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不情愿,被迫的情况。

历史上有很多军队都是驱赶着俘虏或掠夺的老弱病残走在前排,一方面减少自己的伤亡,另一方面让敌方不能狠下心来对抗,这么做可以说是很缺德冒烟了。

比如在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俘虏了大量的汉人,李元昊决定从中挑选佼佼者“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令郎’”,让这些俘虏走在军队最前面做炮灰。他们死了,统治者也不心疼。

驱赶异族做炮灰也是多民族帝国统治者玩制衡的好把戏。北魏皇帝拓跋焘在对南朝刘宋作战的时候,写信给盱眙守将臧质,说:我派出来的兵都不是北魏人,而是丁零人、胡人、氐人、羌人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他们战死了等于为我除去祸害,横竖我都不吃亏(拓跋焘也是real耿直,这大实话都说出来了)。

这一做法流毒甚广,直到二战时候,德国国防军在渡越伊普季河的渡口时,因为无法消灭苏军的抵抗,把苏联妇女、老人和儿童驱赶到行进队伍前边,并威胁说,不服从者就地枪杀。他们就这样在老弱妇孺后面展开队形,发起进攻,无辜的市民在双方的交火中被误伤和杀死。其它德军部队立即效仿,国防军第20摩托化步兵师靠推苏联平民在前挡子弹开路,得以包围列宁格勒。

被迫情况下对自己人的也很多,你是新兵就得排到前面去,谁敢后退后面还有督战队等着砍你脑袋。

当然,也会有对先锋的嘉奖措施。比如杀敌数量上,戚继光的十二人小队基本单位,每一小队杀死一个倭寇,赏银30两,这个奖励很是丰厚,相当于小兵年薪的3倍。走在前面虽然私德几率高,杀敌的几率也高,富贵险中求,这些苦出身为什么还会珍惜生命呢?

总之,两种情况都会让人走到第一排:强迫和引诱。当生命出现威胁的时候,单用引诱是不可能奏效的,两者结合的情况会有,但很多情况是悲惨的单纯强迫。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你怎么想的不重要,这就不是士兵自己能决定的事儿。军令如山,让你在哪一排就得在哪一排,不听军令者,自乱行伍者,立斩阵前!对于训练有素的士兵,重荣誉胜过生命,畏军法胜过死亡。

其次,谁在哪一排,是战术需要决定的。通常来讲,方阵不会把最精锐最具有战斗力的士兵摆在第一排。因为第一排会承受来自敌军的最大的杀伤,而精锐核心必须保留到关键时候,不能损失在第一阵交锋里。以罗马的三线阵型来讲,缺乏护甲和训练的贫民作为散兵分布在阵前投石骚扰,真正的第一横列是青年兵(其后依次是壮年兵和成年兵),青年兵有体力有勇气但缺乏经验,放在第一线磨炼,即便阵亡也不影响军团核心战斗力,活下来的可以慢慢成长为精英。壮年兵是核心中坚,会在青年兵支持不住或疲劳时顶上去替换青年兵,和青年兵轮番上阵车轮战法杀伤敌军。第三线则是经验最丰富但体力稍逊的成年兵,是预备队生力军,由统帅决定投入战斗的时机,要么是看准关键时机一击制胜,要么绝地反击力挽狂澜于既倒。

需要注意的是,三线阵所谓的横列,并不是一排步兵,每个横列都是由20人宽6人深的若干小方阵组成的。在这个六排的小方阵里,谁在第一排似乎并无记载,不过参考大阵的方阵,推测还是要把经验最少的菜鸟放前边。与此类似,马其顿方阵应该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在第一排的士兵,其特点就是勇敢并缺乏经验的新兵。

