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木兰姓花,北魏人,女性替父从军。北魏国同当时的北方游牧蛮族柔然,经常打仗,关健在于柔然单于(自立的)冒顿,想吞并中原,北魏招兵抵抗,因此有了木兰从军的美谈故事。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木兰”其艺术形象出自我国北朝时期的民歌(也称叙事诗)《木兰诗》,在这首民歌中,作者生动的描绘出了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多年后凯旋归来的传奇故事,成功的塑造了“木兰”能文善武、忠孝双全、不慕名利、机智勇敢、巾帼不让须眉的光辉形象。

“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宋州(今商丘虞城)人,一说是黄州(今武汉黄陂区)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间,另外还有安徽亳州、陕西延安等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北魏太武帝初年,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来说较为安定,但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部落不断南下侵扰,屡屡犯边,攻城掠地,致使边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为了抗击侵略,保境安民,当时的皇帝拓跋焘决定对柔然部落实行全面反击。在此情况下,朝廷规定每家每户必出一名男子从军上前线,而当时“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而弟弟尚且年幼,所以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并最终光荣完成使命,并在十二年后凯旋而归。朝廷念其功勋卓著,授其官职,想让她为朝廷效力,但“木兰”坚拒封赏,辞官归乡,岁至九十,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孝烈将军”。

在《木兰诗》中,作者通篇没有对主人公的身份和姓氏做过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这个称谓来进行描述,那么,“木兰”究竟姓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其一,“花姓”说

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戏曲、影像里所说的“木兰”,通常而言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查阅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可知,最早收录《木兰诗》的是南朝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其中有:“木兰不知名”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民歌中传唱的“木兰”应该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而现在我们大家所家喻户晓的“花木兰”从何而来呢?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的是明朝中期,正德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徐渭,在徐渭的杂剧《四声猿》第三部《雌木兰替父从军》一剧中,徐渭将木兰的身份交待得非常清楚,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弟弟叫花雄,姊姊花木莲。木兰姓花虽然是经徐渭改编而来,但至此以后直至如今,花木兰这个艺术形象经历代传唱歌颂,越来越深入人心,已经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并逐渐固定下来。最著名的当数豫剧《花木兰》,其中精彩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几乎传遍中华大地,妇孺皆知!

其二,“朱”姓说,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其诗《题木兰庙》中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杜牧本诗中的“木兰庙”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部的木兰山上,山上现今仍存有木兰祠,木兰墓、将军坊等遗址,据《黄陂县志》所载:“唐贞观年间,山北双龙镇千户朱异生得一女,十八岁代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载……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回归故里,后九十而终,葬于木兰山北。明代焦竑(音:同红)《焦氏笔乘》中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根据上述资料,许多人认为“木兰”姓朱。

其三,“魏”姓说,

“魏”姓说源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该镇内现存有记录木兰生平故事的古碑石刻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和历代修祠情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碑记,经鉴定属元代石刻真品。另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文上言:“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不少专家学者也认同此说。

说了这么多,现在说个正题。其实,“木兰”姓什么并不重要,她是哪里人也不重要(只要是我们中国人),我们只需知道,千百年来,她忠孝双全,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她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心。她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精神也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抵御外辱,自强不息,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3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这首《李波小妹歌》和《木兰辞》一样,都是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李雍容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和花木兰如出一辙。


碰巧不久前见过一套《花木兰征北》(四册·油印线装本)。书上记载花木兰是山东琅琊人。

北魏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为了自保,北方汉人纷纷修建坞堡,遇到朝廷派兵征剿,坞堡内的青壮年男女引弦而战。

汉人爆发出来顽强战斗力,让鲜卑族北魏朝廷头痛不已,最后不得不改变策略,由征剿改为安抚,承认汉人在当地的利益,作为交换条件,北魏出兵征战时,汉人应提供相应的士兵。

比如说北朝第一名将高敖曹就是北方汉人和北魏朝廷相互妥协的代表人物。

花木兰的家庭是汉人坞堡兵户,孝文帝时期,北魏曾经对柔然发动过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


花木兰的父亲是家里顶梁柱,所以花木兰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对柔然的战争期间。


北魏孝文帝改制汉化,迁都洛阳称天子,所以《木兰辞》中才出现了“可汗大点兵”和“天子坐明堂”等看似矛盾的词句。

4

木兰姓花,姐妹仨,姐招婿上门。跟异族打仗,木兰大汉族。军帖,军中通知书。战马由军马处供给。燕山,指河北一带。可汗,少数民族领袖。旧时裳指家纺布印花。雌兔更历害,因挂念窝里小兔。军书等,糸文学比拟手法与岳飞不搭界。木兰是义务兵,每年十二两津贴。哦,她姐有玄孙女,名叫花袭人。认识?

