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克萨哈的起步是和多尔衮息息相关!

最开始作为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跟随多尔衮出生入死,立下功劳!皇太极死后,幼年福临继位,而后多尔衮为“摄政王”,权势滔天!而苏克萨哈借着多尔衮这颗大树好乘凉,一路官运亨通,在多尔衮的庇护下,他逐渐成为正白旗骨干之臣!

在大清入关前,八旗的结构是“上三旗”和“下五旗”!而“上三旗”是皇权的集中力量,本来多尔衮是正白旗,索尼正黄旗,遏必隆和鳌拜都是镶黄旗!因为在皇太极故去,立储之时,索尼坚持在皇子里面选择其一,而且立场坚定的站在孝庄太后这一边,而鳌拜一直被多尔衮打压,没有办法只能选择站队,但鳌拜还是有一定的眼光选择支持孝庄太后,这样就导致多尔衮继承大统的愿望落空!随后,幼年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权力至高无上!他就开始打压索尼和鳌拜,甚至将索尼派发到盛京!

随着多尔衮死去,福林开始清理多尔衮势力!不到三个月,苏克萨哈站了出来,举报多尔衮!他与詹岱、穆济伦首先上奏指责多尔衮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阴谋篡逆”。

这样苏克萨哈反叛了多尔衮势力投靠了孝庄,孝庄也正需要这样的人来投诚,来瓦解多尔衮势力,立即被提拔苏克萨哈。

也就是说苏克萨哈的起步是因为借助多尔衮,而他的高升还是举报多尔衮有功!这样的行为很令索尼和鳌拜等不耻,而且本来索尼就和多尔衮有很深的梁子,而之前苏克萨哈更是多尔衮一派,这让索尼对多尔衮的愤恨转移到苏克萨哈身上,对其行为和品格特别的厌恶!

而在孝庄的眼里,苏克萨哈也只是一名棋子,之前为了对付多尔衮她接受了苏克萨哈的投诚,而接着福临的青年故去,留下幼年的玄烨继位,辅政大臣的选择也必须从“上三旗”中选择!那么正黄旗的索尼,苏克萨哈继承了正白旗势力,而鳌拜和遏必隆都是镶黄旗,这样就是这四位作为辅政大臣!

苏克萨哈是一颗棋子,孝庄刚开始是用来对付多尔衮实力,接着作为辅政大臣,索尼年事已高,遏必隆没有主见,鳌拜明显实力更强!随着鳌拜的强势,孝庄也要利用他们之间的斗争来相互制衡,所以苏克萨哈成了制约鳌拜的一个武器!

而后,索尼死后,苏克萨哈作为首位辅政大臣也想制约一下鳌拜的势力,就上奏撤销辅政大臣给先帝爷守陵,但是这样敲山震虎让鳌拜不愿意接受,因为苏克萨哈要撤去,也就意味着自己于理自己也要放权,鳌拜不愿意!就立马治了苏克萨哈大罪,凌迟诛九族!

此时索尼已然故去,遏必隆本来就是唯鳌拜是从,而孝庄也是坐山观虎斗,让其两败俱伤,所以孝庄也没有插手!其实鳌拜势力太大,哪怕孝庄去管也不一定奏效,反而会让鳌拜有谋反之心!这样来看,只能是先顺着鳌拜,不能打草惊蛇,以后瞅准机会拿下他!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要回答索尼、遏必隆、孝庄文皇后,这三个人面对鳌拜要讲苏克萨哈灭门为什么袖手旁观?首先要搞清楚他们是什么关系。苏克萨哈和遏必隆、清世祖(顺治帝)是表兄弟,苏克萨哈和遏必隆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换句话说,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得管孝庄文皇后叫声八舅妈。唯独索尼是外人,他不是爱新觉罗家族圈子里的人,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孝庄文皇后要清圣祖(康熙帝)娶她孙女的原因之一。既然都是亲戚,为什么遏必隆和孝庄文皇后不干预呢?



首先,苏克萨哈这个人为人很不地道。他舅舅多尔衮当政时,苏克萨哈简直就是十全外甥,上赶着巴结小舅舅多尔衮。可是,舅舅多尔衮刚去世,这位十全外甥转头便投入了表弟清世祖的怀抱,不遗余力地清算舅舅多尔衮的种种劣迹!而同样是多尔衮外甥的遏必隆就显得低调许多,这或许也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这对表兄弟不太亲近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遏必隆这个人虽然是清太祖的外孙、清王朝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儿子,但是他并没有遗传到姥爷和父亲的优良基因,向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明哲保身见长。在鳌拜居于强势地位时,无论如何遏必隆也是不会为了苏克萨哈这位关系一般的表兄弟去开罪鳌拜的,他寻思的是如何自保、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再其次,苏克萨哈虽然出卖舅舅多尔衮之后得到了表弟清世祖的重用。但是,孝庄文皇后却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夫家外甥。更何况,孝庄文皇后是不仅仅是个女人,她还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四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年迈处于半退休状态、遏必隆就是个“墙头草”、苏克萨哈又斗输了,面对鳌拜近乎一家独大的局面,孝庄文皇后首先需要的是稳住鳌拜,而不是与鳌拜搞对抗,否则政局动荡几乎是必然的。因此,孝庄文皇后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为了这么一个政治斗争的输家、一个夫家并不亲近的外甥去与鳌拜公然撕破脸。牺牲苏克萨哈换取政局的暂时稳定,以换取进一步处置鳌拜的准备时间,这几乎是孝庄文皇后彼时唯一的选择,她又怎么可能会为苏克萨哈强出头呢?