另外,在方阵四周还有轻步兵,视年代国家的不同包括无防护的轻装肉搏步兵、投石手、弓箭手、投枪手(通常他们的轻型投枪和罗马阵列步兵用的重投枪不同),其中肉搏型轻装步兵用来掩护方阵侧翼,甚至随骑兵迂回攻击敌军。投射型轻步兵往往在军阵之前,也就是全军最前方,通过远程攻击削弱扰乱敌人。不过这些散兵不是提问者所言的“方阵第一排”,随着两军主力靠近,他们可以自由后退以避开敌军杀伤。而方阵里的士兵,身后是几排十几排战友和军官,除非全阵后退轮休或战败方阵崩溃,否则无路可退的,前排的士兵只有战斗至胜利或死亡,死了有身后的战友顶上继续打。如果发生了整队溃退的情况,古代的军法首先会处决带队军官,对士兵中国有后队斩前队,罗马人战后会剥夺鹰徽荣誉并抽签抽取几分之一的士兵处决,尤其是军中同袍往往都是同乡,贪生怕死就一辈子抬不起头。总之,通过训练教育,让士兵重荣誉胜过生命,畏军法胜过死亡,即便在第一排,也要视死如归令行禁止。

补充一下:从评论里看,有些人认为应该把精英放在前边,提醒大家问题的前提是“方阵的第一排”,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术,不同的阵型,兵力配备都是不同的。比如坎尼会战,汉尼拔就是精锐放在两翼,菜鸟杂牌放在中间。以方阵论,精锐在前是不妥的,新兵必须在前。因为方阵密度很大(尤其希腊-马其顿方阵),两个方阵对撞,第一排士兵每个人的盾牌都要面对三四支或更多的矛尖,后背则顶着战友的盾牌,你想跑?往哪儿跑?就算跑了你还有未来吗?你身后都是街坊发小,兄弟骨肉,且不说军法无情,逃兵必死,你跑回去有脸面对父母亲朋么?感情纽带,就是城邦方阵部队的凝聚力之所在!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只有战斗到死亡获胜利为止,别无出路。毋庸置疑,第一排的伤亡总是最大的,但第一排倒下会不会出现某些人说的兵败如山倒呢?不会,因为第二排后边还有第三排以至第N排,还是无路可退的。更关键的是,即便是普通新兵,也自幼经过严格而完善的军事训练,敢于面对生死考验。而且在纪律、荣誉、传统和感情(爱国主义、袍泽亲友情谊等)的多重束缚下,也不会轻易溃逃。至于久经沙场的老兵精锐,更不会因为前边一些菜鸟的牺牲就惊慌失措。反过来说,如果老兵精锐在前,打赢了后边的菜鸟成了打酱油,刷不了多少经验。前边老兵要是打输了后边新兵就更加丧胆,那才是兵败如山倒呢。另外,如果发生被溃兵“冲乱了阵脚”那其实是“自乱阵脚”,方阵正面骑兵都冲不乱冲不破,溃兵能冲乱?战线是由N个方阵组成的,只要精英老兵自己不乱,溃兵会从方阵之间的间隙退下去,不会影响各方阵。实际上,罗马三线阵一二线各方阵是交错的,一线扛不住了就从二线方阵之间后退(同时二线从一线之间接敌掩护其撤退),然后重整小歇片刻,二线如果仍没有破敌,又没到投入三线预备队的时机,那么重整后的一线可以再次上前接替二线,如此循环往复。

3

我的观点是,也许很多人都愿意站在最外面(准确地说,应该是最前面)一排。而说没人愿意站在最前面一排,可能完全是一种误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作战方阵)

第一,站在最前面的人,都是军队里面最强悍的人。能够站在最前面一排,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我们很多人没有当过兵,没有上过战场,不能理解那些当兵上战场的人的心理。当一个人当兵上战场的时候,杀敌建功,就是他们唯一的思想。反而是那种在战场上贪生怕死,畏惧不前的人,会被大家嘲笑。

秦朝的军队为什么打仗能力那么强悍,就是因为秦朝有一个很好的军功奖励制度。因为打了胜仗,杀了敌人,就可以建功立业,所以秦朝士兵在战场上总是争先恐后往前冲锋,没有人怕死。

