因,尤其最早加入曹操的时候,就相当于把人头寄存在曹操处了,那时候曹操啥也不是呢,外加清廉的原因,还有就是忠于职守、忠心耿耿等等,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使着顺手,关系莫逆还不用担心刺杀或者造反,最关键的还有感情很深,自然会受到重用了。

3

导读:你知道什么叫跟对领导吗?要问曹操最偏爱的武将,这个人绝对当之无愧,他生平跟随曹操打仗几乎没有赢过,官却一直升个不停,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

老龙:夏侯惇在曹魏集团里面不太会打仗,但是官却不停地在升,他在魏国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其实是有很多原因导致的。


裙带关系:夏侯惇和曹操是亲戚

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夏侯惇和曹操是有一定的直系血缘关系,因为曹嵩是夏侯惇家过继给曹家的孩子,是夏侯惇的直系叔父,又是曹操的亲生父亲。

老龙:如果和曹仁,曹洪这些曹氏宗族比起来的话,他们跟曹操都没有直系血缘,但是夏侯惇和曹操是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直系宗族,是非常亲密的。

忠义:夏侯惇和曹操出生入死

在曹操起兵开始创业的时候,是夏侯惇是第一个并且最快响应他的人。如果没有夏侯惇支持,那么曹魏政权也没有任何的军事基础。虽然第一次创业在汴水之战就被董卓部下给歼灭啦,但是后面的招兵买马靠的都是夏侯惇这伙人。建立曹魏的过程当中,夏侯惇多次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把自个儿的脑袋提在腰带上。即便他并不擅长于打仗,但是他愿跟曹操出生入死!

老龙:这也是他夏侯惇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之一。

善治:夏侯惇与曹操分工明确

比起在战场上杀敌戎马生涯,我觉得夏侯惇更倾向于做文职工作。自从被吕布刺伤了左眼之后,夏侯惇就开始镇守后方,屯兵纳粮。开始全身心地转向后方运营的工作,后来实行了屯田制,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响应,算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好官的模范,为百姓创造了很多好处,并使得百姓依赖这个制度!

老龙:从而就形成了曹操主外夏侯惇主内的一种情形。



信任:曹操信任夏侯惇

曹操开始创业的地方是陈留,是他开始霸业的地方。陈留位于河南,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把这块曹魏建政的心脏交给了夏侯惇管理。其实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夏侯惇当做自己的部下来看,而是把他当做了同僚关系,也当做了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之一。甚至曹操在临死的时候也依然只相信夏侯惇一个人,曹操把关乎家里的事和曹魏政权的未来,都只跟夏侯惇一个人讲。命令部下必须与夏侯惇商量之后才能做定夺。有句文言文:曹操亡故后,曹丕继魏王位,封夏侯惇为大将军,这里封夏侯惇为大将军我们应该也不会感到太奇怪了。

看待夏侯惇这个人,我们不能仅仅以猛将的身份去看的他,曹魏的诞生缺曹操或者夏侯惇一个都不可以,他是曹魏帝国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所以在曹魏帝国中拥有特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难道不是吗?

4

受厚待就必须要百战百胜吗?翻开书,能打仗的将领比比皆是,如汉之韩信,如宋之岳飞,如明之蓝玉,如清之年羹尧。

想受到信重和厚待,没那么简单。只有能征善战和忠心耿耿就够了吗?

当然不够。如果要论战略战术的水平,在曹魏军中,能征善战的将才并不少,夏侯惇完全算不上出类拔萃。

性情忠厚,领导放心,同僚敬重,战友信任,将士们崇拜,大家觉夏侯惇这个人像谁?

像不像咱们共和国的朱老总?

对,其实军队中最缺少最罕有的并不是敢战能胜的将才,通过长期的战斗总能够发掘和培养出来。最缺的是将中之将的大帅!

