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辈出,留下了大家经典的诗词。有一首神作叫“悯农”,其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

而悯农的作者也成了童孺皆知的知名爱国忧民人士。然而,写出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的大诗人,后来竟然“泯入众人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此后再也没有知名大作问世,没能让经典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他,现在的老师都不愿多提他,原因令人很无语。因为,我们都被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给骗了!

李绅属于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祖父曾当过武则天的宰相,父亲虽然不是大官,但也官至县令。然而,李绅虽然出身宦官世家,书香门第,但却早年丧父,他6岁时便随母亲颠沛流离,受尽了人情冷暖,也亲眼目睹了农民朝不保夕的生活,于是有感而发,写出了千古名诗《悯农》。

后来为了考取功名,多次未中,但他没有放弃,通过不懈努力,27岁时,他终于中了进士,位居翰林学士,后从右拾遗到司马、刺史再到节度使,直至宰相之位,在仕途上可谓平步青云。

刚开始为官时,李绅正直大义,敢于直接揭露社会的现实,批评朝廷的腐败。但随着时间的失衡,李绅变了,很快变成了一个“坠落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官味十分。《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还没有发迹时,和一个叫李元将的很要好,他称呼李元将为“叔叔”。然而,李绅发迹之后,李元为了巴结讨好李绅,去见李绅时,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和“侄”,然而,李绅并不高兴,直至他自称为“孙子”,李绅才勉强答应。

二是六亲不认。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三是欺软怕硬。《唐语林》记载:李绅当上了尚书后,他的手下在开封桥上抓了一个没为他车队回避让路的人,结果那人的一段话,却反而令李绅大惊失色。那人道:“某勤政楼前,尚容缓步,开封桥上,不许徐行?”难道“汴京大于帝都?尚书尊于天子?”原来对方是皇族!于是,欺软怕硬李绅选择了逆来顺受。

四是鱼肉百姓。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因为为官暴虐,收取苛捐杂税,对待老百姓严刑峻法,导致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逃离家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渡过淮河与长江,往外地求生计,下面的官员忧心如焚,就向他汇报。但是李绅丝毫不觉得有问题,他非常淡定的跟属下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就会留下来,而秕糠就会随风飘走,以后这种事情不必来报。”

五是花天酒地。李绅做官后,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怎么个奢靡法呢?一顿饭要糜耗百贯,唐代一百贯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三万块。他爱吃鸡肉,确切的说,爱吃鸡舌头,其余部分,全部扔掉。他吃一顿就需要宰杀上百只活鸡,后院时常是堆积如山的鸡,可见有奢侈。同时,李绅的家妓很多。”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跟李绅有关,写《陋室铭》的刘禹锡当年出任苏州刺史,李绅请他吃饭。席间刘禹锡有意一个私妓,写下了《赠李司空妓》的绝句,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恰好佐证了李绅的排场之大,花天酒地。

六是卷入党争。唐代牛李党争的时候,李绅选择了站边靠队,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李德裕。而这也是他平步青云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晚年经手的“吴湘案”。公元845年,74岁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当时,民众举报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立即将吴湘逮捕并判以死刑。此案上报到朝廷后,朝廷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有政治目的,为了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原来,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李德裕当上宰相后,也借故整过吴武陵,并将他贬为潘州司户参军,后吴武陵郁郁而终。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罗织罪名,并处以死刑。公元847年,唐宣宗刚上位就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李党一干人等全部被贬去崖州。这时,吴湘的哥哥吴汝纳亮剑了,他为弟鸣冤,请求朝廷复查吴湘案。结果三司复查后吴湘终于得到平冤平反。

“吴湘案”得到平反后,已经死去的李绅受到了这样的处罚,9个字: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李绅从最开始的“悯农”,到为官后的鱼肉百姓,因犯“六宗罪”,死后还连累到了子孙,黑暗的坠落也因此成了反面教材。这也是现代的老师们都不愿也不敢多提李绅的真正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一个贪污犯

我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个不普通的囚犯。

曾经我坐在审判席上,而今我身处被告席,曾经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千回百转。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山村,家里世代为农,靠着老天爷吃饭。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洼洼,每一步都让人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儿时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所以从小就萌生出跳出农门的想法。经过勤奋好学,我是村里第一个依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人,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个老师,后来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工作。


刚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严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线努力历练,从县城调往市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成了父母、亲人,甚至整个村的骄傲。

