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亥对赵高,有着高度的信任,根本没想到要除去他。赵高凭借这一份信任,慢慢铲除异己,掌握朝政大权。

胡亥的这份信任甚至到了,大臣弹劾赵高的时候,他写信劝大臣,不要这么对赵高有意见,大家好好西西。

信件内容记载于《史记.李斯列传》,“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这里的“少失先人”可以理解为始皇帝的离世,也可能包括母亲的早逝。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始皇帝特别宠这个小儿子可能是因为娇妻早亡,也可以理解何以二世时期没有太后势力的情况。

胡亥与赵高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君臣、师生、亲友的性质,甚至就是父子的情节。这种绝对的信任,常人是不会出大事,但胡亥是帝王,就容易出事。

比如,他诛杀兄弟姐妹,断绝亲情的行动,就是听赵高的。他本有意释放蒙毅,并重新启用,赵高反对,他就放弃了。他身居宫中,却不见群臣,让赵高代替自己与群臣联络,视赵高为自己的唯一代理人。

“指鹿为马”是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但是从胡亥和赵高的特殊关系来看待,又有了一丝耐人寻味的味道。在绝对的信任中,胡亥已经变成了一个盲目的傻子,不仅没有执政的能力,也失去了常识。

秦末农民起义,天下动乱。巨鹿一役,秦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逼近关中。赵高发动政变,命令弟弟郎中令赵成(宫廷警卫大臣)、女婿咸阳令(咸阳地方长官)领军入宫,逼迫二世自杀。他知道是老师赵高要自己死,但是只求见赵高一面,没有得到满足,只求活命也不得,唯有选择自刎而死。让人不禁感叹,他的一生如此信任赵高,即使死到临头,也没有改变对赵高的依赖。

胡亥登上帝位,不是没有机会铲除赵高,而是压根没想铲除赵高。

最佳贡献者
2



李斯忠于利益,但是更忠于秦朝,更忠于秦始皇,或者说李斯更忠于他与始皇联手组建的秩序。当胡亥对他动手时,他并没有想过反抗。

胡亥当皇帝以后,秦朝逐渐形成三股主要的势力集团:皇帝胡亥、丞相李斯以及宦官赵高。这三股势力集团当属胡亥为最,李斯居于胡亥之后,赵高附于尾,同时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广义上赵高属于胡亥集团,但是赵高有自己的体系。当胡亥集团与赵高集团联手后,李斯便已经处于下风。

李斯看到胡亥宠信赵高,让秦朝逐渐走向衰微的时候很痛心,经常上书给胡亥,这让胡亥很不开心,胡亥与李斯本来便没有如赵高那般亲近,这时更讨厌李斯了。赵高更是忽悠得胡亥几乎不再上朝,结果是“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赵高集团也因此发展壮大。赵高很阴,这边忽悠胡亥好好享乐,国事我帮你处理,那边又忽悠李斯,你看皇帝每天耽于享乐,又不上朝,这不行啊,您赶紧劝劝!李斯点头同意,结果赵高在胡亥将要享乐的时候,“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安排李斯去劝谏胡亥,结果胡亥气哼哼地痛骂李斯,等李斯落荒而走后,赵高对胡亥说,李斯帮你当了皇帝,结果你没给好处,他很不爽呢,想要裂土封王呢!这下胡亥彻底倒向赵高了。

胡亥集团与赵高集团联手对付李斯,李斯当然不是对手。同时,当胡亥对李斯动手时,李斯并没想过反抗,他不想破坏自己辛苦组建的秩序,这是李斯被赵高轻轻松松扳倒的重要原因。当时李斯仍然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服胡亥,正如曾经对秦始皇讲道理劝他取消逐客令,可是胡亥终究不是秦始皇,赵高说了句“囚安得上书”,更是让他连讲道理的机会也没有。



赵高是区区宦官,皇帝胡亥又为何动不了赵高呢?

