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纵横于天下几十年,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他在文学方面,很有文才。被称为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三才子。《三国演义》作者,站在正统方面,扶刘贬曹。给曹操上了不少眼药,抹黑曹操的历史作用,无视曹操后人建立的魏氏朝庭的具大贡献。实际上在宋代以前,历代统治者尊曹魏为正统,刘备,孙权是地方割据势力。魏代表整个国家。魏是华夏真正代言人。曹操为后来的魏氏朝庭起了关键作用,他为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做出了重要贡献。伟人毛主席曾赞扬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抹黑,主要是因为封建社会(实际是宗法社会)的正统争夺的因素所导致。
这本书成书于元末明初,最早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故事早在宋代就已经陆续出现。当时宋朝先后和辽,金,西夏并存对峙。
在宋和辽,金之间关于正统,中央政权的争论和争夺是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
宋朝来说,其国统继承于后周,依次往上能追溯到唐朝。因此宋朝的正统地位,一般来说比较经得住考验。
辽和金在北方,中原地区占据了一些地方后,也开始有了正统,中央政权的需要。这不仅是一个名誉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法统的真伪。
辽国曾自称为: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国。而且以中国正统自居。
金国占据了广泛的北方地区,其中国正统的索求和实力显得更加正当。尤其是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完颜亮更在南伐宋朝时写下了“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样的诗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出现的三国故事,是相当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的。曹操一生统一北方,建树良多。但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杀戮皇后和皇子,以及忠于汉室的臣子,例如董承,荀彧(自杀)这些人。奸臣形象一目了然。
恰好当时作为皇室后裔的刘备也在益州建立了季汉政权,他要回复汉朝,延续国祚。在这种对比下,曹操和刘备自然就对立了起来。应对当时的时局来说,曹操所代表的就是辽,金,而刘备代表的是宋。
刘备就是正统,曹操就是正统的对立面。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说书人讲到曹操打了胜战,听书的人都很气愤,怒骂,听到刘备打了胜战就欢呼雀跃。
这背后的因素自然是因为当时宋和辽金对峙中,宋朝人民心中对于恢复中原的期许,以及受到辽金打压带来的心理反抗。
因此在这种基础上,曹操的形象就越抹越黑。其功绩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后来元朝建立,中州沦陷。这种华夷之辩,正统的问题就更加重要了。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造成书的,但他并不完全的原创者,吸收了大量关于三国的评书,戏曲内容。在这些种种基础上,曹操的形象自然不会好。
在另一个层面来说,宗法社会讲究的忠孝,而曹操的所作所为显然违背了这一普遍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曹操被抹黑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论是广泛的社会层面,还是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曹操的这样的人,都是不会受到欢迎的。会是被打击的对象。
而季汉这边,除了刘备的出身和所代表得社会认知,价值观符合了人们的需求,尤其是诸葛亮的出现,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尤其是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教化臣民的好案例。因此刘备一方就越来越值得推崇宣扬,而曹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打压和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