为了感恩党地栽培,我开始尽自己所能地报答社会,先后资助了8位贫寒子弟,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费用。

村里那条曾经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满意足了。

那时候的我,站在阳光下,前途光明,现在的我,囚于牢狱,无门无边。

大概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贪官,都是矛盾体,我们一边很努力,一边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机会,就容易唯利是图,走入欲望的深渊。

我40多岁的时候,已经调到了一线城市,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前途无量。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顾身份与他们称兄道弟,来往密切。也就是在这时,身边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各种私宴接踵而来,酒肉穿肠过,化作软骨头,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

我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自己倾尽全力,得来的却那么少?我觉得国家那么多我拿一点也没什么?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别人也会拿,还不如自己拿!

看着他们住豪宅,坐豪车,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对逢年过节上我家送礼的人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我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从每一个器官里散发出来,源源不绝。

坏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贪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贪,而是尝到了甜头,渐渐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会斯文扫地,却难以抵挡喝到酣处的兴奋。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东西堆成了小山,很多连封都没有开,你们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为何还要收下吧?

刚开始别人送我东西,我贪图的是东西本身,所以每样东西我都会打开来看。夜深人静时,我会把门反锁,房间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盏台灯,在小块光影里细细地抚摸那些金钱、珠宝、香烟、名酒。

后来我开始对收到的东西失去心怦怦跳动的快感,我开始变得只贪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享受收礼的过程,而对于收的物品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其实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方向,乐此不疲,既弄脏自己也弄脏别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欲望像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53岁那年,当脚链发出声响,提醒我身处牢笼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感觉得到了解脱。

只是我给国家,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用尽一生也无法补偿。

3

李绅成为贪官并不意外,因为知道种田人的辛苦不并一定体谅种田人,现在有些身居高位.高学历的人也知道农民的辛苦,不照样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了吗?

4

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李绅的《悯农》不仅通俗易懂,还颇具深意,因此,千百年来被人广泛传诵。而李绅也因这首诗流芳万代,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代表。

(李绅)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不是也像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忧国忧民,帮助百姓呢?

实际上,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李绅在家里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当时,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时,看上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于是在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李绅见了,哈哈一笑,当即把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虽说在唐代,这其实是极为风雅的一件事,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奢靡的。

李绅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许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了一件事,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经济优裕的亲戚家中打秋风。

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很高兴,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待他都极为倨傲。

(刘禹锡)

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理不理。最后,李元将只得自称孙子,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这件事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是真实的,李绅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李绅虽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把精力用在为国为民上,而是参与了当时危害朝廷的“朋党之争”上。

当时,李绅由于依附“李党”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云。

不过,后来,“牛党”强力反击,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贬到地方为官,李绅也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继位后,李德裕重新得宠,李绅也跟着从南海一步步调回了京城,并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为参与了朝廷倾轧,所以,李绅虽然当了大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

李绅在当官期间,不但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还做过草菅人命的事情。

(李德裕雕像)

宋代笔记小说《册府元龟》记载,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办过一桩“吴湘案”。当时,有人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行贿受贿,强抢民女。

由于吴湘与李德裕有世仇,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于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罗织罪名,判处吴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绅的案宗后,认为破绽很多,必有冤情,经过调查后,发现吴湘所贪金额不大,强抢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绅却执意对吴湘处以斩刑,甚至都不能等复核后便定论。

李绅去世后次年,李德裕被贬去了地方,李党势力因此大不如前。这时候,有人再次提起“吴湘案”。经过彻查,皇帝发现是一起冤案,于是给予平反。

诗人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所谓“我手写我心”,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笔下才会怎么写。李绅一生生活奢靡,为了个人的利益,依附权贵,谗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陷入“朋党之争”中,并没有干出多少帮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绅确实是对不起他写下的《悯农》这样的诗歌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云溪友议》《册府元龟》)

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作者,后来变成了贪官,这是为什么?

