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被诛杀,这个结果与韩信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韩信不但反复无常不忠心,并有过反叛行为,而且贬低刘邦,临危要封得罪刘邦

1.韩信反复无常,曾经追随过项羽,后转投刘邦,无忠心可言,从未被刘邦真正信任过。

最初韩信投靠项梁,在项梁战死后,就跟随项羽,但是项羽一直没有重用韩信,只给了一个小官,韩信曾多次献计,项羽也没有采纳。随后,韩信开始转投刘邦,不过起初也是未被重用。直到韩信又准备跑路另觅明主时,被萧何相中,于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然后,由萧何举荐,刘邦才委以领军重任,并获得辉煌军事成绩。不过,韩信如此反复的经历,毫无忠心,让刘邦对韩信无法真正信任。

2.韩信临危要封,亳无政治头脑,得罪刘邦

据说刘邦在荥阳一带牵制项羽时,陷入了项羽包围,处于苦苦相持。此时,韩信已攻下了齐国,却没有率军解救刘邦的意思,而是派人要封,并以齐国伪诈多变为由,要求刘邦封其为齐国假王。韩信临危要封,毫无政治头脑,刘邦大怒,后来在张良劝说下刘邦才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可以说,韩信的齐王封号是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给韩信,并让刘邦开始讨厌韩信。

3.韩信杀钟离眜,第一次被告发谋反

韩信曾救过项羽大将钟离眛,因此两人关系不错。在项羽兵败后,钟离眛逃亡并投靠韩信,当时韩信是楚王,因此被人告发谋反,于是刘邦决定夺取韩信兵权。但韩信误以为刘邦只是要清除项羽的旧部,于是,准备牺牲钟离眛来向刘邦邀功。最终,韩信提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时,刘邦趁机夺走兵权,并把他带回雒阳贬为淮阴侯。

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贬低刘邦抬高自己

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领军能力,刘邦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又问韩信:“那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韩信如此回答,不但言语上贬低了刘邦,让刘邦心里不悦,而且让刘邦心里更加害怕并开始提防韩信。

5.第二次叛乱被告发,韩信被杀

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向韩信辞行,韩信对他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唾手可得。”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

汉十年,如韩信所言陈豨开始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往,韩信借病在家,同时暗中派人告诉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结果,陈豨兵败,韩信又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萧何借机设计诱骗并杀死韩信。

可见韩信不忠反叛,贬低得罪刘邦是其被杀的主要原因。

韩信的死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能力越大,成就越大,或许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更加低调!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最佳贡献者
2

刘邦打下大汉的天下,作为“汉初三杰”的韩信,曾立下不世奇功。韩信用背水一战的策略,击败赵军20万;又用十面埋伏的计谋,逼迫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他是“国士无双”,可最终韩信最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里,真印证了那句谶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落得悲剧下场。

天平倾向哪端?他是重要级砝码

在楚汉争霸赛的后期,韩信的位置至关重要,他是刘邦和项羽争取的对象。双方此时就如平衡的天平,他这枚砝码投入哪一端,都是此方如虎添翼。


双方的说客武涉和蒯通的意见不谋而合,他们都说:“当今二王这事,权在足下。”韩信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刘邦对他有恩,于是对项羽的说客讲:“当年项王给我的官太小,而汉王让我做大将军,给我十万大军指挥,而且困难时,汉王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不忍心背叛他,那样对我不祥呀!”

功高震主,刘邦突袭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韩信自立齐王,刘邦大为不满。在刘邦的心里,韩信本已对他构成威胁,所以要设计图之。蒯通跟韩信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但韩信还是防范不够。

刘邦来了一次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把他打发到下邳当楚王。

天子巡狩,意在何为?

韩信一直是刘邦的后患,就在韩信当楚王的第二年。刘邦假称出去打猎,从洛阳来到陈丘,在诸侯们夹道相迎之时,兵士当韩信秘密逮捕,理由是有人告他谋反。

当初韩信听到天子巡狩,要经过他这里时,心里就非常慌乱。就觉得此事不大对劲,如果举兵造反,又想天子未必是来讨伐自己的。

当刘邦令人把韩信捆绑后,韩信长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实这一招暗度陈仓是陈平之计,他知道用刀枪相见的办法,未必胜得了韩信。这次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改封他为淮阴侯。

妇人之仁VS不仁之妇

在“天子巡狩”之时,韩信还做了一件卖友求荣的蠢事。钟离眛将军是韩信的好友,是昔日项羽的旧将,但是刘邦痛恨的人。韩信为了取悦刘邦,竟然杀死钟离将军,但刘邦眼中最大的敌人是韩信。


汉十年,刘邦亲自率军是平叛陈豨之乱。韩信托病没去,在家里准备造反之事。消息被家人告知了吕后,吕后和萧何谋划将韩信骗来,将其杀死。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刘邦平乱归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且喜且怜之”。

