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遗憾,古汉语并不是河南陕西一代的方言,至少发音上不是。

我个人对语言史的了解也不算很透彻,就把一些道听途说来的内容大概总结一下,供您参考。但真实历史如何还需要严加考证。

相传春秋时代各国语言并不完全相同,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就像当时各国文字各有不同一样。但由于大家都是由周王室分封出来的诸侯,因此最初各地诸侯所用的语言跟周王室都是一样的。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是官方语言。在当时,这种语言被称为雅言。如果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不懂当地的方言,说雅言就好了。相传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

雅言最初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但是由于战乱,尤其是在元朝征服金国的过程中,中原地区的百姓被大量屠杀,几近灭亡。人没了,语言自然很难保留下来。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发展北方人口将当时人口较多的山西省百姓迁往北方各地繁衍。现在中国北方各地方言很接近就是因为大家基本都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移民的后代。这里面还有一个著名的大槐树的传说,有心的网友可以搜索一下。

总之,现在陕西河南的方言跟古代汉语至少在发音上真的不一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佳贡献者
2

中原地区一般指河南陕西一带,所谓逐鹿中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古汉语是不是现在这片地方的方言就有待商榷了。不是更多,而是更少。

古汉语是什么

从广义上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在部分汉语方言中有遗留。

书面语言因为车同轨、书同文的缘故,几千年来没有啥大变化。但是口语的演变就千差万别了。


在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楚地、西北、西南、东南地区各地的方言都不同。中原文化发达,而楚文化相对也非常发达,但是语言不尽相同。

但孔子周游列国,至少说明语言是大致想通的,至少是可以交流的。

而北方游牧民族相传也是汉族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和汉族的语言也颇相近。

现存的各大方言,中原官话留存的古汉语的痕迹反而更少

中国的方言很有特点,有几个相对封闭的语系,比如:吴越语系、粤语、客家话、闽南语。还有一个使用人口最多的官话。


随着历史演变、各种战争和朝代更迭的影响。原来在黄河以北生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陆续南迁。比如:

晋朝时期,因为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大量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以南地区,甚至到岭南和闽越地区;

唐朝时候的安史之乱,也导致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李隆基都跑到四川去了;

宋朝时期,黄河以北长期被辽国占领,后又被金、蒙地区统治,大量难民南迁。李清照都是逃难的人之一。

元、清事情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客家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些人到新的地方后,形成相对封闭的定居点,语言的变化和影响也更小,反而保存了更多的古汉语痕迹。

而陕西、河南地区被各种力量,不同文化的人洗涤了多少轮,糅合、同化的东西更多,反而有更少的古汉语痕迹。

3

这个专业问题要问下历史或考古学家,不能乱猜。

4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但河南方言就无从考证了,河南临近陕西关中的方言也是,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杜约夫《拟李商隐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义。 “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

5

个人觉得,古汉语和现在的河南陕西话出入比较大,这个似乎可以从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得到一些启发,中国目前大致分为七大方言,为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人起源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随后隋末农民战争,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明朝灭亡又陆续有很多北方人到了南方,其实秦始皇时秦军五十万灭百越到达两广和福建浙江南部,加上家眷也有不少人,这一部分人大多是北方人,西晋衣冠南渡光士族就有110万左右,还有南逃的流民啊!不计其数,其余时期也是如此,由于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总有大规模南迁人口,故而,完整的古汉语现在应该找不到了,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发音定会发生些许变化,只能找到古汉语的几个血缘高的继承者,我认为有三个最接近,一,粤语,二,闽语,三客家话,其次,从血统上分析,秦军五十万灭百越,五十万秦军和家眷的后人在今天的南方,尤其是两广地区应该占很大比例,衣冠南渡士族和流民的后人在江南也不在少数,再加上隋末,安史之乱,北宋末年,明朝末年,逃到南方的北方人的后人也应该不少,试问百越人的血液还占多少?两湖地区,由于是楚人的传统地域,楚人也是华夏族一支,还有江苏和浙江,是吴越人,同样是炎黄的直系后人,因此吴方言和湘方言也算是和古汉语血缘上比较近,陕西是秦人周人的发源地,在元代及以后由于回回色目的进入,个人觉得有些回化语音,但最起码还是汉语,至于河南,在五胡乱华时期就是角斗场,安史之乱也是主战场,靖康之变后女真人也来了,元朝时蒙古人也来了,在血统上有不纯的嫌疑和可能,因此语音有胡化的可能。我的观点就这些。

6

黄帝时期推广了雅言,也就是目前的河南话郑曹片,慢慢推广向全国,郑曹片的河南话流行于河南中部,基本上全国人都听得懂,这是古汉语的母语。汉朝主要注行的还是中原官话,当时中原官话的范围就是中部几个省的方言,像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安徽、湖北襄阳地区、江苏北部一带、浙江部分地区、河北、甘肃、都流行中原官话。

陕西和河南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一至,两个省的人交流完全无障碍,这两个省自古交流就非常多,虽然洛阳和西安长年斗嘴,但是去过这两个地方的人应该都有感觉,洛阳话和西安话非常像。

7

太远已不可究,但1000年前的汉话,跟今天可是大不相同,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客家话,直到今天,客家话和闽南语,与今天的河南方言还有很少部分保留相通,包括浙江话。很神奇吧?这是华夏文明的根基,可以这么说,现在80%的中国人,都是从黄河中下游那个古中原的地方不断走出来的,虽然说途径原因各不相同,但就是这样经历数千年,生生不息地繁衍了现在的中华大家庭

8

基本上是。陕西河南古时称中原地区,是古时经济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区域。这里的方言基本上就是官方语言。同时它还有一个名称叫河洛语言,据说今天的闵南语就很接近古时的中原方言。

9

肯定不是,但有痕迹,清朝满族严重改变了中国古汉语(古汉语各个朝代都有差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