5

木兰应该姓什么真不知道,大家都叫她花木兰,也许应该姓华吧,或者姓穆也未可知!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无名氏的一首“木兰词”流传至今,高中生都会背诵,由于“木兰词”广泛流传,很多人喜欢了花木兰这个人物,把她作为爱国保家的道德模范,替父从军的孝心符合国人的传统!因此,“木兰词”被改写为豫剧,秦腔,京剧,电视剧,小说等作品……

据考证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北魏与柔然人经常开战的。木兰父亲是职业军人,由于父亲年老多病,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由此开始……

文学作品中 《木兰辞》最早出现于南陈时期,也就是南北朝时代。到唐代时,花木兰的故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了。所以我们可以将她所处的朝代,确定在隋唐朝之前。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从这些诗句,以及她替父从军的制度来看,花木兰所处的时代,实行的应该是府兵制。也就是世代是军户,打仗还需要自备骏马、武器装备,这些都与《木兰辞》中的诗句很相像。

而中国历史上实行府兵制的时代是从西魏宇文泰开始,到唐朝唐玄宗时期废除。也就是说花木兰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人。

而《木兰辞》中,对皇帝的称呼是“可汗”,虽然李世民被成为“天可汗”但是,这是少数民族的称呼,一般都是称为皇帝。而能被称为“可汗”的皇帝,则应该是少数民族,也就是北朝的鲜卑人。这样就基本可以断定,花木兰是北魏到东西魏之间见的人。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那么花木兰的敌人又是谁呢?从花木兰的行军路线可以看出,她是跟着部队一直往北走的,所以她的敌人应该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南方的南朝。在当时能对北朝产生威胁的,自然只有柔然人。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柔然虽然与北魏的鲜卑是同一个祖先,但是北魏来到了中原,而柔然则在草原上发展。北魏建立后,柔然不断对北魏进行侵扰,为了抵抗柔然的进攻,北魏只能各家各户征兵,进行反击。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弟弟又小,于是花木兰只能替父从军,参与征讨柔然的军事活动。

最后花木兰得胜归来,却不要任何赏赐,只求回到家中,变回那个女子。




6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的故事是一篇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叙事长诗《木兰辞》中,该诗大约创作于南北朝的北魏年间,最初被发现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中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杂剧,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的家庭成员格局基本形成。

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等皆提到木兰姓花。

另有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除此外尚有木兰姓魏的说法。还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据木兰祠有关资料记载:(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后人为纪念这位女英雄,就在她的故里现河南省虞城县营郭镇修建了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木兰祠始建于唐代,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代时,占地为一万多平方米。祠堂内外有十余块历代名人、官吏赞美花木兰的诗文、书画碑刻。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牧留诗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诗曰:“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营郭记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原祠毁于1943年战火。现在石碑两通。据祠中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之前,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汗募兵,本是其父被征招应,但因他年老体弱,难以随军出战。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幼。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据今人尚起兴考证,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木兰诗》,系木兰根据其自身经历写成。唐代追赠木兰为将军,谥孝烈,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之。

若据此说,则木兰所在的国家应该是北周,而她出征去打仗的对象,应该就是同一时期的北齐高氏政权。不过,这只是史学界对木兰研究的众多成果中较被认可的一种说法而已,同时还要另一种说法,在社会上影响也非常巨大!其主要内容如下: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打仗。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她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很大,不仅赦免其欺君之罪,还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当官,继续为国效力,但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就拒绝了皇帝的封赏,并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相关资料:花木兰(412年-502年),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的女性化身,因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时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北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谷熟县(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

综上,木兰现今最为认可的姓氏是姓花,其次为姓魏;南北朝时北周或北魏人;其出征作战的敌对方据史家考证为北齐的可能性大,但我个人则较倾向于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










7

花木兰姓花《木兰诗》日: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我们读书时这篇木兰诗都耳熟能详。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主要归功于《木兰诗》这一方民歌绝唱。这首长篇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花木兰有传说姓朱,有说复姓木兰

有说姓魏。时代《四声猿》中说她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母亲袁氏,大姐花木莲、小弟花雄,一家五口。这一说法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

花木兰是隋朝人,其人其事《木兰

辞》中纵观南北朝,隋唐诸多并无记载。故花木兰其生卒和故里有很大争议。花木兰是一戏名,故居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

花木兰替父从军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北魏太武帝年间。花

木兰替父从军,多次出击大漠兵伐柔然汉国的战争。战场上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征战十二年之久,但却无人发现木兰乃女儿身。战争狼烟平息归来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有诗日:

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二种说法:隋帝义宁年间,匈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8

木兰姓花北魏人,替父从军与北方民族打仗。

9

花木兰所处的时代,是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这个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不断的侵扰中原地区,当时的北魏为了抗击游牧民族的骚扰,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因此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她父亲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舞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时值北魏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花木兰(有学者考证,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12年后返乡。)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

但不管怎么说,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

10

《木兰诗》约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最早被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后被《乐府诗集》收录,而流传至今。



按照文中所提到的“可汗”、“黑山头”、“燕山胡骑”等等字样,大致推测其历史背景就是北魏时期。北魏的首领拓拔氏确实是历史记载中最早使用“可汗”字样的游牧民族,后来建北魏国,这也就对应上了后面所提到的“天子”字样,更映衬了当时北魏游牧文化与汉文化融合初期的历史背景。而胡骑应该是指当时北魏北方的死对头——柔然,而黑山也即是今内蒙的小罕山,与燕然山相契合。

柔然与拓跋氏之战早在北魏未建国之前便已开始,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后来北魏建国曾一度将柔然驱逐至漠北,但在北魏向南谋划中原之地的时候,柔然却又在北方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北魏建国十一年后建起了柔然汗国,成为北魏北方最大的威胁。

《木兰诗》中所描写的历史背景很可能就是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而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9年北征柔然,北魏军队西接张掖、北度燕然山,一举重创柔然,应该就是《木兰诗》中所说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时刻。

衣锦还乡的花木兰受到拓跋焘的接见,却婉拒了他的高官厚禄,返还家乡。


至于说木兰姓什么,说法还是挺多的,有说姓“任”的,也有说姓“朱”的,不过我还是更愿意相信祖冲之《述异记》中所说的“花”姓,毕竟他生活的年代更接近一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