再说索尼。索尼这个人是四个辅政大臣当中和鳌拜关系比较融洽的一位,这和当初与鳌拜、谭泰一同出头要求拥立皇子、抵制多尔衮即位或许有一定的关系。既然是抵制多尔衮的主力军,索尼自然和鳌拜差不多,不太可能会对苏克萨哈这条他舅舅多尔衮的狗抱有太大好感。而且,四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资格比较老、年纪也比较大。因此,康熙初年索尼基本上处于办退休的养病状态,至于真病假病,不好说。他只是作为一个对鳌拜的牵制存在,其本身与鳌拜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基本上没有和鳌拜撕破脸。而鳌拜对这位曾经的“战友”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鳌拜出头搞掉了苏克萨哈,对于索尼而言,并没有什么切身利益的损害,甚至还有利可图,至少少了一个不对付的分权者。因此,索尼也太不可能对苏克萨哈伸出援手,更加不可能为了苏克萨哈和鳌拜撕破脸。



实际上,索尼保持与鳌拜的长期友好也并不是什么“战友情深”,而是在待价而沽,等待时机。在孝庄文皇后和清圣祖以立她孙女赫舍里氏为后、向他抛出橄榄枝之后,索尼一改往日与鳌拜和和气气的风格,公然在朝堂之上提请清圣祖早日亲政,而这与鳌拜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也正是索尼的这个举动,给了清圣祖向鳌拜夺权的理由,也对不久之后清圣祖擒拿鳌拜起到了一个探明风向的侦察作用。虽然索尼死在了清圣祖擒拿鳌拜之前,但是他的儿子索额图却参与到了清圣祖擒拿鳌拜的行动之中,这也算是索尼公开表明了态度吧。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索尼这个人是非常谨慎的,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是不会轻易出手的。那么,在孝庄文皇后、清圣祖没有表态要保苏克萨哈的情况下,索尼是断然不会去趟这趟浑水、与鳌拜翻脸的。

3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十七,也就是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后的第十天,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罗列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状”,并且以极其蛮横的手段逼迫康熙皇帝下旨将苏克萨哈全家处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鳌拜擅杀苏克萨哈事件”。

就在鳌拜杀掉苏克萨哈之前的不久之前,索尼已经去世,而即便是他还在朝堂,已然不会为苏克萨哈求情,同样不会求情的还有遏必隆,因为索尼、遏必隆、鳌拜本就与苏克萨哈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而这份矛盾也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两黄旗与两白旗矛盾的集中体现。


持续四十年的“黄白之争”,造就了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矛盾。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经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的推选,皇太极登上了汗位,正式成为了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而登基后的皇太极,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实施“黄白对调”。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势力分布的情况是: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镶蓝旗(33牛录),由阿敏统领;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统领;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统领;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努尔哈赤之孙杜度统领。

而努尔哈赤在其晚年的时候,又对其统领的两黄旗做了新的调整和划分,他让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统领15个牛录,剩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了亲军。与此同时,他还明确指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并且自己死后将20个牛录的亲军全部交给多铎统领。

在这之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上汗位,并且夺下了镶白旗,让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

此时,皇太极手中掌握的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多尔衮三兄弟这面则是多铎掌管正黄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黄旗。

然而,八旗如此分布对于皇太极来说是非常的不利的。

一来,按照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八旗拱卫与驻扎次序,两白旗分别排在了左右翼之末,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的指出八旗的排名顺序,但是这样的座次位置却也暗指了两白旗末尾的地位,这必然是皇太极所不想看到的。

二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身居汗位却不能坐享“黄色”,无疑是对皇太极身份与地位的一种怀疑与贬斥。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保持两黄旗与两白旗统领牛录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换旗帜与服装颜色,皇太极也由此开始统领正黄旗与镶黄旗,并且将其确立为左右翼之首的位置;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旗则正式从两黄旗换成为了两白旗,位列右翼之中。

也正是这次“黄白互换”事件,使得在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在此之后,皇太极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对于两白旗也进行积极的打压。

