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人才当数司马徽,人们称之为水镜先生,意思是说司马徽看问题明如水,料事映如镜。诸葛亮徐庶都求教过司马徽。诸葛亮出山时,他自语道:“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找到了明主,却不能统一天下。几十年后验证了司马懿的预言正确。他才真正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诸葛亮虽然这样说,却没这样做。他才是个经天纬地之才,满腹经纶没有施展出来,可惜啊!徐庶为了忠孝两全,言而有信,在曹营一言不发,徐庶的才华比诸葛亮是有逊色,可也差不了哪去。他和刘备说好在曹营不献一计,他做到了。这样的大才在曹营默默无闻,终了一生。这是他甘愿埋没自己的。


最佳贡献者
2

徐庶;他基于父母被扣压,百般无奈才回曹营,打死他也不会为曹超效力。杨修;曹超嫉恨他的才学,杀之。庞统;刘备以貌取人。诸葛亮妒忌。魏延;诸葛亮忌恨成仇。赵云;刘备重用的是拜把兄弟。孔融;不是孙家嫡系。

3

汉末三分是个豪强林立、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无数良才猛将,在历史的星河中各自闪耀出璀璨的光彩。

但也有一些人,身负奇能,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明珠落入泥涅,黯淡了光华,未能一展其才,抱憾终身。那么,咱们就检点一下那些被埋没的人才。

一、曹彰

曹魏阵营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这位猛将。做为曹家公子,曹彰从小就轻文尚武,喜欢弄刀舞剑,他膂力惊人,能“手格猛兽”。由于少年时代就追随曹操四处征战,曹彰武艺高强,十分勇悍,常常“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冲锋在战场的第一线上。被曹操爱称为“黄须儿”。

曹彰还是个将才,赏罚分明,战术风格非常强硬。建安二十三年,代郡北部的乌桓发生了反叛,曹操操命令曹彰率领五万兵马去进行平剿。曹彰到了代北后,“身先战阵,直杀至桑干”,一举平定了叛乱,“北方皆平”。所以说,年轻的曹彰还具备独立领兵作战的能力。

阳平关一战,曹彰“战不三合”,打得刘封大败而逃;蜀军从侧翼两路夹击,曹彰在混战中遇到了马超的副将吴兰,“战不数合”,就一戟将吴兰挑于马下。以这样的表现来看,曹彰的武艺当不在徐晃之下。假以时日,曹彰完全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战区级高级将领。

但令人惋惜的是,曹操死后,由于兄弟间的政治利益争夺,曹彰为曹丕所忌惮,被剥夺了军权,从此闲赋在封地,一身大好才能就白白地荒废掉了。

二、臧霸

臧霸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一个将才。臧霸以前是在吕布麾下效力,吕布帐下有“八健将”,张辽领着三名副将,臧霸领着另外三人,这就是吕布的主力部队。

臧霸的武艺不弱,濮阳城外,吕布与曹操对阵,臧霸一马当先,出阵搦战,曹操阵中猛将乐进挺枪相迎,“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臧霸能和乐进战成平手,这武艺相当不错了,起码和魏延、凌统是处于同一个档次。

吕布白门楼殒命,在张辽的劝说下,臧霸投降了曹操。臧霸本身是不太乐意,但大势已去,为了自己和部下的性命,也就屈身于曹营了。但臧霸再没有过任何表现,也再未在战场上厮杀过,完全泯然于众人之间。直到火烧赤壁前夕,曹操铁索连舟,臧霸随着识破东吴火攻阴谋的徐庶一同请命率兵前往防御马腾,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北方原野,杳无形迹。

吕布能够将三位健将交给臧霸率领,说明以臧霸之军事才能,应该接近于张辽,也是智勇双全的将才。但臧霸潜藏心底的心结使他自我埋没,一身才华未得施展。

三、黄权

黄权是刘璋的部下,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还有着出色的政治头脑,个人品德也很高尚,忠诚而正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时,黄权就曾经极力反对,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刘备的勃勃野心,数次劝谏刘璋不可引狼入室,甚至“衔衣苦谏”,仍然被刘璋拒绝。

