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功劳太大,一国的军事主帅,吕后、萧何害怕韩信谋反,所以密谋擒获,加上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虽然说是背着刘邦,刘邦心中也是有数的。刘邦、吕后对待张良和对别人就不同了,刘邦就是用张良的谋略才成就了霸业,每走一步都离不了张良的谋略。鸿门宴脱险、下邑画策、借箸代筹、定都长安这些功劳,使刘邦对张良格外器重,若杀张良,今后就难以找到像张良这样的忠臣献策了,何况张良是文官,不掌军权。萧何也是文官,没有军权,但他和吕后关系亲密,刘邦要杀萧何,吕后也不同意。

最佳贡献者
2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除掉,个人看法是:

1,萧何丶张良是文人,不直接掌控军队,也就是说他们两位对汉高祖的帝位威胁很小。而韩信手握军权,直接掌控军队,对汉高祖帝位的威胁要大得多。

2,自古以来军人对将帅比对皇帝要忠诚得多。同生共死丶以命换命得来的情谊要远高于所谓的权势。

韩信是统帅,为汉朝立下不朽的功勋,所以三军敬畏他,部下信任他,很多将士对他的尊崇要高过对汉高祖的尊崇。

自古以来谋朝篡位者,多数在三军将士中有威望,而且手握重兵。韩信不但在军中有威望,同时也手握重兵,与军中将领关系不错,在朝中也有不错的人脉,还是开国功臣。因此说韩信是悬在汉朝头上的一把铡刀,也不为过。

汉高祖对韩信起杀心,一是韩信狂妄而不知回备,二是韩信既是开国功臣,而且手握重兵。

后来韩信死后,汉高祖又对樊哙起了杀心,樊哙是汉高祖的连襟加好友,也是大汉开国功臣。若不是陈平游滑,恐怕樊哙也难逃一劫。

相对而言萧何、张良虽有才能,但是在军中的威望、人脉都不够,不太可能造反,所以汉高祖并没有除掉两人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韩信之死,有一定的必然性。汉高祖虽然有点不光彩,但是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汉高祖只是在信义与江山难以两全之时,选择了弃信义保江山。

关于防止将帅政变这个问题,历代王朝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设计出了文官制度,并且传之于世,为当今世界各国防止军事政变,维系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

因为韓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和能力,而且功高盖主。必为主人所忌,所以被杀。在加上大臣们的馋言忌妒,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4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初三大功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这个问题太复杂,山野老人分别从韩信、张良、萧何等三人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韩信必须除掉是必然的!

有人以为韩信功劳太大,功高震主,有这样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韩信必须除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韩信是异性王,在劫难逃。

刘邦称帝之初,先后有九个异姓王存在,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赵王张傲、韩王信、燕王臧荼,燕王卢绾、吴王吴芮等,这九个异姓王不但占据大量土地,还手握兵权,还享有部分官员的任免权力。

这些异姓王的存在威胁西汉朝廷的生存,刘邦为了西汉王朝的安全,是不会允许异姓王长期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楚王韩信在劫难逃!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刘邦最后对这九个异姓王都采取了措施。

仅仅是吴王吴芮因为实力弱才幸免;只因为张傲是刘邦的女婿,才留下性命。

第二,韩信为人不地道,自作自受。

韩信是军事天才,但是人品不咋的。

成名之前的胯下之辱等故事,韩信就让人诟病。

投靠刘邦之后,得到刘邦信任,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为刘邦攻城略地,战功显赫,显示了韩信军事家的天才。

从做人的角度看,韩信为人不地道。

韩信占领齐国后,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盼望韩信带兵救援。

此时韩信却威胁刘邦,要刘邦分封他为齐国代理国王。

刘邦无奈,只好违心分封韩信为齐国国王。

之后,刘邦在追歼项羽过程中,命令韩信与彭越带兵围歼项羽。

韩信与彭越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按兵不动,致使刘邦被项羽痛揍了一顿。

刘邦躲在山沟里,问身边的张良:“我与韩信、彭越约好了的,让他们带兵围歼项羽,他们为什么按兵不动?”

张良说:“他们要土地?”

刘邦为了歼灭项羽,不得不划出一大片土地给这两人。

由此这些,刘邦早已对韩信心怀不满,恨之入骨!