他先是找借口罢免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担任。又因为多铎统领的正白旗是所有八旗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旗,于是他又不断限制正白旗的发展,之后还将两白旗进行了重组,该让多尔衮统领正白旗,多铎统领镶白旗。与此同时,皇太极也是找寻一切机会,进一步的打压多尔衮兄弟,特别是将阿济格和多铎的亲王爵位降为了郡王。而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吞并正蓝旗,并且正式确立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蓝旗的“上三旗”位置,由此也从地位上对于包括两白旗在内的其他“下五旗”进行压制。

然而伴随着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多尔衮出任摄政王并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两黄旗与两白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多尔衮大肆重用两白旗的官员和将领,朝中关键性的重要职位基本都为两白旗所垄断。这其中就包括了苏克萨哈,当时他是多尔衮的绝对亲信,深受多尔衮的信任与器重。

与此同时,由于多尔衮在与豪格争夺皇位期间,两黄旗的高级官员和将领给多尔衮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与阻力,所以掌权后的多尔衮随即开始对于两黄旗进行极力打压。

一来,他对两黄旗内部进行了分化和瓦解。

他以威逼利诱的手段使得包括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选择了投靠自己。

二来,对于誓不屈服于自己的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等人,多尔衮予以了残酷的迫害。

索尼被直接降职发配到了盛京看守皇陵,而鳌拜更是先后三次被多尔衮惩治,不仅爵位尽废,职务一撸到底,甚至还险些丢掉了性命。

三来,多尔衮极力抬高两白旗的地位,加强对于皇权的控制。

他不仅将原本属于“上三旗”的正蓝旗降入了“下五旗”,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置于“上三旗”之列,将按照八旗传统分配给两黄旗的京畿附近的土地,全部分给了两白旗,反而将两黄旗的部众全部安排在了“左右翼之末”的位置,不仅远离京城,排序地位上更是受到了打压。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夺下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改由皇帝本人直接统领,并依然将其置于“上三旗”之列。

然而,尽管看似此时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者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此前四十多年的矛盾累积,加上多尔衮专政时期“黄白冲突”的持续升级,使得在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这份根深蒂固的矛盾已然是无法调和,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康熙朝初年的政治格局。


苏克萨哈被排挤和打压,实际上也是历史的必然。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然而对于这样的安排,鳌拜是极为不满的。

在鳌拜看来,他此前立下战功无数,并且是被皇太极所认可的“满洲第一巴图鲁”,论军功就连首辅索尼都是望尘莫及的,所以即便是论资排辈,他也应该排在索尼之后,位列四位辅政大臣的第二位。然而顺治皇帝却将其排在了最后一位,这必然让鳌拜产生了极度的心里不平衡。

再退一步讲,遏必隆作为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儿子,再加上其生母为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公主,如此高贵的出身使其排在鳌拜之前,对于此鳌拜可以接受。

但是对于将自己至于苏克萨哈之后,鳌拜必然是彻底无法接受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鳌拜,朝中绝大多数的官员对于苏克萨哈都是采取了非常排斥的态度,而这与苏克萨哈此前的经历密不可分。

前文中也说到了,苏克萨哈是多尔衮重要心腹大臣,得到了多尔衮的培养和重用,身居高位,然而在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苏克萨哈主动投靠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并且是第一个站出来揭发多尔衮有“不臣之心”。

“苏克萨哈隶睿亲王多尔衮属下,王薨,苏克萨哈与王府护卫詹岱等讦王谋移驻永平诸逆状,及殡敛服色违制,王坐是追黜。”

与此同时,大量多尔衮的旧部与亲信,因为苏克萨哈的检举与揭发而被惩治,可以说顺治皇帝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彻底清算并铲除“多尔衮集团”的势力,苏克萨哈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功绩”,苏克萨哈为顺治皇帝所信任并器重,其不仅在顺治朝时期继续担任朝中要职,更是在顺治皇帝去世后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了“托孤”重任。

然而,尽管包括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皆从“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获益,重新崛起于朝堂之上,但是他们以及朝中绝大多数存有“正义感”的官员对于苏克萨哈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是极为鄙视的,特别是索尼,是自始至终,都是非常看不起苏克萨哈。

当然,鳌拜也是抱有同样的心态,尽管后来在皇室的干预与主持下,鳌拜与苏克萨哈结下了姻亲关系,但是丝毫不能改变两人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矛盾。这其中有鳌拜与苏克萨哈本人的矛盾,也有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矛盾。

而这一时期鳌拜在与苏克萨哈争端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两个重要的“支持者”,这便是索尼与遏必隆。

