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错误,黄海海战之后日本的损失微乎其微,而且还有大量的军舰没有参战,即使南洋水师北上,也不可能有任何胜算。
黄海海战中日本损失很轻
在黄海海战中,由于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都是旧式的,威力有限,即使命中了敌舰也不能造成多大的破坏,日本海军大部分军舰的损失都非常轻微。
比如像日本舰队中的“西京丸”号不过是邮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防护力很差,但是中了包括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在内的12发炮弹,结果只是轻伤。
“西京丸”号辅助巡洋舰
还有像排水量只有622吨的“赤城”号炮舰倍“致远”等舰围攻了半个小时以上,至少中了包括1发210毫米炮弹、3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在内的30发炮弹,也不过是中等损伤而已。
黄海海战后的“赤城”号,其受损的后桅尚未修复
日本海军中,只有旗舰“松岛”运气不佳,“镇远”发射的两发305毫米炮弹正好命中了“松岛”堆积在甲板上的120毫米炮弹并引发殉爆,结果被炸成重伤,左舷多门120毫米速射炮损毁。
黄海海战后的“松岛”号,其左舷的破洞清晰可见
另外旧式铁甲舰“比叡”左舷后部中了一发305毫米榴弹,榴弹爆炸导致“比叡”左后部部分舱室损毁,部分甲板塌陷,伤势较重。
所以在黄海海战以后,日本参战的军舰中没有一艘沉没,而且只有“松岛”因为伤势过重不得不返回国内维修。“赤城”、“比叡”、“西京丸”相对损坏严重些,前往日军设立在大同江附近的渔隐洞锚地进行修理,稍微花费了一些时间。其他军舰则经修理船“元山丸”号在小乳纛角临时锚地简单抢修以后,4天以后就已经可以修复。随即在临时锚地进行人员和炮弹补充以后,马上可以再次投入战斗。
也就是说在黄海海战后,日本实际上只有“松岛”号一艘主力舰退出战斗序列,其他军舰则很快就能投入战斗。
7月17日,集结在海上的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北洋水师除了损失5艘军舰外,其他军舰暂时也无法继续使用
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损失要重得多。除了在海战中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外,北洋水师的“来远”号装甲巡洋舰在战斗中被击中起火,虽然经过抢修未沉,但是伤势很重。黄海海战以后就不得不进旅顺船坞修理。此外“定远”等舰也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由于在建设旅顺船坞时并没有考虑战时大量军舰维修的需要,规模有限,只有一个船坞。所以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除了伤势最重的“来远”入坞修理外,其他各舰只能临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抢修。
受伤的“来远”号
但是旅顺船坞的工人数量有限,又无法加工大型零件。因此“定远”等舰的维修工作不仅进度缓慢,而且实质上只是拆除了一些破损部件而已,并没有真正得到维修。
比如像照片里的“平远”,其维修结果就是将破损的炮罩拆除,桅杆受损部分切去一半而已,聊胜于无。
但是即使这样,维修工作还是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定远”等舰才勉强可以出海。
此外由于黄海海战中战斗激烈,炮弹损耗极大,北洋水师还面临炮弹不足的窘境。最后还是天津机器局加班生产,生产一批发运一批。直到11月上旬,北洋水师的炮弹补给工作才勉强完成。此时已经是黄海海战后的两个半月了,比日军足足晚了两个多月时间。
停靠在码头进行抢修的“定远”
南洋水师太弱,并不能改变双方实力对比
南洋水师的虽然是清政府规划的两大水师之一,不过因为经费有限,实际上清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只有“开济”、“南琛”、“南瑞”、“镜清”、“寰泰”5艘旧式巡洋舰和“保民”号炮舰而已。
“开济”等舰的总体水平水平、战斗力不过和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日本海军的“筑紫”、“高雄”、“葛城”、“大和”、“武藏”等舰相当。在日本海军这些军舰中已经属于二线部队,根本不投入海上决战。
很明显,即使南洋水师北上,恐怕面对日本的二线军舰都未必能取胜。更何况在北洋水师不能出战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南洋水师面对日本海军的主力编队就更没有任何胜算了,显然对于战争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
“开济”号旧式巡洋舰
日本“葛城”级旧式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