韩信要挟刘邦册封他为齐国国王的时候,刘邦就想除掉韩信,只是刘邦当时没有这个能力。

第三,韩信最终还是反了,非死不可!

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处于胶着状态,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希望韩信倒向项羽,或中立;后来齐国人蒯通也游说韩信中立,韩信都严词拒绝了。

理由是刘邦对他太好了,自己不会变叛刘邦。

尽管韩信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变叛刘邦。

刘邦对韩信十分不信任,先后四次对韩信敲响警钟,一次比一次严厉。

刘邦从项羽包围的荥阳逃出来之后,偷偷来到赵国。

此时韩信正在赵国,手里有不少军队。

刘邦趁韩信不知情的情况下,夺走了韩信的军队。

在乌江边上,韩信歼灭项羽后,刘邦独自一人闯进韩信军营,剥夺了韩信的军权。

之后韩信回到齐国,刘邦又以韩信是楚国人,熟悉楚国情况,将韩信从齐国调到楚国,由齐王变成楚王。

韩信回到楚国不久,刘邦以韩信有反叛之心,设计抓捕韩信,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尽管如此,韩信还是执迷不悟。

韩信以为自己是军事天才,为刘邦夺取天下,功勋卓著,刘邦不会把他怎么样!

尽管韩信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刘邦对韩信还是不放手。

有一天,刘邦忙完公务,去韩信那里,一探究竟!

韩信还得意洋洋,炫耀自己的军事天才。

韩信夸耀自己带兵是多多益善,刘邦顶多只能指挥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

刘邦反唇相讥,既然这样,你怎么被我抓住了呢?

此时,韩信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连忙解释说:“自己是将兵,陛下是将将”

之后,韩信一直惴惴不安。

后来,陈豨被刘邦派往代国,担任代国相国,统领代国、赵国边防军队。

陈豨临行前来见韩信。

韩信抓住机会,与陈豨合谋造反。

最后事情暴露,吕后联手萧何,处置了韩信。

二,张良也没有善终!

张良与韩信比,早就意识到,刘邦登基后,一定会诛灭功臣。

刘邦评功行赏时,张良没有称王的欲望,也没有财富的欲望,只要求刘邦将留县封给他,做个留侯,以此纪念他与刘邦第一次相见的缘分。

尽管如此,张良还以寻仙问道为理由,离开官场。

由此,刘邦没有对张良采取任何措施。

在更换太子的问题上,张良背着刘邦,帮助吕后,刘邦也没有追究张良的责任。

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对张良手下留情,吕后不会手下留情。

刘邦死后,吕后召回张良。

张良此时追求成仙,饮食很节制。

吕后对张良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何苦要对自己过不去呢?”并强迫张良加大饮食,最后张良由此忧愤成疾,不久就撒手人寰。

三,萧何日子也过得很煎熬!

对于萧何,刘邦其实是很不放心的,多次对萧何进行试探,刁难,都被萧何巧妙化解了。

尽管如此,刘邦后来还是找到借口,关了萧何的禁闭。

读者如对此感兴趣,可以去翻阅史书。

综上所述,汉初三大功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最关键的一点,是韩信“念栈”,贪念权势;萧何与张良对此看得很淡薄i!

5

古云: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刘邦大业...

功高震主,刘邦降低韩信职务,反使其心存谋反之心...

吕后最忌韩信,唆萧何诱韩信入宫杀之...

6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段经典名言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可以说这三大功臣为刘邦建立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为什么只有韩信被除掉,而其他两人却能得以幸免呢?

可能有人会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一类的话来回答,诚然,古代帝王多薄情寡义,神圣帝权不容半点侵犯或潜在威胁,或许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

但相比之下,张良能够功成身退,学习范蠡归隐江湖,这是一种大智慧。他明白,作为开国之臣,要想自保,必须有所舍得,必须舍弃现在的光环,甘心去做一个普通人。正所谓前车可鉴,有舍方能有得,在人生巅峰时,他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实属有大格局之人。

另外,萧何没有选择归隐,但也能安然无恙,又是为何呢?他本来是一个体恤百姓的正直之人,但为了打消刘邦对他的怀疑,甘心自毁名节,违心地当起贪官污吏来。他派一些人打着相国府的旗号,公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民宅,从中牟取暴利,惹得群情鼎沸怨声载道,一些老百姓挡着御驾告萧何的状。刘邦其实并不怕权臣们搞贪污腐化,怕的是权臣们收买民心萌生野心。萧何自污清名肯定就会失去民心,这样刘邦也安心。

