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绍算是三国初期一个纵横天下的枭雄。从他手里握着一切先天条件来看,他要兵有雄兵,要地有重地,因着势力强大还招揽到无数的人才;从他本人的性格和头脑来看,他首先非常沉稳,就像当初他是袁家的次子,被长子袁术长期压制,但是他善于隐忍,一直默默完善自身,最后才获得大权。就像当时被公孙瓒围攻,他硬是扔下头盔冲上去厮杀,扛到了援兵来救。就像于毒挟制了他的家儿老小,部下都哭成一片,袁绍本人却说笑如常,五个月后就平定了叛乱。

而袁绍的识人辩才的能力也使人敬佩,他是以非常包容的态度来接纳各路贤士的,就像曹操也曾归于他手下,还有刘备也同样投奔过他。他善于针对个人的能力用人,也是运用自如。比如颜良文丑善武,最后成了两名大将;田丰许攸善于出谋划策,最后成了他旁侧的得力谋士。如此看来,他的确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团队,是当时最被看好的领袖。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被曹操一击打败,其中原因我们不探讨,单单来看他为何不能东山再起呢?

首先是袁绍和曹操的失败程度不一样。因为和曹操比起来,袁绍的主要军队几乎被曹操灭亡了!据史实记载,当时袁绍出兵有十多万人,后在官渡被曹操杀了近七万多人,这还是只算战死的,要是加上逃跑的,投降给曹操被其收编的,左左右右算下来这一仗袁绍是毁了个彻底。但是这一仗并不是袁绍的全部实力,他凭借威望又恢复了些实力,一回北方就平定了叛乱之心。

所以和曹操的赤壁之战比起来,袁绍也是有剩余实力的。但是次年袁绍等不及要找曹操报仇,于是在仓亭又与曹操大战了一回合,这次袁绍又败了。这一败不要紧,所谓青山犹在不怕不能东山再起,可谁知袁绍这一败后他就患上了大病,然后就撒手而去了!回想曹操在赤壁之战时,被歼灭的只是水军和一部分陆军,他回去后基本还有自己的大部分实力。所以跟袁绍的官渡之战来比,他要幸运的多。

再细数曹操在赤壁后并没有什么大碍,好模好样地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给曹操整理失败再东山再起已经足够了,更别说他还是中原的霸主,孙权和刘备即使是赢了也难以立马拿下中原,可见他保存的实力有多少!所以从官渡和赤壁的兵力损耗与袁绍和曹操的整理时间来看,袁绍不能东山再起也情有可原了!

但是不能原谅的是袁绍的儿子们,因为袁绍即使是死后他还是大部分的势力余留,如果袁家再有一个像孙策和孙权这样的儿子站出来收拾父亲遗留下来的局面,帮助袁家雄风再现也是很有大可能的。可惜就可惜在,袁绍的儿子们没那个能力,他们先后接连失败,还不肯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竟相互分裂相争,最后被曹操逐个击破,这才彻底没了希望。

曹操的儿子曹丕虽然不比他父亲有用,可是在这种关键时候完全是靠他父亲自己撑起来的,直到后来才坐享其成享受胜利的成果。所以小编细细分析下来,袁绍没有东山再起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自己无命来续,又没有优秀的继承人来力挽狂澜,所以败给了曹操沉寂在了历史长流。

最佳贡献者
2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不叫亡国。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广大领土和势力。其实曹操彻底吞并袁氏家族可是废了好几年功夫。

袁绍势力没有在官渡之战后翻盘的原因主要是袁绍死了。事实上袁绍是有能力翻盘的,他迅速解决了自己属地的叛变,重新树立了权威。可当他正要报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因病去世。从他的儿子还要继承袁绍原来的爵位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袁氏家族势力虽然受损,却并未大伤元气,还是有一站之礼的。只不过对方从袁绍变成了袁氏兄弟。