启示

韩信是有勇有谋的军事天才。他把利益看得太重,在项羽和刘邦手下都服务过,眼中只以利益,谁给他的官大就跟谁。他为了保护自己,杀掉了自己的好友,这也是不义之举。凶相必露,他最后还是走上造反的不归之路。

历史上越王再复仇之后杀了文种,他没有引以为戒。蒯通对他的劝告他也没有听。


——————————————

补充: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般指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

3

韩信没有及时“断舍离”,只知享受胜利果实,不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使韩信功成名就的是刘邦,而最终断送韩信性命的也是刘邦。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对、二错、一不对也不错”概括。

1.“一对”是指韩信选对了主公

韩信跟对了人。他能够及时从项羽阵营撤出转投到刘邦门下,这才有了受萧何举荐,被刘邦破格提拔为全军主帅的机会,如果不是这样韩信很难有出头之日。

有一种看法认为韩信背了叛项羽,是个不忠不信之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时逢秦末乱世,四方枭雄竞相崛起,像韩信这种用兵奇才不乏其人,就看谁能够善于使用。在项羽任人唯亲的情况下,不仅韩信因不得重用而离去,陈平也被迫离开了项羽。

为什么这些拥有文韬武略之人,能够自由选择明主而仕呢?因为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除非投靠秦朝,否则各方豪杰无主可依!秦末大乱天下局势一片混沌,给了那些能人提供了各种选择机会。所以,韩信弃项羽而去,也不能说就是背叛项羽。

2.韩信犯了哪“二错”?

韩信出于私心私欲,在挟诈灭齐之后,竟错误的选择在刘邦处境不妙之时,以齐人反覆无常为借口,派人向刘邦请求封其为“假齐王”。尽管刘邦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同意韩信的请求,但却在心里暗自记下了一笔“黑帐”,已经对韩信有看法了。

韩信的另一个错误是,在他杀死了率领号称20万楚军救齐的枭将龙且之后。处境不利的楚霸王项羽曾派武涉游说韩信,试图让他保持中立,既不助楚也不助汉,从而使汉、楚、齐三分天下。韩信的谋士蒯彻也建议韩信,要小心提防刘邦卸磨杀驴。

为了防止日后落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功藏”的结果,不如听从项羽的建议与刘邦“断”绝关系,“舍”弃刘邦自立为王。而韩信则犹豫不决,认为是刘邦的提拨给了他出头之日,自己绝不能做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

何况,如果没有我韩信的鼎力相助,他刘邦又岂能夺关中、降韩魏、定赵齐,占据了大半个天下?我韩信只有功没有过,刘邦又岂会亏待于我!于是,韩信便率军与刘邦合兵一处将打一家,逼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

3.什么是“一不对也不错”?

在天下大致底定之后,刘邦顾忌韩信功高震主,而将他从齐国转封到了楚国。虽然说韩信仍然是王爵,只不过是由齐王变成了楚王。但是,由于楚地既没有齐地富庶,也没有齐地兵强马壮,所以楚王的含金量远不如齐王。

但就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放心,便借助他人诬告韩信庇护项羽的部将钟离昧,试图造反为名义,想要率兵剿灭韩信。陈平却认为韩信很会打仗极难对付,便劝刘邦伪装南巡“云梦泽”,趁楚王韩信见驾之机,乘其不备一举擒拿!

韩信知道刘邦猜忌自己,但却并没有采取伪装身患重病不能见驾的方式,而是逼死了钟离昧,拿着钟离昧的脑袋去见刘邦,试图以此打消刘邦的猜忌。结果当他见驾之后,刘邦二话没说就派人将他拿下,并押往京城。

为什么说韩信“一不对也不错”呢?就是因为此时的韩信已是“巨兽无以掩其躯”,面临着两难选择——若不见驾必然惹恼刘邦,引来大军讨伐,如此韩信可就真成了叛臣!而如果见驾,又有可能遭遇不测!因此,韩信去也不对,不去也不对!

此后,由于刘邦实在找不出韩信的破绽,只能将他贬为淮阴侯并被禁锢在长安。然而毕竟还是对功高震主又心怀怨望的韩信不放心。按说韩信应该选择隐退了,古人说的“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诚为不谬!

于是,韩信就悲剧了。刘邦讨伐陈狶之时,吕雉找到了韩信密谋造反的借口,利用萧何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然后在钟室里把韩信杀死了!

韩信临死前悲叹:“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试想:如果功高震主的韩信,能够学习不贪虚荣的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激流勇退,“离”开朝廷的是非之地,说不定还能做个富家翁,平安快乐地终其天年呢?

4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何以不得善终?值得我们认真的剥开迷雾,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一生。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原江苏省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

淮阴侯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汉高祖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他率军暗渡陈仓定三秦、擒魏、破韩、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从无败绩,普天下武将莫敢与之相抗,被后世誉为“战神”。那么为什么一个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最后却被吕后杀死在未央宫,夷三族呢?

