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错误,黄海海战之后日本的损失微乎其微,而且还有大量的军舰没有参战,即使南洋水师北上,也不可能有任何胜算。

黄海海战中日本损失很轻

在黄海海战中,由于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都是旧式的,威力有限,即使命中了敌舰也不能造成多大的破坏,日本海军大部分军舰的损失都非常轻微。

比如像日本舰队中的“西京丸”号不过是邮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防护力很差,但是中了包括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在内的12发炮弹,结果只是轻伤。

“西京丸”号辅助巡洋舰

还有像排水量只有622吨的“赤城”号炮舰倍“致远”等舰围攻了半个小时以上,至少中了包括1发210毫米炮弹、3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在内的30发炮弹,也不过是中等损伤而已。

黄海海战后的“赤城”号,其受损的后桅尚未修复

日本海军中,只有旗舰“松岛”运气不佳,“镇远”发射的两发305毫米炮弹正好命中了“松岛”堆积在甲板上的120毫米炮弹并引发殉爆,结果被炸成重伤,左舷多门120毫米速射炮损毁。

黄海海战后的“松岛”号,其左舷的破洞清晰可见

另外旧式铁甲舰“比叡”左舷后部中了一发305毫米榴弹,榴弹爆炸导致“比叡”左后部部分舱室损毁,部分甲板塌陷,伤势较重。

所以在黄海海战以后,日本参战的军舰中没有一艘沉没,而且只有“松岛”因为伤势过重不得不返回国内维修。“赤城”、“比叡”、“西京丸”相对损坏严重些,前往日军设立在大同江附近的渔隐洞锚地进行修理,稍微花费了一些时间。其他军舰则经修理船“元山丸”号在小乳纛角临时锚地简单抢修以后,4天以后就已经可以修复。随即在临时锚地进行人员和炮弹补充以后,马上可以再次投入战斗。

也就是说在黄海海战后,日本实际上只有“松岛”号一艘主力舰退出战斗序列,其他军舰则很快就能投入战斗。

7月17日,集结在海上的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北洋水师除了损失5艘军舰外,其他军舰暂时也无法继续使用

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损失要重得多。除了在海战中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外,北洋水师的“来远”号装甲巡洋舰在战斗中被击中起火,虽然经过抢修未沉,但是伤势很重。黄海海战以后就不得不进旅顺船坞修理。此外“定远”等舰也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由于在建设旅顺船坞时并没有考虑战时大量军舰维修的需要,规模有限,只有一个船坞。所以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除了伤势最重的“来远”入坞修理外,其他各舰只能临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抢修。

受伤的“来远”号

但是旅顺船坞的工人数量有限,又无法加工大型零件。因此“定远”等舰的维修工作不仅进度缓慢,而且实质上只是拆除了一些破损部件而已,并没有真正得到维修。

比如像照片里的“平远”,其维修结果就是将破损的炮罩拆除,桅杆受损部分切去一半而已,聊胜于无。

但是即使这样,维修工作还是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定远”等舰才勉强可以出海。

此外由于黄海海战中战斗激烈,炮弹损耗极大,北洋水师还面临炮弹不足的窘境。最后还是天津机器局加班生产,生产一批发运一批。直到11月上旬,北洋水师的炮弹补给工作才勉强完成。此时已经是黄海海战后的两个半月了,比日军足足晚了两个多月时间。

停靠在码头进行抢修的“定远”

南洋水师太弱,并不能改变双方实力对比

南洋水师的虽然是清政府规划的两大水师之一,不过因为经费有限,实际上清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只有“开济”、“南琛”、“南瑞”、“镜清”、“寰泰”5艘旧式巡洋舰和“保民”号炮舰而已。

“开济”等舰的总体水平水平、战斗力不过和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日本海军的“筑紫”、“高雄”、“葛城”、“大和”、“武藏”等舰相当。在日本海军这些军舰中已经属于二线部队,根本不投入海上决战。

很明显,即使南洋水师北上,恐怕面对日本的二线军舰都未必能取胜。更何况在北洋水师不能出战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南洋水师面对日本海军的主力编队就更没有任何胜算了,显然对于战争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

“开济”号旧式巡洋舰


日本“葛城”级旧式巡洋舰

最佳贡献者
2

我猜持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并且持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是不了解当时中日双方的海军实力以及当时的海防建设、陆军战况。

