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武周宰相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生于630年,今山西太原人。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此后,狄仁杰不断升官,之后成为武则天的宰相。

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解决了很多冤案。越王之乱后,武则天为惩治乱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他密奏武则天,认为一旦按此定罪,将牵连甚广,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是被迫作乱,并非本心所为,可以赦免武则天便下诏赦免他们的死罪,改为发配丰州。囚犯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囚犯们遂相互搀扶着前往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后又斋戒三日,方才离开宁州。他们到达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

欧阳修这样评价狄仁杰: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故唐吕温颂之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授五龙,夹之以飞。”世以为名言。

武则天晚年想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即唐中宗)不可。”武则天大怒。

狄仁杰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对此很不高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道:“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后来,武则天逐渐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她将李显藏在帐后,然后召见狄仁杰,故意说起庐陵王之事。狄仁杰恳请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则天便将李显唤出,对狄仁杰道:“朕现在将皇太子还给你。”狄仁杰叩头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却无人知晓,人言纷纷,如何才能让人相信呢?”武则天便先将李显安顿在龙门,然后按礼节迎回宫中。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狄仁杰,也许就没有大唐后来的盛世。

武则天对狄仁杰言听计从,乃至狄仁杰病死时,武则天废朝三天,但是其本人男宠无数,很多人就说狄仁杰应该是武则天的男宠,两人关系暧昧。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很多学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史料记载,狄仁杰最看不上武则天的男宠。有一次,武则天把南海郡进献的集翠裘赏赐给男宠张昌宗,让他当面穿上,一起玩双陆游戏。狄仁杰正好进来奏事,武则天便让他和张昌宗一起玩双陆。狄仁杰道:“三局两胜,臣用身上的紫袍赌张昌宗穿的这件皮袍子。”武则天笑道:“他这件皮袍价钱超过千金,您这紫袍无法对等。”狄仁杰正色道:“我这件紫袍,是大臣朝见天子时所穿的服饰,高贵无价;而张昌宗的这件皮袍,只不过是因宠幸而得的赏赐。两件相对,我还不服气呢!”武则天只好应允。张昌宗感到羞赧沮丧,气势不振,沉默无语,连连败北,最后将集翠裘输给了狄仁杰。狄仁杰出宫后,将集翠裘送给一个家奴穿上,策马而去。

此外,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这一年,武则天67岁,狄仁杰60岁。67岁前,武则天还是皇后,皇家规矩森严,那个时候的武则天可能不敢找情人。登基后,武则天找男宠,可能也要找年轻人,不会找狄仁杰。另外,根据史料记载,晚年狄仁杰身体非常不好,上朝的时候,还需要坐着轮椅,这样的身体,武则天怎么会找一个病怏怏的人做自己的男宠呢?

最佳贡献者
2

为什么武则天那么相信狄仁杰,而对亲生儿子那么不相信,这个问题(秉烛读春秋)是这样理解的。狄仁杰比武则天的四个儿子能力都强,武则天朝中的大事还得靠狄仁杰这样的能臣去办,而武则天的儿子们能力平庸且软弱,强势的母亲怎会看上如此窝囊的儿子。就好比慈禧不相信亲儿子同治帝一个道理。还有就是武则天欲废李唐天下,建立武周新政权,自然对李氏没好感(也包括四个儿子)。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他和武则天(并州文水人)是老乡。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长寿元年,由于政绩突出,遭到酷吏来俊臣嫉妒而诬告,说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刑部将他们逮捕下狱。多亏了武则天明察秋毫,相信狄仁杰不会谋反,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这期间狄仁杰为朝廷举贤纳谏,成为了高宗、武后的股肱之臣。由于狄仁杰在断案和律法上有很大成绩,他对于朝廷的法度和量裁度都比较重视。比如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树,论罪应当免职,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却要处死他们。狄仁杰却上奏辩护,认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们砍伐昭陵柏树,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狄仁杰直言道:“汉朝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当廷诤谏道:‘假如盗取长陵一抔土,又将如何治罪?’汉文帝因此只杀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悬挂在宫外阙门上,罪不至死而要处死他们,如何取信于天下?现在只因误砍一棵柏树,便杀掉二位大臣,后世又将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气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杰有复国之功,武则天称帝后,欲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即唐中宗)不可。”武则天大怒。