赵高放到现在的话,绝对是面试官们想要的那位能将两块钱的水性笔卖到两百块的销售,妥妥的职场达人!李斯是靠真本事讲道理取得成功,赵高则是靠拿捏人性的忽悠取得成功。秦始皇病亡时,李斯开始并不同意篡改诏书,赵高只说句“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便拿住了李斯的软肋。胡亥想偷懒的时候,赵高顺势忽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然后胡亥高高兴兴跑回后宫享受生活,赵高开开心心擅权。

李斯死后,赵高在职场基本已经没有竞争对手,成功坐上李斯丞相的位置,成为秦朝的执行总裁。赵高是胡亥法律专业的老师,很信任赵高,李斯在胡亥面前说他的坏话,胡亥转头便会告诉他,这份信任和维护源于胡亥对他的师生情谊。赵高很了解胡亥,更知道胡亥不是当皇帝的料,胡亥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赵高正是凭着对胡亥的了解以及胡亥对他的信任,逐渐架空胡亥,执掌国柄,期间赵高为了看看自己对秦朝的掌控程度,自导自演了“指鹿为马”这部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戏剧。

胡亥既然想当甩手掌柜,赵高又私欲高于忠诚,或者说赵高根本没有忠诚可言,那么胡亥被赵高架空便是迟早的事。胡亥这位甩手掌柜有多甩呢?赵高向他奏事,他说你全权处理便好。等到遍地燃起反秦的狼烟,赵高害怕胡亥治罪,于是对胡亥说世界太平,胡亥点点头回了声“噢”,又继续抱着美人享乐去了。赵高建议胡亥或诛或罢秦始皇的旧臣,然后安排胡亥自己亲近的官员,胡亥与谁亲近呢?赵高终于得以借此将自己的势力由皇宫向朝廷和军队渗透。在发动“望夷宫之变”的时候,赵高的女婿阎乐是咸阳令,赵高的弟弟赵成是掌控宫廷护卫的郎中令,等到胡亥发现赵高的阴谋的时候,回过头去,周围已经没有可用的人了,已经成了赵高砧板上的鱼肉。

胡亥有能力动赵高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动他,等到胡亥在最后时刻想动赵高的时候,已经被赵高用刀狠狠地抵在脖子上了。

3

这个问题似乎过于强调赵高的势力了,得出赵高强势的基础应当是来自:赵高杀李斯,赵高指鹿为马,赵高杀胡亥这三个事实。

但从《史记》和北大汉简《赵正书》来看,能够让胡亥即位的关键人是李斯,而非赵高。没有李斯和冯去疾二人的支持,胡亥不管是否是遗诏即位,都没有能力处死扶苏派的最大势力蒙毅、蒙恬,还有其他秦始皇儿子及其他大臣。

《蒙恬列传》中使者转达胡亥对蒙毅所说的话:

“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

当时的丞相,不就是李斯吗?这就清楚说明蒙毅是在李斯的大力支持下胡亥才能处死的。

同样,胡亥对蒙恬所说的话里,也可以看出蒙恬被杀是被蒙毅所波及:

“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胡亥对蒙毅称罪,对蒙恬称过,这就说明二人性质的不同。

蒙毅作为扶苏的最大支持大臣,胡亥即位后必须要清除他,免得他日被动;李斯和蒙毅是政敌,击败蒙毅也是李斯的需要。因此在杀蒙毅上,胡亥和李斯利益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胡亥刚即位时,胡亥和李斯的关系很好,胡亥也很信任李斯。


胡亥和李斯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坏呢?《史记》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记录:

一、《秦始皇本纪》记载是胡亥以李斯等平定山东叛乱不力而下狱李斯。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吾闻之韩子曰:‘尧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饭土塯,啜土形,虽监门之养,不觳於此。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於此矣。’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这里给出胡亥下狱李斯等的原因是: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这是胡亥对丞相李斯等人的问责。

二、《李斯传》记载的是赵高因为李斯想要杀赵高而状告李斯儿子李由和陈胜勾结,最后被胡亥下狱。

“高闻李斯以为言,乃见丞相曰:“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宫,吾有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间。”赵高谓曰:“君诚能谏,请为君候上间语君。”於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间,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间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赵高因曰:“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且丞相居外,权重於陛下。”二世以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审,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李斯闻之。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今有大臣於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於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杀宰予於庭,即弑简公於朝,遂有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为韩安相也。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脩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李斯曰:“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於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於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於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於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於朝也。”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馀,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陕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脩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彊。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脩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後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这里给出原因是赵高为了和李斯夺权而谋害李斯。

综合上面的两段史料,李斯之死竟然有两个原因——胡亥以山东叛乱问责李斯而处死李斯;赵高为了夺权而谋害李斯。但不管是因为谁杀死李斯,李斯被杀就意味着胡亥和赵高前面掌控秦朝,不再有秦始皇时代的大臣阻碍他们了。