京剧《未央宫》之韩信

小鱼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导致韩信必死无活:

  • 枉有兵仙、战神之名,,实则政治上极度幼稚,没有团队意识,对官场规则一窍不通。

韩信初为布衣,落魄无着,日子过很是饥荒。秦末投奔项羽不受重用,当了个负责宿卫安全的执戟郎。后投靠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之下,被当时的汉王刘邦拜为上将,从此开启他一路开挂的人生。从这一点说,刘邦不仅是韩信的伯乐和恩人,还是韩信的顶头上司。

汉高祖刘邦

我们看看韩信是怎么和上司相处的吧。韩信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定三秦,擒韩魏,破燕灭齐。这时候,领导刘邦遇难荥阳被围,韩信以破齐之功请封“假”齐王。被刘邦怒骂:“吾困在此地,正日夜盼着你来救我,你小子倒好,还只想自立为王的事儿”,韩信使者暗示刘邦不封齐王不发兵来救时,刘邦又骂韩信:“男子汉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该当个真齐王,干嘛做“假”齐王?”通过刘邦的“两骂”,一可见刘邦生死关口对韩信见死不救的愤恨,二可见刘邦封韩信齐王实属万般无奈之举。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难关过后对不顾大局、恃功而骄的韩信,刘邦又怎么能轻易放过。

韩信画像

  • 功高震主,不思进退;对领导的工作安排心存怨怼,四处表功,发泄不满,引发上司对自己的极度反感。

韩信做楚王时的仆从背叛他,向朝廷告发韩信谋反,高祖顺势降韩信为淮阴侯,闲置在咸阳。这时韩信不但没有反思原因,考虑自己的退路,反而四处表白,有功于汉反遭贬谪,又怂恿陈豨造反。还把汉高祖的敌人钟离昧藏在自己府中,招致高祖忌惮:完全不顾团队整体利益,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放在身边,早晚是个祸害,必须杀之才能高枕无忧。

绛侯周勃

  • 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盲目清高自信,搞不好与同僚关系。

韩信虽善于谋攻布阵,将兵打仗,却不达权变,拙于交际,人事关系搞得一团糟。

韩信年轻时就身无长技,带着一把破剑,到处蹭饭,“人多厌之”;等到封王封侯了,又变成害群之马,狂妄自大,不屑和同僚周勃、灌婴、樊哙等这些大老粗为伍。你想啊,得罪众多汉室的直系亲戚、僚属,这些人随便哪个在刘邦跟前说韩信一句坏话,也就是把韩信往作死的路上又推了一把。

京剧未央宫 萧何和韩信

最后,有人劝他不要进宫应诏,韩信还盲目相信刘邦厚待于己,必不能相害,就连赞扬韩信“国士无双”的萧何丞相关系也没搞好,没有替他说一句好话,最后枉死吕后(吕雉)之手。

韩信之死,小鱼认为有两点借鉴:(1)无论多有才华的人,永远不要居功自傲,老子天下第一,自以为是。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2)要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一个人度过人生难关。

我是小鱼??,今日读史。欢迎关注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5

韩信,中国历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寄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一个人虽遭如此之落魄,但后来暗渡陈仓破三关以定齐地,十面埋伏擒霸王以立汉朝;拜将称王,裂土封疆,而后擒于暗室之内,死于妇人之人。人生起伏跌宕,何其曲折。

重读历史,温故而知新,从韩信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韩信最后落到一个功成身亡的下场,我觉得这都是与韩信落魄时的遭遇有莫大的关系。韩信本是一介布衣,不知师从何人,所学何术,正史并无记载,父母早去,六亲无依,成年后工作又不顺,这里混一顿吃的,那里混一顿喝的。弄得乡里乡亲都嫌弃的不行。饥肠辘辘游走在河边,被一洗衣服的老婆婆看见,从家里找几个馒头丢给他吃,韩信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从此连续几日到了饭点都来到老婆婆出入的地方,老婆婆看他饿得可怜,又连续十日给了他救命的馒头。老婆婆一看,哎呀!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这样懒散,怎么得了,这像是要赖上我的样子啊!不行,我得让他自食其力,再这样吃下去,老娘都要让他吃垮了。于是在韩信又一次来找老婆婆要馒头吃时,老婆婆就说:“年轻人,这馒头还合胃口吧?”韩信是个明白人,10多天不说一句话,今天突然问我,这是受不了我了呀!于是韩信揖手说道:“非常感谢您这么多天来送馒头给我吃,将来我一定重重的答谢您。”老婆婆一听故意斥责道:“大丈夫不能自谋其身,岂不羞乎,我见不得可怜人,才给你几口馒头吃,那里是指望你将来报答。”说完老婆婆和韩信都知趣的走了。

