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为什么忽略张养浩这个问题,首先你要知道张养浩是谁。因为他是谁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张养浩画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绝大多数人知道张养浩这个人都是从上面的这首词中了解的,咱们暂且将这首词放一放,先看看张养浩的身世。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说完了张养浩,咱们再说一说他所生活的年代——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广阔的政权,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朝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灭南宋统一中国。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张养浩同学真所谓生于元朝死于元朝,他出生元朝建国,他死之后39年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真真是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呀。但是他是一个汉人!现在再返回去看看《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词。具体意思不作解释了,抗日战争的时候汪精卫之流的大汉奸也说过类似的话:都是为了沦陷区的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得有人站出来维持局面呀!多少维持会的会长也是这么想呀!

蒙古屠城

现在蒙古和满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五胡也不能乱华了,包括蒙古和满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也只能南迁了。但是如果历史回到一切事情发生的当时,蒙古屠城成风,清朝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日本人有“南京大屠杀”,都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现在我们说性质不一样了,分“内矛”和“敌矛”了,但是性质是什么?对当时死难的老百姓有意义吗?性质是我们活在当下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回头朝历史深处回望,我们自己给它定义的。如果若干年后,中华民族统一了日本,五十六个民族成了五十七个民族,我们又该怎么定义日本的侵略?

嘉定三屠

南京大屠杀

怎么定义张养浩,我相信当时的受蒙古蹂躏的汉人百姓更有发言权,明朝的人比现在的人更有发言权。但是他们都死了,历史是我们写的。

虽说“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但是人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比如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就连小说中的张无忌也不敢造次。单纯看个人品行,张养浩也算不错,但是大节呢?一边是让百姓生灵涂炭的蒙古,一边是民族团结的大局,除了忽略我们还能怎么办?

最佳贡献者
2

张养浩的《上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俪山怀古》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多年,但课本上对他的介绍极其简单。

很显然,我国历史忽略了他。这其中的原因,有书君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张养浩生不逢时

元朝传五世11帝,历时9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建立的蒙古族王朝。

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一生经历了元朝6个皇帝,可以说,他生是元朝的人,死是元朝的鬼。

蒙古人用铁蹄终结了大宋王朝的辉煌,崖山海战是宋元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战。

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当时,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这场海战成为了汉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痛,甚至有人发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感慨。

元朝虽然不到百年,但在中原百姓的记忆里,只有残酷和愤怒:

蒙元军队的屠城,蒙元统治的等级森严,汉人低人一等,于是人们选择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段历史。

而供职于这个朝代的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人们也在潜意识里视其为有失大节而无法原谅,这就是张养浩被历史忽略的第一个原因吧。

第二,张养浩的所作所为

张养浩出生于富裕人家,从小饱读诗书,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

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赈灾,已经年过花甲的张养浩收到任命后,不顾自己年迈,将家财分给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不久积劳成疾,殉职于任上。

这样一位躹躬尽瘁、有骨气的人应该名垂青史,大书特书,但他的名声并不响亮,也许与下面这件事有关。

元朝统治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中断了近五十年的科举考试恢复了。

张养浩亲自主持大考,为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但因为多年没有进行科举取仕,很多知识分子已经纷纷转行开始写元散曲了。

有了科举考试,部分知识分子就投身到读书求仕中去了,元散曲就这样被釜底抽薪导致人才断层。

所以说,虽然张养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对元散曲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第三,张养浩的其文其言

我们知道张养浩,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最后的八个字,道尽了黎民百姓在改朝换代的遭遇,但在统治者看来,确实大逆不道。

所以历来统治者也就不敢树他为典型了,这样张养浩也就不会被正史所称道。

张养浩的《山坡羊·俪山怀古》全文如下: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最后的十二个字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以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这更是让统治者不爽,这样的人当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现在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我们现在开始重视张养浩了。

正如臧克家赞扬鲁迅先生的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书君相信,随着张养浩的两首元散曲的广为传播,他的精神品质也会广为流传。

3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诗词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正是张养浩,与这阙词的知名度不成比例的是作者张养浩的鲜为人知。

张养浩出生于元朝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字希孟。23岁时,他受到平章政事不忽木赏识,被其举荐出任礼部令史,1308年,任监察御使。监察御使,官不大,职责却重,还是一个容易得罪人受到打击报复的职位。张养浩在任上,却不避风险,大胆直言。

两年后,张养浩向皇帝呈献万言书,指陈时政“十害”: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土木太盛、号令太浮等等。以致“当国者不容”,结果就是张养浩被罗织罪名,贬为平民,永不录用。1311年,元仁宗登基,爱惜张养浩的才学,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