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之后,黄权以益州百姓为重,归附于刘备帐下,仍然忠心耿耿。但前期未能得到充分的信重。直到刘备征吴,黄权被任命独领一军,在江北防御曹魏的威胁。黄权认为,曹丕刚刚篡汉自立,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的安定上,不会擅自发动进攻,江北兵力太过浪费,不如由他率领,直插东吴腹地,打破东吴防线。但被刘备拒绝。

刘备彝陵大败,黄权归蜀的路线被东吴切断,孤立无援,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黄权无奈之下,率部脱离,投降了曹丕。曹丕对黄权和他的部下非常重视,都给予了提拔和封赏。从此黄权就再也没有回到蜀汉,但他和部下也从未与蜀军作过战。

黄权这个人也很可惜,他效力过几位主公,但都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也属于是时运不济吧。

四、徐庶

徐庶的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他比较欣赏刘备,刘备在新野时期,徐庶化名单福投入刘备帐下,为刘备出谋划策,数次击败曹军,打得曹军主将曹仁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但他的身份被曹操识破后,以其母亲为要胁,迫使徐庶与刘备分手,屈身于曹操麾下。但徐庶对曹操的人品非常鄙薄,完全瞧不过眼,所以立誓终身不为其设一策。长坂坡劝说曹操不要放箭,放跑了赵云;赤壁之战又明知庞统的铁锁连舟之计,也不说破,导致曹军遭火攻而大败。

徐庶这个人优点很多,性情朴实真挚,关羽和张飞不太喜欢诸葛亮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反而对徐庶更加亲近和信任。徐庶的才华未能充分施展,是因为他坚刚的品格和执着的信仰,宁可自我埋没,也不做违背原则的事情。

五、鄂焕

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途中,曾经遇到过一员猛将,他就是叛将雍闿帐下的先锋鄂焕。

刘备死后,蜀汉国内局势不稳,南方的建宁太守雍闿勾连蛮王孟获、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太守高定发动叛乱,攻打永昌。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镇压。高定麾下有员猛将名叫鄂焕,“身长九尺”,和关羽一样高大,他生得面貌丑恶,手中兵器是一杆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

这个鄂焕武艺高强,他出阵来战,与蜀汉大将魏延厮杀,魏延诈败,将其诱入包围圈,在张翼、王平的帮助下,三人合力将其擒住。后来在诸葛亮的感化下,鄂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归附了蜀军,还反戈一击,斩杀了叛将雍闿和朱褒。

但不太明白是什么原因,诸葛亮并未将鄂焕这员猛将收入军中,而是让他做了高定的牙将,继续驻守在南边。三分后期,各国能征善战的的猛将逐渐凋零,人才稀缺。以鄂焕这样的武艺,如果带到北伐前线,那是不亚于王双的猛将,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放在南方就纯粹是浪费了。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才被埋没,被废弃,犹如龙游浅水,虎落平川,明珠落于沙涅,无法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辉。但明珠就是明珠,不同于砂砾尘埃;人才就是人才,不同于凡俗之辈。只要有一阵清风,就能直入青云,响震于世间。

4

三国最不该被埋没诋毁的人才都有谁?

在三国时期,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弄潮儿,他们当然是才华横溢。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面前都出现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让他们乘时而上,从而名震当代。可是还有很多人,抱荆山璞玉而不为人知,或者虽然被赏识提拔却未尽其才,或者命运多蹩所托非人而抱恨终生,历史留下了他们光彩的一笔,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地位,徒让后来者感慨悲伤。

陈登

 

 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

  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谋略!?一代天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魏延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在镇守街亭的重要岗位上,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而是用了马诉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难怪陈寿后来说:诸葛亮应变机略非其所长。

  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 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姜维

  相比之下,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27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夸奖他说:“姜伯约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真是凉州这个地方的瑰宝啊!我看可以让他去训练精锐虎步军,等战事结束,我带他去见皇帝。”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里遭殃了,费这个人有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懒洋洋的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

魏国如果不是陈泰傻大胆儿当机立断迎风直上打了个出其不意的话,整个凉州都要被蜀汉吞并了(连邓艾这样的猛人当时都说姜维太厉害,应该避一下,还是放弃凉州的好。)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这个时候姜维建议在阳平关和阴平桥两个地方加强防守,可是蜀汉的君臣没有一个当回事儿。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事情的发展和姜预料的一样。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

 马超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诱骗屠杀。在讨伐曹操失败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任的部将杀死,最后投靠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一直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让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时又少感安慰。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讨伐南中后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儿,但是历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身后是这样的悲惨呢?