韩信来到淮阴街市上,刚好遇到当地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恶霸,他们平素就知道,韩信虽然长得高大威猛,常挂宝剑在身,一副士官模样,然而胆小怕事。于是厉声喝道:“韩信小子,你给爷站住,今天你若不怕死,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怕死,你小子就从我胯下钻过去。给你这两条路,你选也得选,不选也得选。”街道两边的人都围了过来。韩信知道这群二货来者不善,于是盯着他看了一会说道:“张开你的胯,小心我顶着你了。”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韩信俯身受辱,钻胯而过。街道上的人都大笑韩信这小子真是个没胆的怂包。家里无余粮,出门又受辱,这样子在淮阴是很难混下去了。

从寄食漂母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放弃面子,这样的人让刘邦怎么能不担心?

从受辱胯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可以隐忍至极。刘邦也是草根出身,当然知道这样的人爆发力是非常可怕的,怎么能安心的让韩信称王一方。因此刘邦出去平乱之后暗中嘱托吕后防备韩信,韩信被吕后杀害之后,刘邦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可惜这一代军事天才啊!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

韩信的下场很悲惨,作为"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不能善终之人,他的结局让人值得深思的地方很多。

一、位置摆不正

韩信和刘邦什么关系?韩信能施展才华全靠刘邦给的平台。刘邦是君,韩信是臣。这是无法逆转的事实。韩信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只知道刘邦对他的信任,他帮刘邦打天下。

最典型的就是刘邦等着韩信来救的时候,韩信不但没有派兵,反而派人来说让他代理齐王。有人说韩信这样做是有道理的,齐地如果没有一个王在镇守,那还真的不行,韩信这是替刘邦考虑。一片真心是没错。你父母替你作主也是为你好,一片真心,为什么你会那么反感?因为没有人愿意别人替自己作主,刘邦自己也不愿意。

这里韩信犯了二个错,第一个错自然就是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显然有要挟之意,任何一个老板或者上司都不愿意被下属要挟,这永远是大忌。

第二替老板作主了,谁当齐王,那是刘邦定的,不是你韩信去讨要的。你替老板作了主,这不是摆明架空老板吗?

刘邦当时很生气,气得要骂人,幸好张良和陈平拉住了他,此时刘邦对韩信的恨意肯定已经入骨了。

二、心胸不够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待年少时的几位。一位是赐他饭的漂母,赏了千金。一位是供养他几个月的亭长,韩信只给了百钱并送给亭长一句话,公乃小人。

韩信此时已经是楚王,他的格局依旧是记着个人恩怨,显然这个心胸不够宽广。正因为心胸不够宽广,所以视野自己也受到局限。

他的目标只想到荣华富贵,却再无其他想法。

为了获得荣华富贵,他可以逼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同样为了抢功,他可以不顾郦食其已经劝服齐国,而选择突袭齐国,导致齐国将郦食其烹杀。郦食其是对刘邦有大帮助之人,他的弟弟郦商是刘邦宠爱的将军。这些都是暗埋下的祸害。

三、不明时势

韩信最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是在十面埋伏之前。蒯通明确告诉韩信所处的危机,韩信担任齐王,这是功臣中最高级了,再往上只能把皇帝位让给他了。

功高必会震主,韩信却不懂这个道理,他说刘邦对我不错,所以我不能这样做。韩信打败项羽,让刘邦怎么赏他呢?无赏,刘邦难道不担心他有恨吗?虽然韩信不恨刘邦。

这种不明时势在楚王位置上时表现的更为突出,他觉得刘邦不会对付自己,轻松赴会云梦泽然后被抓。

被抓之后的韩信明时势了吗?没有。

他过樊哙门前,樊哙以臣子对诸侯王的礼节相待,结果韩信却扬长而去丢下一句话,我怎么和樊哙为伍。

韩信却不知道自己现在只是淮阴侯,论级别樊哙无需如此。樊哙还是刘邦的姻亲,他对你如此,你还要摆谱。这不是摆明你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吗?

当他与刘邦对话时,他说刘邦你只能带十万兵,我是越多越好。这是大实话,但是刘邦是皇帝,你这样说他,是不是情商欠费呢?

结语:

韩信的确有才,或许韩信认为自己有才就可以获得功名和富贵,自然有些恃才自傲。在战场上是百战百胜,但是在职场上却是接连败退。有人说是刘邦残忍,这何尝不是韩信自己造成的呢?所以这三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和警示。

7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韩信被刘邦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功之臣。

韩信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刘邦,逐渐显示军事才能,屡立战功,先后灭韩国、齐国与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逼项羽乌江自刎。

天下已定,刘邦开始猜忌杀戮开国功臣和异姓诸侯王,先后除掉英布(原为项羽手下五虎将之一),彭越,陈豨等,所有异姓诸侯无一幸免!