要说能引起全农民共鸣的的诗,莫过于《悯农》了,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字一句都无一透露出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那么能写出此诗的想必作者也是一个非凡人物,其实此人名字叫李绅,他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可惜后来走上了歪路。

悯农的作者李绅生于公元772年,籍贯濠州,出世六年后老父逝世逐跟老娘迁往江南一带定居,由于年幼无父李绅的家一直过得很清苦,常年守着三分薄田,日晒雨淋的种田只为填饱肚子,可能正是以为这一段难忘的回忆,导致李绅作出了这么一首千古好诗。所以说李绅半生都在务农,到了三十五岁不惑之年,终于有机会赴京赶考取得进士学位,接着就被当朝升为国子辅助教师,不久后李绅通过不断努力,荣任过尚书右仆射、地方节度使以及中书侍郎等官职,甚至有人还说他当过丞相。

据说李绅当官初期,还是挺安分守己的,做起事来有头有尾且懂得运用学识应付难题,但后来或许是自己出身贫穷的原故不想再挨穷,于是画风就变了,李绅逐渐变得贪婪财物追求女色起来,根据古籍描述他在官期间曾在府中眷养许多身材苗条的女仆,由于他爱好诗词所以也结交了一些文人墨客还包括一些知名诗人。

有一次,唐朝诗人刘禹锡前来他府中拜访,殊不知刚入座就迎面走来一个婀娜多姿的艺女,她翩翩起舞、歌声嘹亮、美貌动人,看得刘禹锡心情澎拜,当场就被迷得不要不要的,因此刘的诗兴立马大发,现场就染墨扶笔写下了一首《赠李司空妓》,内容大概为:“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通过此诗我们可断出李绅当时确实风流得很。

然而李绅除了贪恋男女之欢,还贪污腐败,有旧唐书记载,绅以进士为官,利欲熏心,生活放荡为人虚伪,可见与他当初写的悯农形象有天壤之别。据传李绅当年于扬州任重职,接到书生举报,诉本地船夫在渡河费上趁机抬价勒索,导致穷书生无法渡河,后来李绅对此事的处理方法则是将这些黑心船夫绑住手脚丢水里淹死了,为此人们就觉得李绅生性有点残暴。

坊间还流传,李绅有钱后一改往日穷苦形象,各种花费开销都弄得极其奢侈,穿衣服要最高等使用物品都是精挑细选从不吝啬花钱,至于吃方面更是夸张,李绅喜欢吃鸭舌头,所以在家的每一顿饭厨师们都要为他专门宰杀三百只鸭,取其舌头部分供其食用。至于钱财收入的来源,全是他倚仗官威鱼肉百姓之所得,时值有文献描述,李绅任职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曾用各种残酷手段强征税收,极力压榨民脂民膏,因此迫得当地百姓不得不远迁他乡,以免遭到他的迫害。

留下来的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暴政,纷纷跑衙门诉苦,底下官员没了办法,只能照样上报给李绅,他听完后满脸无情且淡定的表示这些小事情以后不用再上报等云云。846年,七十岁的李绅终于患病死在扬州,第二年他陷害朝廷官员的计谋被人揭发,后来唐朝皇帝依法判决他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就算此时他已经死去,但未还完的债务却要用子孙来替换。

至于李绅既写出《悯农》又变成贪官之事,个人觉得应该是穷怕的原因所导致,大家觉得呢?

6

李绅是何人他有什么样的本事?

在历史上李绅这个人十分的有名气,这都是因为他写了一首叫做《悯农》的诗出来,他写这首诗的早先目的是为了同情辛苦的老百姓们,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他的官做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李绅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变成了一位专门祸害老百姓的贪官,之所以他会成为这样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少年生活贫穷,无人帮助是其一。



李绅小时候家庭条件特别的不好,甚至他连读书的钱都没有。后来李绅没有办法只好跑到了一家寺庙里面去居住,但是李绅寄住的寺庙里面的僧人对李绅特别的不好,常常的对他进行冷嘲热讽。在这种情况之下呢只有这家寺庙的主持对李绅的态度好一点。后来还是主持为李绅筹集了些钱财让他进京考试去做官。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绅的心境发生了极大的扭曲。

大环境的破坏导致李绅完全不能够左右自己。

后来的李绅果然高中然后做了官,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李绅的官做的特别的小,在这个时候他的想法还是特别的单纯想着靠着自己的一腔热情,然后就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但是后来的李绅发现自己在官场之上就像一个另类的存在,所有的同僚都在排挤自己。自己要想做好人很可能到了最后连官都做不成,还要再过回贫穷受苦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之下呢李绅内心很是挣扎。但是最后还是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选择了和那些人一起同流合污。就是在这这种大环境之下李绅开始变得在官场之中拉帮结派。并且干了许许多多祸害老百姓们的事情。