相比之下,韩信虽然是军事奇才,在这方面就属于弱智了。

一是刘邦被困荥阳时,韩信正率军连克齐地,刘邦派人求援,韩信居然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后来虽然封了齐王,但忌恨已埋下;

二是刘项决战时,刚开始韩信不发兵,直到刘邦故技重施,向韩信许愿后方才发兵,一举破楚。项羽被剿灭了,韩信的重要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反而在刘邦心中留下了另一根隐刺;

三是项羽兵败后,他居然收留项羽旧将钟离昧,让刘邦觉得有不臣之心,此其三;

此外,韩信为争功害死了刘邦的爱臣郦食其,郦几乎以三寸不烂之舌获取齐国七十余城,死得冤;他平素为人清高,耻于与樊哙、灌夫一类刘邦重臣为伍,得罪了不少人;还不给刘邦面子,说刘邦领兵不过十万,而他自己则是多多益善;凡此种种,均是为后面被诛杀埋下了祸根。

7

韩信是军队的最高长官,直接领导军队。而且威信很高。对皇权是最大挑战者。曾国藩领导湘军,打败天平军后便自动裁撤湘军。打消了朝廷对他的顾虑。才让他自己和他的弟兄几个得以全身而退。同样得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听过吧。为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才使得偌大个宋王超却总是被北方的小国家欺负。

而其他两位都是文官谋士。策划再好没有实施的空间只是空中楼阁而已。所以被除掉的只能是韩信。

8



韩信被除,既是能力太过突出,也是功劳太大,同时更是政治能力太弱,不要说刘邦,换成古代那几百个帝王,至少有90%的帝王会杀他。

下面,我们就从各方面来分析,韩信必须被除掉的理由。

韩信手握重兵时,曾要协过刘邦



汉初三杰中,张良足智多谋,萧何善于调度,而韩信非常善于用兵。刘邦能出汉中,问鼎天下,主要还是靠了韩信。

功劳太大,不免内心膨胀,要求也就多了。当时,刘邦被围荥阳,派人去向韩信搬救兵,本来就是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的事情,而韩信没有发兵,却派了一个心腹过来,希望能封个“代理齐王”。

碰到这样的事情,刘邦快疯了,老子这边火烧眉毛,你韩信却提出了救人的条件,这哪能行?眼中还有领导吗?刘邦当时就要破口大骂,旁边的张良却碰了下刘邦,于是刘邦改口说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于是,韩信的下属带着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诏书走了。

刘邦后面的危险是解了,但那种被要挟的感觉是忘不掉的,于是,韩信在后面从齐王换成了楚王,楚王又换成了淮阴侯。

大家试想一下,你对自己在困难时期,要挟过自己的下属感恩戴德吗?太难了。所以,一个下属,帮助领导是职责所在,条件谈的过多,反倒会出力不讨好。

韩信曾经有过反叛之意,后来和反叛的人有勾结



萧何在刘邦面前谦恭谨慎,又表现出爱好财色,从不邀功,这让刘邦没有怀疑之处。张良境界高深,早已对人性研究通透,刘邦建立大业不久,张良就归隐了,意思很明白,功成身退,不再贪图功名利禄。

而韩信,却看不透人性,对自己是否封王很看重,曾经被谋士劝说“自立”,韩信犹豫当中拒绝了。如果韩信一直坚持忠心,也许没事,但被封淮阴侯,韩信心理极其不平衡,开始有了新的心思。

当时,刘邦派陈烯统帅边兵,对付匈奴。心中极不公平的韩信,私下会见了陈烯,并告诉陈烯,在外打仗,打输了会被处罚,打赢了不会重用,不如造反,成就自己的事业。两人商量好了之后,准备轰轰烈烈干一场,谁知还是出了问题。