  马超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综观马超的一生,让人不能不为这个才华出众而又际遇窘迫的将军扼腕叹息。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如此凄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其中有刘备山头主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败。

  黄权

  黄权和刘巴这两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不出彩,不过却是刘备生前很看重的人物,比如黄权,甚至可以说是刘备继关张后最倚重的大将,比马超都受宠。黄权原来是刘章的部下,和刘巴一样,都非常反对和刘备结盟。

  后来刘备攻克成都后,也表现出来了强硬和气节,但是刘备是什么样的人物,靠软磨硬泡和封官许愿终于是把黄权给拿下了。刘备通过于黄权的谈话发现这个人文武双全,在投降过来的将佐里真的是出类拔萃,从此彻底的爱上了他,黄权从此也就走上了青云之路。

  建安二十年春,曹操去汉中讨伐张鲁,黄权对刘备说:汉中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得派兵去救援张鲁。刘备说:好吧,我看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办算了。于是黄权就动身去了巴西集结军队,没想到张鲁太不抗打,抵抗了五个月就完蛋了,黄权事儿没办成,只好回到了成都。但是黄权的“汉中情结”一直没有了,后来曹操安置了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去了。黄权和法正使劲的撺掇刘备赶紧拿下汉中,刘备听从了他的话,经过了多年的苦战终于把汉中搞定了。

  章武二年,黄权跟随刘备进攻东吴,刘备的推进速度是非常快的。黄权着急的跟刘备说:我们进入敌人的疆土太深了,这样容易出事儿,得放缓一点儿!刘备不听,黄权没法子,只好又劝刘备:您自己的身份太重要了,不要老是亲自担任大军的前锋,如果一担受挫,对士气影响太大了,要不干脆让我当前锋,如果遇到挫折还不至于坏了全局。刘备还是不听,对黄权说:没事儿,你不能担任前锋,你得在江北帮我保护侧翼,防备曹丕从宛城偷袭我们,这个责任更大啊。后来刘备兵败,黄权在江北回不了家,只好投降了曹丕。当时大臣都劝刘备杀了黄权一家,刘备说:算了,黄权对的起我,当初要是听他的绝对不会败的那么惨,他也是没法子。曹丕对黄权也很尊敬,给他封了个前将军的大官。

庞统

  我一直觉得庞统应变的才干要比诸葛亮强,比如在入川以后,刘彰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

  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回去。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可惜天妒英才,庞统死了,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他活到诸葛亮那个年龄,又能为蜀汉多做多少事情呢?

5

三国演义中出场了很多人物,其中有的人其自身是很有实力的,只不过他们遇到的对手太强,而被人们忽视了。


郝昭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里都被塑造得平平无奇,只是一个配角的角色。可是郝昭的真正实力远不止这样。郝昭是山西太原人。年轻的时候就投身军武,是魏军中一名小将军。后来被推推荐镇守陈仓,防守蜀国的进攻。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死守陈仓二十多天而不破,最后诸葛亮只得退兵。能防住诸葛亮进攻的将领,试问三国时期能有几人。郝昭不仅武能御敌,在政治上也相当优秀。


有记载郝昭镇守河西十多年的时间里,当地百姓和关外蛮夷都对他心服口服。说明其在政治上也有着非常优秀的才能,真可以当得上文武双全。而且郝昭极其忠诚,诸葛亮北伐,双方开战前想要派人劝降他。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更难得的是他在死的时候要求不可厚葬,简单料理后事就可以。在他死后诸葛亮甚至因此而高兴,发出这是老天帮蜀国感叹。