这一切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所造成的,李绅只不过是一位随波逐流的人。

其实李绅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位贪官,也不能够完全的是李绅的责任。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面你不随波逐流,最后只能是成为时代的弃子。毕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想要在那个大时代里面做一个好官真的是太难了。最后李绅的结局也是特别的凄惨,不但自己的官给弄丢了。就连自己的子孙三代都不让做官,甚至还要去做奴隶。

从一个忧国忧民的年轻官员最后成为了人们严重的反面教材。李绅的事情清楚的告诉我们大家做人一定要不忘初心。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要去承担。李绅正是由于它自己本人忘了自己的本分所以才导致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当中也是经常的会出现,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大家一定要多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要让历史的失败在我们身上再次的重演。

7

能够流传后世的好的诗词压根只是某一时刻、某一时期自我真实的感受。曹操还写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呢?你难道不认为曹操对战争的残酷有认识吗?但这样又如何?难道不打仗了?

(1)诗词只是诗词,不能代表人的一生更不能代表他的品格

当李绅写作《悯农》之时的情是真的,对于这一点没必要怀疑。就好像有人年轻时写的诗非常好,高唱“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其情多么豪迈!但谁在那时会想到:作诗者晚年做了中国近代史的最大的汉奸。

所以,诗词写得好那就谈论诗歌,说说写作诗歌时作者的情怀、境遇。一切其他的都不用谈。因为写完诗歌后,大部分人都会继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的思想、对某事态度会有前后截然不同的应对之法。甚至认为之前的举动是妇人之仁或孟浪之举。

(2)李绅是封建社会官员,而李绅所处的时代正是“党争”之际,作为“党争”一员,贪腐、陷害他人是封建社会的官场生存的必修课。你不修,你就被别人收拾了

看有些朋友,说了李绅的一些故事。例如李绅的族叔为了拍马屁叫李绅为爷爷,李绅坦然接受。李绅殴打曾经的旧友等等。李绅为官酷暴吓坏了许多百姓逃荒,李绅认为那些人都是秕糠。李绅临终前一年,制造了“吴湘冤案”扬州江都县尉被冤杀。李绅死后一年该案平反,李绅的爵位、官职都被削去,子孙不得为官。

在我看来,这些在那个时代还真算不上什么恶官。

李绅为官四十年,宦海沉浮。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位皇帝,因为与李德裕交往密切,在“牛李党争”的历史阶段里起起伏伏。他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享年74岁,也算是高寿了。李绅家族那是山东五大族之一的赵郡李氏,其家族从汉到唐都是官场之人。

而李绅从出生到亡故正是唐朝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逐步深化时期。那一时期从朝廷到地方乌烟瘴气、百姓生活越来越困苦。有多少官员是真正为了百姓?

(3)李绅一生与“牛李党争”高度相关,但官场是人生诗词是爱好,两者其实本质上并不妨碍

李绅六岁父亡,使其过早地失去了父辈地照顾,所以其为官生涯并不平坦。李绅29岁考中进士、34岁进士及第。806年,他进入浙西观察使李錡的幕府却差点儿让其丢命。原来,807年九月,李錡叛乱,两三个月后便被杀。李绅因拒绝跟随李錡叛乱,为此差点丢掉性命。

由此,李绅被朝廷嘉奖拜官左拾遗。之后成为校书郎,在京城认识了元稹、李德裕并成为好友,被誉为“翰林三俊”。由此,李绅与李德裕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牛李党争”从808年开始,主要代表就是“牛党”的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儒;李党的李德裕。而李绅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李党”的重要人物,甚至仅次于李德裕。

“牛李党争”被认为是唐朝灭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可见“党争”之际,人们都是不以事务对错为准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尊。所以说,这一时期(808到846年)的官场政治比较黑暗,能在此生存并能身居高位者本身就有原罪问题。

可惜,李绅曾当过丞相、节度使这样的高官。他的官场生涯也就不那么光明了。

即使如此,李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仍然重要。政治是政治、才学是才学,两者本来就不是一体的,为什么非要搭在一起呢?