对于士兵们来说,有这样的大帅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主心骨,可以被打败,决不会屈服。无论遭遇到怎样的挫折,只要大帅站在背后,这支部队就永远不会散架。可以从弱小走向强大,可以从失败走向胜利。

对于将领们来说,有这样一个老大哥镇着,就不用担心手底下的那群骄兵悍将们咋刺,谁都得服服贴贴、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有这样的老大哥撑着,就不需要担心后方的那些文官们使绊子,穿小鞋。

对于主君来之,有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哥坐镇,就不用担心发生任何变故,不用担心有谁敢摆功劳,论资历,不用担心有谁觉着不公平,闹别扭。

夏侯惇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伏波将军,汉献帝封授的,夏侯惇几次想换换称呼,但曹操不同意,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有哪位将领要敢居功自傲,曹操马上就摔他一脸:你看看人家夏侯惇,不比你资历老?不比你功劳大?不比你威望高?不比你贡献多?人家夏侯惇还只是个伏波将军,你何德何能,也有脸跟我这儿显摆?

要独当一面,有曹仁、张辽、夏侯渊;要排兵布阵,有曹洪、张郃、李典;要冲锋陷阵,有许禇、徐晃、曹彰、乐进。但要镇住全军将士,要军队士气高昂,永不言败,就必须是夏侯惇。

有夏侯惇这样的人,曹操当然会放心,当然要厚待。

5

夏侯惇,曹操集团的大将,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甚至可以说是厚爱,毕竟,夏侯惇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短处,作为武将他经常战败,但是却不影响他一路晋升,这究竟是为啥呢?

“盲夏侯”很猛

夏侯惇广为人知的事迹非“吞睛”莫属,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谦,夏侯惇守濮阳,却被吕布诈降计给算计,居然被活捉为人质,借此向曹军勒索军事资源,不过夏侯惇的部下韩浩不吃这一套,他下令军队,准备开始攻城,至于夏侯惇的死活,根本不必在意。

吕布本来就是想趁机得到一些好处,没想到遇到了硬骨头,不想接这一场仗的吕布认了怂,送还了夏侯惇。

最终吕布战败逃亡,夏侯惇作为追击吕布的其中一支军队,身先士卒,发誓要报仇雪恨,一雪前耻。夏侯惇勇则勇矣,却不够小心,在追击的路上遭到伏击,被吕布军一箭射中了眼睛,夏侯惇眼睛中箭后,一把将带着眼睛的箭矢拔了出来,说了句“父精母血,怎能弃之”,随后居然将眼睛给吃掉了,这一幕吓坏了吕布的人,四处逃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夏侯惇可能不是战争天才,但是绝对是一位猛将,正常人被射了眼睛,不吓了个半死就算好汉,夏侯惇则面不改色,仍能顾全古人的意志,勇猛程度让人钦佩。

夏侯惇经过“吃眼睛”这件事儿,他勇猛的名声传播甚广,还得到了一个外号——盲夏侯。不过,你最好不要叫他“盲夏侯”,毕竟这个外号不是很光彩,夏侯惇也并不喜欢别人这样叫他。

“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

(注:夏侯惇吞睛并非史实,《三国演义》杜撰,只能从侧面说明一下夏侯惇勇猛)

曹操与夏侯惇关系不一般

夏侯惇受到曹操的厚爱,这与二人的关系也分不开,他们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另一层关系,让他们走得很近。

夏侯惇属于曹操集团的元老成员,他跟着曹操的时间比较早,这方面在后来论资排辈很重要,由于曹操的重视,后来的人也都不敢怠慢夏侯惇,随着时间的推移,夏侯惇在曹氏集团的地位自然比较稳固,人脉也比较广,不过夏侯惇并不结党营私,这一点很关键。

曹家与夏侯家一直保持着联姻,两家之间稳定的姻亲关系,使得曹家与夏侯家的人大多都有亲戚关系,有了这一层关系,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自然也非比寻常了。