第二,站在最前面的人,未必是死亡率最高的,反而可能是死得最少的那一部分人。

一是古代的方阵,站在最前面的,可能都手持较大的护盾。而他们站在护盾前面,反而不容易被敌人的箭矢或者抛出来的石头击中。而无论箭矢还是石头,其运行轨道都是抛物线,因此,受伤的,很可能是后面的。

(传说中的九宫八卦阵)

二是古代的军队排成方阵打仗,打起来的时候,一般都是捉对厮杀。无论站在后面的,还是站在前面的,都会参与打仗。绝对不可能前面的杀完了,然后再杀后来的。因此,从危险程度来说,无论站在前面还是站在后面的,其危险程度都是一样的。

三是站在最前面的,反而是成活率最高的。其原因,除了上面说过的有更多的保护以外,还有就是因为其战斗力最强,其气势最凌人,因此在作战的时候敌人最害怕。战场的规律往往是,你越强,对手越害怕。而古代的那些聪明的大将,总是要想方设法激起士兵的顽强,激发他身上的能量。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就是激发将士在绝地中求生存的那种强大的爆发力。

第三,古代打仗方阵是一种集团冲锋的方式,每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战术纪律,所以无论站在外面还是里面,所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

古代的作战方阵,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特殊产物,也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战争状况。最盛行的,是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其实。宋朝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面有详细的记载。

(各司其职的战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方阵打仗的方式,是为了把单个的散兵游勇,变成一个集团性的战争单元。这就像把几支箭捆扎起来,变成一把箭簇一样。单支的箭,很容易折断;但是一整捆箭簇,就很不容易折断。

古代的作战方阵也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每一个士兵,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缺一不可。每一个士兵,在方阵中,还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能,执行不同的任务。而且只有各自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才会保证整个战争方阵起到好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没有站在哪里的人特别危险,也没有站在哪里的人特别不危险。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

4

前排的都是重甲精锐部队,军饷也是最高的。一般伍长在前面。按军法,伍长战死,整队处死。校尉战死,下属伍长全部处死。长官不退而下属私自撤退者全部处死。主将没有下令撤退而主官私自下令撤退的,副官可杀主官代其指挥。主将没有下令撤退,而主官下令撤退,而且所有长官知道没有主帅撤退命令还执行长官命令的撤退,校尉以上主官全部处。死战后不管是胜利还是战败,杀敌最多的队伍全部升官。而且以上被处决的人是没有抚恤金的。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下属拼死保护上官就是这个原因。主将造反,下属全部死战也是这个原因。一旦开战,横竖都是死,拼死还能博得一线生机,加官进爵。不拼命绝对死,没有生还的可能。

5

其实无论任何工作都是要有人做的,众所周知古时候,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那么有人要问了,古人每次打仗的时候,最外面的士兵是如何想的,难道就心甘情愿做最外面的一排吗?如果战斗开始,第一排的人肯定是最先受到冲击的。

首先最外排并不一定都是士兵,历史上很多指挥官都热衷于让一些老弱病残走在最前面,减少自己士兵的伤亡,而且这些老弱病残都是对方的人,这样一来自己士兵伤亡少了,对方还不敢用全力来进攻,这种做法虽然说缺德,但有时候也很有效,这就是被迫的做最外排,他们能怎么想呢?估计他们的心已经是不抱任何希望了。

正常情况下,最外排的士兵都是重甲精锐,他们的武器装备绝对是最好的,同时风险也是最高的,待遇也是最好的,只不过他们一旦上了战场是绝对不能后退的,否则会立即被同伴处死,只要主将没下令撤退,假如说有主官主动撤退,副官有权利直接杀了他,代替他指挥。

也就是说只要做了最外排,怕死是没用的,只能勇往直前,不管战后自己这方面是胜利了,还是输了,杀敌多的人都会得到奖励,可以这么说,只要你一直杀到最后并且活着,加官进爵是肯定的,古代军营里绝对是赏罚分明的,否则肯定会有人不服的。因此士兵站在最外面那一排,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奋勇杀敌,活到最后,不拼命绝对死,拼了命则有可能改变命运,直接翻身加官进爵。