刘邦想除掉萧何。萧何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大汉成立不久,萧何打报告辞官,告老还乡。刘邦不允。

萧何无奈,一再要求刘邦封赏自己和家人,越显贪得无厌。还霸占百姓耕地 ,抢占民房,惹起民怨。告到刘邦这里,刘邦不但不生气 ,反而对萧何放下芥蒂,消除杀戮之心。

萧何靠败坏自己名节,保全住自己。

刘邦还打算杀掉张良,张良比萧何更神,早把刘邦看透了,论功行赏之时,不要一官半职,云游四海去了。临走告诫韩信:“刘邦气量狭小,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早做打算吧。”

可惜,韩信没往心里去。行事比较高调,自认对大汉有功,刘邦不能向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自己。

后来被告谋反,被削减兵权,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引起他警觉。行事低调了许多,一般谁也不见,经常称病不上朝。

经刘邦默许,吕后找萧何商议处置韩信,萧何为了自保,答应除掉韩信。

有一天,萧何找到韩信说,大王平定陈豨归来,举行宴会,让你我前去。

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对他有知遇之恩,保荐之功。韩信没有多想,跟着去了。

刚到未央宫,萧何转身不见了。韩信被迅速拿下,吕后过来宣布,淮阴侯韩信谋反,诛三族!韩信醒悟过来,破口大骂吕氏歹毒。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此而来。

韩信仰天长叹说:“狐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后悔当初不听子房(张良)之言啊!

突然,韩信想起了什么,对吕后说:“汉王曾经许诺我四个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人不死、见铁不死”,还算不算话?

吕后冷笑道:“好啊,料你会这么问,早给你准备好了”。下令把韩信装进笼子,笼子周围蒙上布,用绳子悬调空中,让宫女拿竹签子,往韩信身上扎。

一代名将就这样惨死!

韩信之死有其必然性,也有人说咎由自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一,手握兵权,功高盖主。刘邦异姓诸侯中,韩信最善用兵,攻城掠地,建立功劳最大。对刘邦威胁也最大,一度掌握军队比刘邦还多。刘邦不得不为其百年以后,自己刘氏江山考虑,最好办法就是铲除后患,一劳永逸。

这也是历代皇帝,建国以后开始杀戮功臣最主要的原因。

在职场中,自己是业务骨干,不要事事总想在单位一把手面前邀功,甚至在上级面前和一把手抢功,显示自己能力有多强。

早晚有一天,一把手认为你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里,给你穿小鞋那都是轻的 ,把你挤出核心利益圈,甚至调走都有可能。单位离开谁,都照样转。

二,认不清形势,不懂急流勇退。韩信大权在握,天下未定 ,你还有利用价值。天下已定就应交出兵权,形势不妙就应该解甲归田。

皇帝面前,拥兵自重,此乃大忌。天下已是刘邦的家天下,贪恋兵权想干什么呢?严重威胁到皇家统治,不猜忌、铲除你才怪。

在单位,你有能力,人脉广 ,人缘好,应多和领导沟通,低调做事。否则领导会有危机感,怕你有一天取代他。久在一个位置,单位来新人了,该让贤就让,以免让领导挑明,自己还尴尬。

无论单位也好,社会也罢,年轻人是主流。年轻人有活力,有创新。新老更替,推陈出新是不变的一个社会规律。

三,性格孤傲直率,不合群。韩信自认功劳最大,没把其他诸侯王放在眼里,跟刘邦说话也是直来直去。

有一次两人对话。刘邦:“你看我能带多少兵?”“最多十万”。“那你呢?”“多多益善”。这让刘邦心里非常不舒服,在刘邦心里,虽然统兵打仗不如你韩信,但我既然能当皇帝,应该事事比你强才对。

韩信上朝途中经常独来独往。有一次上朝,一抬头看见樊哙跟他同行。本来樊哙想打个招呼,一看韩信没正眼瞧他,也就算了。韩信心里还自嘲呢“我怎么也跟樊哙混一块儿了?”

刘邦想排除异己时候,都没人替他说话,虽说人人自危,起码,自己心腹都未曾提醒。

职场当中,一定和同事搞好关系,和谐共处。不能因为自己学历高,有能力,就瞧不起其他同事。

说话不能太直接,“直筒子”容易伤人。虽然有人喜欢坦诚,率真,但是委婉一点最好。

同事之间能帮忙就帮助一下,自己将来有个大事小情的,同事也不会见事不管的。

如果与同事有利益上的冲突,相互谦让一下,没有长久的利益,关系最重要。

但不能一味的,无原则的谦让,那就另当别论了。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好。

四,和项羽部下关系密切,不知避嫌。韩信是楚国人,比不了萧何、樊哙,他俩是刘邦沛县起兵的老哥们,韩信曾和项羽的“五虎将”走的很近,刘邦和项羽共同打天下时候可以这样来往,但毕竟属于两个阵营,楚汉争霸天下局势明朗,即便你问心无愧,但刘邦不能不怀疑。