本来说好的里应外合,只是口风不严,走漏了消息,而陈烯也没有出众能力,于是,韩信被吕后抓了起来,最后死在了长乐宫钟室。

一个有心造反的人,不被杀才是怪事,就算刘邦曾经和韩信约定“三不杀”,但吕雉还是找到了机会,终于送韩信下了阎王殿。

韩信军事能力太过突出,被杀概率大大增加



韩信的军事能力太过突出,这样的人如果用不好,迟早会出事。刘邦的担心,就是怕韩信被别有用心的人撺掇和利用,如果韩信和自己对着干,自己绝对打不过。

于是乎,韩信被刘邦先是将“齐王”换成“楚王”,以减少韩信的控制范围,毕竟齐地被韩信耕耘了多年。后来,刘邦还是不放心,将韩信换成了淮阴侯,而且放在了自己身边,这是个明确的信号,寡人不放心。

此时的韩信,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表现出贪财好色,放纵自己,不搞朋党,不搞串联。而实际上,韩信腹中有气,对于和樊哙这样的人一起上朝,认为是耻辱,还私通陈烯。

一切的一切,说明韩信不认命,于是死期就近了。



追根究底,韩信被杀,最主要原因是:军事能力太过突出,如果安分一点还好说,而韩信却恰恰不安分,于是韩信就只剩了死路一条。

9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其实是三派人物的典型代表。萧何乃刘邦创汉集团创业起家的原始合伙人之一,持有大量的原始股,为第二股东,任职后勤部主管,是丰沛集团的代表。张良是中途入伙的,他刚开始是单干,正准备入伙景驹集团。路上偶遇刘邦以后,他看好刘邦,毅然入股创汉集团,所占股份其实并不少,是第三大股东。刚开始曾任职总经理,后来请辞转任策划部高管,是从龙派的代表。刘邦入关以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拥有巴蜀及汉中之地,都城南郑。创业已有不错的成就,但事业发展陷入了瓶颈期。这时候,韩信出现了。他离开项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前来,意在谋求总经理一职。经过夏侯婴、萧何、刘邦等的重重考察,得以上位。后来开辟第二战场,任齐地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是跳槽派的代表。

看看三个人的简历就知道,萧何在后勤部兢兢业业,并不具有独立创业的勇气,如果他有此胆识,创汉集团董事长的位子就轮不到刘邦。张良亦是如此,曾经独立创业,但是自我感觉不如打工省心。他甚至嫌总经理管得太宽,太费神,就辞职转任总策划。韩信则是唯一有过独立开创分公司经历的人,而且他在分公司干得轰轰烈烈,已经足以与总公司平起平坐。况且他独立意识强,与总公司分庭抗礼的苗条早有露头。所以,刘邦很难容忍韩信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最后,决定韩信生死的其实主要是吕后。刘邦想得远,吕后也早已在为儿子接班做准备。她的原则很简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刚才说了,萧何是丰沛集团的,吕后也是丰沛集团的。他们一路共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他也对吕后的智慧和手段有深刻认识,所以自觉地站队在吕后身边是顺理成章的。张良是从龙派的,而戚姬也是从龙派的。不过,这个从龙派远没有丰沛集团紧密团结。其实,张良的智慧也并没有超越同时代,刚开始,张良想回避权力漩涡和夺嫡之争,只想明哲保身。但慢慢地,韩信的死,给张良敲响了警钟。他发现,不选边站队是最危险的。吕后的逻辑很简单:不能成为朋友,那就是潜在的敌人。韩信为什么会死?他跳槽派的身份,本来就比较尴尬,比较让人眼红。再加上,他多次无视吕后对他的提醒和暗示。他和张良一样,想到了不参与权利斗争,甚至闭门不出,一心创作兵法,以求明哲保身。如果是彭越、英布死在韩信前头,或许韩信也能幡然醒悟,赶紧选边站队,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吕后真的想杀韩信吗?至少想过拉拢过来,以提高确保刘盈太子地位的成功几率。当然也想过,是不是能够驾驭得了呢?是否驾驭得了先不说,先联络联络感情,搞好关系再说,走一步看一步。而韩信没有给吕后机会。她的妹夫樊哙,是她的使者,他经常上韩信那儿,东拉西扯,联络感情,即使明里没有说希望韩信选边,暗示是肯定少不了的。韩信看着樊哙实在太殷勤了,就回访了一次。可是,他自视清高,实在瞧不起樊哙,羞与其为伍。忍不住感叹:“生乃与哙等为伍!”至此,韩信已经非死不可了。

10

功高盖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