出身于正黄旗的索尼与出身于镶黄旗的鳌拜,因为两黄旗历来密不可分的传统,本质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年老多病、常年告假的索尼自然会选择鳌拜所谓其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言人”,进而在此后鳌拜所制定的一系列举措之中,选择支持鳌拜。遏必隆那就更不用多说了,他与鳌拜都是出身于镶黄旗,再加上其本人有勇无谋,一直以来都是依附于鳌拜,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鳌拜的“同党”。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堂上的政治格局从“四大臣辅政”逐渐发展成为了“鳌拜专政”,而在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三人更是结为了政治利益的“共同体”。


鳌拜专权日盛,苏克萨哈之死已经是不可避免。

康熙五年(1666年)的“圈换旗地之争”,鳌拜与苏克萨哈展开了一次激烈的正面对抗。

关于“圈换旗地之争”的背景,前文中已经做了介绍,实际上这也是“多尔衮专政”的产物。而此时的鳌拜则希望借由“换地”对两白旗进行报复性的打压,进而提升两黄旗的地位。也因为有着如此的目的,索尼和遏必隆均表示了支持。

尽管苏克萨哈知道自己所在的正白旗的利益将要受损,但是已然被排挤孤立的他也只能用默认的方式吃下这个“哑巴亏”。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鳌拜的这一决定不仅是两黄旗的人不领情,两白旗的人反对声激烈,甚至连京畿周边的汉人也因为土地被进一步圈占而怨声载道。

于是,当时负责执行此事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以及直隶巡抚王登联上疏反对此事继续推行。

“旗人安业已久,民地曾奉谕不许再圈。”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鳌拜“换地”的决心,他非但没有停止执行“换地”政策,反而借机杀掉了出身于正白旗的苏纳海,就连汉军旗人朱昌祚及王登联也被鳌拜处死。

可以说在这场“换地之争”后,苏克萨哈在朝堂上是更加的颜面扫地,死死的被鳌拜所压制。

时间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上疏请求康熙亲政后不久去世,可以说这让鳌拜彻底失去了朝堂上的“枷锁”,已经没有人能够限制和牵制鳌拜。

这一年的七月初七,康熙皇帝正式宣布亲政,于是苏克萨哈上疏请辞,希望为顺治皇帝守陵。

然而鳌拜却借机反扑,给苏克萨哈网罗了“二十四条大罪”,请求康熙皇帝要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凌迟处死外,还要将其全家上下尽数屠灭。对于这样的要求,康熙皇帝当众拒绝,然而行伍出身的鳌拜这个时候是大闹朝堂,撸胳膊挽袖子摆出了一副以死相拼的样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可以说是被鳌拜“胁迫”着依着鳌拜的意思,将苏克萨哈及其家人或处死、或流放,不过要求不能凌迟处死苏克萨哈,只能对其予以绞刑。

就这样,伴随着苏克萨哈之死,鳌拜的擅权专政也达到了最高峰,而这无疑更加坚定了康熙皇帝除掉鳌拜的决心。

终于在康熙八年(1669年),借由赫舍里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将权力收归手中,同时也为苏克萨哈进行了平反,让其尚存活于世的幼子苏常寿袭承了其爵位和职务,也算是对苏克萨哈进行了补偿。

4

苏克萨哈是顺治给康熙选定的四个辅政大臣中的一员。这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其中,苏克萨哈排位第二。

(四大辅臣剧照)

不过,后来苏克萨哈被鳌拜整理出二十四大罪状,要求康熙把苏克萨哈满门超产。鳌拜这样做,明显是想罗织罪名,扳倒苏克萨哈。

康熙都看出来了,不予准奏。但是为什么,索尼和遏必隆在这件事上却并不表态,而是纵容鳌拜打击苏克萨哈呢?要知道,鳌拜这样做,目的明显就是想独掌朝政。也就是说,扳倒苏克萨哈以后,接下来就可能跟着打击他索尼和遏必隆。如果索尼和遏必隆不阻止鳌拜这种行为,他们将走上和苏克萨哈同样的命运。

有人可能会说,索尼和遏必隆聪明着呢,他们是想等到鳌拜和苏克萨哈两败俱伤后,再来收拾残局。

不过,这种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其实不对。因为在那时候,苏克萨哈和鳌拜并不是“两虎”,最多只能算一头“野熊”和一头”老虎”。如果是在多尔衮的时代,代表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当然是强悍的。但是多尔衮已经被顺治打压下去了,苏克萨哈通过“投降变节”,获得了顺治的认可。或者说,顺治其实也并没有认可苏克萨哈,他也不可能认可一个“叛徒”。顺治把苏克萨哈也安排成辅政大臣,而且让他排在第二位,更多的是想寻求一种平衡,免得索尼、遏必隆、鳌拜两黄旗的权力太大。

但是,实际上这只不过是顺治的一厢情愿。姑且不说苏克萨哈势单力薄,就是他一个“叛徒”的身份,就注定了他不会有什么能量。因此,苏克萨哈根本就不是鳌拜的对手。

(苏克萨哈剧照)