职场当中,自己后加入这个群体,一定和领导身边人,尤其是和领导一起打拼的元老骨干,搞好关系。人家可是嫡系。无论自己有多大能耐,一定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学会夹尾巴做人。

五,不该逼刘邦立自己为齐王。韩信攻下齐国后,写信给刘邦让自己当一个假的齐王,好镇住,安抚齐国百姓。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万分危急。虽说气恼,但也无奈,为了大局,刘邦回信封韩信一个真齐王。君臣嫌隙开始于此,此时要挟,韩信非常不明智,情商很低。

无意中了解和知道领导的隐私,绝不能小道传播,更不能以为抓住领导把柄,要挟领导,这都是不可取的,职场大忌。能当上领导,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公司处于困境时期,你要多想办法,多出力,越是这时候越需要你帮助公司度过难关。患难见真情,领导会记住你做出的贡献,加薪,升职都是分分钟钟的事。

六,犹豫不决,胸无大志。正当刘邦,项羽为了地盘,争执不下之时,齐国谋臣蒯通给已是齐王的韩信出主意说,现在正是你主动出击时候,楚汉一定臣服,则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成鼎足之势 ,成就霸业。

韩信没听。“当断不断,必为其乱”,错失了这次机会,也为后来自己被杀,埋下伏笔。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年造反独立。

单位里,如果不被重用,交际广,人脉足,能力尚可。抓住机会,可以考虑跳槽。

就算是被重用,机会成熟也可以自己闯天下。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自己也可以成立公司,当老板,何乐而不为呢。

七,高估了自己在刘邦心目中地位。当年刘,项激战正酣,项羽曾派武陟来齐王韩信这里当说客。让韩信保持中立,另立山头。韩信虽然没有答应,但犹豫了,采取静观态度。这让刘邦极为不满,但是碍于韩信势力强大,还不得不仰仗。

公司有两个副职,为一把手位置 ,明争暗斗。其中,一个是把你亲自提拔起来的,另一个是你非常敬重,也有能力当一把手。任何一方得到你的帮助,都可能位居一把。你到底帮谁?能不能选边站?

你帮助了自己老领导,即便他当了一把手,他内心也不会感激你,还会有芥蒂。

因为任何一个领导,需要是只对自己忠心耿耿下属。你曾经内心摇摆过,甚至考虑选边站,这样的下属不会得到领导的信任,更不会成为心腹。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韩信不识时务,对时局没有看清,没有把握住机会,更没能摆正自己位置,最终落得惨死下场,可悲、可叹!

8

韩信于西汉初年就被人评价为“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大意是他的功劳再也没有第二人可以相比。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但对当时的韩信而言,也许就是取死之因了。当刘邦最大的敌人项羽自刎乌江以后,韩信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先是改封楚王,然后又遭到诱捕降为淮阴侯。“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再度上演。汉高祖十一年,吕后将这位一代名将诱骗至长乐宫,诛杀于钟室之内。

韩信的因素

  • 不谙人臣之道

有人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形容韩信之死,“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此话诚然不假,但并不足以概括其落得身死族灭下场的全部之原因。首先,韩信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谙人臣之道。而对于身处帝制时代的功高之臣,懂得收敛锋芒,主动化解君主的猜忌,才是可以保全身家的明智之举。如刘邦最信任的萧何,尚且需要用自污的办法来让刘邦放心,何况韩信这个“外人”呢!

早在平定河北之时,韩信的诸多行为就已经令刘邦很不爽了。大军直取燕赵以后,身为臣子的韩信竟替同僚张耳向刘邦请封赵王。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这段历史时仅仅一笔带过,可这种反常行为仍旧令人很是不解。如何封赏臣下,尤其是否封王这种事情,那是刘邦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韩信这个大军主帅。韩信如此做除了越俎代庖,未免还有些慷他人之慨的意味。

从表面看,韩信这么做既无利可图,又平白招惹刘邦嫉恨,实在有些蠢的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他替张耳请封赵王,其实还另有深意。《史记选注集说》中给出了答案,“信之请立赵王,是自为封王之地也”。也就是说,替张耳请封不过是场前戏,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图谋为自己封王。

古人常说“利令智昏”,就是如此。为了能够封王,韩信先恶心了一把刘邦,但这还不算完,直到攻取齐国以后,不马上救援被楚军围困于荥阳的刘邦,反而为自己请封“假齐王”,气得刘邦破几乎吐血。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可以见得,随着战功越来越多,韩信越发骄矜自傲,心态变化已非人臣应有。当天下尚未平定之前,刘邦或许可以容忍韩信的种种“非臣”之举,可一旦“狡兔死光,飞鸟射尽”,试问哪位君主还能容忍此类臣子?