可能纵观三国,也没有任何一家枭雄有曹魏家的后代的质量,文有曹植,武有曹彰,权谋有曹丕,聪慧有曹冲。

当然了,袁氏家族的小辈还被曹操的军师祭酒郭嘉算计的明明白白。

那曹操为何能够屡败屡战,越来越强呢?一是唯才是举,二是主角光环附体。

曹魏一方的人才太厉害,数次救曹操于危难之间。还有就是主角光环附体。不管是被吕布追杀,马超追杀,还是赤壁大败,数次危机都被无形化解。也是堪称奇迹。

3

得益于领导者的不同而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两场战争,而战争的发起者和失败者袁绍和曹操,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据我分析,和这两个人的实力和命运有很大的关系。

同样的骄纵,同样死于祝融之怒

袁绍自公元199年击破易京楼,诛杀公孙瓒,称霸河北,便虎视眈眈,准备和曹操一决雌雄,并号称百万,同时阻塞言路,如手下谋士沮授、田丰、许攸的缓兵之计、奇袭许昌之计,都没有听从,尤其是田丰献计持久良策在河南扎营,稳打稳扎。同时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到对方不能安定,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拿下,可惜袁绍不听从,后来粮仓乌巢被曹操火攻突袭,全军大乱,大势已去。

曹操自公元208年,收服荆州后,也虎视眈眈,准备南下扫平孙刘联盟,而贾诩曾献计水军尚不成熟,可暂缓南下,除掉刘备即可。可是曹操这时候也不听了,反倒是绕过刘备,直接去打孙权,而庞统连环计之后,程昱也担忧会不会火攻无法逃窜,曹操大笑绝不会有此情况,黄盖诈降也全然不加细想,结果火烧赤壁,大败而归。

内部集团稳定性

既然曹操能够东山再起,一定是有更多的闪光点。

袁绍内部分裂:在实力方面来看,其实袁绍不差,文有沮授、田丰、崔琰、逢纪、郭图。武有河北四庭柱,本来是可以打的,但是袁绍内部却不如曹操稳固,谋臣分为两派,而且涉及党争,袁绍更喜欢小儿子袁尚,刻薄长子袁谭,而袁尚手下的势力错综复杂,导致君臣离心离德,第一次败仗之后,全体上下本就斗志萎靡,而郭图又谄媚献计,导致张颌高览叛逃曹操,袁绍再无大将可用,便一命呜呼了。袁绍死后,袁氏内部变化激烈,一下子分裂成了两派,曹操也趁此机会,逐一击破。

曹操上下一心:反观曹操一方,赤壁大败,曹操逃回北方,南郡有宗族大将曹仁镇守,完美阻击了孙刘联军,北方许昌大本营,荀彧坐镇,给曹操完美定住了局势,没有因为曹操大败四分五裂,虽然曹操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也有夺嫡之争,但是总归以大局为重,为了曹氏共同在努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被打败后,孙刘并不是通气,也是内斗,于是乎,可以齐心打击曹操,给了曹操喘息的机会。

也正因为曹操由着枭雄本色,又善于用人,加上时机很好,所以才可以东山再起,而袁绍自己乱成一锅粥,不死的彻底还能怎么办呢?

4

历史上曹操和袁绍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和曹操的赤壁之战失败。两者之间情形惊人的相似。首先曹操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而且这两场战役都是三国时期,乃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较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先是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一举夺得了最强大军阀的头衔。之后曹操又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周瑜以少胜多所击败。至此三国鼎立格局初现。可以说曹操经历的两场大战,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东汉末年乱世的走向。只不过这两次战役对曹操来说,就是一喜一悲。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袁绍的官渡之败和曹操的赤壁之败都是一次伤筋动骨的重创。但为何袁绍会直接导致灭亡,而曹操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后,虽然损失惨重,但对于曹操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呢?这实际上与曹操和袁绍两人的做事方法以及态度是息息相关的。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虽然击败了大敌公孙瓒,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地。表面看上去袁绍兵多将广,冀州又是产量重地。袁绍从各个方面都碾压了曹操。但实际上表面情况不等于真是情况。曹操虽然实力不如袁绍,而且周边强敌环绕。但曹操根基非常牢固。自己地盘被曹操经营的固若金汤。袁绍方面,表面看上去非常强大。但实际上袁绍阵营隐患颇多。主要是袁绍在灭了公孙瓒等势力后,并没有停下脚步来巩固自身。而是选择迫切的继续和曹操决战。这就导致袁绍势力内部实际上是不稳定的。