从此之后,胡亥皇帝位置不再有威胁,再也没有大臣能够阻碍他。治理靠赵高,平叛靠章邯,这就是胡亥的基本策略。而章邯和赵高的将相不和,是导致秦朝被灭的关键,尤其是章邯将秦朝精锐20万投降项羽,更是直接让秦国处于实质上的灭亡,无力抵抗。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国能够依靠函谷关和武关和黄河等地理因素来阻拦六国之军,而秦朝时刘邦却能够3万军轻松进入关中的根本性原因——能打仗的都被章邯带着投降项羽了。


以上是胡亥和李斯的关系。下面是胡亥和赵高的关系。

在《李斯传》中通过赵高的口,我们可以得知胡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有夸大,但应该不脱离基本事实:

“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

这里可以看出,赵高教习胡亥有几年时间了,彼此可以说了解较深。在秦始皇病死时,赵高的职位是中车府令,专门负责秦始皇马车的驾驶事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秦始皇的专属司机。

胡亥即位后,提拔赵高从中车府令为郎中令。章邯在没有领军之前的职位是少府,职责是专门为皇帝提供供养事务。郎中令赵高的职责是负责宫殿门,章邯少府是负责皇宫供给,这两人的地位都差不多。因此可以推断,章邯和赵高私交应该也不错。

章邯击败周文、陈胜、项梁等叛军的功绩,给了胡亥想要废除李斯等老臣的底气。以文治以赵高、军功用章邯,这就是胡亥敢于问责李斯并免除其丞相的底气。特别是章邯击败项梁后,楚国一蹶不振,眼看着叛军就要被平定了,李斯等老臣不需要了。

在《李斯传》中记录了胡亥对李斯和赵高的两种不同态度:

对于年迈的李斯,胡亥应该他对自己帮助不大:

“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

对于正处壮年的赵高,胡亥认为这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帮手:

“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

从整个格局来看,赵高替代李斯为丞相,应该是胡亥在赵高治理和章邯军功日益显著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李由通盗事情即便为真,也不是关键原因。


胡亥和赵高关系变坏的原因。《秦始皇本纪》中赵高在发动望夷宫之变前说:

“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於吾宗。”

这句话里别有洞天:不听谏的谏具体是什么呢?今事急的事又是指什么呢?只有弄懂了赵高所说的谏和事,才能真正理解赵高杀胡亥的原因。

赵高在杀胡亥前后的行为有两个:

一、是赵高和刘邦相互联络。是赵高主动找刘邦,还是刘邦主动找赵高,《史记》同样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说法:

《秦始皇本纪》:

刘邦主动找赵高联盟: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

《高祖本纪》:

赵高主动找刘邦联盟: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

但不同这么说,赵高在杀胡亥之后或之前和刘邦联络过,子婴可以作证:

“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

二、秦降格为秦王,不称皇帝。赵高在立子婴时说:

“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

这是赵高以退为进保存秦国的策略:让出皇帝称号,让山东六国自己去争夺,秦国可以坐山观虎斗,重回战国时期。

从上面两个赵高的行为来看,招抚山东诸侯(刘邦)和放弃皇帝称号降低诸侯对秦国的注意力,应该就是赵高所谓的谏和事。胡亥应该是拒绝赵高招抚山东诸侯的建议。

从李斯是被胡亥问责而处死的事实来看,章邯面对数次战败又得不到赵高的援兵,自然害怕如同胡亥问责李斯一样被处死,赵高面对章邯帅重军投降项羽的局面,提出招抚山东诸侯、降皇帝为王的建议又被胡亥拒绝,自然也害怕自己如同李斯被问责。

赵高不同李斯的是,他决定要换人——换一个比较容易听从意见的嬴氏做秦王。

赵高杀胡亥,在私是自保,在公是保存秦国的最后疯狂。


总结,从上面胡亥和李斯的关系、胡亥和赵高的关系都可以看出:胡亥对李斯、赵高都很信任。但胡亥对李斯的问责,导致了李斯被处死。当问责将要降临时,最受胡亥信任的两个人:章邯是以20万大军投降项羽而背叛,赵高决定杀胡亥换秦王以救秦。