夏侯惇是曹操一生少有的信任之人

夏侯惇的谥号“忠”,这是一个获得了极大肯定的美谥,仅仅总这一点来看,夏侯惇此生获得了曹操的认可,在曹氏集团混的非常成功,比关羽要强上很多。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忠”者,为了主上“上刀山,下油锅”,从来不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安危而放弃主公。这一点结合夏侯惇的勇猛,确实是三国极为难得的品质。曹操也正是看中了夏侯惇的这一点,曹操回馈夏侯惇的“忠”,是是他的“信”,而曹操的信任,对于多疑的他来说,比任何都要宝贵。

夏侯惇在曹氏集团的待遇绝对是S级,行可与曹操同车。最尊荣的特权,要数夏侯惇可以不经通传出入曹操寝室,这一待遇足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至于升官发财,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夏侯惇有实力

夏侯惇的战斗力或许不是极高,但是他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在夏侯惇任陈留,济阴两地的太守时,遇到了大旱灾年,夏侯惇果断的阻断了太寿河水,亲自背土筑堤,以太寿河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避免了老百姓生灵涂炭,传为佳话。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夏侯惇高度精准的算计和大胆的决策,正是因为这样的实力,夏侯惇才能受曹操厚爱之时,没有人非议。

在夏侯惇死后,配享太祖(曹操)庙庭,他一生的荣誉贯彻了生前死后,除了曹操的厚爱,也得到了当时的诸多武将文臣的认可。对于这些,他的那些所谓的“失败”,都没有造成巨大的局势失利,只能说“胜败乃士兵家常事”而已。

6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夏侯惇的印象,除了吃眼珠子,怕没有别的了。

因为夏侯惇存在感实在很低,武艺很低,智谋很低,脾气还十分暴躁,动不动抄家伙上,然而每次都被别人海扁一顿。


有一次,曹操去打陶谦,让夏侯惇保护一家老小,看管好濮阳城内的军需物资,夏侯惇拍着胸脯说道:“主公,你放心的去吧,我办事,你放心!”

后来呢,夏侯惇不仅没保住军需物资,自己还被绑票了,绑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吕布。

吕布押着夏侯惇,对着负隅顽抗的曹军部下喊话:

“里面的人听着,你们的长官被抓住了,要想换他的命,必须拿军需物资来换,给你们三天时间,否则我就撕票!”

这时候,夏侯惇的老部下韩浩答话了:“曹丞相有令在先,物资没有,要撕票你就撕票吧,我们会给夏侯惇报仇的!”

吕布眼见勒索计划失败,但他并不想杀掉夏侯惇与曹操结怨,于是就把夏侯惇放了。


曹操回来之后,听说了此事,郑重地表扬了韩浩,说他做的很对,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曹操的这番话,狠狠地打了夏侯惇的脸,说好的“我办事你放心”呢,从此之后,夏侯惇背负了“肉票将军”的称号。

除了绑票事件之外,夏侯惇还打了数次败仗:

譬如建安七年,刘备火烧博望坡之后退兵,夏侯惇不顾李典的阻拦,执意追击,结果中了刘备的埋伏,若不是李典舍命去救,夏侯惇小命就当场交待了。

建安九年 ,曹操派夏侯惇前去说服田畴投降,结果再次失败了。

经几次失败之后,证明了一件事,夏侯惇不是打仗的料,后来,嘲讽的声音不断飘来了,什么常败将军,独眼将军,十战十败啊等等。


曹操也听到了这些声音,他叹了口气,就将夏侯惇派去屯田了。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不可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人的领导。

令人没想到的是,夏侯惇打仗不行,但种地倒是一把好手,修水渠,搞灌溉,灭蝗虫,屯田搞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有力地保障了曹操的粮食需求。

当北方大旱,蝗灾肆虐,北边袁绍上树吃桑葚,南边袁术下河挖河蚌之时,唯有曹操吃喝不愁,这都是夏侯惇屯田有功啊!

