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入正题,我来回答。

一、背景简介

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此后五年,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了繁荣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传诵千古的《出师表》。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曾称赞称赞这篇表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关系解读

那么,从这篇表文中,我们究竟能看出诸葛亮和刘禅背后怎样的关系呢?

1、互有不满

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际,给后主刘禅上表文这种事情,古来稀有。如果君臣之间关系十分和谐融洽,那为什么事情不能讲在当面,而非要“写一封信”来表明心迹呢?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刘禅的父亲刘备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千古佳话。但和刘禅则不然。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告诉刘禅,你应该赏罚分明,谨慎用人,不要说不恰当的话,办不合适的事,而冷了忠臣良将之心!

这说明诸葛亮对刘禅的执政方针不满意。而刘禅呢,虽然表面上尊称诸葛亮为“相父”,虽然给了诸葛亮很大很多的权利,但也并非事事都听命于诸葛亮。

刘禅在位42年,凭什么?就凭的是诸葛亮吗?就凭别人说的“扶不起来”吗?非也。刘禅其实是个很聪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诸葛亮语)的人,而且是一代君王,也不可能凡事都听信诸葛亮,况且他还有很多亲信,近臣。

所以,诸葛亮对于刘禅的“不听忠言”不满意,刘禅对诸葛亮管的太宽不满意。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又说,你亲近小人,而疏远贤良,这就是如今最大的弊端,是导致国家颓废的最主要原因。

(3)诸葛亮进而又告诉刘禅,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他们都是可以信赖,能够重用的人,请陛下一定要擦亮眼睛。

诸葛亮为什么要左一句,右一句地说个不停?这里边,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更有他对后主的种种不满,而且平时还不怎么听他的话;而以上这些话,也反衬出刘禅对诸葛亮平时的很多建议,也是充耳不闻的。在很多事情上,他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当然,他们虽互有不满,但远远不到撕破脸皮的地步,在有些事情上,他们还是能意见统一的。

2、互相依存

刘备驾崩后,蜀汉很多老臣也先后去世,掰开指头数数,也只有诸葛亮一位栋梁之才了。而诸葛亮在大体上,还是忠于国家的,忠于刘氏的。这一点,刘禅当然不会不清楚。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诸葛亮丞相在表明立场:我终生都感激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我会终生都为蜀汉“驱驰。”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是我报先帝之恩,忠于陛下,而必须去做的事情。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就要离开陛下了,心中难过,泪流满面,万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通过以上几句话,我们能够看出诸葛亮的诚心和忠心,还有出兵伐魏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的主导下,蜀汉倾全国之力,六次北伐,你说,没有刘禅的许可,这事情能成行吗?

我们说,在封建社会,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诸葛亮屡次伐魏,必须经过刘禅的同意;而刘禅,当然也想一统天下,青史留名,他对诸葛亮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

所以,他们的互相依存关系,也很明显。

至于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初,对刘禅的不敬,以及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的不尊,这应当别论一番,本篇暂且不表。


大家好,我是“登攀”,感谢您关注,点赞,留言,转发!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刘禅与诸葛亮,是君臣关系,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这一切,都在《出师表》中体现出来。

《出师表》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没有《出师表》这个题目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在《出师表》的解题里这样写道:《出师表》“语言恳切周详,被历代知识分子所推重。本文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篇名为后人所加。表,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

原出处引用诸葛亮的文章时,虽然没有用“表”字来表示,但是,引文最后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就足以证明是“表”。

既然是“表”, 就必须君臣关系明确,这一点诸葛亮做到了。开头以“臣亮言”始,结尾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止,就是最好的证明。不管诸葛亮在刘禅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地位(也许是叔父),但是,诸葛亮是知道自己“臣”的身份的。

但是,从《出师表》的全文内容来看,刘禅与诸葛亮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如果是一般的君臣关系的话,《出师表》中的有些话,“臣”是绝对不敢说的。这里举出两个例子。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3

告诉你不一样的君臣关系!那么历史上刘禅和诸葛亮真实关系到底如何,刘禅为什么过度的依赖和尊重诸葛亮?下面一起通过出师表及一些史料来分析刘婵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

刘禅是诸葛亮辅佐的第二位君主;诸葛亮是刘禅最主要的辅佐者之一。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那么他们的君臣关系是不是像人们所传说的那样亲如父子呢?