吕蒙就是那个用来形容别人没见识的成语—吴下阿蒙中的阿蒙。其这都是因为孙权那篇著名的《孙权劝学》的功劳。可是你知道吗?打下荆州杀死关羽的人也是吕蒙。能杀死关羽的人又岂是等闲之辈。吕蒙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是很被认可的,三国时期的著作里有很多是夸赞吕蒙的。孙权在劝吕蒙读书后,对他的成绩很是赞赏。孙权当着陆逊的面对他也是不吝夸赞之词


其实吕蒙在三国里并不算被埋没,他的才能在三国里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要说吴国四位都督当中功劳是最大的还是吕蒙。吕蒙收回荆州杀死关羽,这也成了最终导致蜀国灭忙的导火索。然而在吴国四位都督中,因为吕蒙没有什么传奇的色彩,才被认为是最弱的一个。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吕蒙在历史中形象一直不好,主要原因还是他是杀死关羽的人。

有一个形容将士不畏生死,勇往无前的词“陷阵之志”,就是高顺留下的。高顺在三国时是吕布手下的大将,吕布手下有支作战力极强的特殊部队叫做“陷阵营”,高顺就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这支部队因为作战勇猛而出名。在高顺的带领下,“陷阵营”战功赫赫,他们击败过刘备,还战胜过过夏侯惇,并使夏侯惇失去了一只眼睛。高顺更是能与与夏侯惇大战四十回合不分胜负的人物。 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招降了张辽却将高顺杀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高顺比不上张辽,只是因为曹操和吕布死战时大多数败战都是和高顺有关的,所以高顺和曹操一干手下武将自然苦大仇深,为了稳定军心曹操也不能招降高顺。

6

演义小说和历史不一样,毕竟演义小说,是需要人物刻画了,而且人物客户需要分主角配角,很难每个配角都比主角来得牛逼哄哄;而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主角,那些英雄才士,每个人都能够活出各自的风采出来。

所以《三国演义》中,埋没的人才其实是很多,比如像在《三国志》中和吕布一起被立传的臧洪,比如和夏侯惇、程昱一起被魏明帝列入太庙功臣的曹仁;比如像“羞见刘郎才气”的陈登;比如像镇守河西十余年,几千兵马就挡住诸葛亮数万精兵的郝昭等等;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被陈寿评价为可以和郭嘉、程昱、刘晔、蒋济等人并驾齐驱,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董昭。

董昭最大的贡献,是帮曹操完成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路线。

当初,毛阶曾经给曹操提出了提出“屯田养兵”“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思想,这是曹操称霸三国时期的两个政治基础,其中“屯田养兵”,通过韩浩、枣祗的“屯田制”建议,以及任峻等人的大力推广,曹操实现了仓禀盈满的后勤发展目标;

而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路线上,曹操则遇到了难题。首先是从曹操的地盘兖州地区,要西到长安,当时需要经过河内的张杨地盘,一开始张杨不肯给曹操通路,刚好董昭就在张杨的势力中,董昭就劝说张杨和曹操结好,同时,董昭还以曹操的名义,给郭汜、李傕等人较好;后来,曹操要奉迎天子的时候,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等人各自为战,董昭看到杨奉实力最强,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让曹操西进长安取得杨奉的支持。

曹操到达长安之后,因为长安当时比较混乱,长安各个派系不听从曹操调遣,也不属于曹操的势力掌控范围,董昭又建议曹操带着天子迁移到许,通过“行非常之事”,来成就“非常之功。”后来,张杨被其部将杨丑杀害,他所在的河内之境,是曹操与袁绍对恃的重要所在,当时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还守着城池等待袁绍来救应,曹操就派了董昭单身入城,劝降薛洪、缪尚等人,当天就让他们投降了。

可惜董昭不是《三国演义》的主角,所以他单骑入城扶众的故事没能够在演义中大书特书,要是换成关羽、诸葛亮之类的人物,恐怕又是一件家喻户晓的单骑夺城的故事了。

董昭还是较早提醒曹操防备刘备的人。当初曹操派刘备去攻打袁术,董昭就说刘备勇猛志大,而且又有关羽、张飞做他的臂膀,恐怕不敢久居人下。果然,刘备到了下邳,就马上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叛逃曹操。