曹操很高兴,连连提拔了夏侯惇,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最后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可谓是官运亨通!

曹操之所以如此厚爱夏侯惇,一则是屯田有功,二则夏侯惇是本家兄弟,是自己人,当然要好好提携了,三则夏侯惇非常忠诚可靠。

7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惇,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总共有以下四点。



其一:夏侯惇和曹操是亲戚,两人从小相知,彼此信任,即是玩伴,也是至交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宦官,而曹操的父亲是,他作为曹腾的养子身份,其实他的本家是夏侯氏,而曹操是夏侯惇的堂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指曹操)于惇从父兄弟。

夏侯惇的亲兄弟夏侯渊,也是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所以说,曹操和夏侯惇首先是堂兄弟,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我们常说“血浓于水”,就是指亲情要高于其他人类感情。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关系非常紧密,曾经曹操犯法要下狱,夏侯渊顶替曹操去受刑,曹操在外面积极奔走营救,最终成功将夏侯渊从大狱营救了出来,由此可见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渊关系之亲切。

夏侯惇和曹操其实是一家人。



其二:夏侯惇是最早加入曹操队伍的核心人员,对魏国有“定天下”的功劳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准备刺杀惑乱朝纲的董卓时,不幸刺杀计划失败,曹操被全城通缉,他一路逃回老家,准备揭竿而起,成立一只护国军队,但是资金有限,最终得同乡豪绅资助,曹操招兵买马,聚集了三千多人,后来夏侯惇、夏侯渊也带领自己的一千多人马投奔曹操,一起加入曹操麾下,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这些人马就是曹操能够位居十八路诸侯议会大桌的重要筹码,也是曹操的家底。

所以说,后来有人评价夏侯惇,说他和曹操有“定天下”的功劳,这是很客观的评价。



其三:夏侯惇政务能力非常强,为曹操巩固后方,筹集粮草辎重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表面上看,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军事能力一般,虽然多次跟随曹操出征,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实《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三国志》中,关于夏侯惇的文字记载主要收录在《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在《三国志》中,夏侯惇也曾跟随曹操讨伐吕布,但是不幸上当,差点做了人质,可是曹操依然非常信任夏侯惇,封他做陈留、济兴太守,并且加封高安乡侯,关羽后来官封“汉寿亭侯”,以侯爵来看,很明显夏侯惇的地位要高于关羽。

时年大旱、蝗灾,夏侯惇亲自督导水利、屯田事宜,成功帮助曹军和当地百姓渡过难关,获得了曹操的大力赞扬,后来更是多次跟随曹操出征,同时辅助曹操处理政务,功劳非常大。



其四:夏侯惇忠于曹操。

夏侯惇对于曹操可谓“死忠”,或许有人会说,有很多人忠于曹操啊,夏侯惇的忠和其他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权势滔天的时候,具备封分官员的特权,因此他手下很多人被封为魏将,曹操因为重视夏侯惇,因此封夏侯惇为汉(朝廷)将,意思是两人同朝为臣,夏侯惇知道非常生气,他强烈表达了不满,最后要求曹操封自己为魏臣,曹操无奈,最终同意了夏侯惇的要求。

相对而言,荀彧和曹操共事了一辈子,都是以汉臣身份自居,曹操对待荀彧不可谓不厚,这就是区别。

曹操当年称魏王、加九锡,按照礼法一步步夺取大汉政权,这个方案就是夏侯惇亲自和曹操谋划出来的,效仿的是尧舜禹禅让制。

夏侯惇在曹操的行宫可以随意进出,不像其他人需要先通报,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夏侯惇的信任,兄弟之情。



夏侯惇的武力分析

夏侯惇的武力到底如何呢?《三国志》没有做太多的介绍,但是《三国演义》将夏侯惇塑造成一个武功高强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为人刚烈,曾经在战场中箭,被流矢射中眼睛,夏侯惇直接把箭抜了出来,眼球也被带了出来,他直接就把眼球吞食了。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夏侯惇不惧关羽,不顾曹操使者放行的通知,力战关羽,由此可见他的武力也不弱。

总结:夏侯惇作为曹操的堂弟,和曹操的关系如亲兄弟一般,他对曹操赤胆忠心,同时武力不凡,精于政务,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说夏侯惇打仗没赢过,个中曲直,历史变迁,我们也无从考证。

谢谢大家!

