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七年,康熙南巡时和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并亲赐祭文:“我康熙受先帝之传位,兢兢业业,为民亲政......今天前来向你洪武帝前祭祀,向你献上粮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礼仪,愿天下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如今明孝陵殿内陈列五块石碑,正中间一块写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明孝陵,被世人传为佳话。六扫明孝陵,一方面康熙敬佩朱元璋为大明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康熙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与谋略。虽然康熙时,满汉依旧矛盾不断,但他扫墓的举动拉拢了汉民人心、获得江南士子的支持,以表示满汉一家亲。

最佳贡献者
2

小玥来回答:

我个人觉得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或政治需要,向大众传达“满汉一家”这样一种政治宣传。

康熙六次南巡毎次经过南京都到明孝陵对朱元璋陵墓行三跪九叩大礼,并立碑写赞美之词。康熙大帝六扫朱元璋之墓,表明对朱元璋在历史上功劳和贡献的肯定。也彰显了康熙大帝的肚量、胸怀、气度和谋略。另一方面也表明满汉是一家,都属中华民族。


康熙还在明孝陵前的石碑上提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来赞美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比唐朝宋朝还要好。

3

我觉得基于两种原因:

第一、康熙对朱元璋和朱棣的成就本来评价就很高。

第二、当时还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暗潮涌动”,更多的是看似“顺民”实则不忿大清统治之士,对他们来说这都是安抚之良策,必尽吹捧之所能。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这些事,百姓都还记得,负面影响深远,为了便于“同化”,减少不利统治的负面因素,作秀是必须的。

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治隆唐宋”这是极高的评价。

康熙帝曾说过:“明太祖虽然出身布衣,但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且文韬武略在唐宋诸皇帝之上。他参照历史并且斟酌当时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周详的制度都是后代遵守的典范。后来国家盗贼四起,国内大乱,并不是皇帝昏聩暴虐,而是气数已尽罢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但不管如何,诋毁前朝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4

康熙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他还面临着很大的麻烦。虽然经历过了顺治的努力,清朝基本确立了自己在中原的统治,但是根基还不算稳定 ,在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便是很好的例子。



康熙是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但是他面临的局势却不容乐观。在清朝的东北部,沙俄正在虎视眈眈;在清朝的西北部,准噶尔部也是伺机而动;在清朝的西南部,有吴三桂在蠢蠢欲动;在清朝的东南部,郑氏家族盘踞在台湾。

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严重的是清朝还没能完全获得百姓们的认可。清朝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其统治区域的百姓却是以汉人为主体。

当年,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征服汉人,发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在经历了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的惨案之后,迫于清军的武力威胁,汉人们只能选择臣服。但是,那并不是真心的臣服。

可以说,康熙掌权时,大清帝国看似一片祥和,但是内忧外患一直都存在,一个不好,便会把清朝推入万劫不复的的深渊。

康熙算得上是一个有所为的君主,他心里非常想要稳固清朝的统治,必须要借助汉文化和汉人知识分子的力量,必须要消除汉人百姓心中的仇恨。当年元朝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元朝的统治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非常排斥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短命。

康熙亲政之后,开始了主动的汉化,推行“以汉治汉”,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任用了大量的汉人知识分子,比如说把张廷玉这样的汉人大臣提拔进上书房。甚至连康熙本人都亲自穿上“儒服”,以儒学大师自居。

康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倒不是因为康熙被汉文化所折服,一切都是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所以,康熙为什么多次去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朝是清朝的上个政权,而且是个汉人政权,当时很多百姓心中还依旧怀念着明朝。而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代表着明朝。

康熙多次祭拜明孝陵,甚至在明孝陵题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康熙此举,无外乎是在向天下人表态:我是真心认可汉文化的,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而不是颠覆者!

说到底,还是康熙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所需要罢了!