曹操北征乌桓,行军艰难,粮草运输更是非常窘困。董昭又帮助曹操凿建了平虏、泉州两条河渠入海通运,解决了曹操的粮草运输难题。

当然,董昭为人不齿的,恐怕是劝服了曹操受魏公、魏王,受九锡之礼等人臣巅峰的礼节,这些事情,也间接害死了像荀彧这一些忠于汉室的名臣。

《三国演义》,是站在匡扶汉室的立场去写的,像董昭做这样让曹操称王称霸,接受分封的人,自然不可能被颂扬。

而《三国演义》中极力塑造的“忠义”大神的关羽,其实也是间接因为董昭而死的。

当初,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包围樊城,威震华夏,孙权眼看三国鼎立的局势将要发生变化,不利于东吴的发展,便暗自写信给曹操,想要从背后偷袭关羽,同时希望曹操帮忙保密。董昭却说要面子上保密这件事情,实际上要把孙权攻击关羽这件事情泄露出去,这样被围的樊城将士会斗志百倍,对曹魏有利,而关羽是个骄傲的人,自恃有坚城固守,不会马上退兵,也不会影响东吴背后偷袭的。

后来,因为樊城斗志百倍,曹仁坚守,徐晃救援,关羽急切之间不能破城,而后方又被孙权攻破,关羽遂兵败被杀,结果果然如董昭所预料的那样。

而这些,因为都与《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主旨不一致,自然,董昭的事迹也就被埋没了。

7

东汉末年,董卓乱京。为对抗董卓逆行,内有校尉伍孚行刺、外有关东联军声讨。

三国后期,邓艾阴袭季汉成都。为保国守土,诸葛瞻战死沙场,姜维诈降欲再复国。

每一朝崩塌前,总会有几个知恩旧势力的忠士站出来,硬怂新势力。

曹魏权氏被司马家取代,那么曹魏遗臣有没有忠士站出来呢?

有,他叫毌丘俭(毌音读冠),被后人称为曹魏最后的忠臣。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毌丘俭出现在第一百一十回,书中写到魏国朝庭司马氏专权,司马师擅立新君,乘车入朝,带剑上殿。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毌丘俭感念曹魏之恩,发兵勤王,征讨司马师,可惜兵败身死。

这毌丘俭在《演义》中着墨不多,但真实历史中却是条行大事、明大义的汉子,当属于被《演义》埋没的人才。

毌丘俭一生闯过北、走过南。曾是魏末最年轻、最有实力的封疆大吏。

毌丘俭是官二代。他爹毌丘兴是武威太守、高阳乡侯。博文多学,兼负才武的毌丘俭承袭父位,与时任平原侯的曹叡(曹操之孙)交好。

公元226年,曹叡即位魏明帝,毌丘俭成为班底亲信,得到重用。先后委任为荊州刺史、幽州刺史。

与幽州搭界的辽东公孙渊,表面顺从曹魏为尊,内下却暗通东吴,自号燕王,不臣之心显现。毌丘俭上任后,做了大量的征辽东的前期工作。公元238年,毌丘俭汇合司马懿征辽大军,攻灭辽东,颇有战功,进封安邑侯。

辽东归魏后,人心未定。东边的高句丽政权开始侵扰辽东。高句丽,音读高沟离,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现在不少读君认为是朝鲜的前身。两者有渊源不假,但汉未的高句丽在概念上不与朝鲜划等号。它的都城在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北)。

公元244年245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两次讨伐不断滋事的高句丽。一次打下该国都城,一次追击高句丽王庭败兵余众,跨过图门江爬过长白山,直追击到现俄罗斯边境一带。

高句丽国王逃窜中抑郁而死,打得该国近乎灭国。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曹魏方的乐浪、带方二郡。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纳表称臣。

东征立功后,魏帝又任命母丘俭为镇南将军,前往南方与东吴对峙。公元253年春,东吴权臣诸葛恪动员二十万大军攻魏,包围了合肥新城。毌丘俭选择拖垮吴军的战略。以坚守耗敌,待至吴军战力下降、士气低落,毌丘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太尉司马孚共同出兵,一举将二十万吴军击退。

