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恩遇见,感谢有缘就这个问题简要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与其知识积累的量成正比,而知识积累最原始的途径就是“背”和“记”,从古至今亦是如此。任何时代,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首先与个人的志向、抱负相关。

在古代,受封建社会体制的制约,读书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死记硬背大量的文献。且在不同的朝代,读书人要背记的文献各有不同。

  • 蒙学时期,小孩子们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开始背起,背完这些才开始学习其它传统经典。
  • 谋士谏客,追求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像《六韬》《三略》《鬼谷子》《阴符经》《素书》等是他们必背的经典。
  • 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四书五经要烂熟于心,才有机会入仕为官,光耀门楣。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经史子集读书人也要有所涉猎。
  • 志在沙场建功立业者,需从小学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太公兵法》《吴子兵法》等兵家必读之书,才能百战不殆,所向披靡。
  • 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读书人,《诗经》《楚辞》决不能忘。历代文人墨客的经典著述、篇章也是一定要背记的。博闻强识者,笔墨才能自由挥洒。
  • 道教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德经》《南华经》等道门典籍,道生们推崇至极。
  • 志在救死扶伤者,《皇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医药典籍不仅要熟记,更要能学以致用,替病人解除病痛。
  • 术数玄学是华夏文明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千百年来,无数玄学大士为百姓消灾解难、造福万家。《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宅经》《玉匣记》等术数文献,研究者不胜枚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书人各有所学,各展所长,各具风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天空。书,给每个人同等的机会。无论古今,刻苦“背记”,是每个人抓住机会的开始。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书生要背多少书呢?

这主要是以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政府的科举制度有关。

考试现场图

贡院放榜图

●古代科举项目: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概况

这个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儒家思想占据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教化。是历代君王的治国思想。所以古代书生儿童时一般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等。而后学习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其中《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学习图

●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墨骨读书

3

古代书生,主要为了科举,书生要读多少本书,要背多少字,南宋有一位进士,就做了统计。科举最核心的是四书五经,每一本书都要背。



▲江南贡院,明清时全国半数状元出于此

四书:《大学》1700字、《中庸》3500字、《论语》1.37万字、《孟子》3.46万字,合计约为5.35万字;

五经:《诗经》3.92万字、《尚书》2.57万字、《礼记》9.9万字、《周易》2.42万字、《春秋》19.68万字,合计约为38.49万字。



▲科举试卷

光是四书五经就有43.84万字!

如果是明清两朝,还要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28万字。也就是说,明清写八股文的这帮学子们,要背71.84万字。



▲科举考试流程

当然,如果想大概率通过科举,日后成为高官,那么这70多万字,最好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能背多熟就背多熟。如果只想混个功名,也可以突击背一下范文,在考场上拆解套用,也有一定的录取几率。



明清时,随着知识阶层的壮大和印刷术的发展,这种科举参考范文(被称为“时文”)发展极为迅速。甚至很多大儒也参与“时文”写作和选编,比如大学者吕留良所选的“时文”,以押题之准,格式之好,倍受士子推崇。



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注册会计师、一级建筑师等考试,与科举相比,难度要低很多。

4

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经之路。不论是现在的学生,还是古代的书生。在抱怨今天辛苦的同时,我们看一下古代书生,想经过一次次的考试要学多少东西才可以。

2

中国教育考试历史久远,到了清代以后,科举制度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了,考试一共分为十个阶段进行。看看这个阶段次数,绝不次于现代。

3

前四次是学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和岁试。后六次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科试、乡试、举人复试、会试、会试复试以及殿试。

4

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以前,书生应该备多少书籍呢?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我们来看一下就能知道,能通过层层考试考试的人,为什么都那么有才。

5

《论语》共 11705 字;《孟子》共 34685 字;《书经》共 25700 字;《诗经》共 39234 字;《礼记》共 99010 字;《左传》,共 196845 字。

6

这 40 多万字,必须精读背熟,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另外还有其他必读典籍、史书以及文学书籍等等。这样看来,有些古代书生花甲、古稀之年还在科考就不稀奇了。

5

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仅仅是考科举,有的人读书很少,只要把八股文背得滚瓜烂熟照样高中。

假如按古代士人的标准,那是学无止境,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读书破万卷。

当然,平均而言,四书五经是必读书,经史子集都要涉猎,具体多少就因人而异了。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任何一个人的有效阅读量,放到今天,可以随便吊打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

6

想知道书生要背多少书,我们得先来看看古代的科举制度。看看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到底要背多少书?