5

先给题主纠正几个小错误,题主配图错误,你问康熙帝,配一个他儿子雍正帝的头像作甚?第二康熙帝确实在任期间六下江南“南巡”,但并不是每次都亲自前往,也不是每次都三跪九叩,我列举一下康熙六下南巡的时间和几次中做的事儿,大家可一目了然。

(此为朱元璋)

六次下江南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亲自祭陵,并以超常的三跪九叩礼节对前朝太祖特殊礼遇,史载南京百姓有数万人在场,被感动得流泪)、二十八年二月(康熙亲自祭陵,但无三跪九叩)、三十八年四月(康熙亲自祭拜,并且手书‘治隆唐宋’立于陵前,无三跪九叩)、四十二年二月(康熙未去,派遣大学士马齐代为祭明孝陵)、四十四年四月(康熙亲自祭陵,并率领诸位皇子随祭,无三跪九叩)、四十六年三月(康熙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祭明孝陵,无三跪九叩)。

此图为康熙亲自手书“治隆唐宋”

之所以康熙如此重视祭祀前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有研究学者认为孝陵在当时已经成为明遗民寄托旧有政治认同和前朝记忆的符号,从而被赋予了与新王朝的统治秩序隐然对抗的意义。康熙此举显示了他政治意义,毕竟在清初的多尔衮执政之时的剃发令几乎伤害了江南所有士族汉人的心,如果还坚持旧政,对清代皇帝的统治只能是有害无益,康熙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极强的安抚及笼络人心,用以怀柔满汉矛盾的文化策略,而且在文化礼节之上对正统儒家文化也表现出极强的亲和姿态(例如不推行满文,而是推行汉文)这样的举措更进一步沟通与汉族士人的文化心理距离,以便于消除对抗,更利于统治。

6

康熙是个聪明的皇帝,他这么做,既有私人原因,更有江山社稷的考虑。

就私人原因来说,康熙肯定是欣赏朱元璋的。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开创大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南到北统一天下的王朝,这份功绩,康熙肯定是神往的。

朱元璋当皇帝的那些年,虽然对于功臣们有点严苛,但对于天下苍生来说,他是个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对于以往官吏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清楚。所以,他一生都对吏治严格治理,防止明朝的官吏们欺压百姓。

这一点,足够康熙学习。因为晚年的康熙,过于宽容,导致吏治废弛。

此外,朱元璋废掉丞相,改变了两千年的封建体制。而清朝继承了这一点。没了丞相,皇帝独自一人高高在上,感觉肯定爽多了。康熙爽的时候,肯定也念及朱元璋的开山之功。

除了一小部分私人原因之外,康熙之所以对朱元璋如此恭敬,纯粹是出于稳固清朝江山社稷的考虑。

明朝末年,满清趁着李自成攻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的机会,趁火打劫,问鼎中原。

但是,当时的满清人口不过百万,兵士不过十余万。这么一点人,面对人数众多的汉人,他们必须积极与汉人融合。

从最初的安葬崇祯皇帝,到后来的康熙拜谒明孝陵,目的其实都是讨好汉人,缓和满清与汉人的矛盾。

他们很聪明的把灭亡明朝的账算到了李自成身上。他们夺的是“逆贼”李自成的江山,而不是明朝的江山。

这是其一。

在讨好汉人的基础上,康熙更是为了讨好汉臣。

大家知道,读书人心里都有一个软肋:不想被人当做不忠不孝的贰臣。

康熙对朱元璋的明孝陵三拜九叩,正好打消了汉臣心中的顾虑:康熙不是征服者,而是继承了明朝几乎一切体制的当代明君。为他做事,不算不忠不孝。

据说,康熙叩拜明孝陵,让有些汉臣感动到落泪。由此可见,康熙的这一招确实好使。

7

清朝入关,这是属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时,对清朝的统治者也更是有切齿之恨。清初的“剃发令”、“扬州十日”等等更是激起江南士人的强烈反抗。

这怎么办?

朱元璋陵墓,是在南京的明孝陵,这座陵寝更是明朝遗民的特殊象征。

既然如此,那就(拜)谒孝陵。



拜陵,你总得写祭文吧?

