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将于铠甲外穿着的战袍,因形制不同分为斗篷、披风、大氅等,早期主要用于御寒、防雨雪、防尘、防风等,后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做工越精细、形制越精美代表身份越高。

古代武将实际上在作战时,很少穿戴斗篷、披风、大氅等,但在行军途中却往往穿戴,原因便是古代行军风餐露宿,而这些袍服无疑是行军途中御寒、防雨雪、防尘、防风的上佳之选,即使要露宿,斗篷一裹便是被褥。而且,古代武将穿戴的盔甲一般都比较厚重,穿上之后外面便只能套上斗篷、披风、大氅一类的宽大袍服,因而武将大多配备。不过,一般也只有高级将领才享有这种待遇,普通士兵却是无福享受的。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袍服除了其实用价值之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装饰品,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做工越精细、形制越精美便代表身份越高。同时,战袍也可以彰显将领和军队的英武之气,并降低肃杀之感,通常在军队接受检阅时使用。

如此一来,我们再来说说为何在画像中,有的将领在铠甲之外会出现战袍:

1、创作需要。画像也算是一种艺术作品,正所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于铠甲之外再画战袍,无疑可以增加一些英武之气。同时,古代铠甲色彩大多较为单一,画上战袍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色彩搭配的问题,不至于画像看起来过于死板。

△戚继光

2、彰显身份。正如前文所说,战袍往往也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名将与普通武将自然要有所区分,名流千古的名将和普通名将之间自然也要有所区分,于甲胄之外画上精美的战袍,也是用来区分将领身份的一种手段。

3、客观表现。如果是写实类的画像,那么就更好理解了。武将要留画像给后人,自然是要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因此在穿着上显得隆重正式一些便也无可厚非,战袍作为身份的象征自然便少不了了,想必这也是很多武将画像身着官服而不着甲胄的一个主要原因。

4、重文轻武。正所谓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历代王朝除了开国早期武将地位较高(除乱世),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情况。因此,甲胄之外穿战袍,也可以彰显一些儒将风范,减少一些武将的肃杀之气。这同样也是很多武将画像身着官服而不着甲胄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武将画像之所以会在甲胄之外再穿战袍,主要还是由于画像本身的需要罢了。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这个问题我还确实比较清楚,因为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兵人模型爱好者,同时又是甲胄文化爱好者,所以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听他分析过。

首先古代将军画像铠甲外再斜披战袍的绘画是真实的,这并不是画家们的想象,但是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格式并不是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代开始的,也不是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开始的,而是仅仅在唐末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流行的文武袍,又有背子之名。是宋代比较常见的服饰。

尤其是宋代,更是把当时流行的这种穿搭架空到了关二爷身上,而且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关二爷被封帝君的时间也是在宋代?这么一想就明白了——这是宋人自己搞得名堂。

那么为什么宋人要这种穿搭风格呢?其实也很简单——宋朝什么边防压力啊?大家心里都有数的,所以对铠甲的锻造工艺开始登峰造极,不这样不行啊,毕竟辽人的狼牙棒和西夏人的弓箭不是吃素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铠甲,都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甲片总得连接在一起吧,用什么来接?肯定是皮革或者丝线啊,那么这就带来了什么问题啊?

对了,就是铠甲甲片的连接处就是最脆弱的地方,你们可以试想一下——敌人专挑你铠甲甲片连接处下手是一种什么画面——画面太美,不敢看。

然后呢,还有一个说起来很丢面子的事情——我朋友跟我讲,目前国内的甲胄文化爱好者身上的那些甲胄铠甲,真的都是很贵的,动辄几万都是常事,我当时不相信,后来去某猫和某鱼观摩了一番,这才相信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铠甲当中尤其宋甲,更是贵的让人怀疑人生。现代生产力如此高的情况下尚且如此,想必宋代甲胄的成本也不会低到哪去——包上袍子,也能起一些保护作用。

3

看了一下上面的答案,没有一个说对的。都在那里东扯西扯。

首先它叫:文武袍,或叫繡衫和背子。是宋代比较常见的服饰。

第二,它的作用不紧紧好看或是礼仪服。它有重要的功能——防御。但并不是防御在骑马时后面飞来的弓箭(不要用日本人的想法来套用我们的老祖宗)。主要是隐藏甲胄的缝隙和连接处。不让对方知道盔甲的缝隙,这样防御就会大大提高。这是其最最主要的功能。

第三,对身上甲胄的保护。大将的甲胄都价值连城,所以都加以保护,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或磕碰。特别是在军队中,武器众多难免磕碰。

以上这几点才是最主要的,大家可以私信我继续探讨。







4

「原创首发」浅谈古代将领的战袍与披风。

在古代,受到农作物、气候的影响,战争大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避开酷暑与雨季。但是古代不像近代军队背着棉被行军,那如何解决御寒问题呢?