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想必是很多人的启蒙唐诗。在诸多食堂的墙上的最醒目的位置,也常常能够看到这20个字。

诗的名字叫《悯农》,看到诗的名字,再看诗的内容,一定会以为作者李绅是个悲天悯人是诗人。尤其是看到他的另一首《悯农》: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诗人对农民的悲悯,一字一句无不示人。正是这两首诗的存在,李绅在千百年来,都被当作关心民间疾苦的悯农诗人,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残酷。

李绅这厮不仅不像诗里所描述的那般珍惜粮食,在浪费粮食方面,他绝对不逊于“朱门酒肉臭”的达官贵人。

李绅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李敬玄当过中书令,父亲李唔做过县令。按理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李绅的童年应该十分富足。

6岁那年,李绅的父亲去世,家里的一切负担都落在了李母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李家过上了坐吃山空的日子,这种生活没有什么安全感,自信成了一种奢侈品,失败会万劫不复。

单亲家庭固有的缺陷,也一直在影响李绅:敏感。

《云溪友议》曾记载了李绅么一件事。

话说李绅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计,李绅时常会去亲友家“乞食”。李绅经常去一个叫李元将的亲戚家蹭饭,为了巴结李元将,李绅自续族谱,主动低李元将一辈,管他叫叔叔。

在古代,被人逼着叫爸爸,是人格极大的侮辱!李绅竟然主动管李元将叫叔叔,可见其卑微到何种程度。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绅高中进士,后来连续升迁,直至淮南节度使等职位。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成了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为了巴结这位白捡的“侄子”,李元将有事没事儿就去献殷勤。然而,李绅并不待见他,反而记恨当年的“叫叔”之仇。

这时,李元将才知道这个“侄子”心中的敏感。

于是,李元将反过来管李绅叫叔叔。可是李绅仍不满意,直到李元将跪下来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方才喜笑颜开,将其扶起来。

还有一次,李绅那会儿去参加科举考试。走到江边,忽然被大水拦住去路,因是害怕误了考试的日期,李绅急忙忙求情船家渡河。然而,船家却坐地起价,李绅无奈之下,只好花了高价坐了一回破船,从此记恨上这个河段的船家。

十数年后,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在这个江边,又遇到了坐地起价的船家。

李绅大怒,心说:“老子当年是穷书生你们看不起,老子现在当大官了,你们还看不起!这种腌臜船家,扔河里得了!”其实哪里是船家看不起李绅,分明是李绅没有穿官服,又因“通货膨胀”所故,涨价都在合理区间。

可是李绅并没有考虑这些,心中只念“樊迟问孝,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到任之后,立刻下令将这一带的船家,全都扔河里喂鱼了。

此时的李绅,全然没了写《悯农》时的悲天悯人,单亲家庭畜生的脆弱的安全感,被完全激发出来!李绅需要钱,需要很多钱,并且要把这些钱给花出去,证明自己不容置疑的存在感。

于是,李绅开启了贪腐之路,完全忘了“悯农诗人”的身份。

据说发达后的李绅,特别喜欢吃鸡舌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让厨子给他准备一盘。一盘鸡舌头,大概有300根。换言之,李绅这一顿饭,光是鸡就要宰300只。这一餐饭下来,后院堆满了鸡尸,且不允许下人偷吃,慈禧也没这么浪费的!(典故存疑)

如此巨大的开销,李绅不贪怎么行?

要贪,就必然会得罪百姓;得罪百姓,自然就会有反抗,然后就会祸害百姓。

最经典的一个案例。

有一年冬天,李绅想吃蛤,于是就下令征收蛤,执行征蛤命令的官吏抗议道:“冬天哪有蛤呀?天这么冷,滴水成冰,蛤都躲在深水区,让人怎么去抓?”部下眼瞅着李绅要辩解,继续说道:

“贵贱则异,性命不殊。”

“您身为淮州节度使,固然比我们高贵,可我们的命也是命啊!不带您这样的。”李绅听了之后,对自己的无知,感到非常惭愧,征蛤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李绅虽然已经蜕变成贪官,其“良知”仍未彻底泯灭。后来,李绅因为参与朋党之争,又因“吴湘狱”案,服毒自杀。

9

好人并不一定永远都是好人,坏人也不一定永远都是坏人,人是一种对于环境和社会依赖性特别强的一种存在,自然也是深受其影响,正如古语云之:"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人亦是如此,不同的生长环境下,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李绅像

年少得志,以及良好的母式教育为他营造出的一个纯净祥和的生长环境

李绅出身官宦之家,且自幼好学,少有诗名,在其二十七岁之时便获得了进士,很受皇帝赏识,年少得志,自然意气风发,再加上受到到自己母亲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得初入官场的李绅心中并没有沾染多少官场气,所以在面对劳苦耕作的农民之时,他想到什么就抒发出什么,这时的他所作所为自然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所以他能够做出流芳百世的悯农诗句。