如果袁绍战胜曹操,那么也没什么,内部不稳定因素或许会慢慢消耗掉。但如果袁绍战败,袁绍阵营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就会爆发。历史上袁绍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仓皇逃窜。但就在此时,袁绍腹地也爆发了多起叛乱。回到冀州后,袁绍才有能力开始逐渐镇压叛乱。最终虽然叛乱被袁绍镇压了下去。但袁绍阵营也错过了休养生息,整军备战防御曹操的时机。再加上经历了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势力内部又进行了一次大消耗。此时袁绍势力已经濒临奔溃。再加上袁绍病死后,袁绍阵营没有一个能镇住脚的人。一个势力大损又没有主持大局的人的势力。被曹操灭了那也是理所应当的。

反观曹操的所作所为和袁绍大不相同。虽然曹操的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也有曹操轻敌冒进的原因。但曹操的北方大本营却丝毫无损。就是因为曹操吸纳了袁绍失败的经验。他在占领每一寸领土后,都是积极的巩固自身势力。曹操大军南下荆州,也是在他完全巩固了自身势力后才做出的军事行动。虽然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丢失了荆州。但实际上赤壁之战对于曹操并没有造成重创。虽然兵力损失颇大,荆州新吸纳的军队也完全奔溃。但曹操北方大本营却丝毫无损。而且战败后,他第一时间就返回了北方,稳住了北方局势。这就是曹操和袁绍本质上的区别。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5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残余势力被曹操扫除,曹操能够东山再起应该指的是赤壁之战的失败。梳理一下问题,问的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不同后果。两次战争的失败原因、战后情形完全不同决定了袁绍与曹操不同的战后状态。


两次战争的失败原因不同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与袁绍对峙,从实力上看,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曹操破吕布后占据兖州、青州、徐州三州,袁绍略占优势。而袁绍失败的原因在于放弃了持久战的正确方略、坚持与曹操进行战略决战。许攸又在关键时刻背叛袁绍为曹操带来了关键消息。曹操因此可以派遣精兵潜行攻击袁绍的后勤粮食基地乌巢,这是袁绍的失败的原因。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刘琮率众投降,而刘备与孙权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曹操,北方军队不习水战,战斗力大打折扣;而孙刘联军又采用水战、火攻的战术,周瑜又令黄盖诈降,曹军在火攻之下败下阵来,逃回北方。

两次战争虽然都是以少胜多,但是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主力部队遭到打击,受损严重,而在袁绍死后诸子争位,袁绍势力遭到严重分裂;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实力尚未受到严重损伤,曹操仍旧可以凭借保留下来的实力平定凉州,因此对比战败之后面临的政治局势曹操要比袁绍好得多。


两次战争后的政治局势不同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逃回老巢,但是随后不久即病死,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争权夺利,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曹操趁此机会发动了统一北方的讨袁战争,对于袁谭、袁尚、袁熙、高干各个击破。用了四年的时间逐步统一北方。

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和解决东北乌桓为害边地三郡的问题,曹操决定远征乌桓,用了一年时间解决了乌桓的威胁。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逃回北方,孙刘联军无力发动主动攻击曹操,这是与官渡之战完全不同的情势,曹操因此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解决凉州的马腾、韩遂。