袍是古人过膝直腰的外衣、百姓日常穿着的外套,配发给军队时称战袍。以两汉军人为例,汉军身穿红色制式战袍,头部扎红色头巾,躯干罩皮甲,并以很长的腰巾束甲。

夜间军队宿营,以干草铺地,卸甲后合衣而卧,头巾、腰巾就是“被子”。特别寒冷的夜晚,需要燃烧篝火御寒。因此干草、柴火都是必须的后勤物质。

汉代将领比普通士兵多配发头盔、铠甲和外袍。

汉代将领比士兵多配备了金属头盔、铠甲以及外袍,盔甲用来增强防御。外袍的样式绝非影视剧出现的披风、斗篷,而是有袖子的外衣,分麻布、锦等材料。

将领盔甲外层再罩外袍,一是以颜色、图案彰显身份;二者用来束缚叮当作响的铁甲片,避免甲片相互碰撞发出过大的声响,更重要是避免甲片划伤皮肤。

中国古画以及雕塑、兵马俑中,都没有出现将领身着披风的作品,古代军队是禁止任何影响近身格斗的服饰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穿个披风骑上电动车试试)。

而斗篷(带帽子的披风),是明清才出现的御寒奢侈品,只有达官贵人享用,军队更不会列装。影视剧如三顾茅庐中刘备穿着斗篷御寒,是后人杜撰。

宋代制式军服是古代军服分水岭,无论宋辽金元都以重甲装备骑兵和步兵。

随着辽、金、夏、元装具骑兵出现,缺少马匹的宋军大幅提高军队防御装备,开始配备全身铠甲的重装步兵。宋军步人甲防御力很强,五十步之外,弓箭无法穿透。

全身披甲虽然拥有超高防御力,但在盔甲结合部位容易划伤皮肉,因此宋军官兵列装围巾和有袖子的罩袍,用来缓冲盔甲之间的碰撞和对皮肉的划伤。

在秋冬季节,罩袍有一定御寒作用;在夏季罩袍防止太阳直射铠甲造成过烫。宋代武将罩袍经过改良,出现半肩式罩袍,也叫文武袍,就是文艺作品中岳飞、关羽的穿着。

关羽是汉代武将,当然不会穿宋代的文武袍。但是三国人物形象是明代人所写,后人在给关羽画像时套用比较酷的宋代武将装束,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有人依据现代影视作品,描绘古代武将系上披风的造型,非常炫酷。其实历史上除了极少数胡人骑兵有过披风外,中华武将身着披风都是艺术加工和臆想:

  1. 有人说武将系披风是让手下士兵在战场上更清楚看清自己,方便跟随将领冲锋。古代战场士兵跟随的是军旗、将旗,进退也是鼓乐为号。双方大军厮杀,谁有功夫看主将在哪里。
  2. 又说将领身穿披风,在率军撤退时,披风鼓起来可以挡身后的箭,这个说法更不成立。骑兵进退时速度极为重要,而风阻很大的披风会影响速度。而在近身格斗中,披风是很大的累赘,甚至有因披风被勾住跌落下马的危险。古代只有罗马步兵配装过披风,但主要用来御寒,同时只能使用短剑作战。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

5

军队不同于老百姓,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也是有军阶观念的,其制服、战袍、肩章等都显示出不同的军衔。军队规定,只要见了长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直系领导,都要服从指挥。如果没有战袍,便不好辨认,不利于统一作战!

二是荣耀的标志,官分三六九等,不同的军官不同的布料质地,不同的战袍代表不同的官级。官级越大,证明战绩越辉煌,鼓励兵士多多杀敌立功,光耀门庭!

三,宽大的战袍(蒋介石爱穿大氅),显得将士身材高大魁梧,凛然不可冒犯。就像警察一样,戴个大檐帽,好像高大了许多,先用气势压倒敌人。公鸡斗架时,先敞开羽毛,竖起鸡冠,身体好像膨胀起来了一样。

虽然铠甲很重,但身看战袍的将官非常显眼出众,易于指挥和救助。但是也容易成为敌人主攻的目标,所以打败逃跑时,赶快换上便装!




6

战袍从最初的袍变成了类似后来军阶的身份象征。宋太祖以前也是武将,后来黄袍加身的袍也是一种象征。

7

古代武将穿的战袍样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披在肩上 另一种就是半肩式的 这种半肩式穿着的说明此将为进士出身既是武将 也懂文略 正所谓出将入相 文武双全另一种披肩式的战袍就我知道的有这么几点作用 第一主将的战袍是非常醒目的尤其是先锋大将的战袍 可以让后面的士兵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主将 这是对战时士兵的军心起到很大作用的 第二战袍可以保暖 也可遮挡风沙 第三 在必要时可以当作绷带使用 第四 如果穿袍者战死 可以临时当作裹尸布 (这个很悲哀)第五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遮挡敌人攻击的视线 因为战袍尤其在马上 人在动风也会吹起战袍 这样战袍飘曳摇摆 让敌人不容易从后方攻击到穿袍将军的要害 毕竟战将一旦冲入敌阵 那么四面八方都可能是敌人 尤其是敌方放冷箭的弓弩手 常常因为飘曳的战袍阻挡 而看不清敌将的位置而射偏 当然鼓起的战袍也有一定的缓解箭矢动能的作用 第六 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战袍的 这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还有其他的一时想不起来了



