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问题,我在另文中已阐述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是学位,并非官职,更不能与今天的官阶作比。为了弄清这些概念,现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完善于宋,消亡于清,绵延了整整1300年。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比较文明和进步的选择优秀人才的制度,其当初是不以出身,门第,财富,而以学问遴选人才的做法,得以使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长盛不衰,也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作为一个重要载体。
科举考试共分四级(严格来说是三级)
初级是县、府、院选拔科举考试的人才,合格者为秀才(生员),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省试),算是取得初级功名了。如果乡试不第,那么可以享受一定特权:免赋税,免遥役,与县一级官员平起平坐,亦可议政,有的甚至可以聘为幕僚。
乡试为正式科举考试,录取者为举人(举荐之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可直接放官(明清时),最多放个县官,管辖一万户的叫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承,从职(副职)主持工作为知县。宋代举人不放官,只是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无职权,有的可作幕僚。明清时期举人也有不放官的,也只能伺机下届再考。
会试,国家级正式选拔进士的考試。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
皇上出题并主持。录取者为进士(即登上士大夫官职的阶层了)。合格者分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中一甲的直接放中央级官职,二甲三甲暂不放官,进翰林院待放,三年后考试录用,一般放中央一级官职,有的可放地方官,但不久会调京。
综上所述,秀才,举人,进士只是一种学位,即使放官也不能如现代的职位作比,毫无可比性,有学者与现代官阶作比,还煞有介事,这是不妥的比较,还是认真学点古文化常识,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