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2020-10-11 00:01阅读(63)

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特展《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又徐徐拉开帷幕了,这个展出土的文物就是当年张:-张

1

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特展《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又徐徐拉开帷幕了,这个展出土的文物就是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战场上沉入江低的各类金印财宝,笔者亲自其探访观展了一番,着实被“吓”到了,原来老百姓口中的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是千真万确的事!

无风不起浪,自清代以来,一直在彭山江口流传着这个传说被一一证实,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经过了考古工作者们辛苦努力,竟然在水底出土了超过一万件的文物,经过盘点,西王赏功金币,大明藩王的金册,银册,金戒指,金耳环,各种金饰品,以及大量的金元宝,银元宝(银锭)还有当年士兵用的兵器也都悉数出土。

光说不发照片都是耍流氓,先来一个张献忠最珍爱的宝贝,也是这次考古中最有分量的张献忠文物,“永昌大元帅”虎钮金印(遗憾的这个文物不是由考古人员发现的。是四川眉山警方破获的一起江口沉银遗址盗挖倒卖文物大案中缴获而来的,据事后犯罪分子的指认,这个文物就是在这里偷盗的)

纯金打造的金印大家了解一下,下图是各种金元宝,五十两一个的大银锭组成的银山了解一下.....

2

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张献忠是不亚于李自成的一位义军领导人。他不仅攻克凤阳、毁坏皇陵,甚至还建立了大西政权与明廷和清廷进行抗衡。

张献忠有太多的奇闻异事和民间故事流传后世,除了屠戮蜀地和隐姓埋名以外,恐怕就要数“江中沉宝”这个故事最具知名度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简单了解关于张献忠沉宝的这段故事。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民谣在蜀中流传了三百多年,相传,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战败身亡前将搜刮的所有宝藏都秘密沉江,而寻找宝藏的钥匙就暗含在这首民谣中。

据说,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张献忠将巨额宝藏集中起来沉入了江底,寄希望于来日还能够东山再起。可惜,清军明显强于明军,张献忠不久就被清军所剿杀。据《明史》记载:

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

张献忠死后,关于宝藏的传闻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另据《清文宗实录》这样记载:

四川官员上奏,百姓在岷江河中捡拾到大量黑色银锭,有案可核。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四川当地的政府在修建水渠时,竟意外发掘出了隐没于密林深山中的石龙,它就正对着岷江河的方向。看来,那首民谣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的讹传。

不过,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刚被发掘出的石龙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很快被人为的捣毁了。关于民谣背后的张献忠宝藏,再也没有人敢提起,生怕被当成了封建四旧予以批斗。

在21世纪初期,经常有当地农民从岷江河滩上捡拾到刻有“大西”字样的黑色银锭。消息逐渐传开后,不断有大批的投机者们下河寻宝,而且还屡屡都有收获,终于引起了四川警方的关注。

随着警方的重拳出击,先后追回了被捡拾和盗卖的大批文物,其中多以金银为主。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数十件,其余的金锭、银锭、珠宝等更是数量惊人,直接价值就在三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最珍贵的一件要数刻有“虎钮永昌大元帅”的金印,此金印的主人就是张献忠。

毫无疑问,民谣中暗含的隐义就是指岷江河,宝藏看来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保护这处遗址和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有关部门从2016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工作。

经过数月的勘察和不间断挖掘,终于确定了张献忠当年的沉宝点,先后出土了四万多件珍贵文物,尤以金银器物为主。

最终,在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等权威专家们的共同鉴定下,以考古工作组的名义出具了考古意见书,确认这些文物都是张献忠当年沉江的巨量宝藏。

至此,流传三百多年的张献忠宝藏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3

【文藏来答】“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这是大顺二年张献忠命人在四川广汉所立之碑的碑文。综观张献忠的一生,他对这个“天”恐怕还真是存有复杂的情感。

古今中外,提到宝藏,大约没有人会太淡定;然而遍翻史籍,千百年来,有确切记载或传说凿凿的宝藏,最终重见天日,大白天下者,似乎又颇为寥寥。张献忠以一己之力,纵横南北,横扫权贵,夺取的财富不可胜数;然一夜之间,这些堆积如山的宝物却又几乎烟消云散,渺然难寻;而后【入川屠蜀】、【江口沉银】等野史蜂起,传说云集。

明代荣王金封册

江水一直在流,时间一直在走,直到37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人早已腐灭不存,但当年的江口沉银却如幽灵般一点点闪现,并终于重见天日。这批沉银和它们曾经的主人张献忠再一次搅动了世人的关注,张献忠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仿佛在无声地宣告——大西王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与天较劲的浑人

“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这是大顺二年张献忠命人在四川广汉所立之碑的碑文。综观张献忠的一生,他对这个“天”恐怕还真是存有复杂的情感。

西王张献忠

弘治十四年 金封册 金册上的内容与封王有关

与天斗,这个劲随着他不断地战、不断地败、又不断地战而愈较愈厉,特别是称王之后。1643年,攻陷武昌称王后,张献忠又拿下了岳州,但当他想渡过洞庭湖时,按例先卜问了神灵。结果不吉,他便将占卜之物丢到地上,破口大骂。据说,将渡时,狂风大作,张献忠大怒,将千艘巨船连起来,载上妇女,点火焚烧,将水面照得如同白昼,跟天较劲。

崇祯十一年 金封册

1644年,张献忠攻破重庆,杀瑞王朱常浩。这一日,晴空无云却有雷声,张献忠的队伍里很多人都受到了震惊。张献忠由此大怒,遂引发大炮与天较量。真乃一浑人!