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便让狄仁杰解梦。关于这个梦,史籍记载有两种说法:

武则天梦到自己下双陆(古代一种棋盘游戏),却始终不能赢。狄仁杰道:“双陆不胜,是因为没有子了,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天下就危险了。

武则天梦到一只大鹦鹉,两翼全部折断。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二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李显、相王(武则天第四子李旦,即唐睿宗)二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

狄仁杰解完梦境,又道: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对此很不高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道:“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在狄仁杰的极力斡旋下,终于复立原来的庐陵王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狄仁杰所作所为令武则天非常敬重,常尊称他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她不让狄仁杰行跪拜之礼,道:“每当看到您跪拜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经常叹道:“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看到此,也许有人会说,武则天对狄仁杰那么信任,他俩之间是不是有男女私情呢?

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这一年,武则天67岁,狄仁杰60岁。67岁前,武则天还是皇后,皇家规矩森严,那个时候的武则天可能不敢找情人。登基后,武则天找男宠,可能也要找年轻人,比如二张,不会找狄仁杰。另外,根据史料记载,晚年狄仁杰身体非常不好,上朝的时候,还需要坐着轮椅,这样的身体,武则天怎么会找一个病怏怏的人做自己的男宠呢?

我在此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的狄仁杰的事迹,其实只是觉的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没有啥大的事迹可写。唯一可圈可点的李旦被其母两立两废,可见其多么软弱。其母篡夺李唐天下时,他的儿子居然都置身事外,多么悲哀。如果不是狄仁杰举荐的丞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恐怕李显、李旦能不能当上皇帝还是个问题呢。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分别是:

①孝敬皇帝(曾有庙号:唐义宗)李弘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永徽六年时,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改立为皇太子。上元二年暴卒。

②章怀太子(雍王)李贤 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李贤在胞兄李弘死后继立为皇太子,后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主政后,为防备废太子在外有所图谋,派遣酷吏丘神绩赴巴州监控。丘神绩到巴州后将李贤拘禁,逼其自尽。武则天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

③唐中宗李显 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

④唐睿宗李旦 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岁。

从以上可以看出,四个儿子中两个人早死,剩下的两个两废两立。实在没有闪光点。我就纳闷了,武则天的女儿都比她的儿子能力大、野心大。尤其太平公主活脱脱就是其母武则天的性格和野心。

(文/秉烛读春秋,??点赞点关注。)

3

武则天独爱狄仁杰,是因为狄仁杰是眼光宏阔、德才兼备的一位难得的政治家。

狄仁杰刚出道时,担任汴州参军,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是河南道黜陟使,也就是考核升降官吏的钦差。狄仁杰被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于是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法官),后升为大理寺的大理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院长。

唐高宗多病,国政主要由皇后武则天处理。有一次,近卫军大将军权善才与中郎将范怀义,误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树,唐高宗和武则天气坏了,下令处斩,大理丞狄仁杰却依据法律条文,当面顶撞,力争二人不应该处死,最后高宗终于收回成命。过了几天,狄仁杰就被提升为侍御史。这说明,狄仁杰在高宗和武则天眼中,是值得信任的。

因为愤恨大将张光辅贪婪和残暴,狄仁杰曾经指着张光辅的鼻子骂道,恨不得有尚方剑在手砍了他,自己虽死如归。后来遭遇张光辅陷害,狄仁杰被调到复州做刺史,后又谪降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自立皇帝的第二年,狄仁杰被召回朝中当宰相。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当地方官时,有人诬告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回答,陛下以为臣有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他不愿意知道诬告他的人是谁。武则天不禁称叹狄仁杰为“长者”,即特别忠厚的人。

武则天侄儿武承嗣显赫一时,他认为狄仁杰是他被立为继承人的障碍之一,于是勾结来俊臣诬告狄仁杰,使其下狱。狄仁杰想办法通过家人向武则天诉说冤情,虽然武承嗣屡次请求杀了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她释放了狄仁杰,把他降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到彭泽任县令,正值旱灾,农民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一切租税。武则天认为他关心百姓疾苦,特予嘉奖,并下令免除彭泽农民租税。