那就借此祭文宣讲一番。

同时,还应该从消除文化隔阂入手,进而消除两族矛盾。清朝统治者于是接纳并吸收儒家文化,以谋求满汉认同、消除两族矛盾。

康熙二十三年:

“九叩礼”拜孔庙!

一个孔圣人,这是读书人心中的“圣”,代表着儒家文化的传承。




又是“三跪九叩”拜祭孝陵!

一个明太祖,这是开创大明江山的人物,代表着明朝。



结果是“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轰动整个江南!

两次拜祭,康熙态度恭敬,礼数尊崇!

这样一来,大清江山岂能不稳?

8

康熙“三跪九叩”只是为了他的大清朝可以安稳的统治着这片土地罢了,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康熙对朱元璋的陵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只是在第一次祭拜的时候做过,其余五次都没有。

康熙的会对在祭拜朱元璋的时候弄得如此的隆重,甚至不惜以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去跪拜朱元璋,无非就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明朝的继承者,自己是代替明朝来继续治理这个天下的,我们满汉实乃一家人,你们看我都屈尊去跪拜你们曾经的主人啦,你们该满意了吧。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向整个天下的人说“我是代替你们曾经的主子来继续统治着你们的,你们不要反抗了,你们乖乖的听我的话,我会让你们过上安稳的日子的”。

没看见康熙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中这样说道“自古历代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眷命绍赞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烟大典亟宜肇修,敬遣遄官,代将牲帛爰昭殷遮之忱,聿偁饮崇之礼,伏惟格歆,尚其鉴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康熙这个帝王是上天赐予我的,既然是老天赐给我的,那我就勉为其难的去治理好这个国家吧。所以今天作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我就特意来祭拜朱元璋你,我一定会好好的继承你的衣钵的,现在就有我来继续统治着你曾经统治的这片土地,所以希望你能保佑我治理的国家能够国泰民安。看到了没人家康熙去祭拜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来祭拜他,是因为康熙把自己看成了朱元璋衣钵的继承者,他跪拜朱元璋,只是向人全天下的人都表明他是继承朱元璋来继续统治着这片土地的皇帝。

而事实上,康熙的这种作秀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时他第一次祭拜朱元璋陵寝的时候,他不走皇帝专用的御道,而是做百官们所走的甬道,并且在还没有到二门外的时候,就直接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可以说康熙的这种作秀般的操作可把那些江南的百姓们感动的是稀里哗啦的,在此时的百姓的心中,他们想的绝对是“你看这位皇帝还是不错的,对我们的太祖都这么尊敬,看来他对他们满族曾经的主子太祖皇帝还是保持着恭敬的心的,那这样让他们来治理这个国家也未尝不可啊,毕竟都这么尊敬我们汉人的皇帝啦,那对我们汉人肯定不差。”

同时他不但在祭拜朱元璋时候弄的很隆重,而在平时也十分在乎朱元璋的陵墓,不但亲手书写“治隆唐宋”的牌匾悬挂于殿上,更是亲自下令修缮朱元璋的陵寝。可以说康熙这些一系列的操作极大的缓解了江南百姓对于满清的抵触情绪,且越来越多的明朝遗民们也都开始相信大清是不错的,他们一定会让我们过上的好日子的。也就这样康熙的这种作秀最终带来的结局就是自康熙之后,满清对于中原的统治开始逐渐的稳固,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习惯了满清的统治,并最终成为了顺民。他们似乎也开始忘记了满清曾经对江南所造成的绝大伤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杀似乎都因为康熙的作秀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请记住康熙对朱元璋如此重视,只是为了他自己和他的王朝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说康熙之所以会对朱元璋如此的重视,甚至都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是因为康熙看重朱元璋,是因为康熙是明君,他有着非常大的帝王的胸怀及过人的气度等等,但是这里我只能说别自欺欺人了,也别再为康熙的脸上抹金了。康熙哪里是什么重视朱元璋,哪里是有什么帝王的胸怀,他之所以会这么做纯粹只是为了做给当时的汉人看的,因为在康熙初期全国各地反抗满清的统治还是接连不断,南有吴三桂等三藩,北有噶尔丹,东有台湾明郑政权,你说如果满清的内部此时还有汉人作乱,还有汉人反对他的统治,满清还能活吗?由于康熙为了大清可以继续的维持着对于中原的统治,你说让他做几次秀,对一个死人磕几个头就能让中原的汉人们对他是感恩戴德的,你说康熙为什么不做呢?试想下是天下重要还是面子重要呢?当然是天下。