魏明帝曹叡36岁病逝,曹芳即位,太尉司马懿夺取军政大权,曹氏开始衰落。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废掉曹芳,擅立曹髦。在南方的毌丘俭眼见曹氏势危,深感受到曹魏恩遇的他,遂忍无可忍,发起对司马师的兵变,结果战不利,兵败身亡。这也是《三国演义》110回描写的那一段。

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连环画《讨司马》选页

毌丘俭对曹魏忠诚,忠骨于身,没有在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后世名家名士多给予了正面肯定,佳言他是大丈夫、大忠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不以他是叛臣为乱对待。

毌丘俭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将领,还是一名文学家。代表作品有 《承露盘赋》、《在幽州》、《答杜挚》、《之辽东》、《承露盘铭》、《罪状司马师表》等。

毌丘俭做为曹魏最后的忠臣,生前北讨南伐,功勋卓著。但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都没有交待,只写了他后期反抗司马氏的一段。

曹操兴魏,统一人口最茂盛的北方,实是人才济济。但《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主角,尊刘贬曹,很多曹魏人物被弱化或屈笔。象演义中的臧霸、李通。

在演义中,臧霸是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后来投降曹便没了声息。李通在潼关与马超对战被斩杀。二人着墨不多,典型的龙套角色。

实则这两人都是魏国元勋,曹操与袁绍官渡争锋时,臧霸负责青徐一带稳固,使曹操得以专心应对袁绍。后臧霸对东吴作战,多次获得胜局,深受曹魏朝庭信宠。臧霸死后,被谥为威侯,从祀于曹操庙廷。

三国演义中,李通很悲摧,一上阵就死在马超枪下。真实历史中的李通在曹魏阵营,绝不是龙套角色。

李通一生追随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豫州各郡大都反叛,投奔袁绍,只有李通管辖的阳安郡不为所动。他剑斩前来诱降的表绍使臣,对众人说:“曹公英明智慧,一定能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强大,却统率无方,最终仍要被俘虏。我拼死也不怀贰心。”

李通剿匪平叛,稳定曹魏地方治理,战功颇多,官至汝南郡太守。公元209年,李通在率众救援曹仁进击关羽军时,一路表现英勇,碰到有鹿砦阻碍,亲自下马处理,步步进迫至曹仁的被包围圈时于路上病亡,时年四十二岁。被魏朝庭追谥刚侯。演义中他死于马超枪下,完全是文学编排之笔。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评。

8

1.陈登

陈元龙在《三国演义》出场次数不多,只是在在曹操收服吕布的时候内应了一下,曹操灭了吕布后,仅是让他做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时,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调走了,这时南方的孙策开始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被陈登用计吓退了。这时曹操开始重视陈登,陈登害病害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时陈述过,曹操没当回事,等孙权逐渐稳固之后,曹操巡视合肥,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计谋”

2.恒范

恒范能上榜很多人可能不服,可以这么说,当时如果曹爽信得过他,或许天下也就没司马氏什么事了。渭桥兵变的时候,大臣们不知所措,这时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只有一个人最清醒,就是大司马恒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找到曹爽,同他分析形势,并说:“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天,城中粮草足可支撑几年,调动天下的司马印在我手里,我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将领们一看就知道该跟谁谁了。”可惜,最后曹爽还是没有听恒范进言。

3. 高顺

高顺跟随吕布征战四方,直属部下七百余人,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且作战时相当勇猛,高顺每次率领着部队攻击敌方阵营,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之部队有为“陷阵营”之美誉。高顺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整军有道,不过他跟错了人。曾几次向吕布进谏忠言,可惜吕布非但不听,还曾剥夺过他的兵权,直到战时才还给高顺。吕布被俘后,曹操很惜才,高顺拒绝投降于曹操而一言不发,曹操很生气于是被斩了。

4.裴元韶

黄巾起义失败之后,与周仓一同率领残部在山中落草当山贼。在关羽欲返刘备旗下,在突破曹操的五道关卡后路过其落草之地,与周仓一同向关羽要求能以期成为关羽家臣。但此时仅周仓同行,其他弟兄则于山中等待。不久后,因其欲夺偶然路过的赵云之马,反遭讨伐战败身死。裴元韶为什么能算被埋没的英才,大家可以把它和周仓做一个比较,当时周仓和裴元韶占山为王,两个人都是土匪头子,其武力值影视相当。不得不说成为蜀汉的一大遗憾!