在彭泽县令任上,狄仁杰将前任拘捕的全县包括死囚在内的囚徒300人,逐一审问,辨悉冤情,全部放回家中过年,约期返狱。到期仅有两个死囚迟到,一个因为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个是为母死治表,稍稽时日。狄仁杰以朝廷恩德及人,奏请朝廷免死开释,都获得准许。这些囚犯预先约定返狱之日,每人怀土一兜,堆放在监狱边上,结果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称之为“纵囚墩”,并于墩旁,建狄公生祠,用以纪念狄仁杰的盛德。

契丹首领李尽忠被汉官逼反,率领人马进入长城,打到河北境内,武则天因此调回狄仁杰,委任他为魏州刺史。这时,前任刺史已经征调了大批农民到魏州城来修筑防御工事,狄仁杰上任后,认为敌人还在远方,也未必敢深入此地来,这样过早疲累农民,没有必要。于是让他们都回乡生产,百姓都很高兴。不久,李尽忠被击败。为了表彰狄仁杰的工作,武则天即升狄仁杰为幽州都督,亲赐紫袍、龟带,还亲手在紫袍上题了十二个字:“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武则天想造大佛像,打算命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献一文钱相助。狄仁杰知道后,上疏力谏,他认为此举耗资很大,必然增加百姓劳役和财物的负担。武则天又一次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并且虚心地对狄仁杰表示了极大的敬意,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

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曾举棋不定,皇位是传给武姓呢,还是传给李姓呢?她的侄儿武三思力劝她传给武姓,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其他人都不敢反对,狄仁杰则主张传给李姓,他说为了抗击匈奴,武三思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招募勇士不到一千人,而庐陵王李显招募勇士,不到十日就招募五万人,因此从民意来看,还是得传位给李显。

过了一阵子,武则天召见狄仁杰,狄仁杰又劝说道,各朝太庙,都是由本姓子孙奉祀祖宗,从来没有侄儿奉祀姑母牌位于太庙的事。所以,皇位不可传侄,必须传子。武则天觉得狄仁杰说的有道理,于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早年被废为庐陵王的中宗李显接了回来。

武则天晚年,越来越信任和敬重狄仁杰,满朝文武无人可比。在大殿上朝见时,武则天总叫狄仁杰不用按常礼跪拜,并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经常呼狄仁杰“国老”而不称名。

狄仁杰由于年高有病屡次请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挽留,并叫狄仁杰不要和其他宰相一样到朝内值班住宿,嘱咐其他大臣说:“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71岁时,狄仁杰病逝。武则天非常悲伤,甚至痛哭出声,她流着眼泪叹息说:“朝堂空矣!”从此,每遇国家有大事,朝中大臣们一时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是叹息:“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她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狄仁杰司空。唐睿宗时又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后人因此称为狄梁公。

狄仁杰的主张和措施,都能注意到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作官,狄仁杰都受到百姓的支持与爱戴。宁州、丰州、豫州、彭泽、魏州等地的人,为了纪念好官狄仁杰,建了他的德政碑或生祠,这不仅在唐朝,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从总体来说,武则天能认识和倚重狄仁杰帮助她治国的德行和才能,在重大决定上屡屡听从狄仁杰的建议,也证明她是一位有心胸和作为的皇帝。

4



武则天最爱的男人是谁

从武则天的第一任男宠冯小宝的出现,到二张兄弟的受宠,到控鹤监的建立,大量养男宠。



我们看到的武则天只是在享受性快乐,又哪来的情感付出呢,当然不会有爱情!谁是她的最爱,我想只能是在她的身边最近,而且相处时间最长的男人。

采取上面的排除法,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露出水面,这个男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在李治当政时期,就出现在武则天身边,武则天做皇帝除了炒作自己是弥勒佛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跟后期狄仁杰的力举有关。