有了解阵法的应该知道,只要阵法得当,指挥官会用兵法,第一排的伤亡并不高,因为方阵的缘故,打一会,最外排的士兵便会换成另外一批,当然了如果遇到傻瓜指挥官,那发生战争的时候,无论你在哪里,危险系数都非常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6

遇到垃圾指挥官是无解的事,不管你在第几排都会死。指挥家讲究的是排兵布阵,所谓排兵就是在最小限度上最大范围的跟敌军接触,达到最大范围战力瞬间爆发,所以不存在电视上的一窝蜂拼人肉的,如果己方的部队在接战时是这个样子,那说明已经被围,等着被围歼了,如果是敌方,那他们已经都死定了,随便一把火,一通落石,甚至一群牛,都可以扰乱对方阵营,加上自行踩踏送他们下地狱是分秒的时,所以我方冲最前面的一定是最牛的,建军功的。

另外,战场不是前边死完了后面的上,只要你接上战,就可以在自己位置,后面的继续往前去找自己的对手,而且一般应该都是有最小作战单位的,比如一个班。

7

??《谢邀》提出这样问题是很幼稚的!



??①你看孙策,四处奋战,身先士卒,因为他要【打一片江山】,利益驱使着。



??②【军令如山倒】既然身为军人,令下向前冲,奋勇杀敌方显英雄本色,不是你想咋着就咋着。



??③如果你当过兵,就不会这样提问,军人永远是勇敢之士,英雄楷模。每当有了任务,他们都磨拳擦掌.激情四射,涌跃争抢任务,【第一个冲上前的应该是我!】如果你不是弱者,你也会这样做!你若胆怯,【两军相逢勇者胜】,生的是勇者;你若后退,那是逃兵,会被枪毙的;无论你愿不愿意,不许你胡思乱想,该上时那怕是枪林弹雨,那怕是火海刀山,你就得无所畏惧地前冲,容不得你有半点忧豫,一点蹉跎。



??赞美英雄,血染战旗红;崇敬勇士,冲锋战袍破;怀念烈士们,鲜血秀山河;为国之御敌,岂容私心多;为民之安康,青春发光热;军令如山倒,将士勇挥戈。

8

很多人都以为古代打仗在第一排的人都必死无疑,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第一排的死亡率并没那么高。死人最多的是队形被冲散,双方混在一块的时候。

古代打仗的时候气势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保持气势,第一排会安排精锐敢死队去冲锋。很多时候甚至将领们还会冲到第一个。

其次,古代军法是很严格的,点到了谁谁就必须得去冲锋,否则就是死罪。没人敢违抗命令。如果你冲到半路往回跑,同样是死罪,说不定还有连坐,家人也得受罚。相反往前冲还有活路。

最后就是重赏了。

古代战争中功劳最大,奖赏最丰厚的就是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的。所有的功劳都没有这个大。

如果你能第一个冲上去并且活下来,等待你的就是一辈子的荣华富贵,最少也是个侯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诱惑之下足够让很多人拼命了。你也不用担心别人会抢你功劳,这个功劳是没人敢抢的。

最后说一下近代的土匪,据说解放前的土匪们攻击县城抢东西的时候,就是拿一大笔钱出来,谁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是你拿了钱就得冲到最前面,不然的话,哼哼。

9

古代打仗正面作战还是偷袭作战,第一排都是死亡几率很低的,除非攻城。一般方阵都是野战,打野战通常讲究侧面攻击或者掏菊花。所以一般有经验的老兵反而不会选择在后面。而正面作战一般无法决定野战胜负,通常都是侧翼被切断从而被围剿。通常游牧民族打中原兵团都是不断攻击侧翼后阵,从来方阵自乱。

10

方阵第一排和最后一排都是装备最好的,都是精英。

我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后队变前队,而且第一排一般都是军士长一类官大的。

如果是冲锋的,前几排都是奴隶,打赢了就能获得自由,死了就一辈子解脱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