5.文鸯

大将军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时任镇东大将军的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等被司马师的不臣举动激怒,决定起兵勤王,后兵败投吴。在三国大将基本过世后,三国开始一统,被人设计陷害,最终灭其三族。不过后期胡羌叛乱,没有文鸯,后晋一直动荡不安。

6.刘巴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为曹操所败,逃难江南,荆楚的士族大多随刘备而去,只有刘巴北上拜访曹操。曹操对他的投奔又惊又喜,任命他做掾(助理)。曹操公败於乌林,还于北时,欲遣桓阶,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阶推辞不如刘巴。刘巴对曹操道:“刘备据荆州,不可也。”曹操道:“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刘巴乃去。不过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诸葛亮指导刘备的战略就是去夺长沙、零陵等郡。刘巴惨败而归。

刘备入主零陵,刘巴南逃。逃到越南的刘巴,怕刘备通过渠道找到他,改姓为张,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 士燮是拥吴派,也是三国时代少数没有卷入斗争的领导者。或许是刘巴给他的意见与他的作风不合,两人处得不好,刘巴便离开了。经由牂牁道时,被益州郡守拘留差点被杀掉。(注:这个益州郡,与益州没有关系,是在云南省。)所幸太守的主簿觉得刘巴似乎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便将他送去见益州牧刘璋。 刘璋本来是亲曹派,派张松去对曹操表明态度。不料因为张松其貌不扬,曹操对他冷冷淡淡。张松回来便劝刘璋和刘备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刘璋没什么主见,也就同意了。这时刘巴被抓到刘璋面前,刘璋以前就听过他的大名,大喜过望,马上问他对自己有什么好的意见?刘巴只给他一个意见:“不要接纳刘备。”正是:“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刘璋不听,派法正与孟达去迎接刘备。果如刘巴所说般,迎刘备,无异于引狼入室。刘璋终为刘备所败。

刘巴雄才盖世,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国库空虚,刘备十分忧心。刘巴对道:“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7. 蔡阳

蔡阳是曹操的名将,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天关公追着刘皇叔来到古城,关公虽然厉害,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跋涉,已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此时曹操的大将蔡阳,为了给被关公杀死的外甥秦琪报仇,带领15万人马追到了古城。因为兄弟已分别12年,又是在对头曹操营中,张飞信不过关公。蔡阳的到来,更使粗中有细的张飞起了疑心,立即关上城门不放关公进城,并告诉关公,要是他在城上三通鼓罢,关公斩不了蔡阳,就是和曹操一心,就与他断绝兄弟情义。和蔡阳斗了几十回合,虽不分胜负,可关公自觉力气不足。关公是个仁义之人,守信用,讲义气,在战场上明杀明斗,从不暗箭伤人。可眼下,张飞在城上擂鼓助威,三通鼓已擂过两通,再战不胜,关公就没法向张飞交待,关公急中生智,便想计斩蔡阳。关公打马来到蔡阳跟前说:"咱单打独战,为何要请帮手?"蔡阳说:"我从来打仗不要帮手。"关公向蔡阳背后一指说:"你背后那是何人?"待蔡阳刚刚回头观看之际,关公乘他不备,提马挥刀,立斩蔡阳于马下。蔡阳的那匹马也是个宝马,通人性,见关公斩了蔡阳,心中不服,围着蔡阳的尸体一阵悲鸣,跑到一个大水塘边跳水自杀了。关羽感到心中有愧,与张飞、刘备相会后,厚葬了蔡阳和他那匹白马。

8.廖立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州,他开始找人才,这时,诸葛亮说:“找两个人就够用了,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廖立。”后来刘备就找了这两个,在进川之后,刘备带走了一个,就是庞统,结果庞统死了。就让诸葛亮进川,就把廖立留在荆州。荆州兵败后,廖立逃回四川,刘备就让他担任侍中、长水校尉。不过廖立觉得自己的才华不止如此,还看不起李严,对李严爬在自己头上不服气,就心生怨言。诸葛开始还能忍,后来发现他越来越不着调,就给免了。诸葛死后,廖立放生大哭,他知道自己在也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了。姜维后来还去请教过他,廖立根本不理他,姜维也没办法。安利来说廖立应该是有料的,不然诸葛就不会推荐他和庞统,谁知道这家伙这么狂?