但是,对于索尼和遏必隆来说,留住苏克萨哈,也就留下一个对付鳌拜的力量。否则的话,单凭他们两人,一个年老,一个荏弱,很难是鳌拜的对手。

还有人可能说,索尼和遏必隆不出马,是因为他们知道康熙不会纵容鳌拜打击苏克萨哈,康熙一定会反对的。

诚然,康熙确实也出面了,不同意鳌拜处理苏克萨哈的请求。但是,康熙那时候本来就还小,实力也很弱,就算他出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再说了,如果索尼和遏必隆在那时候站出来支持康熙,不是给小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获得小皇帝的重用吗?为什么却不表态呢?

虽说我们对索尼和遏必隆的做法不太了解,但不得不说,他们的做法,其实还是比较明智的。

因为当时鳌拜实在是太强大了。和他对抗,必然会受到他的强力打压。一旦遭到鳌拜的警惕,并把打压他们付诸于行动,索尼和遏必隆肯定很难有获胜的机会。

(鳌拜剧照)

为什么说他们很难有获胜的机会呢?

一是鳌拜在八旗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他要调动军队,索尼和遏必隆肯定赢不了。二是在皇太极去世后,鳌拜在和多尔衮拼斗,一定要把皇位留给皇太极儿子,那时候,他就立下了大功。而且我们也看到,后来多尔衮除掉豪格,但是却把鳌拜无可奈何。可见鳌拜的实力。三是顺治在寻找辅政大臣的时候,本来鳌拜的功劳是最高的,他却把鳌拜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顺治其实都有些忌惮鳌拜。连顺治都忌惮,索尼和遏必隆怎么可能是鳌拜的对手呢?四是鳌拜的性格十分刚强,他想要达到某个目的,就一定要达到。康熙不同意,他都会冲康熙嚷。对于这样不讲理的人,索尼和遏必隆要和他争执,一定是没有胜利的希望的。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索尼和遏必隆就心甘情愿地等着失去权力,受鳌拜操控吗?

其实不然。这两个人中,尤其是索尼,其实已经在布局了。索尼做了两件事:一是他在去世前,公开表达要还政于康熙的想法。这话是苏克萨哈曾说过的,苏克萨哈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在索尼看来,反正他也活不长了,鳌拜也拿他没办法。二是索尼把自己儿子索额图送给康熙,帮助康熙训练摔跤手,以便将来扳倒鳌拜。

索尼这个局算是布得很成功的。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相信康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君王。显然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最终康熙果然扳倒鳌拜。

不过,遏必隆的做法就差不少,他只是想顺从鳌拜,成为鳌拜的亲信,以此保全性命。不过,在鳌拜被康熙扳倒后,遏必隆也遭到了康熙的清理打击。由此也看出,遏必隆在政治上是不够清醒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5

谢邀。小良来为您解答。

看到前面各位的回答,都说出了索尼,遏必隆袖手旁观的原因。对此,我没有过多疑问。但是,对于孝庄太后的袖手旁观,背后是有很大的寓意的。而各位都没有详加阐述。小良来为你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揭开面纱还要从顺治七年说起。顺治七(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暴死。十六日,顺治帝便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祔太庙。本来事情到了这,应该是皆大欢喜。多尔衮一生功绩卓著,死后落得一个圆满的下场,而顺治帝也可以名正言顺亲政,掌控大清朝政。

可是,苏克萨哈打破了这种平静,他率先向顺治告发多尔衮生前的种种不法,甚至将多尔衮意 图率两旗兵马阴谋夺取皇位一事给揭发了出来。由此,多尔衮从风光荣耀的顶峰跌入了罪恶的深渊,义皇帝的尊号被追夺,家产被籍没,而且还被挫骨扬灰。

苏克萨哈这一招明显是看准了顺治帝的心思,知道多尔衮早晚必要被清算,但是他却招惹了另一个重要人物,从此埋下了万劫不复的罪孽祸根。

在孝庄看来,多尔衮对他们母子俩是有恩的。如果没有多尔衮,小福临根本没有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且,若不是多尔衮的文韬武略,就不会有大清国当时的局面。但是,多尔衮的暴死,孝庄的内心也是非常喜悦的,这位难以驾驭的小叔子被老天收走了,使她和这位少年天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去除了一块可怕的心病。

按照孝庄的内心想法,追尊多尔衮为皇帝,隆重体面地将他下葬,多尔衮专权的那个时代篇章就这样体体面面地翻过去了。至此,她所有的苦心经营、委曲求全终于功德圆满。以后,大清国将是她们母子的天下,没人还会提及多尔衮以及她们之间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但是苏克萨哈把她的如意算盘都给打乱了。