多年官场生涯的洗礼,使得他初心不在

面对官场的各种诱惑,各种司空见惯的潜规则,几十年下来也使得李绅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内心纯净,想着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人了,此刻的他最为贴切的称呼是一个政治家,政客,身份的转变带来的自然是思想的转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身处不同的位置想的自然也不在一个点子上,所以他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自己曾经批评讽刺的模样

《赠李司空妓》 刘禹锡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不得不说是对李绅过去的一种讽刺,曾经悲天悯人说出”农夫犹饿死“,”粒粒皆辛苦“的大诗人,如今竟成了如此,而实现这一切的仅凭个人俸禄,我想还是远远不够的吧。


对于说的李绅为官残酷,甚至可能有的,为讨好上官刻意干出草菅人命之事,个人觉得可能并不是真的,毕竟史料记载的也只是疑

及扬州上具狱,物议以德裕素憎吴氏,疑李绅织成其罪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绅为官至少是过于刚愎自用了些,为人固执,所以才显现人前的就是为官残酷,不近人情等,所以说,环境改变人,自无不是。

10

唐代大诗人李绅,是不是大贪官不好说,毕竟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他的品行确实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说他祸害百姓,鱼肉乡民,那这就应该是有人断章取义了。李绅整体上,应该还是比较同情劳苦大众的。

李绅在翰林院做学士时,曾经写过三首《悯农诗》,其中一首“锄禾日当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第二首、第三首诗,所写的农夫、织女等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对天下百姓生活状况的描写,可谓是一针见血。种粮食的农夫,种出了粮食,却是饥肠辘辘,甚至被饿死;织布的织女,织出了布匹,竟然无衣可穿。当时的大唐盛世,真实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正应了同时代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

此时此刻的李绅,已经是翰林院学士,并非穷困潦倒。李绅是从内心深处同情劳苦大众的,并非像某些说法中,李绅只是在自己还未出仕前,家庭贫苦时,才同情劳苦大众。

而李绅所写的第三首《悯农诗》,原本是李逢吉想用来陷害李绅的。李逢吉将诗举报给了当时的唐武宗。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武宗看过之后,却检讨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的过失,还晋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阴差阳错竟然成了当朝宰相,甚至李绅当时还误认为是李逢吉推荐了他,对李逢吉是千般感谢。

而实际上呢,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敌,只是想借举报李绅之机,邀功请求封赏,让自己升官而已。事实上,李逢吉后来,一抓到机会,就继续这么做。这让后来知道了真相的李绅会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伤害越深呀,这绝对会影响到李绅以后的行为举止。再加上李绅为人刚直,在李绅得势后,那些曾经欺压过他,让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绅干了两件让人所不齿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变孙子。

说是李绅有一段时间,长期寄居他乡。每次路过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门时,李绅都要叫李元将为叔叔。多部史书上都记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其中,并没写李元将对李绅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龌龊,如果遇到过,就应该有所体会。李元将到底对李绅好不好,恐怕很难说。李元将到底是正人君子,还是虚伪小人,从他之后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讨好李绅,竟然自称为弟,然后又自称为侄。他见李绅还不满意,最后竟然自称孙子。这时候,李绅才接受。如果李元将真是一个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会如此。根据李绅对众多故人好友的态度,如果李元将真是对他很好,李绅应该不至于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后面讲。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说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与李绅同窗。有一次,特意来拜访李绅,因为天晚,就没直接去打扰李绅,而是住在了旅馆。崔巡官刚住下,其家仆就与一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得知是崔巡管的仆人(就是针对崔巡官的),竟然将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李绅又让人将崔巡官抓来,问为什么不立刻来见他。崔巡官就解释了原因,并且磕头谢罪,请求放他归乡。李绅却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然后发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声。

李绅果然是不念旧情之人么?恐怕不是,这个我们也放到后面说。

但是,因为这两件事,时人开始纷纷议论:“李公(即李绅),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当地的士绅百姓开始恐惧李绅再次突然发疯,牵连到自己,很多人都渡过长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说百姓逃跑,是因为李绅征收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所致,纯粹瞎扯。只是因为李绅未说明原因,惩罚了两个人而已。李绅不宣布原因,的确是李绅做的不到位,显得有点酷暴了。