8.夏侯尚

夏侯尚在三国中不是很出彩,但他在军事方面能力确实不差,曾经攻击过蜀国上庸郡,平定三郡九县。后魏文帝曹丕驾临宛城,夏侯尚率军与曹真共同围攻江陵,也曾击败过诸葛瑾。后为情所困,郁郁而终。

10. 马忠

马忠可以说是三国有一个传奇。当时关羽败走麦城,遭遇东吴军队重重包围,还不容易逃到决石一带,突然“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沟套索,一起并举,先把关公坐下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藩璋部将连人带马一起捉了。”马忠一出场就轻而易举讲武圣关羽活捉,随后故事就是关二爷归天,其赤兔马被孙权赐给了马忠作为奖励。

不过马忠的神迹并没有结束,刘备带几十万大军伐吴。黄忠被作为前部先锋,就因为刘备随口说一句“老者无用。”黄忠带着亲随就杀上前线了。第一天,黄忠先斩了藩璋部将史纪,藩璋不是黄忠的对手。第二天,黄忠中了东吴埋伏,马忠又出现了,他一箭射中了黄忠肩窝,黄忠虽逃回大营,却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后来关平杀了藩璋,马忠带兵就将关平团团围住,跟关平拼了好久,最后关平被张苞所救,马忠全身而退,回到大营却不曾想被蜀汉叛将糜芳所杀。尽管在小说中出产仅仅几次,却达到武术将领无法达到的高度。

9

三国中被埋没的人才很多。这里简要列几个:

1.徐庶,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一开始就博得满堂彩,帮助刘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自然是被埋没了人才。

2.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当然是埋没了人才。

3.陈宫,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董卓下令通缉曹操。后曹操逃至陈宫管辖的地界被陈宫识破并抓获。陈宫被曹操大义之举感化,弃官辅佐曹操,共襄大举。后因曹操屠杀吕伯奢一家,又口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言论。陈宫心灰意冷,决心弃曹。

4.?庞统,和孔明并称为伏龙凤雏。是被水镜先生称为二者得其一则可得天下也。足见其才华和在社会上的声誉。三国演义写的是他计谋失败被杀而事实上是在战争中遭流矢射杀的。时运不济啊。

5.?魏延,个人认为魏延文韬武略仅在诸葛亮之下,有时甚至还在诸葛之上。比如魏延对诸葛亮几出祁山无功而返,就甚为不满,并多次献计献策,但是诸葛亮看出他非池中之物,日后不好掌控。心中一直想除掉魏延,但是苦于无人可用和自己还能控制他,所以一直留在身边,几乎没有给他单独统兵的机会。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和谨小慎微,不会轻易放权给下面的人,尤其是自己不放心的人。否则蜀国也不至于人才断层,蜀国更不至于在三国中最早一个灭亡。




10

1.原是刘繇军中一骑兵,太史慈大战孙伯符之时,独自追随太史慈而去,于神亭之处,独斗程普等江东十二名将。

2.东吴将领潘璋部下,此人姓马名忠,五虎上将之首关云长关二爷被其所擒,蜀国大将老将黄忠被其射伤,不治身亡。

3.张松,拿着地图投诚,因为长得丑,被曹操轰走了,然后又还没等到吃皇叔的大饼就被刘璋做掉了。

4.断绁刀董袭,吴军前期除了孙策之外仅有的力量型肌肉巨汉。

5.朱然,吴国也挺有名的将领,演义中,刘备夷陵兵败,朱然负责追击,被赶来殿后的赵云一枪戳死了。

6.郝昭,可以和诸葛亮来回过招的人物,可惜有病死了,魏国人才还是多,可惜很多没被中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