不仅如此,之后孝庄有意将索尼的孙女立为康熙的皇后。本是一次修补裂缝的好机会。然而苏克萨哈却极力反对。虽然最终他的反对无效,索尼孙女还是成为了皇后。但从此,他与孝庄之间的裂缝更大且永远修复不了了。小良说到这里,相信孝庄如果是你,你也不会去帮一个这样的人。

6

对于这个问题,在《清史稿》中有这么一段话: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

四位辅政大臣,只有苏克萨哈的关系最疏远。

索尼,赫舍里氏,正黄旗人。他爹硕色巴克什,他叔为大学士希福。因他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先在文馆办事,历任头等侍卫、吏部启心郎等,因战功,累进一等伯,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

遏必隆,纽祐禄氏,镶黄旗人。他爹是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母为和硕公主。初授牛录章京世职,袭一等公,擢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瓜尔佳氏,镶黄旗人。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初授巴牙喇壮达,因骁勇善战,授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晋三等昂邦章京,又升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这三个人都是两黄旗出身,属于皇太极的嫡系。在皇太极死后,立储问题上,坚持立子。在多尔衮当政时,也不依附,而受到排挤。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他爹额驸苏纳。初授牛录额真,世祖时擢为议政大臣,讦告多尔衮有功,又晋内大臣。


白话说,苏克萨哈原来是多尔衮的手下,却在多尔衮死后积极检举揭发,而被顺治帝重用的。所以与另外三个不是一个阵营的。

鳌拜与苏克萨哈的争执由来已久,最终导火索是换地问题,背后是两黄旗与正白旗由来已久的矛盾。在鳌拜要杀了苏克萨哈时,索尼已经病重,同年也死了。

至于孝庄太后,是乐于他们争斗的。没有鳌拜,苏克萨哈也会专权。互相倾轧也不是坏事。事后给苏克萨哈平反一下,也就OK了。

7

苏克萨哈在顺治朝是多尔衮的心腹。多尔衮死后,他扑捉到顺治要治罪多尔衮的信息,迅速倒向顺治,告发多尔衮,之后成为顺治的心腹。顺治临终托孤,苏克萨哈顺利成为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和索尼、遏必隆及鳌拜一起辅助康熙帝。

因为临时倒戈,觉得他人品有问题,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瞧不起他,经常排挤他。索尼是第一辅助大臣,苏克萨哈是第二辅政大臣,索尼在,苏克萨哈有气也只好忍着。




可是,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索尼因为年迈,身体多病,不太管事儿。遏必隆没有主见,大权逐渐落到鳌拜手中。原来四位辅政大臣可以相互牵制,现在鳌拜专权,对皇权极为不利,直接影响的就是康熙能否顺利亲政。

出现这种局面,最着急的当然是孝庄。为制约鳌拜专权,孝庄采取拉拢措施。她第一个要拉拢的就是索尼。孝庄急急忙忙为12岁的康熙举办大婚,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因此把索尼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孝庄第二个要拉拢的就是苏克萨哈。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孝庄向苏克萨哈抛出橄榄枝,苏克萨哈很快就成了孝庄的盟友。




康熙大婚,说明已经成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康熙亲政的事。索尼不断的运作,排除障碍,临终前正式上书,要求康熙皇帝亲政,他说,难道我们要一辈子替皇上做主吗?!索尼的话正好击中鳌拜的要害,对康熙亲政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索尼去世后,虽然鳌拜专权,但名义上苏克萨哈成了第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坚决支持康熙亲政,并说要为顺治守墓去,意思是要解散辅政大臣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你鳌拜还不放权,到底什么意思。这就把鳌拜置于不义之地。



这时的鳌拜近乎疯狂了,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苏克萨哈,也不顾什么儿女亲家了,罗织罪状把苏克萨哈全家抄斩。

权力熏天,飞扬跋扈的鳌拜,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孝庄这时如果不隐忍,他也会要向孝庄张开血盆大口。至于遏必隆这样没有主见的人,更不会吱声了。

个人见解,欢迎加关注讨论。

8

首先要明白的是鳌拜为什么要把苏克萨哈灭门?

在满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开始,鳌拜的主要任务是剿灭农民军,在这次以武力统治下,很快取得了胜利,鳌拜居首功。

可是以摄政王多尔衮自己带领的正白旗、镶白旗与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下以豪格为首的索尼、鳌拜一派因为皇位继承人产生了积怨。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康熙帝(玄烨)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佐朝政,这时的鳌拜就开始了专权跋扈。

重要的是当康熙帝年满十四岁的时候就应该亲政了,首辅大臣索尼提出了还政的问题,这时候鳌拜是不愿意归政的,怎么办?