我国的封建教育有着什么悠久的历史,自隋朝大业元年,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千百年间无数读书人都怀着“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的梦想。希望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的竞争与选拔走向金榜题名,拜相封侯的成功人生。

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三百千千”,就是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政府规定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些背完了之后就要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

一般的顺序是先学《孝经》,《大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再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中国历史译文中的统计,四书中最基本的《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其他必读的如《书经》中有25700字,《知经》39234字,《礼记》有99010字,而《左传》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40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40多万字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更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文学书籍等,这样有不少书生考到70岁还没有考中。附录:春秋时期,我国已有大量的图书积累。最早的分类法是汉代刘向在《七略》中,将图书分为七类。到隋代,则明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后从唐到清,一直沿用。清乾隆年间修订的《四库全书》,就是以“经、史、子、集”为四大类,往下再分若干子目录的。“经”,指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经典一类的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史”,指记载历史的书,包括正史、编年史、记事本末以及职官、政书等,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属于史部。

再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圣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七八的年纪,这些童生们就要发奋图强去考秀才了。之所以称他们为童生,是按照明史选举之一中世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的说法。意思是还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只有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关于入学资格的考试,未来才能在官办的学校读书,以后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这每一关都是不容易的,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每过一关就要和更远的地方,更多的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不少读书人多次复考也只能通过最基本的县试和府试。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考不上,还只能自称童生,及时是通过了这三次考试,考上的秀才也不能说是平步青云了。

秀才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徭役,但是秀才还是当不了官。要想拥有官员的身份就必须参加八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但是举人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能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这大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这些学子们即使能在无边无尽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之中挣扎起伏,由此来看,古代书生,读书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呐!

所以 保守估计,不低于40多万字是下下限,但是如果只背这40多万字,在科举的道路上注定是走不动的。

7

古代的书生要想中举,或者考取状元,那么要背的书可多着呢!最基本的是《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大约40万字,全部要滚瓜烂熟。考生还要看比原文多几倍的注释。还有其他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

如果是“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主要来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像读熟这些书,除了系统能背下来,还要能将单章单节背下来。

8

作为普通的读书人,读书学习的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识字阶段一般要颂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庄农日用杂字》等;读经阶段诵读四书五经,间读《千家诗》《幼学琼林》等;为文阶段要颂读《古文观止》以及其他经史子集,习写八股文和律诗。苦读十年都是为了参加科举做准备,这被称为读书的正道,其实多有读死书的人。诗书世家因为家藏图书多,或者家学深厚,还必须读传家的书,比如琅琊颜氏家族要读《颜氏家训》;此外“正书”之外,大户人家也有条件读的内容更杂些,比如贾宝玉就能偷偷读西厢,当然这些都被所谓的正统士人称为闲书或者诲淫诲盗的书,是不务正业。如此而已。

9

我国的封建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隋朝大业元年,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千百年间无数读书人都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希望通过同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的竞争与选拔走向金榜题名拜相封侯的成功人生,那么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究竟要背诵多少书呢?

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300千千,也就是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政府规定要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些背完了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

一般的顺序是先学孝经大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再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根据中国历史译文中的统计,此书中最基本的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其他必读的如书经中有25,700字诗经39,234字,以及有99,010字,而左传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40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古代的读书人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评,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盛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七八的年纪,这些同试们就要发愤图强去考秀才了,之所以称他们为童生,是按照明史选举之一中试举未入学者同为之童生的说法,意思就是还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只有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关于入学资格的考试,未来才能到官办的学校读书以后才可以参加科级考试,但是这每一关都是不容易的,现是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

每过一关就要和更远的地方更多的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不少读书人多次复考也只能通过最基本的县试和府试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考不上,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只能自称童生,即使是通过了这三次考试,考上了秀才也不能说就平步青云了,就算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摇役,但是秀才还是当不了官儿,要想拥有官员的身份,一定要参加8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但是这举人一般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

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这恐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这些学子们即使能在无边无际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当中挣扎起浮,由此来看古代普通的书生读书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哪。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有不同论点的朋友在下方评论。








10

背多少书,取决于你处在什么朝代!

先秦:权谋之术比较吃香,书生要做的是练好嘴皮,心中腹黑,“货卖帝王家”;

秦朝:书生最好不要读书,以免有杀生之祸;

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是孝廉;当然当时也有太学这样的高等学府,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魏晋南北朝:选官方式为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家世,读不读书关系不大;社会上书生一般比较推崇老庄之学,用来清谈和装1 3;

隋唐:科举制开启,内容主要是词赋诗歌,看重书生的文学才华;

两宋: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主要内容有所变化,从诗歌变成文章策论,就好比是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

元代:书生地位低下,写写小曲子还是可以的;

明清:八股取士,主要内容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对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更得顶礼膜拜,因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在里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