  • 心有异志却大志不足

说起心怀异志,有人一定会说,韩信曾先后拒绝了武涉、蒯通让他背叛汉朝的劝告,足以证明他对汉朝是忠心的。拒绝蒯通时,韩信曾说: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但是,我们分析一个人物,不能只看他说了些什么,还要看他做过什么。

韩信率领重兵平定赵地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韩信援军迟迟不至,逼得刘邦带人北上,冒充汉使,亲自夺了兵权返回荥阳。而在灭齐之后,刘邦仍旧被困荥阳,韩信还是没有派兵解围,反而欲自立为王。

此类按兵不动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便韩信确有不得已的理由,可在刘邦看来,此人已然心怀异志,早晚必除之。

蒯通劝说韩信时,曾说过很透彻的一番话,言明了韩信尴尬的处境。

“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以韩信的才智,经过蒯通一番点拨之后,怎么可能不清楚自身的处境?但终究没有选择明目张胆的背汉,无非是在犹豫和侥幸中认为刘邦“终不夺我齐”。可事实恰恰与韩信的期望相反,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夺了他的兵权,并改封到楚地为王,接着又借故诱捕押回长安,降为淮阴侯。倘若他早做准备,在楚汉大战时放手一搏,鹿死谁手便未可知了。

以此足见,韩信敢于弄一些不甚明显的小动作,却不敢在关键时刻有所决断,当是心有余而志向不足。

  • 性格有缺陷

韩信虽然长于带兵,但却短于权力斗争,这与他性格上的缺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面对狡猾的政治对手时容易进退失据,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又常常显得优柔寡断。如刘邦打算诱捕韩信,韩信却心怀不切实际的期望,打算用钟离眛的人头换得刘邦的谅解。钟离眛临死时,告诫他,就算用自己的人头去讨好刘邦也不会有好下场。这些话对韩信的内心是否有触动,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但韩信当真带着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而刘邦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当场下令将其捕拿,押解回长安。如此进退失据,又岂能是老辣而狡猾的刘邦对手?

原本韩信有机会能走的更远,可惜机会往往又稍纵即逝,稍一犹豫就可能失之交臂。当年,楚汉大战时,刘邦与项羽打的胜负难分,精疲力竭。武涉与蒯通均向韩信献过三分天下的计策,他不听武涉之言可能是因为武涉乃项羽派来进行策反的说客,立场有所不同。然而,蒯通是他忠心耿耿的谋士,却仍旧犹犹豫豫,难以决断。

其时,韩信若取上策,占据齐国之地,割大弱强,以立诸侯,当可大有一番作为。若取中策,坐山观虎斗,或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惜,他偏偏优柔寡断,取了下策,助刘邦击败项羽,最终失去了可以自恃的筹码,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

刘邦的因素

  • 忌惮韩信的“功高略无世出”

蒯通在劝说韩信背汉时,曾指出了他的尴尬处境。由于功高难赏,威势震主,无论楚汉,哪一家得了天下都不会容得下他。实际上,蒯通也指出了刘邦最终对待韩信的态度。在刘邦看来,帮他打下了半个天下,又时常表露出“异志”的大将,不但不是功臣,反而是极大的隐患,如何将这个隐患稳妥的除掉,才是消灭项羽以后首要面对的问题。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并非在出现在他尾大不掉之后,早在韩信征伐诸侯之初,就已经露出了一些端倪。如灭魏之后,刘邦马上就调走了韩信的主力军队赴援荥阳。紧接着,灭赵之后也是如出一辙,刘邦甚至亲自迁往韩信军中,趁着他没起床,就调走大军主力。每一次抽调韩信的军中精锐,时机都把握的恰到好处,与其说是荥阳战场形势吃紧,不如说是对韩信的一种提防,提防他的实力过于膨胀。

老辣狡猾的刘邦不会完全相信任何部下,前文说过,连萧何都要用自污名节的办法来取信于刘邦,它的小心翼翼正好诠释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相比与萧何的沉稳老练与忠心,韩信给刘邦的印象显然更多是骄矜与异心。萧何如此小心,尚且不能完全消弭刘邦的猜忌,韩信在政治上表现过于幼稚,又有着“功高难赏,威势震主”的原罪,又怎么可能让刘邦放心呢?