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正白旗,多尔衮生前苏克萨哈一直依附多尔衮,此时多尔衮倒台了,苏克萨哈马上反戈,这使索尼、鳌拜等人对苏克萨哈有些瞧不起。

苏克萨哈与鳌拜的暗中较劲使他们的矛盾上升到白热化。康熙帝亲政后,由于鳌拜的把持朝政,这使康熙帝非常恼火,却又拿鳌拜没有办法,苏克萨哈此时站出来了!

苏克萨哈上奏书说,请往遵化守护顺治帝陵寝,意思就是说:我苏克萨哈是辅政大臣的第二位,既然归政于康熙,我走了,你鳌拜还能赖在这里把持朝政吗?

这个意思已经非常清楚,按理苏克萨哈卸任,遏必隆、鳌拜就应该辞职。

这使鳌拜大为恼火,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因为鳌拜不想退出这个他朝思暮想的政治舞台。

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强加了莫须有的罪名,心怀不轨,、奸诈、久蓄异志等等二十四款罪名,要凌迟处死苏克萨哈,株连九族。

康熙帝知道苏克萨哈有罪,但是罪不该杀,但是此时的康熙没有能力去保苏克萨哈,为什么,鳌拜气势汹汹就在朝廷之上咆哮,竟然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处以苏克萨哈绞刑,并杀了全族。

别说遏必隆,就是孝庄文皇后又如何呢?朝廷上下,六部九卿全都被鳌拜把持,动;焉知祸福!

此时此刻的康熙帝明白了,鳌拜这奸诈之徒必须除掉。(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评论、互动、留言必回复!

9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事想要整明白,咱得往这波人的祖坟上去刨,根太深了。

寻根

那先刨那块呢?大家伙都知道,满清这波大辫子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与哪八个小旗有关系。分上三旗和下五旗,这上三旗他属于皇帝的亲卫,按照规矩这一出生,屁股上就盖上一大戳子——郎位。

干啥的呢?顶着这戳子的人,到了年龄就可以蹲到紫禁城这嘎达所有的要害部位,看家护院,整明白点,这就是皇帝眼皮子底下的保安。您可别看不起这保安的身份,他可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满清的权利中枢,运气好加上有那么点子才学,逮住机会在皇帝面前嘚瑟嘚瑟,心许这辈子就飞黄腾达了。

而这上三旗有哪些呢?开头的时候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后来就变成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

为啥会有变动呢?这就和本文有关系了,当年皇太极玩的就是开头的三旗,结果皇太极这命不好,眼瞅着就要摘果子了,嘎嘣一下就死了。得,这时候脑壳最大的就是正白旗的多尔衮。

本来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和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因为没有遗诏俩人凭借着胳膊腕子的粗细都是有资格当皇帝的。

正黄旗的话事人是索尼,镶黄旗的话事人是鳌拜,这就站到了豪格的屁股后面和多尔衮对着干,而正蓝旗的话事人就是豪格。得,上三旗没有一旗站到多尔衮的一边。

那么多尔衮只能带着自己的正白旗玩命的怼,这块阵地上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他也是正白旗的,而他的地位是多尔衮亲手给予的。

结果两波人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各退一步将皇位交给了福临——顺治。多尔衮做了摄政王,最后有了权利的多尔衮一脚就把豪格的正蓝旗给踢出了上三旗,将自己的正白旗给提了上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苏克萨哈和鳌拜的梁子算是正式的结了下来。

接下来的戏码大家伙都知道了,多尔衮命也不好,这年龄还壮着呢?结果搞了个围猎嘎嘣一下也死了。

顺治这就逮住机会往死了羞辱已经死了的多尔衮,那么苏克萨哈一瞅大树到了,根本就不恋旧情,也不提多尔衮的提携,跳出来这就揭多尔衮的短。

“你很不错!朕很欣赏你!”顺治表示很开心,于是多尔衮就被鞭尸——拿板子抽,拿鞭子抽,还被剁了脑袋。

那么顺治为了奖励苏克萨哈这就提携他,最终苏克萨哈也位极人臣成为了正白旗的话事人。

咱先别往下说,就说这事。苏克萨哈真不地道,往小了说您这叫背叛,往大了说您这叫节操碎了一地的玩意,人设已经分分钟钟的坍塌了。

六亲不认的反骨崽,天底下就容不下他这号人,所有人都会留着一手防着这种人。您就更别说这一贯以皮笑肉不笑著称的满清朝堂了。

鳌拜这人是个拳头比脑袋大的主,瞅着这不地道的家伙,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加上有前边的梁子,处处挤兑他,想着法的从他身上占便宜。

当顺治在的时候,本着平衡的原则,苏克萨哈虽然受点气,但也能过的来。但架不住顺治命也不好,这年龄也壮着呢,结果嘎嘣一下也崩了。

题主的问题

给康熙整了四个辅佐大臣,按照苏克萨哈之前的操守,他这就捞了个老末,鳌拜这就更来劲了。

那么这四个辅佐大臣,大家伙瞅瞅,一个索尼,棺材板都快盖脑壳上了,闭着眼睛等死,不管事。那遏必隆就是个脊梁骨都没有的玩意,老大说咋整,咱跟着就整。至于谁是老大,这问题你们自己个先争着,所以这就是个墙头草。

数来数去就是鳌拜的脑壳最大,所以遏必隆跟着鳌拜那叫个架秧子起哄,特来劲!