从历史上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融洽,相反,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一、诸葛亮曾经一度排挤托孤之臣李严。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际是安排了两个大臣:诸葛亮和李严。他们的分工是诸葛亮主管政务而李严主管军事。后来李严被诸葛亮排挤出政府之外并且削职为民。“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是诸葛亮独揽政权的开始。

二、在刘禅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除了表明了自己北伐的决心之外还向刘禅推荐了宫中和府中的托付之人。这也是说自己在的时候所有事情由我所决定,我走了之后也会有人代替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成,根本不需要刘禅过问的。这像一国之君吗?

三、对自己的处罚是降职而不降权。

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他也自动的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自己上表降了自己的职务,但并没有减少自己的权利。那么,自己给自己的这个处分是有名无实的。

四、自己不敢启用有能力的人才。

取得这样的地位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只要是有一点办法他是不会让他人取而代之的,所以他就不敢使用有能力的人才。就是使用他们也绝不培养他们。这种想法也使得蜀国后期出现了人才枯竭的现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一种多么无奈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首先,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是十分复杂与敏感的。其中包含了“相”与“父”两重情感。诸葛亮死后,刘禅先后做出了“禁止京城官员外赴奔丧”“举国举哀”“大赦天下”“废除丞相官职,将相印随葬永封武侯墓中”“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禁止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升蒋琬为大将军”等一系列举措。与此同时,对于千里奔丧的谯周不做任何处理,对于百姓在民间的私祭也不予禁止,最后还是同意于成都野郊为诸葛亮立庙。

至于后续“升费祎作尚书令,大司马”也都是依照诸葛亮遗嘱进行,对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优待也可从“将公主嫁予十七岁的诸葛瞻”等一系列措施中突显。从中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极其复杂,杂糅了依恋,怨愤,思念,不满,仰慕,感激等情愫,还有刘禅本人身为帝王的威严与克制,内心的矛盾也就反应在了行事的矛盾上。虽然作为一名亡国之君,刘禅本人的智力已不重要,但是纵观刘禅一生行迹,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刘禅生性温和,较为暗弱,是故会宠幸黄皓之流,这一方面也致使他对于诸葛亮的感情绝对不至怀抱“憎恨”的程度。虽然不一定有“帝王之才”,但是刘禅个体的知识是值得肯定的。这使得刘禅的大部分行事实际上是在“理性”的笼罩之下。

托孤重臣李严

是故即使刘禅对诸葛亮怀抱“憎恨”,也绝对不会做出过激的报复举措,作为一名帝王,刘禅首先考虑的是国计民生,其次是军事治政,再次是权力交接,而不会过分掺杂私人恩怨。

4

透过这个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就是一个只想完成先帝遗愿,一个不知所措半依附半拒绝。总之两个人要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5

皇权与相权发生不和谐时,相权另外找地方生活,要不,皇帝是不高兴的。

6

通过历史我发现他们之间是充满了怨恨和猜忌,这种情况在刘备死后就慢慢形成了。

诸葛亮独揽蜀汉大权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即皇帝位,但却是个傀儡皇帝。诸葛亮借着刘备托孤之意,在办完刘备丧事后,总揽了蜀国的全部军政大权。

其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并不是让诸葛亮单独执政,而是说诸葛亮、李严同为辅政大臣,同时又对刘永(刘备次子)说: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

但诸葛亮却未遵照刘备遗诏,独揽蜀汉政权,造成这样的局面是诸葛亮怀疑刘禅的能力,对刘禅不放心不信任,“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同时也是从忠于汉室和蜀汉政权稳定建设的大局出发。

尤其是诸葛亮死后,让自己心腹之人蒋琬、费帏、姜维继续掌控着蜀汉大权,按照诸葛亮制定的大政处理政事。

刘禅的怨恨

而刘禅在即位之时,已年满17岁,在三国时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了处理政事的能力,更何况三国时期,诸侯年少英雄已成常态,孙策15岁随父上阵杀敌,20岁攻占江东六郡,孙权在继承父兄基业也只有18岁。曹操的儿子更是在年少之时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建立功业。

即便到了二十多岁,在诸葛亮出师北伐之际,刘禅年富力强,正直青春有为之际。按汉制,诸葛亮应该还政,但却不愿意放权,甚至于都没想过让刘禅亲政。

北伐前夕,诸葛亮上书千古流传的《前出师表》,一是临行时向刘禅进谏,二是表明了进军的目的和决心。而看似进谏,实际上是对朝廷之事的安排,对刘禅定下了规矩和要求。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政务、军事、执法及宫中事务管理等方面安排的即全面又具体,即针对又实用,但这对于刘禅来说,无疑是画地为牢,显得要求过严,难以做到。

虽然目的是促使刘禅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保证北伐的顺利进军。但是却透漏出对刘禅的不放心,仍把已经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处处耳提面命,教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这由怎能不引起刘禅的反感和不满呢?