8

三国时期,群雄称霸,诸侯戈壁,烽火连年,作为足智多谋、老奸巨猾的曹操,为何夏侯惇情有独钟,独独对他器重那么深呢?夏侯惇,论武力不过骁勇善战的张辽、许褚、典韦等人,论才华比不过满腹经纶的司马懿、荀彧等人。当想要成为操操身边最心仪的人,夏侯惇恰恰都拥有。

一,忠心。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作为足智多谋、老奸巨猾的代表,他的疑心是非常重的,天下想要曹操命的人非常多,所以,常常看见左右侍卫什么异常的,他往往就起了杀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他才坐上了最高的位置。论忠心,夏侯惇很早就跟操操一起混了,是属于最早很曹操的一批,早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东征西战,什么世面没有经历过。早些年,打吕布和董卓时,在危难之际,夏侯惇还救过曹操一命,而且夏侯惇还是曹操的亲族。

二,善于推荐人才。典韦和许褚都是夏侯惇推荐给曹操的,这两人都骁勇善战、勇猛无比,是不可多得的虎将,为曹氏家族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成为了曹操的心腹。典韦三次救过曹操的性命,第三次时,寡不敌众,英勇献身。早些年,征西凉时,许褚与马超大战三百回合,实力不在马超之下。

三,爱民如子,与曹操性格相同。三国志记载,“时大旱,大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坡,身自负士,输出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夏侯惇在位济阴太守时,身先士卒,亲自背土挖沟,率领将士们种田,解决了民生问题,可谓是从基层做起。

虽然,夏侯惇在战场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屡战屡败,被俘虏过,也被敌人射瞎了一只眼睛,但这并不影响他身上所带了光环。有人说,夏侯惇是靠曹氏家族上位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没有努力谁也靠不住,曹操不是谁都能靠的。夏侯惇实力也是杠杠的。



9

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雄霸一方,除了有他自身的政治家才能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手底下有一帮信得过的兄弟。三国许多名将都出自于曹操麾下,然而这其中最为让他放心的人却很少。曹操生性多疑,对于部下多有防范,甚至不允许任何人出入他的卧室,连床头都要放上一把刀,但唯独对夏侯惇这个人开绿灯。

夏侯惇虽然是曹营当中的名将,但是业务能力却十分低下,可谓是屡战屡败。为何打仗从未赢过的夏侯惇,受到曹操的厚待并且让他一路高升?

夏侯惇作为曹魏开国元勋,他在东汉末年是一名最为有名的战将。少年时期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所以一生在军旅当中的他,也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在与其他军队交战过程之中虽然勇猛,但战胜的几率却很少。

军事才能并非仅仅只需要勇猛,如果没有战争结果的扶持,即使再有才能,最终也会淹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但是反观夏侯惇却能够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打仗几乎没赢过,但是曹操却对他万分厚待。不仅让他自由出入卧室,甚至还给予他多次提拔。究其根本原因无非以下4点。

第一资历够深

曹操能够成为枭雄的原因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而是从早期的黄巾之乱时就已经有了苗头。夏侯惇作为最早入驻他麾下的人,他给予曹操的扶持是相当大的。

当时夏侯惇带着夏侯渊一起投奔曹操,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军队和人马,更是给了曹操更大的信心,让他能够尽力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组建一个更强大的军队。如果没有夏侯惇的加入,曹操想要进行最早的班子组建,必然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夏侯惇作为资历最深的一批人,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曹操的优待。