先说说当时的陆军战况。

当时的陆军全线战败,一向牛哄哄的淮军被小日本追着屁股打,而山东巡抚李秉衡(据说这种人也有人给他歌功颂德、立庙封碑,这真是一种讽刺)为了打压李鸿章,又巴不得北洋海军被团灭,所以陆地上的战况糟糕透顶,日本人占了炮台,调转炮口就轰港内的北洋海军,导致港口里的军舰成了活靶子。

这种情况下,港口丢了,不光意味着被小日本包了饺子,更意味着切断了海军补给,就比如最简单、最基本的,军舰坏了,都没法修。

而且当时的日本海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北洋海军是没有大口径速射炮的,只有广乙和广丙两艘鱼雷巡洋舰上有几门4.7寸的QF。速射炮,就是管退炮,比起传统的架退炮,他的射速是架退炮的2倍甚至三倍四倍。

而日本海军就不一样了,千代田、吉野、三景舰等等一票巡洋舰上都是4.7寸的大口径QF,吉野主炮干脆装了6寸的QF。再加上日本海军整体的大口径火炮数量要比北洋海军多,所以真实情况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恶劣。

不光火力投送不如小日本,北洋海军整体的机动性也不如小日本,而且北洋海军的军舰大多是“舰首对敌”思路设计下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北洋海军只能用夹缝雁行阵对敌,而且变阵的机动性还是个短板,所以丁汝昌才寄希望于各舰混战。

南洋海军实力是不如北洋海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南洋海军的巡洋舰大多以铁胁木壳为主,这种巡洋舰的防护能力远不如北洋海军的一大票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更不如定远镇远两艘巨无霸。

更何况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后实力尚存,最起码的吉野、严岛、桥立、千代田、高千穗、浪速等等一票三四千吨得巡洋舰依然有继续参加战斗的能力。而且日本海军的军港并没有被占领,战舰受伤可以维修、没炮弹、煤炭可以补充。这些北洋海军都没法比,更何况黄海海战时的北洋海军各舰就已经出现了没炮弹的情况。

所以我个人认为,即便南洋海军北上增援,也是无法扭转战局的。

更何况,历史没有假设。

3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五艘主力军舰沉没,官兵伤亡近千人,而残余的军舰也是伤痕累累不得不到旅顺海军基地维修,而同时的日本虽然在海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整个舰队在短时间内也没有再一战的可能。双方此战之后都进行了短暂的休养生息,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内的工业水平完全高于当时的清王朝,在北洋舰队还在旅顺的船坞里维修时日本海军已经派军舰在旅顺海域游弋了,就算当时的南洋水师前来支援也只是杯水车薪,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随着北洋水师一起覆灭。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以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十二艘主力军舰护送陆军前往朝鲜参战,在护送陆军在朝鲜登陆以后丁汝昌为以防不测率领舰队火速返回威海卫军港,可是不巧的是在返回威海卫的途中在黄海大东沟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遭遇,既然双方已经是交战国家定远舰凭借305巨炮的超远射程率先开炮轰击日本舰队,日本舰队在到达有效射程之后开炮还击,此战北洋水师全体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但是因为北洋水师经费短缺舰艇性能陈旧在海战进行五个小时之后北洋水师先后五艘军舰沉没,日本舰队看到战术目的已经达到率先撤退。

而当时的南洋舰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十七艘主力军舰而且吨位也有两万多吨,但是这些军舰真正能够用于作战的是少之又少,就拿南洋舰队的主力军舰来说吧,“南琛”和“南瑞”是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军舰,由德国造船厂建造排水量也有2200吨,这两艘军舰在南洋水师是绝对的主力,但是这两艘军舰是没有装甲防护的巡洋舰,面对小规模冲突还能排得上用场,但是面对倾全国之力的海上决战他们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经过休整之后也曾多次出海寻找日本舰队决战但都还没有果,最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不得出海寻敌,待在港口岸上炮台相互配合以迎接日本舰队的攻击,有点海战常识的人都知道海军是一个进攻型的军种,海上作战就是要把敌人的舰队围在港口里打,这下可好李鸿章的一纸完成了日本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最后北洋水师被四十艘日本舰队围困,倘若南洋水师前去支援一定会被日本人的分舰队消灭,更何况那时的日本舰队已经在攻打澎湖列岛,这是南洋水师的必经之地,说不定到不了威海卫就被全歼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