没看到康熙自从平定天下,天下基本都臣服于大清的时候,他就再也没有祭拜过朱元璋了吗?试想下如果他真的看重朱元璋,会不继续着隔几年就祭拜朱元璋的行为吗?要知道最后一次祭拜朱元璋的时候才是康熙四十六年,而康熙可是六十一年才去世的,这之中可是还要十五年的时间啊,不然跟我说可能是康熙身体不行了,所以就没去,大哥你觉得一个六十几岁都还能造娃的主,他身体能差到哪里去?所以他不再去祭拜朱元璋的原因就只有一个,其实他肯定就看不起朱元璋,或者说他根本就是因为重视朱元璋才去祭拜的,他会去祭拜朱元璋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王朝和他的统治需要他去这么做,仅此而已。

9

心目中的偶像。

10

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最为伟大的君主之一,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余年,曾六次南巡。而在这六次南巡中,他曾多次祭拜过明孝陵。

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初二,谒明太祖陵,亲作祝文。过明故宫,作《过金陵论》,次日令地方官加意防护明太祖陵
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六日,往明太祖陵祭奠
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十五日,命巡抚宋荤、江宁织造曹寅修明太祖陵,康熙帝为明陵题“治隆唐宋”殿额
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二十六日,由陆路至江宁府。次日,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太祖陵,赐驻防兵丁银两。
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月二十三日,遣户部尚书徐潮祭明太祖陵。
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初九往谒明太祖陵,率诸皇子在演武场射。

由此可见,康熙帝六次南巡中,有四次亲往拜谒(以前的皇帝也会拜谒前朝皇帝,但只派官员),两次遣官拜谒。

其中在第二次南巡中,史料记载:康熙帝至门前,下龙辇步行,行三跪九叩礼。至陵前跪下,奠酒三爵,行三叩头礼。完了之后,再赏给了守陵人一百两银子。以及在第三次南巡中,亲自题写“治隆唐宋”四字,交大学士刻碑制匾。


康熙这几次拜谒可谓是身体力行的表达了对朱元璋的敬佩,但是,他祭拜朱元璋仅仅是敬佩吗?反观明朝一代,帝王很少亲自拜谒明孝陵,相比之下,康熙却是更为注重,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

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知道,在康熙皇帝即位之后,乃至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以后,清朝可谓是完全统一了中国!但是,他统一的仅仅是中国的领土,在此期间,无论是南明政权的苟言残犬亦或是前朝遗民遗臣的奋力反抗都说明了“满汉”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民族矛盾。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原汉族文人对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的反抗情绪。很明显,康熙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前有蒙元入主中原对汉族人士排挤压迫落得统治不过百年的教训,康熙皇帝通过祭拜明孝陵,一来是安抚了朱明后裔的报复情绪,二者是拉拢了汉族的士大夫。而唯有如此,民族矛盾才能得以缓和,他对中原文明的统治才能更加稳固,国家发展也更加安定。

两代君主跨时代的对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同时他也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推翻蒙元统治,使得汉族文明得以再次迸发生机。无论文治武功,朱元璋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康熙皇帝几次拜谒明孝陵,一是表达了对朱元璋的敬佩之情,可谓是英雄惺惺相惜。

二者,笔者认为,康熙皇帝在朱元璋陵墓前,除了表达敬佩之情之外,更多的是想在朱元璋面前“炫耀”他的功绩,告诉朱元璋,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同时,也告知朱元璋,你的臣子臣民,你的江山,我能将他打理的更好。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世祖实录》

《读通鉴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