第二亲戚关系

古往今来亲戚关系一直是被人们所讨论的对象,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会任用自己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作为发小来说,夏侯惇是被曹操知根知底的,所以两个人的关系相对较为亲近。

当然除开这一点之外,曹操和夏侯惇还是“连襟”关系,曹操娶了姐姐,夏侯惇娶了妹妹,在亲上加亲的关系之下,自然比其他人更加值得被信任。当然在最早期曹操本来就姓夏侯,只是后来他被过继给了宦官曹腾家。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两个人也是属于带有一定血统关系的亲人。

第三为人忠厚

人品是三国时期最为看重的一点,如果夏侯惇是一个奸诈之人,那么曹操也会对他有所防范,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亲近之人都能够付之以重任。曹操之所以会信任夏侯惇,也是因为夏侯惇为人忠厚,且不是一个见风使舵之人。

他对曹操可谓说得上是忠心耿耿,不仅在任何时期无条件地支持他,甚至在力行节俭方面,也与曹操不谋而合。这样忠心耿耿又没有任何野心的人,当然是曹操最为喜欢的,正是因此,他对于夏侯惇也从来不会产生猜忌的心理。

第四执行力强

夏侯惇作为最早陪伴于曹操身边的好兄弟,在曹操身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他的带兵打仗才能不及周围其他人一半,但是他在执行的方面却做得比其他人好。一个领导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严格按照自己命令执行的下属。夏侯惇完美的符合了这些条件,所以作为曹操来说,将这个人留在身边比除去他有着更大的作用。况且这个人做事十分认真努力,执行力较强,也让曹操放心,所以曹操才会让他一路攀升。

任何一次提拔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夏侯惇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但基本上没有出过太大的过错,所以曹操才会对他为以重任,并且让他受到如此优待。

10

夏侯惇的主要攻陷不是在前方,而是在后方。而夏侯惇深受倚重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起兵之处,功勋卓著

公元192年,曹操进攻陶谦,而后方兖州被张邈和陈宫背叛。是夏侯惇、荀彧、程昱三人拼死守住了鄄城和阿城两县。

人在困难时得到的帮助最为珍贵。如果没有此三县,曹操就是孤家寡人了,因此对于曹操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

而留守三人中,夏侯惇是主力,也全靠他稳住了部队并进行了反攻,才保住曹操的这点根据地,等到曹操大军回来。因此,这件事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操此时不过是兖州牧,而给夏侯惇的官职是奋威将军,几乎可以说是曹操手下武将第一了。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很多著名战役都败在后方粮草物质供应不上,或者干脆物资被截。官渡之战便是因为成功劫夺曹操粮草而胜利。

因此曹操打仗有个习惯,对粮草物资特别重视。粮草未动,兵马先行便是曹操说的。而每次打仗,夏侯惇负责的便是督运粮草,后方基地的稳固工作。

夏侯惇的性格也确实很适合这个工作,他生性稳重细致,好学,善待士大夫,好学。

因此在曹操眼中,夏侯惇未必比前方刀枪中拼杀的将军们功劳小,所以,夏侯惇的官职一直都很高。

三、曹氏宗亲,皇亲贵胄

不仅如此,曹操之父出自夏侯氏,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终曹魏一朝,夏侯氏几乎是被看做宗室来对待的。曹魏八彪骑中,只有宗亲入选,而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三人入选也可以说明这件事。

在曹氏和夏侯氏的宗亲之中,夏侯惇能力突出,有担当,而且还特别终于曹操本人,这是曹操器重的原因。

曹操一生都是打着汉献帝的幌子,因此,在曹魏阵营内部,存在着忠于曹操和忠于汉室两种成分的人。而夏侯惇就是那个忠于曹操的人。曹操称魏公之后,他特意上表,辞去汉朝的官职,出任魏国的官职。这对于曹操是莫大的忠诚。

有了这三项原因,曹操器重夏侯惇也就不足为怪了。

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