此后十年间,张养浩连续升迁,历任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任期中,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元朝于1315年开始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出大批有才华的名士。正在他一心为政时,1321年元朝的政局突然发生了变化,仁宗去世,英宗即位。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张养浩看透也厌倦了种种政治风波,便以赡养老父为由,急流勇退,回到济南云庄隐居。张养浩别号“五柳先生”,至今济南还有一个柳云社区,正是与他有关。

张养浩归隐后,朝廷先后七次征召,六次都被他一口回绝,最后是在1329年初关中大旱,竟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赈灾,已经耳顺之年的张养浩收到任命后不顾自己年迈,将家财分给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一路上,他遇到灾民就救济,遇到寺庙就求雨。看到饿殍遍地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张养浩难忍悲痛百感交集,作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篇。到了任上,他就宿于官衙,白天夜晚事无巨细倾力救济灾民,常常为穷苦的灾民眼含热泪,心痛不已。到任仅四个月后,张养浩就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逝于任上,噩耗传出,百姓悲哀痛哭。

这样一位有才学,为官清廉,又处处为民着想心怀苍生的父母官,除了他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人们对其知之甚少,论起原由来,恐怕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出生的时代——元朝。

从历史的时间轴来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存在了98年,实在不过是短短一瞬,但在百姓的记忆里,那却是残酷而且令人愤怒的。蒙古人的铁蹄踏来时,大宋的辉煌终结在崖山,许多百姓丧命于惨烈的屠城中......于是,人们选择了有意识的遗忘。而供职于这个朝代的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人们也在潜意识里视其为有失大节而无法原谅,也许这就是张养浩被历史忽略的原因吧。

但个人是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的,张养浩在朝不畏强权,在官关心人民疾苦,实在是一位难得的父母官。因为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感慨的张养浩,值得我们铭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4

谢邀。

元朝中书省参知政事张养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熟悉的是他以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占据语文课本,陌生的是他这个人本身的面目和事迹。

悦史君先通过简明介绍张养浩的一生,给大家解读历史背后的真相。

南宋咸淳六年,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张养浩出生在济南历城县,这里早已是元朝的管辖区域。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张养浩以一篇《白云楼赋》引起山东按察使焦遂的注意,被推荐担任东平学正,开始步入仕途。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养浩来到大都,先后担任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吏、中书省掾属等职务,期间外放出任堂邑县尹,做了很多实事。

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因上万言书指出“十害”,被免职贬为平民。

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张养浩又被任命为中书省右司都事、翰林待制,主持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

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再度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同年七月去世,被追封为滨国公,谥号“文忠”,可以说是很尊荣了。

应该说,张养浩在政治上的作为,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我们只记住了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元朝不是热点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书籍,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是汉朝、唐朝、清朝等热门,顶多再加上秦朝、明朝等,元朝一直是比较低调的。

虽然元朝只存在了90年,但从张养浩的一生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到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来看,他是一个纯粹的元朝人。

因此,作为一个元朝人,张养浩的事迹自然也跟着低调了。

第二,张养浩不特殊

张养浩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无论是学问还是仕途,但他并不特殊。

悦史君这里说的特殊,是指一生中有特别的事件或者功绩,比如灭亡南宋的元朝淮阳献武王张弘范、制订领先世界的《授时历》的元朝昭文馆大学士郭守敬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张养浩,就没有类似于他的明朝人、清朝人的兴趣大。

第三,作品太过超前

张养浩留在历史上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山坡羊·潼关怀古》,而问题其实就出在这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帝王们无法容忍的。

悦史君再给大家看一篇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意味就更加明显了: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同样最后一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帝王们无法接受的。

因此,这就注定了张养浩没法得到正统王朝的推崇,湮没600多年后,自然事迹就慢慢模糊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5

什么叫历史忽视了张养浩?好像他挺冤的似的。

元代要说最冤,那就得说赵孟睢>鸵蛭悦项姓赵,他的成就,他的贡献全都被宋朝的“名节”给冤大了,而且朝朝代代都冤他。

张养浩有“投靠元朝”的“罪名”吗?没有吧?

好歹他既不姓赵,也不是宋朝遗民,所以,他像一切臣子一样在元朝读书应试功名。同时,他又是一个清官,这人物你说那个朝代能说他半点不是?这就足够了啊,而且,他还以一首《潼关怀古》名垂文学史,你说历史是怎么忽视他的?