赵高之所以能够杀胡亥,就在于赵高在胡亥还信任他时,提前动手发动政变,杀死胡亥。但赵高杀胡亥,并不能证实赵高势力的强大。

4

李斯的死因为赵高,而胡亥逐渐失去实权。

李斯之死主要在于赵高,是赵高想要李斯死,又设计李斯。赵高是个野心家和一个十足的小人,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


秦始皇在位时,赵高就和胡亥有接触,胡亥喜欢他巧舌如簧,而扶苏就不怎么待见他了,有一次赵高犯法,蒙毅要给他治罪,秦始皇比较宠信他就没治罪于他。要知道蒙恬蒙毅兄弟是支持扶苏的,后来一并被牵连。

秦始皇死后,开始是秘不发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遗嘱是立扶苏,赵高想立便于控制的胡亥,他找到李斯,说如果扶苏继位,你的丞相估计是保不住了,扶苏党蒙恬会代替你的位置。李斯出于私心同意了赵高的意见,矫召立胡亥。


胡亥贪图享乐,不务正业,而胡亥就这么惯着他,不少大臣看不下去了表忠言,赵高进谗言说该杀了这些反对者,胡亥大喜,之后他又把生杀大权给了赵高,胡亥又开心的玩耍起来。自此赵高开始了血腥之旅,杀大臣包括蒙氏兄弟 ,杀胡亥兄弟宗亲。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他决定除了李斯,李斯如果死了,再也没有能制他的了。

李斯想劝胡亥不要不务正业,赵高数次专门让李斯在胡亥饮酒作乐时去劝谏,胡亥非常生气,赵高进谗言说,李斯觉得政变后没有回报,不满意才去冒犯胡亥,没准李斯父子要谋反。胡亥听了更生气。有一次李斯建议胡亥停止阿房宫,胡亥大怒趁此机会把李斯下狱。最后被处死。

胡亥对赵高是越来越信任,大权逐渐被赵高掌握,因此赵高对胡亥指着鹿,说是马,大臣明知是鹿却连话都不敢说。最后胡亥也被赵高逼死。

(图片来自影视剧《楚汉传奇》,仅为描述和评论)

5

首先要明白一个史实,要夷李斯三族不是胡亥,而是赵高。

赵高在秦始皇死后,在下一盘大棋,就是象秦始皇一样统治天下。

要达到这个目的,除掉李斯是必过的一关。

李斯在秦国担任要职好多年,在秦国中央政府人脉甚广,李斯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者,是秦国政治的坚决执行者。

李斯本人也是一个热衷于权力争斗的人,他也有执掌更大权力的野心和欲望。不打倒李斯,就不能顺利统治秦国。

二赵高从小就在胡亥身边,伴他长大。并且教他读书学习,练习技艺。

胡亥对赵高的亲近程度,远胜过秦始皇和其它人。

表面上秦国的皇帝是胡亥,实际操盘手是赵高。

因为对赵高的依赖,相应的就是要全力加强对赵高的支持,让他拥有更大的权力,让他替自己做更多的事。

胡亥没有动杀赵高的心思,如果有应该是不难的。

秦国是法制国家,当年商鞅变法后,在秦国权威很高,却也能被依法处死,可见秦国法律的森严。

6

胡亥就是一个傀儡,赵高威胁的李斯才篡改的遗诏,胡亥上位之后,赵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成为了胡亥身边的第一宠臣,在朝中独揽大权,权倾一世,也就这时候赵高为了防止篡位事情泄露。把李斯的党羽都打压下去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李斯,将李斯的三族全部诛灭,也就是说灭李斯三族的并不是胡亥,而是赵高。我想李斯在临死时肯定特别后悔当初应该坚定不移的支持扶苏,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7

很好理解,真正夷李斯三族的不是胡亥,是赵高本人。

沙丘宫变的核心是赵高、李斯、胡亥三人,主谋是赵高,但李斯才是阴谋真正能成立的关键。赵高那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只相当于中办的一个部门主任。李斯却是总理级别,没有他的点头,赵高绝对掀不起任何风浪。

赵高能斗过李斯,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他手里掌握着胡亥这个最大的政治资源,从胡亥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本人就是一个傀儡,没有赵高的操纵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但是他身处皇帝这个位置上,天然就拥有了最大的权势,借着操纵他,赵高可以顺理成章地铲除异己。