袁绍与曹操建设政权的基础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选用的人才也都是各个地方的豪族士人,而曹操在选用人才时则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因此可以看出曹操政权比袁绍政权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曹操更能发挥出整体实力。

当然袁绍寿命比曹操更短也是影响二者不同命运的因素之一。因此,曹操可以东山再起也是可以接受的。

6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实力仍然稳压曹操一筹,等到第二年的仓亭之战,袁绍再次失败,其实力才被曹操赶上,双方大概五五开,甚至袁绍还隐隐略强。

真正让袁家大事去矣的是仓亭之战后袁绍病逝,这样袁家失去了主心骨,三个儿子互相攻击,手下势力各自战队,这才让曹操一点点蚕食,即使这样,曹操仍用了7年时间才彻底抚平河北。并不是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就灭亡了,官渡之战仅仅是袁绍的先锋部队失利,除了让曹军士气大振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成果。

7

为什么官渡之战袁绍亡国,曹操却能东山再起呢?

因为袁绍志大却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似气势凶猛,其实胆子很小;爱猜忌又少威信,手下兵多将广,却赏罚不明。

官渡之战,论军事实力,曹操比袁绍弱得多。因为袁绍本来势力就不弱,在联合诸侯讨伐的过程中积攒了大量的军力,后来又取得冀、并、幽和青四州之地,实力更加强大。再就是他的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外甥高干分别守卫青、幽和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而曹操所占据的黄河以南地区,地盘很小,又民生凋敝,战后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物质基础远远比不过袁绍。在兵力方面,曹操也大大比不上袁绍,曹操兵力一共不过几万人。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围攻白马,拉开了袁、曹大战的序幕。曹操听了谋士荀攸的计策,先进军延津,做出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然后突然转向去救白马。袁将颜良、文丑被杀。曹操初战获胜,退回官渡。

同年八月,袁绍大军再次发兵,进逼官渡。相持两月之久,粮草问题成了双方胜负的关键。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万石粮草,屯于离袁绍大营40里处的乌巢,并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人看守。曹操从来降的袁绍谋士许攸那里得知消息后,趁夜率人赶到乌巢,烧了袁绍粮草。消息传到袁营,很多将士无心恋战,缴械投降曹操,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客观地说,曹操本来处于劣势,但他能正确分析敌我态势,善于听取不同的建议,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使自己不利的处境渐渐转向了有利的一面,才在官渡大战中击冲溃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买的基强。

8

庸才和雄才之别。四世三公的袁绍虽树大叶茂,但自己不是支撑得住的根基;宦官背景被人鄙视的曹操,靠自己打拼的根基茁壮成长。

9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被认为是决定三国走向的关键战役。两次战役的战胜者都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然而战败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官渡之战后,袁绍日薄西山,势力慢慢被蚕食,最终被消灭;赤壁之战后,曹操养精蓄锐,转战四方,终于以魏代汉。我想题主问的是这两者巨大的差异缘由。

事实上,两次战役都没有扰动战败方的基本盘,并没有被胜利者攻入自己的大后方。那为何结果如此不同呢?

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团队。主要表现为领导者之间的对比。古语云,成大事者不居小节。袁绍自恃四世三公,处处以老大自居,而又色厉荏苒,处置不了家庭矛盾,掌控不了麾下争斗;再加上好名而不能用人,刘备不留,许攸任流,张颌不信,白白浪费了大把资源;再者,地处燕赵,竟不能远交近攻,倘若能结好江东孙氏、荆州刘表,举旗向许,曹操焉能不败?