自项羽死后,刘邦之于韩信恐怕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才能剪灭其羽翼,将这个为汉朝立有不世之功的大将像鸟一样关进笼子里才能稍稍安心。

所以,当刘邦听说吕后诛杀韩信的消息以后,才会且喜且怜,喜的是除去了心腹之患,怜的是如此股肱之将落得身死族灭的惨淡下场。

  • 为后世子孙计

汉朝消灭项羽,平定天下那一年,刘邦已经是一个五十五岁的老人。作为皇帝和父亲,他都不得不为身后事提前做准备。彼时,嫡长子刘盈还不满十岁,一旦刘邦不在了,那些为他打天下的诸侯王,一个个骄悍难驯,未必会甘心奉一个孩子为主。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异姓诸侯王一个个被诛灭。即便如此,刘邦仍旧不放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自知伤重不起,便刑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有违此者,天下共诛之”,以此保障天下永远是刘姓的江山。

因此,异姓诸侯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韩信,自然便在诛除之首列。

总结与启示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韩信虽然在政治上很幼稚,没能把握住时机奋力一搏,但如果他能深悉君臣相处之道,未必不能摆脱狡兔死走狗烹的宿命,为子孙保住一场富贵。此外,尽管刘邦刑白马盟誓非刘姓不王,可异姓诸侯王还是有一条漏网之鱼,那就是长沙王吴芮。吴芮的幸存除实力较弱的因素,还有很重要一点,他与萧何一样,都深谙人臣之道。一方面,吴芮侍奉刘邦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另一方面主动将土地让给刘邦诸子,还把精锐士卒分给刘姓诸侯。如此,长沙国得以在刘邦深重的猜忌中得以保全,传四代,因绝嗣才除国。

当然,吴芮的自保之法未必适合韩信,历史也没有假设。从齐王到淮阴侯,直至身死族灭。韩信留在青史之上的,既是悲剧,也是传奇。

9

韩信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他的一生在告诉后人无论有多大的能力都不可以反复无常,要么忠心坦荡,作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要么吞吐天下,当断则断。切不可首鼠两端,作大臣没有忠心,作霸主没有胆量。这样的人最终会失去一切。韩信原本是往来于各方势力之间的投机者,一直没有遇到赏识他的明主,这就揭示出了这个人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忠诚和信仰。

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之下重用了他,韩信因而能够一展才华,有了这一重关系,韩信本来就应该收敛住个人的名利心,忠心对待刘邦的知遇之恩。可是韩信在大败齐王之后向刘邦逼封假齐王的位置,须知当时的刘邦也不过就是汉王,韩信的这个条件可以说直接就把自己的身份从手下变成了和刘邦平起平坐的合作者,这怎么可能让刘邦心中平静,严格说这就是韩信对于刘邦背叛的开始。但是,韩信成为了齐王之后,却没有选择和刘邦与项羽三分天下。这说明韩信在政治上无疑是幼稚的,既然选择了背叛刘邦,还不肯当机立断和楚汉三分天下,可以说韩信的下场,在项羽失败的一刻就已经注定。

后来天下太平后,韩信私自收留项羽叛将钟离眛被削王爵,韩信曾经的部下陈豨造反和韩信暗中勾连。最后,韩信决定趁刘邦外出征战在京中伏击吕后和太子,这样才有了未央宫的一幕。事后在小说家的笔下,世人只道刘邦鸟尽弓藏,但是看全了韩信的所作所为,恐怕也会有所改观。

10

韩信,刘项之争的胜负手,楚汉战争中刘邦最依靠的军事将领,西汉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天才,今天我们所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出自于韩信的故事。

韩信,摘自电视剧《楚汉传奇》

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刘邦在项羽在此期间进行了来回的拉锯战,打到最后,刘项两家进入相持阶段,其后刘邦由于得到在北方韩信的帮助,项羽集团两面受敌,步步败退,随后汉军将十万楚军围于垓下,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建立西汉王朝,韩信封楚王。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谋反罪名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叛乱,刘邦率兵前往平叛,吕后和萧何商量后诱捕韩信,灭三族。韩信的灭亡有其必然性的因素:

  1. 在领导危难时刻要挟领导。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领汉军平定齐地,而此时刘邦却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韩信上书刘邦,要求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看过韩信的上书,刘邦大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之后刘邦经张良劝说,平息怒火,同意封韩信为齐王。这个事情以刘邦的退让而结束,但却成为刘邦与韩信关系的分水岭。

  2. 功高震主,并且过于高傲。我们所熟知的刘邦与韩信的对话,其中韩信所说的自己带兵“多多益善”之类的典故,充分表明韩信在刘邦面前不懂得收敛,过于高傲和自信。

  3. 政治上幼稚。在楚汉战争打到最后,韩信在齐地拥兵30万,刘邦在荥阳拥兵20万,项羽在荥阳拥兵10万。期间项羽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拒绝。其后韩信手下谋士蒯通先后两次劝说韩信保持中立,理由是韩信存在的价值是因为项羽的存在,若项羽灭亡,那么韩信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韩信不听,认为自己受恩于刘邦,不忍背叛刘邦,此事韩信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个人恩怨和集团利益混在了一起,这是政治上的幼稚。

韩信固然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其在政治上远远没有刘邦老道,以上原因是他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因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