第二,赵高洞悉了李斯性格上的一切弱点。表面权势熏天的李斯,本质上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缺乏应变的能力,也缺乏对人心险恶的防备。胡亥即位后,赵高占据的第一个官职就郎中令,这是一个排序很低,实际权力却很大的位置,赵高的目的自然是进一步掌握中枢,同时借郎中令这个职位麻痹李斯。这一手也果然奏效了。很可能在李斯看来,赵高能位列九卿,已经算是到头了。

可他不会想到,赵高接下来一步步地收拾了所有人:先是皇族,然后是满朝大臣。对李斯而言,短期看这样当然有利:自己和赵高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敌人当然越少越好,但他始终没有想到,在赵高心里,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只是因为不好下手,才留到了最后对付。当李斯最后的臂膀,两位三公冯劫冯去疾都被逼死,李斯的权势党羽已经凋零大半,双方实力的对比已经是赵高占据上风,对付他的时机自然成熟了。

8

胡亥本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按照嫡长继承的规矩,继秦始皇帝位的,应该是长子扶苏,而不是这个小儿子胡亥。但是,由于赵高和李斯“沙丘矫诏”,联合扶助胡亥,结果使这个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公子哥儿继承了皇位,秦朝历史甚至中国历史,从此改写。

胡亥之所以轻易灭了李斯三族,全在于赵高的一手策划。前面说了,“沙丘矫诏”,是赵高、李斯合力的结果,秦始皇东巡,回来的路上就病了,而且越来越严重,便着手安排后事,让李斯下诏给正在北方前线抵挡匈奴的扶苏,让他回京处理后事,继承大统。

但秦始皇一死,赵高因为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当皇帝,他的地位和权力才会巩固,所以反复劝说李斯,要他同自己一起扶胡亥继位。李斯也从自己的前途、富贵和命运出发,听从了赵高的计划,改了秦始皇的诏书,赐死扶苏和带兵的大将蒙恬,将胡亥推上了皇位。

胡亥由一个当皇帝资格都没有的公子,一夜之间命运改变,成了九五至尊的皇帝,自然感激赵高的精心策划和倾力帮助,自此,对赵高感激万分而又言听计从。当时,李斯是丞相,赵高只是中车府令,地位较李斯低。赵高为了争取更大的权力,便想先下手为强,打算消灭李斯,取而代之。随后,通过一系列的连环计,借胡亥之手,将李斯问斩,并夷其三族,自己鸠夺鹊巢,当上了秦朝的丞相。

而赵高当上丞相后,阳奉阴违,培植党羽。胡亥躲在宫禁之中,享乐无度,不理朝政。外面,赵高权力日大,一手遮天,在四路诸侯纷纷起义、秦朝军队纷纷倒退甚至倒戈之时,赵高甚至准备牺牲胡亥来保自己的荣华富贵,当他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时,胡亥左右已经没有能够压制赵高的力量了。

所以,到此时,能轻易夷李斯三族的胡亥,却动不了区区一个赵高,不仅如此,胡亥到最后还被赵高逼得自杀,也是咎由自取。

9

我认为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问题。胡亥被赵高糊弄得晕头转向压根儿就没想动他,真想的话赵高心眼再多、权势再大也白搭。没保镖或士兵护着的赵高和李斯一样,都是待宰的羔羊,俩侍卫就能拿下——后来子婴收拾他不就只靠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宦官嘛。

灭李斯是胡亥和赵高的共识,是真想收拾。其中赵高作为重要推手前前后后也费了不少心思和周折,包括抓捕前挑拨离间——趁胡亥花天酒地时让李斯去添堵,说他位高权重还有称王的野心,诬陷他儿子李由通敌,入狱后轮番审讯外加严刑拷打等等。当然二世胡亥也脱不了干系,毕竟抓人、审讯、定罪这些事都是他说了算。

赵高掌管宫廷宿卫耳目众多,对付起来难度要大。但真想收拾也不是没办法,毕竟有相当一部人对他只是表面屈从——后来赵高杀胡亥没用宫廷卫士而用女婿兼咸阳令阎乐的兵,还把阎乐的母亲抓起来当人质,都说明他的权势尚未达到只手遮天的程度。关键是胡亥脑子里根本没那根弦儿,他不但完全信任而且还指望着赵高呢。

