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是大唐的劲敌,两国相爱相杀长达两个世纪。在安史之乱前,唐朝一直对吐蕃采取高压政策,使其无法入侵中原。而唐朝的精兵猛将也都聚集在西北地区,因此吐蕃无法从河西直接进入到关陇腹地。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国靖难”,将原来驻防在河陇区域的精锐部队内调,去平定叛乱,导致河陇区域的军事部防被打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吐蕃军队趁机举兵入侵,唐军节节连败,被迫割地让城,然而吐蕃军队打到长安后,仅15天便撤兵离去,让人疑惑不解,且让我们一探吐蕃军队的长安半月游历程。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九月,此时安史之乱刚被平定不久,国力空虚,又值新皇登基,根基未稳,吐蕃军队趁机举兵来犯,号称20万军入侵大震关,接连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陇右等地。
此时唐朝西部的兵力空虚,面对吐蕃军队来袭,唐军束手无策,节节败退,吐蕃军队很快打到了长安,唐代宗李豫见情势危急,仓促任命长子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自己则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
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后,一路烧杀抢掠,“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又计划“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甚至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此时赋闲在家的郭子仪在接到命令后,带领身边仅有的二十骑,向长安进发,然而到达咸阳时,吐蕃军队早已渡过渭水,唐代宗也逃离了长安,于是郭子仪一路收集散兵游勇,驻屯商州,在商州和六军使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会师,开始了长安收复行动。
郭子仪首先命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人为前锋,又派旧将王甫潜入长安,里应外合,趁机煽动民众,鼓吹大将郭子仪率领大军前来征讨,扰乱吐蕃军心,“击鼓于朱雀街,蕃军惊骇而去”,在郭子仪声东击西的战略下,吐蕃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退到了原、会、成、渭等州,结束了他们的长安半月游。长安之战虽然结束了,却开启了唐藩之间半个多世纪的拉锯战。
纵观长安失陷原因,主要在于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面不稳定,政权又处于新旧交替的局面,内部政权不稳定,外部藩镇林立,其主要兵力集中调往内地,导致西北边防兵力空虚。
而这时的吐蕃正处于国力上升期,755年,吐蕃的赤松德赞上位后,励精图治,一方面重用人才,发展经济,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又允许富豪放贷,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赢得了内部贵族的支持。
两相比较之下,对抗力量的悬殊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