8

我是文化漫游者文哥,带你漫游文化世界。

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剧,而在古装剧中,将军们都威风凛凛地端坐在高头大马上,着实让人好不羡慕。不过,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有许多将军会披着一件战袍,只披在一个肩头上,感觉除了帅之外,一无是处。但事实上,这个战袍还是有用的。

首先,战袍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披在双肩上的,一种是提问者说的斜披着的。而将领披着斜披风,那就说明他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如:姜维、辛弃疾等。所以,这是身份的象征。

第二,不管是什么披风,只有将军才能披戴,也是为了显示等级。等级越高,披风做工越好越精致,类似于如今的军衔。

第三,为了御寒、防风等作用,毕竟,行军时间长,遇到大风之类的,也可以用来挡一挡。毕竟,天气太冷思考会变慢,决策会出现问题。

第四,为了好看,身披战甲斗篷,看起威风凛凛。毕竟,画画像就像拍照,都要穿上好看的衣服,再滤镜磨皮啥的,画画像也一样,当然要显示出大将军的威风,让世人崇拜。

问题解答完了,如果觉得我说的不错,就留下你的赞吧。关注文哥,带你畅游文化世界。

9

很悲哀的。

中国在周朝用崇礼乐方式,使人向文雅取向,而厌暴力强力武力,这种弄乐器摆仪式的讲究,是人口巨多后不乱的好方式方法。即闲着不做物作事时,弄弄乐曲乐器诗词,摆摆仪式仪仗礼仪,不到处乱跑乱窜,惹事生非,安静的呆在场所内,天下就太平了。

当孔子承恒礼乐后,形成儒术。

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的一切,都须经儒修改一翻。

自此谦和忠信成为主线。

具体表示则是雅.文雅.儒雅。

这一取向及改造,涉入军将,也儒将了,咋体现儒将呢,甲胄外罩个袍子。

从而儒将.儒商,等等涌现。

把一切好样的弄成儒式,可窥一斑。

当全面儒化后,安是安了,顺是顺了,良是良了,外强侵入全民儒弱了,几亿人口,抗不住几千人几万人侵入了。

好胳膊好腿,不如好嘴,自内平安是有用有效的,外强来打,抗不住是自然的。

抑武崇文,必然如此。

当成文风,几千年诠释半部论语,现1840年后悲怆,实属必然而然。

传至今,坐屋里翻书,再编为创作,真的弄成了假的,假的弄成半真玄幻的。除卖钱外,误人祸害人了。书里来,书里去全才者,都如此。枪炮来侵,唯跳大神施法咒抗击了。因武将是也由答考题好的准的人才转成的儒将,自6岁读兵书,读到20岁科考,枪是啥样没摸过,走三里路后须用轿抬着,考成将军后,指挥千军万马,是威风了,打杀百姓真威猛,敌人来了不听其话,不遵其法,杀过来,逃不快,只等挨杀了。

由婴儿致30或40岁都在读书,五斤重的东西没掂过,当上将军会咋样,明白人都知道。

文以安邦,仅适用听话的。不可用于不听话的,更不可用于侵来的敌人。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10

“这种铠甲外再斜披战袍的穿法,叫文武铠”

来源

文武铠的兴起是在宋代。

最有名的就是岳飞,在铠甲之外,斜披一件战袍,非常英姿飒爽。

武将为什么要在铠甲外再披战袍呢?

主要是宋代以来,文武开始失衡,文人压制武人的风气所致。

军队的指挥官变成了文人来担任,这些文人并不精于上马打仗厮杀,却也不屑于一身戎装,因此在从戎的时候,在铠甲之外再加上一件战袍,这样亦文亦武的穿着方式,多少拾回了一些文人气质。

很多武人也效仿这种穿着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多一分文人气质,这也是当时的潮流所在。

掩盖铠甲接缝处

这样的穿法,并不全是为了彰显文人气质,于实战上,也是有所讲究的。

大家知道,铠甲是几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因此,部件连接处便是铠甲的软肋所在。

如果在铠甲之外再罩上一件战袍,便无法看清铠甲连接处的所在。

这对于保护穿着者,是有好处的。

更适合与指挥者

这样的穿搭更适合与指挥者,而不是上阵杀敌者。

毕竟中国历史走到这里,已经证明了长袍大袖不利于作战,不然赵武灵王也没必要胡服骑射了。

所以,这样穿着的将领,一般都是不上阵杀敌的,就像开头提到的宋代文人。

这样的穿法,更多是为了彰显指挥者的威严,而不是上阵杀敌。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评论交流!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