好吧这朝局直接就分成了三波,索尼不管干啥都是投弃权票,鳌拜凭借着自己的拳头够大,抡起来呼呼生风,苏克萨哈身子骨弱,就脑壳大,只能拿脑壳顶着鳌拜的拳头,说实话这能顶多久?

而孝庄蹲在紫禁城里,安心当个吃瓜群众:“你们先吵吵着,俺嫡亲孙子还小不参与!”

孝庄的潜在意思是,你苏克萨哈能撑多久是多久,挨着俺这孙子长大了咱在发言。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孝庄就不着急啊!如果鳌拜被苏克萨哈整死了,他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皇位了!”

老梁就呵呵了。孝庄还真不觉得鳌拜有这个本事。其一,这个时候的满清他刚刚入主中原,也就是说宗室的力量很大的哦!不然当年的多尔衮也不会让步不是,鳌拜要是有这个想法,他是不想活了。

所以鳌拜充其量就是个权臣,不是啥谋逆的奸臣。别听电视瞎扯淡,如果鳌拜真有这想法,康熙掌权之后第一个弄死的就是他,结果是啥鳌拜是被圈禁之后老死的。

这问题,不是今天的主要问题,老梁就提这一下。

其二,按照满清的说法天下初定,但不太平!啥叫初定,根本就没有定,南有三藩,窝里有天地会,到处挑事。您这朝堂上如果动了刀子,见了血。就八旗这点子人,估计就要面临一场躲不开的劫难了。所以最好是兵不血刃的把这朝堂的事给平了。

其三,康熙是聪明,但还小。天下这么大,这么乱他能抗起来吗?所以他需要一块磨刀石,鳌拜这块不大不小正好。

苏克萨哈那叫个憋屈啊!被鳌拜收拾的不要不要的,也让康熙见识了朝堂的险恶,不是啥事皇帝都能说了算的。

结果苏克萨哈就被弄死了,还捞了个灭门的事。康熙学会了隐忍,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动脑子想办法。

孝庄表示很满意。先一招调虎离山,将鳌拜的亲信调出京城,名义上给个大官做做,实际上是去其羽翼,接着几个布库少年就把这事给办成了。

听着就像是儿戏,其实实质是鳌拜真没那能力造反,孝庄和康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在安全的前提下,玩这么一出戏锻炼一下康熙。而苏克萨哈仅仅是棋盘上一枚可有可无的旗子而已,只是结局有点惨!但谁让他就是人见人烦的反骨崽呢?自己作死怨不得别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10

向敬之

康熙六年七月十三日,与鳌拜争斗处于下风的苏克萨哈乞请驻守顺治孝陵。鳌拜穷住不舍,伙同大学士班布尔善,借机给苏克萨哈拟罪二十四款,称其“方归政于皇上,伊即欲往守陵寝,岂非不愿归政之意”(《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三),将皇上所用之弓抛掷,“欺藐皇上”等,拟将他与长子内大臣查克旦革职、凌迟处死,无论已未成年,均斩立决(这也包括鳌拜的外孙),女人充官,籍没家产。康熙不同意,结果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清史稿·鳌拜传》),再次矫旨,剪除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康熙王朝》鳌拜威逼康熙

两黄旗与正白旗的矛盾,自多尔衮摄政之初便以形成,多尔衮因图谋即位而遭两黄旗大臣誓死反对,而后不断打压两黄旗。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以告主而成为顺治帝的新宠,但仍为索尼、遏必隆等甚为不齿。所以,遏必隆选择明哲保身而默认鳌拜擅杀苏克萨哈。

然,索尼死于康熙六年六月二十三日,而苏克萨哈请旨去守孝陵为七月十三日事,结果被鳌拜议罪下狱,几日后处死。所以说,鳌拜诛杀苏克萨哈时,索尼已死二十余日,自然无法表态了。

而作为太皇太后的孝庄,站在愤怒的康熙帝身后袖手旁观,无疑是两点:一是锻炼康熙的隐忍程度,以待对鳌拜的反戈一击,她不出面就给康熙留有回旋的余地,二是放任鳌拜的猖狂,她以不理会、不说话、不调停,貌似示弱,却让鳌拜的骄纵加剧,她在玩“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猖狂”的政治手段。当然,孝庄作为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不希望苏克萨哈提前死的,但苏克萨哈的提前出局,也标示着四辅臣时代的提前破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