6

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一心为民   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并不多见!元朝廷对其旌表,不过是旌忠励节,激励臣下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来区分善恶,表明自己的爱憎。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制度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济南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7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记住历史,避免悲剧重新上演。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寻求僵化的,绝对的结论。因此,当中原文化的发展明显高于周边游牧民族文化又不断受到周边"异族"来袭,犯我领土,杀我同族时,当然要奋起抵抗,驱除侵略者,保家卫国;但这些"异族"进入中原地区,逐渐融入中原先进文化甚至统治中原地区时,又必须维护这个政权,承认其合法性,积极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学习。不过可笑的是,近来有不少人将所谓"五胡乱华"等同于日本侵略。且不说二者相隔千年,不可能有这种穿越,就其性质来讲,二者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互相厮杀(汉人在开疆扩土时又杀了多少"异族"才有了今天的疆土呢? 当年的"异族"今何在?),而后者是赤裸裸的侵略,是殖民统治,是妄想把中国从地球上抹去,是妄想把中国并入"大东亚共荣圈",从这个意义出发,南京大屠杀和"XX 屠城"一样吗?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否认元朝,清朝统治的"道统",更搞怪的是,不少人在网上大肆鼓吹"涯山之后无中华",殊不知此言论的始作俑者正是日本侵略者为"解放"中国人所作的舆论准备。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而且明显优于周边奴隶社会文化。因此在所谓"五胡乱华"时期,尽管中原地区涌进了不少"异族",也有互相残杀,刀光血影。但中华文化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少数民族的统治集团成员,杀了汉人,但汉人的文化却传承了下去。我们讨论民族仇恨过多,探究民族融合太少。只有面对这些坎坎坷坷,面对历史,才能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避免分裂悲剧的重演。

8

元代其实大家很多,但是容易被忽略,这很正常。你看整个明朝,除了几个皇帝,知道的文人也不多,读过的作品更少,除了三国水浒。

元朝的小曲,马致远的天净沙,张养浩的潼关怀古,都是脍炙人口,并没有人忽视。

其实,为了哪个君主服务并不是最关键的,而关键的是有没有为老百姓着想。为什么对于国名党的抗日英雄,官方没有很多表扬,但从来不会去批判,因为你做好了自己当时应该做的事,虽然历史上犯了很多错,但因为有了这一个优点,还能被中肯的评价。

江桥抗战里,马占山还投降过,但依旧是大英雄。

9

答:因为他出生在政治不正确的朝代——元朝。

1269年,张养浩在济南出生时,元灭金都已经三十五年了,南宋在他出生后两年也告终结,老张也不争气,没有活到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们龙精虎猛逐鹿中原的年代,可以说,生在铁骑下,长在大元朝。

张养浩是一介文人,也没有后世汪兆铭那样的刺杀摄政王的勇气和立场,所以即便是做了元朝的大官,造成的影响也远远比不过汪精卫投敌那样惊世骇俗。即便是后来功成名就、淡泊功利,数度辞官不就,考虑到最后还是重出江湖投身仕途,你看,或许筹码还是不够高而已。

世人知晓张养浩,全赖他所作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诗词最后八字箴言,可谓是道尽了黎民百姓在王朝更替大时代中的心声,无论谁赢谁输,老百姓永远都是炮灰,管它城头立的是哪位大王的旗帜,跟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这未尝不是张养浩的心声,虽然他这番心声产生的年代着实可疑,张养浩成长的时代里,元朝已经在中原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作为汉族出身的张养浩,未必会怀念金朝的好处,北宋的繁华则是更加遥远缥缈的存在。

那么这首《怀古》所能代表的心意,就该是张养浩为代表的汉家文人世子如何在“波涛如怒的异族统治下,怎样把异族统治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化,把汉族黎民百姓的权益最大化,这也是他人生的主要命题。

1313年,元朝的统治整整进行到一半,在张养浩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停摆半程的科举考试终于恢复,张养浩本人也亲自主持这次大考,这是张养浩对于科举制度的巨大贡献,当然也是他对牢骚满腹、缺乏上升通道的文人的巨大贡献,本来这帮文人由于没有方向感,已经纷纷转行开始写元散曲陶冶情操去了,张养浩却把他们拉回到读书致仕的革命老传统上来,元散曲却被釜底抽薪导致人才断层。所以说,虽然张养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他对活泼泼的元散曲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虽然后世盛赞老张“为国为民”,但老张之所以没有广泛流传,与为的民众”当然不相关,但他“为的国家”,不管列入没列入《二十四史》,出于汉人的过期荣辱感,都不算是一个特别正经的朝代。正如同汪兆铭不管是为敌占区民众做了多少实际努力,他仍然是一个铁杆汉奸一样。

10

张养浩入元朝的仕并无不妥,更加不是汪精卫等维持会长所能比。生于元朝长于元朝,做元朝的官很正常呀。他出生之前,北方历辽金元,宋南迁了一百多年了,汉人一直在统治之下,又不是乱世,总不能要求他像朱元璋一样造反吧。既然承认元是中华正统王朝就不应封埋这些历史人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