再说曹操,毕竟心大,许攸来投,光脚出迎,也不怕是不是中了反间计。我们常常赞叹周瑜,称他连施妙手,棒打黄盖、计赚蒋干,耍得曹操团团转。这当然是曹操的弱点,可正也是他的可贵之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他在短歌行吐露的胸怀,惟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

简而言之,曹操是失去先机,而袁绍是分崩离析。

曹袁官渡之战和曹—孙刘赤壁之战都是决定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的大战役。然而在战败之后,袁绍集团迅速走向分裂,不过几年时间就彻底覆亡;而曹操集团仅仅是其势力被遏阻,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并没有一败涂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在这两场战斗之前,袁绍和曹操的情况。

一、官渡之战中的袁绍

01、势雄诸侯

在官渡之战前,北方还有很多割据势力。袁绍虽然拥有三州之地,兵强马壮,所面临的形势却也相当严峻:北方的黑山有“黑山贼”张燕,公孙瓒盘踞于幽州,南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可谓腹背皆敌。

但袁绍也算得上是汉末的一代枭雄,他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处境。

公元198年,袁绍与公孙瓒决战,一战擒杀了他,张燕势力也因此一战而一蹶不振;此时的他势兼四州,带甲数十万,真正成为了这乱世之中最有话语权的人。

公元199年,河内军阀眭固欲联合袁绍夹击曹操,被曹操发现并先下手为强,攻灭之。袁绍咽不下这口气,本年冬,奋起马步三军十万,向许都挺进。

02、外强中干

但袁绍的强大只是表面上的。

从权掌冀州开始,袁绍集团就一直在进行规模巨大的战争,尤其是和他的老对手公孙瓒,双方血战十年,互有胜败,双方军民早已疲惫不堪。而且更根本的是,袁绍家庭内部也不安稳:诸子不和,兄弟仇雠;文武争宠,派系林立,明争暗斗极为严重。

这些随时都可能爆发的致命弱点,只不过是被暂时的军事胜利掩盖下去了。随着官渡战败,就像郭嘉等人预料的那样,袁氏家族败如暴雨滑坡,不用曹操动手,自相残杀就先耗完了自身的实力。

而曹操要做的事情只是:

二、赤壁之战后的曹操

01、权倾朝野

与袁绍不一样,曹操南下攻荆州的时候,距离官渡大战结束已经过去了八年。

这期间,曹操主要干了两件事:

1、抓稳权力,稳定内部。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宫内,曹操都安插了大量自己的心腹。例如让他的头号谋士荀彧做尚书令——主管宫中一切事务;

2、吸纳人才,清除反派。和对于那些刻意和他唱反调的人,他采取了两个办法:反对不明显的就拉过来,如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实在“死性不改”的就清除掉,如孔融。

所以,当他离开许都的时候,他的后方已经取得了暂时的安定。而经过了八年的励精图治,他的军队也是上下一心,士气奋发。

02、战后铁腕

赤壁战败队曹操的权威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朝中上下充满了流言蜚语,那些反动势力再次抬头,想要剥夺曹操一言堂的地位。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的曹操也干了几件事:

1、继续征收人才。212年,曹操发布《求贤令》,用大量的新鲜血液充任要职,替换那些已经垄断了汉家官场几百年的世族;

2、继续扩张权势。公元212年,汉献帝允许曹操“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如萧何故事。”一年后,册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晋魏王;公元217年,同天子制。这时候的他,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很难再有人能阻止他干自己想干的事了。

3、转移内部矛盾。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兵锋也一直没闲置下来,先后进行了与孙权、韩马、张鲁的战争。做这些事虽然成效甚微,但也一次次地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战场,减少了很多内部动乱的可能。

就这样,曹操的“统治”得以在其强权之下维持了下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曹袁战败之所以有不同的结局,原因有二:

1、战时内外的形势不同,袁绍内忧外逼,曹操养精蓄锐;

2、二人命运不同:袁绍在大战后不久就死去了,而曹操得以用很长的时间来镇压质疑的声音。

简言之,就是时势与人谋的差异

所谓时势不同,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官渡之战之时,北方的形势刚刚出现了明朗的苗头,各方面还很不稳定;而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已经克定北方数年,挥师南下乃是必然的事情。

关于人谋,袁绍自不必赘言,而曹操的政治与军事智慧,《三国志》评价的最为精确: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据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