10

这个是典型的中层领导,利用职权,欺瞒上层领导然后夺权的事情。步骤如下你可以学学。

大家都知道的是,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而且他对这个赵高事言听计从。

第一步拍马屁

一开始胡亥当了皇帝害怕他的哥哥弟弟们反对,也害怕哪些大臣不听话,问赵高,老师你说这咋办。赵高回答,“这些公子和先帝留下来的大臣,都是重要的人物,我赵高是谁啊,一个贱人,还是有赖您的光芒,才干点事儿,现在您问我,我觉得把他们都杀了吧。”

马屁拍上去了,说自己是贱人,说胡亥阳光普照,然后提个建议,胡亥一听,好,杀了很多大臣和公子。

第二步带着他玩儿

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这是胡亥说的话,跟赵高脱不了关系。你看这玩儿的就高级,修建阿房宫,理由还非常的伟光正,这是先帝的遗留的事物,不修就是打先帝的脸!修了就是对先帝的肯定,就是彰显先帝的伟大,就是继承先帝的遗愿。

第三步分割领导和下层的联系

你看赵高干了上面那些事儿,肯定有人反对,如果有人天天儿找会还打报告,对自己不利,那么好,隔断他们的联系。

赵高找到胡亥说,英明的领导,您刚刚当上皇帝不久,不适合跟大臣们在一起,讨论事情,因为一旦您错了,就会有人看不起你,以我的意见,赵高我来干事儿,错了让我背锅,您什么时候都是英明的领导,没有错!

于是胡亥听了,不怎么和下层见面了。

第四步,检验自己取得的权力大小

赵高在朝堂上,弄了一头鹿,问大臣们,这是鹿还是马。大臣们都不敢先说,赵高就先说了,我看这是马,大家觉得呢。

胡亥看了觉得奇怪,这明明是一头鹿,就对赵高说“丞相你是瞎胡闹”

有了赵先生引路很多人就明白了纷纷说这是一匹宝马!有搞不清状况的活着就像跟赵高顶着干的还是说这是鹿。

胡亥就更晕了,草难道自己被下了降头,连啥是马,啥是鹿都不知道了。

找来卜卦的一问,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

接着胡亥就打着斋戒的幌子,打个哈哈,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

这时候的胡亥不知道是真傻,还是发现了赵高权力太大,要想办法对付赵高。反正他从咸阳走了。

另外指鹿为马的时候,赵高是准备好的,胡亥如果不打哈哈,坚决认为是马的话,会跟赵高当场决裂,对胡亥来说,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候就会危及生命。

第五步密谋杀人夺权

等到胡亥再出来,就是刘邦项羽已经无敌于天下了,章邯给秦二世要兵,这件事儿是因为事情太大,赵高瞒不住呢?还是秦二世,发觉了问题,自己开始注意一些事情了呢?我们不知道,但是胡亥做了一个动作,他又找来了,算卦的,算了一挂说,自己要出望夷宫,而且下了一道命令,让使者去骂赵高。

再看赵高,听说了胡亥知道了天下大乱的事情,他不上朝了。而且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现在胡亥跑到了望夷宫,下了一道骂他的命令。赵高害怕了密谋造反,要杀胡亥。

找来自己的女婿,阎乐弟弟赵成说,胡亥混蛋,想要把事情嫁祸到我们头上,要杀我们。干脆我们先杀了他。

当天,他们就假装有盗贼派兵袭击了望夷宫,

这里要注意一个事情,来到胡亥身边的没几个人,胡亥大怒,让自己的人去战斗,可是身边的人都不敢。

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

这时候赵高带来的人是抓到贼的名义,如果胡亥身边的人,能抓住阎乐,或者胡亥能出来见到哪些被瞒着的兵,这事儿就能解决,但是没人,胡亥的权威已经被赵高偷走光了。

于是胡亥问身边的一个宦官,“赵高已经牛13成这样了,你们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宦官说,“就是因为没说,才活到现在啊”。这一天胡亥卒!

你说胡亥没有防备吗,也不见得,胡亥待着的望夷宫设卒甚谨,没千把人,也有几百吧。而阎乐带来的也就千馀人

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

总结经验,这件事儿能干成,很大原因是胡亥低估了赵高。那你说胡亥不走自己抓住赵高不行吗?好像不行,指鹿为马的事情说明了赵高权力很大了,直接抓他,就是逼他造反。

所以如果前四步你都做好了,那么第五步,就是看谁下手快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