虽然诸葛亮受“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陈寿三国志)。但刘禅毕竟是一国之君,在处于和汉献帝一样的局面,肯定会心有不满,也会对诸葛亮心生怨恨。

7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阴暗的揣测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并非像史书上描写的那样如鱼得水,怀疑刘禅对诸葛亮怀有忌惮,指责诸葛亮事必躬亲是独揽大权。可是读懂出师表就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对刘备的怀念,对君臣共同理想的坚定,出师表像是一份遗书,对刘婵如慈父般的嘱托,我相信诸葛亮的忠诚,相信刘备对他的信任,更相信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8

关于诸葛亮三顾茅庐,而被刘备真心实意请出后写的一篇呈文。叫作《出师表》,这篇呈文,科学地分析了当时魏国、吴国、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科学分折和论断。另一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蜀国该何去何从。语句挚诚挚真,又顾及说明要解决的眼前难题,又顾及以后的各个环结的发展和注意事项。……虽说当时是君臣关系,从诸葛亮出师表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胜过亲兄弟的关系!

9

从《出师表》,解读诸葛亮、刘禅二人关系如何?

?

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语文课本上选进了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可以说蕴含深意。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要脑补一下当时踌躇满志,誓要完成先帝遗志,光复中原的诸葛丞相是什么形象了?这和要参加中考的莘莘学子们是不是很像?

没有错,凡事都在于要试一试!这也是教育部门对广大学子的殷切希望。

虽然最后诸葛亮北伐没有取得成功,但这种奋身以复汉室的精神确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

诸葛亮给后人带来的励志精神暂且不提,我们一起解读诸葛亮、刘禅的关系到底如何?

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跳开《出师表》,看一下二人的身份地位。

诸葛亮,大家耳朵里都听出老茧来的名字,生于181年。

刘禅,成语乐不思蜀的出处,生于207年。

诸葛亮比刘禅大了26岁,而生父刘备比刘禅大了46岁。

第一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两人有一种另类的“父子”关系在。

?

我们常说老来得子,对儿子会非常好,可是大家看看刘禅从出生以来的待遇,就知道刘备是一个事业心极重的男人,他挂在嘴边有一句堪比曹孟德的名言就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至于儿子?在他眼中更多的是个工具人,老子打下江山,你能守住就好,实在不行就让能干的人上。

这点从刘备的临终遗言可见一斑,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非常具有现代企业家思维,没有传统的家族式思维方法。

能者上,弱者下,现代企业家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在刘老板这里更加显露无疑,曹操称他为英雄,一点也不过分。

从这点来看,用现代一点的话来说:刘禅就是董事长,诸葛亮是总经理。

而这个总经理无论从法理(刘备的遗言)、势力、能力、国际认可程度来看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真正的一把手,就看他愿不愿意了。

说了这么多,但他们的大方向是统一的,就是《出师表》中反复提到的先帝遗志:兴复汉室!

第二点:可以说他们是:同志关系!

?

第三点:相父这个称呼可不是随便叫叫的,从《出师表》中看到,诸葛亮反复念叨的这几个名字都是他作为丞相开府治事给刘禅留下的班子成员,用孙伯符的话来说就是“内事不决问郭攸之、费祎、董允,外事不决问向宠”。而且从刘禅后来的行为来看,也确实遵照执行了,可以看到刘禅、诸葛亮上下级关系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也非常高。

?

综上,个人认为:诸葛亮对于刘禅是一种似父亲、是同志、是帮手的角色,而且两人关系也很好。所以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才唠唠叨叨说了半天,你想,哪个臣子会像诸葛亮一样出兵打仗之前立的不是军令状,而是这种教育性质的表章?

臣子敢写,相信君上会看是一点;

君王能接受臣子的唠叨更是重要的一面。

?

至于阴谋论,亮黑,个人觉得大可不必这么想。

退一万步讲,就算诸葛亮有实力、有野心,他没有跨出那一步,他就不是王莽,而是周公!

以上是我的观点,感谢各位的观看和点赞。




10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阴暗的揣测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并非像史书上描写的那样如鱼得水,怀疑刘禅对诸葛亮怀有忌惮,指责诸葛亮事必躬亲是独揽大权。可是读懂出师表就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对刘备的怀念,对君臣共同理想的坚定,出师表像是一份遗书,对刘婵如慈父般的嘱托,我相信诸葛亮的忠诚,相信刘备对他的信任,更相信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