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康熙为“祖”,是雍正皇帝所为。确实是违反了已有规则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世祖章皇帝顺治
圣祖仁皇帝康熙
称“祖”必须要有开创之业绩。
努尔哈赤称太祖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开基奠业,开创清朝的第一代领袖。
顺治称世祖,也没有什么问题,清朝正是在他执政期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这儿,后世是很有争议的。
X祖,X宗是属于庙号,X皇帝这是谥号。一般情况下,谥号更重要,是对皇帝一生的功绩和特点的总结。而庙号按规矩来就行了,争吵的情况不多,但守成之君被为“祖”确实很罕见。
这主要是雍正坚持这样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传统,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这样: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为守成,实有开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劳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称“祖”。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确实武功赫赫。但是像他这样平定内乱,开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并非没有,比如汉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帝王死后都有庙号的。
一般帝王死后,先会为他建筑专属的家庙进行祭祀,但几代以后就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这称为“祧”。
“祧”的实际意义在于:如果每个帝王的庙都留下来,几代以后,这样的家庙就太多太多了(每个朝代都认为自己会千秋万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时候,东跑来,西跑去,烧纸上香,又累又不成体统。
所以,就只给那些于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别地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比如说,西汉很多皇帝的庙号实际上是王莽给追立的。后来,刘秀夺取天下,又纠正过来,把那些时间短,功劳小,错误大的又去掉。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的字数增加了,乱七八糟一大堆,记也记不清。庙号反而显得更严肃庄重,更能体现帝王功绩。于是,庙号就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当然,可以确定的是:雍正为他皇阿玛争取“祖”的庙号,是有违于规则的。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意味可不简单:
一、雍正称康熙为“祖”,被大家确认和通过了,借康熙的功绩为自己立了威。谁敢反对,谁就马上会受到集体的攻击。没有人反对,自己做为倡导者,威望一下就起来了。这个帽子大。
二、这就很深了,意味着雍正可绝不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几千年的历朝历代的规矩说改就改,何况其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