屠川名不副实

张献忠主要行军线路图

长期以来,“张献忠屠四川”的种种记载和传说在各地流传。在不少史籍中,张献忠被描绘成一个有声有色的杀人魔王,是一个不分男女老幼、士农工商,甚至自己的兵将妻妾,都是要屠戮殆尽的。种种污蔑、丑化之辞,真是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张献忠大顺元年“都纲之印”印文(见罗振玉著《隋唐以来官印集存》)

四川平定后,满清统治者为了把杀尽四川人的责任推给张献忠,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这就是有名的七杀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但是,这句很类似张献忠圣谕碑。而国内现存两块张献忠“圣谕碑”, 少城公园陈列的碑上,没有一个“杀”字,当时的照片仍在。另一块“圣谕碑”,是1934年由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发现的,后来这块碑被运到广汉公园中展示。而它的碑文正是史料中记载的张献忠“六言圣谕”:“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说的是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而满清的御用文人,把前两句留下,后面加上七个“杀”字,来凸显张献忠的残暴和满清的“正义”,其污蔑之意,不言自明。

龙首金镯 从镯子的形制和图案看,当出自王府。

大西军在明末这样的残酷、激烈、你死我活的斗争环境中必然要使用暴力。但是,张献忠作为大西军的统帅,是绝不会、事实上也绝不是胡乱杀人的。张献忠所率领的农民军,从凤阳分兵时的几万人到入川建国时已发展到大约60万人之众,就是入川之后“应募入伍者,尚不下数万”。大西军经常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欢迎,甚至明朝的统治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喜于从贼”的。这些事实,表明大西军是有着良好军纪的。

掐丝金耳饰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减少,是多方原因造成的,绝不应当由张献忠来负主要责任。关于这一点,就连清代的统治者也是承认的。清雍正帝曾在一次诏谕中这样说:“且明之天下,丧于流贼之手。是时边患四起,倭寇骚动,流贼之有名目者不可胜数。而各村邑无赖之徒乘机劫杀,其不法之将弃兵丁等又借征剿之名肆行扰害,杀戮良民请功,以充获贼之数。中国民人,死亡过半。即如四川之人,竟致靡有孑遗之谈。”虽然雍正帝对清军的罪行是避口不谈的,但他确实看到了真正“乘机劫杀”、“杀戮良民”者,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将介兵丁”和“无赖之徒”。所谓“各村邑无赖之徒”,主要就是各地结寨建堡的地主武装。

江口沉银遗址出土的金银戒指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明清两代的军队、官吏和地主对四川百姓的迫害和屠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田园荒芜、经济残破、大饥大疫,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沉银确有此事

四川十四年四月司银 伍十两 抚臣廖大亨 司臣侯安国 按臣陈良谟 解银唐星 银匠郭一元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流传在江口镇的一首民谣,据说它是破解张献忠沉银的密码。比较巧合的是,在江口附近,真有石牛山和石鼓山。当然,江口沉银绝不仅仅是传说,它既确确实实地记载于各种笔记史乘中,又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从江中有所发现。

岷江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航拍图

按史书所记,“参将杨展”与张献忠在江口确有一次激战。但张献忠似乎遗留了两批财宝,一批是因战败船只被毁而沉于水的;另一批是张献忠主动“移锦江”而埋藏的,即所谓“锢金”或“水藏”。不过虽然“锦江埋宝”与“江口沉银”两事的时间先后有差异,但其发生在顺治三年当无异议。该年大西政权受到南明和清军的夹击,政权危机,选择在此时“埋宝”和转移宝藏合情合理。

考古领队刘志岩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

300多年来,张献忠在彭山县江口镇沉银之说一直是世人难解的一道谜团。此次挖掘出水的银锭,从银锭形制和贮藏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充分证实了张献忠江口镇沉银之说,并为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同时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

电白县 解 饷银 伍十两 匠陈□

明末以来的三百年间,关于大西王张献忠的宝藏传说不绝于耳,历史上 有记载的几次宝藏出水也都是只言片语,人们难以一窥其神秘面容。今天有赖于考古成果,让我们近距离来品味这些珍宝的璀璨光芒!

《中国收藏》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4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一个成熟的信用制度,人们习惯于用窖藏的方式贮存财富。

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不使人知,连亲人也不知道。假如意外事故来临,人们没有机会来挖掘这些财富,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把窖藏的地点告诉别人就突然暴毙,这个宝藏的秘密就会封存起来,直到后人偶然发现这个秘密。因此,千百年来,经常发生发现窖藏的故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东征西战,最后在四川建立大顺政权

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灭。据传张献忠战败之前,将其亿万金银采取窖藏办法埋于四川,以备东山再起。但随着张献忠的战死,这个秘密也就一直没有被揭开。

此事也在清朝的文人笔记与野史中提起。“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的民谣也一直在成都一带流传。大意为:锦江的石牛与石鼓一旦找到,张献忠的万万两银子也能找到。
记载张献忠窖藏的书有多种。吴伟业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说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两书中,一称“锢金”,一称“水藏”,当属于传闻异词。彭遵泗《蜀碧》卷三也收录了此事,作为“锢金”,不过,窖藏的数量没有说明。

虽然上面三书都出自私家的著作,不过,这条史料也被清朝官修的《明史》编撰者所信服。

《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经这样一记载,就更加被人们视为正史了。后来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垂涎这笔巨额财富的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动过一番脑筋。

据《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中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又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这个用来证明此事不是虚构,张献忠窖藏有历史根据。那时清政府财政紧缩,正值太平天国起义高潮,动了心的咸丰皇帝命令成都将军格瑞“按照所呈备情形,悉心访查,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采舆论,酌量筹办”,不过,心机费尽,依然无果。

几百年来尽管不少人垂涎这笔巨宝,但都劳而无功。看来这笔财富又是一个新的“天朝国库”之谜了。 大家是如何看的呢?说说你的想法吧,啊?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