更大的问题是,两个故事到这里并未讲完呀。对于百姓逃跑,李绅是这么应对的:

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绅)曰:“汝不见淘麦乎?秀者在下,糠秕随流。随流者,不必报来。”自此一言,竟无逾境者也。

下属跟李绅汇报了士绅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绅以淘麦作比,说饱满的麦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听闻此言后,知道李绅没疯,也就不再逃走了。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来看,李绅应该是睚眦必报,鼠肚鸡肠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过史料上的相关记载,那就应该知道,在两件事之后,还记载有一件事。

李绅故交辛丘度的儿子拜谒李绅。李绅有点礼节不周,稍显怠慢。结果,李绅被辛姓少年作诗给骂了。而李绅却自嘲说:“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很多惧怕李绅的官宦子弟,还为李绅受辱而高兴,而李绅也并未因此事,去报复辛丘度父子。从这里看,更多害怕李绅的人是谁呢?不言自明么。李绅又不会去鱼肉欺压普通百姓,百姓有什么害怕李绅的。而那些真正惧怕李绅的人,正如史料所载,“趋事皆惊神破胆矣”,被李绅吓坏了。所以,李绅被人断章取义,进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呢,我们还是要客观对待李绅发迹之后的所为,的确有点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绅爱财不,应该爱,但并没有关于他巧取豪夺的记载。李绅好色不,绝对好美色,但还不至于完全沉迷。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经常邀请好友到家中聚会玩乐,足见其的奢靡。

一次,刘禹锡(做《陋室铭》那位)受邀到李绅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绅家的美姬时,有感而发,不由得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的诗。食色,性也,过于压抑了倒是会出问题呀,当然也不能太不负责任了呀。李绅呢,看到刘禹锡对美姬如此着迷,竟然还赋诗一首,很大方的将自己的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还有一个记载,说是李绅与同僚张又新有嫌隙,两人做什么事都对着干。而张又新被罢官后,回乡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两个儿子。张又新非常悲痛,又担心李绅报复他,就给李绅写信,对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绅对张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还说过去只是争论,他又怎么会记恨。张又新亲自去见李绅道谢。李绅发现张又新竟然跟自己请来陪酒的风尘女子,在数年前就已经相爱,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已。“酷暴”的李绅,竟然让张又新这个昔日的对头,将女子领去,一起归乡,成就了一桩姻缘。李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不能简单而论。

从李绅对辛姓少年,及后面这两件事来看,李绅的“酷暴”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李绅跟通常所认为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经做过坏事,欺压过人,侮辱过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经被欺压、被侮辱的人,在得势之后,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为,最好还优待自己,所以,就给人们不断的洗脑。这才让人觉得,凡是事后报复的人,都是鼠肚鸡肠之人。这种观点应该改改,对于真心悔过之人,应该原谅;对于那些只是想投机之人,应该让他们负起应有的责任,给与惩罚。

所以,李绅所做的事,还真不一定就值得诟病。而李绅最最为人不齿的事情,也被认为是他人生最大污点的事情,就是制造了一桩冤案,“吴湘案”。

当时,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任扬州江都县尉的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到举报后,直接将吴湘逮捕下狱,判处死刑。案件上报朝廷之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崔御史经过调查之后,认为吴湘贪赃属实,强娶名女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绅却坚持处死了吴湘。同时,朝廷中维护李绅的宰相李德裕也将崔元藻给贬官外放。

事情的真实原因呢?应该是李德裕的父亲与吴湘的父亲有世仇,而李绅属于李德裕一党。此时的李绅该怎么做呢?有过类似经验,特别是吃过大亏的人,估计选择都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

所以,与其说李绅发迹后变坏了,倒不如说是唐朝末期的“牛李党争”影响了李绅。所以,对李绅的评价,通常是文学才华非凡,却因为“牛李党争”,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而变得酷暴,奢靡。李绅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为了自己利益,而贪赃枉法,酷暴无情的官吏,还是有所区别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绅也就是缺了那么一点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协了,还染上了欺软怕硬的坏毛病,甚至为了派别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样被党争影响的杜甫等人,李绅过得相对好了点,也就没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并没有李绅祸害百姓的记录。而李绅曾经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果遇到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这李绅完全就是在污蔑大唐盛世,应该早就获罪被处死了),直接写出了底层百姓的困苦与凄惨,这一点是值得敬佩和永远赞扬的。同时,也为虚怀若谷的唐武宗点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