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世间始终你好》作词是黄霑,《敢问路在何方》作词是闫肃,为啥

《世间始终你好》作词是黄霑,《敢问路在何方》作词是闫肃,为啥

2020-10-11 00:40阅读(67)

《世间始终你好》作词是黄霑,《敢问路在何方》作词是闫肃,为啥作词家往往更闻名?:念奴娇、雨霖铃、鹊桥仙、虞美人、水调歌头...大家可知道这些都曾是一首首的

1

念奴娇、雨霖铃、鹊桥仙、虞美人、水调歌头...大家可知道这些都曾是一首首的曲子,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只记得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有谁还记得是谁做了这些曲呢?

可见华夏文明的重文学,轻音乐自古有之,文字中更容易将情感清晰地表达出来,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引发共鸣,更直击人心;而音乐的共情是宽范围的,它能够区分和引导快乐和悲伤,却无法细分你是哪件事得到的快乐,因何引发的悲伤。一首好词,即便跨越千年,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音乐可能隔三五年就会过时。

2

作词是用文字来传递信息,文字里蕴藏着情感,能清晰的表达人的喜怒哀乐。

作词跟着旋律而动,让人朗朗上口。精通乐律的人,能够通过旋律知道含蓄的情感,然而对于大众而言,精通旋律的人群不过是一小部分。所以才有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那么唯美而让人叹惋的遗憾,也用知音难求来形容与自己志趣爱好相同的人不多。然而,文字却是赤裸裸的表达意思,虽然诗词中的文字已经相较于其他文字来得含蓄,可欣赏的人大有人在。古时,没有作词,却时髦作诗,因为作诗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古人用来配合旋律的词。诗词的流传很广,许多经典词句到今天我们诵读起来,还是意犹未尽。

今天的作词,不过是白话的诗词,其更为通俗易懂,配上多姿多彩的旋律,更清晰的表达了作者对旋律的理解,也更清楚的表达了创作者的整体情感,和人产生深刻的共鸣。这样就不难理解《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和《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为什么作词家更为闻名。

3

听纯音乐确实可以调解情绪,而且一首非常动听的旋律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旋律引起来的共鸣确不如歌词可比,歌词将音乐具象化,让人和歌而发,如果没有歌词,只是纯音乐,不可能在普罗大众之间流传久远。那些古代名曲,像《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我们没法去哼唱出来完整的曲调,就是因为它们只是纯音乐,而不是一个被具象化,被广泛认知的歌曲。谱上词,赋予具体意义的旋律更能被认可。

所以点睛的作词人会更让人关注。打个更贴切的比方,那首耳熟能详的《遇见》,如果没有经典的歌词,我们或者可以非常欢快、愉悦的去哼唱它的旋律。但是加上了经典的歌词,整首旋律再去哼唱,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带有一种淡淡的小惆怅,词作者让它有了一种立体的、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点睛之笔,点睛之人。

4

最主要的原因是1980到2000年左右中国的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都是翻唱日欧的,曲是别人的词却是自己的呀

5

再牛逼的曲子也要好的词去搭配!不然世间始终你好的曲子,你给他配上学喵叫的词看看

6

首先题主的问题有失偏颇。

题主所举的两位词作者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尤其是黄霑,几乎可以称得上近百年来词作者第一人。

《敢问路在何方》得益于86版《西游记》的成功,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能哼唱几句的神曲。

《世间始终你好》由黄沾作词,顾嘉辉作曲,《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谱曲,阎肃作词。

在香港,顾嘉辉和黄霑是常常被并列提起的,他们一个善于谱曲,一个长于写词,被人称为“辉煌组合”。

黄霑作为众所公认的才子,一生恃才傲物,却独独对顾嘉辉毕恭毕敬,唯辉叔马首是瞻。

《敢问路在何方》的曲作者许镜清在业界也是大名鼎鼎。《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讯音》就出自他的手。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对这个曲子不熟悉吧。

至于现在不少年轻人只知黄霑、闫肃,而不熟悉顾嘉辉、许镜清。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黄霑作为一个才子,嬉笑怒骂,洒脱不羁,江湖上流传了很多关于他的趣事,这有助于普通人对他津津乐道。而顾嘉辉相对低调些。

阎肃在晚年经常被央视等电视台邀请上电视,在介绍阎肃的时候经常会提起《敢问路在何方》,这就加深了观众的印象,然后观众们又口口相传,所以阎肃的名气大大超过许镜清。

所以词作者能更为人所熟知,一方面也是由于词作者是文人,口才好,更容易接受采访、被邀请上节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文人身上的趣事多,有利于大众口口相传。

而曲作家就相对低调些。

比如这个小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有记者问霑叔最得意自己的什么作品,他点名了两首作品:《沧海一声笑》和《旧梦不须记》,前者豪迈高远,后者柔情万般,堪称侠骨柔情的双璧。

顾嘉辉得知黄霑这一说法后,轻轻笑道,“一首《两忘烟水里》就已经侠骨柔情,两样都有了,这个笨黄霑居然要讲两首!”

听说顾嘉辉如此表态之后,黄霑十分重视,连忙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声称收回之前的“双璧”言论。

在这个故事中,顾嘉辉虽然更显得高深厉害些,但是故事的重心还是在黄霑身上,黄霑部分更有趣味。有趣味才更有利于流传!

要知道好酒也怕巷子深啊!

(二)

我们经常说歌曲传唱度很高,却很少听到传听度很高。

传唱度的重点在于唱,唱的重点在于词!

歌词能把音乐具象化,让人更容易感知歌曲表达的意义。

对于普罗大众,我们经常能记住歌词,平时也会更容易去哼唱一首歌。比如说《云宫讯音》知名度不亚于《敢问路在何方》,但是又有几个人能把前者的曲调全部哼出来?

当歌词比歌曲更容易为人所熟知,让人广为传唱的时候,作词家更容易被人所熟知也就显而易见了。


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交流!

7

大部分普通人听歌首先还是会记住词,因为通音律的人少,只知道听着好听和不好听。不会去管那些作曲的门道,有啥技巧。怎么出色。为啥好听。如果动音律的人可能就会先去想曲子的优胜,其次才会在乎词写的好不好。大概是这样?

8

心之,一字之曰心!关注我,用心感受与聆听中国的人文与情感!


俗话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意指的说的空话假话竟然比唱歌还好听!可见人人都知道唱的好听,当然是唱的人更容易被传播!也就是更容易在普罗大众中为人所知!


但是文字往往有一种更深层次更感性的独特魅力!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很多东西是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因为文字本身是被人类创造的,所以表述上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也正式因为这种局限性反而成就了文字本身的魅力!那一些擅于用文字表达常人难以表达的情感的时候,读者很容易被共鸣的文字逐渐带领到灵魂的高潮!而想要感受文字的内涵,更需要内心与大脑的密切配合才能去发现她的魅力,因为要理解文字需要内心和大脑更多的关注,所以往往更深刻!而歌声只需要入耳带动旋律就能享受了!


所以文字作者更会深入人心!在文字圈子内更容易给人印象深刻的记忆!而歌曲表演者更容易传播!


有不同看法的,欢迎留言交流!



9

因为自古汉民族没有很好的音乐审美,乐感差,跳舞更不能提,所以也不重视音乐家,这是传统短板 ,没办法

10

个人观点:词!更类似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

我国古代的诗人,著名的不少吧?千古传唱的也不少吧?这些都是需要文化的沉淀,文学的积累,才能达到的高度。

而现在歌曲的词,也是这样的,好的作词人,也更像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诗人!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