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心里除了敬重和仰慕之外,当然还有几分喜欢,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欢,何况武则天是如此的出类拔萃,超俗且风华绝代。

写到这里我想,四大美女不把武则天列在内,可能就是考虑她的另类吧,她的美丽不属于尘世,大唐的男人只能仰慕......。



而武则天当政时期,罢免了75位宰相,可是偏偏狄仁杰相安无事。

这又需要怎样的心胸来包容

狄仁杰曾受武承思诬陷,当时武则天信以为真,因为武承思毕竟是自家人,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将狄仁杰杀死,而是贬罪流放。



此举无疑是在挖武则天自己的心头肉,其中有太多的依恋和不舍。

后来真相大白之后,又把狄仁杰接回来。



在武则天成就女皇的血腥之路上,杀姊屠兄,肃清李唐皇亲宗室,连自己的儿女都不放过,可又为何对狄仁杰网开一面,只能用宠爱有加这个词来概括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后期的狄仁杰废掉了武则天的控鹤监,还有武则天一生信奉的礼佛,狄仁杰所仰仗的靠山,其实就是出自武则天的宠爱!



他们彼此爱慕,但又不忍心彼此受伤害,武则天的地位还有狄仁杰在百姓中的威望,导致他们不能相爱,彼此只能仰望!这又需要怎样的一种感恩与尊重,一路走来,陪伴武则天的只有狄仁杰!后来狄仁杰病重,武则天无数次探望,最终还是没留住狄仁杰先她而去。



大唐空旷了,没有人能超越武则天,也没出现第二个狄仁杰!



结语:历史上武则天曾经是一手遮天的人物,狄仁杰也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他们俩的那些恩怨情仇也随历史的转移而遗落在过去,我们无法还原他们之间的真是事迹,但我们从过往的历史古籍中还是能了解一些她们的关系不一般,只是历史记载比较少而已。

5

谢谢邀请,对狄仁杰的接触最多的应该是一部《神探狄仁杰》,元芳,你怎么看?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宰相,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狄仁杰为官,以百姓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拯救无辜,关心民生。敢于违背君主的旨意,而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居庙堂之上,思民生之多艰。


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判决了大量的案件,为民除害,并无冤诉者,是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

对于与武则天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无此事。一个嫉恶如仇的臣子,一个独领风骚的女皇。难以想象。不过前人之事,后人难料。

6

个人都历史了解不多,大多都是看电视得知,电视中只是讲武则天对狄仁杰是器重,乃是当时不可缺少的人才。至于他两人有何其他关系,那就得扒扒历史或者是野史。

7

昨天正在写狄仁杰的职务的小文。

狄仁杰是个很聪明的人,即有原则,又不迂腐。应该说他对武则天很了解,又能看透这位女皇的身后事。侄子不可能比儿子亲,最后还是要传位给李显或李旦,这也是他极力建议和提示武则天的。有了这个大方向,所谓武周还是李唐,所以做好日常,就是为了恢复大唐。

狄仁杰初拜相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受到来俊臣的诬陷,被贬谪。再召回,以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晋拜纳言,兼右肃政御史大夫。突厥入侵,诏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再授内史。……这些官名在神探狄仁杰中经常听到。

狄仁杰七十一岁去世,赠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追赠司空。睿宗又封梁国公。

看看他与武则天关于继承人问题的对话:

(武)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狄)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

元芳,你怎么看?

8

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这么信任狄仁杰?

狄仁杰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宰相,他以睿智、善于断案著称,他一生经历了唐代三位著名的皇帝,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说起来,狄仁杰和武则天还是老乡,都是山西人,前者在并州,后者在文水,两地相距不算太远。不过狄仁杰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不是因为二人的同乡关系,而是因为他的卓越才干和刚直不阿的性格。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大理丞是专管司法的官职,狄人杰一到任就展示出了惊人的断案能力,短短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牵扯到的人多达17000,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大神探。而且他正直清廉的作人风格,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


这时的唐高宗已经体质变弱,不得不在背后升起一道帘子,请武则天坐在后面指挥自己。唐高宗不比父亲李世民,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欠缺名君风范,比如仪凤元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与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干了一件蠢事,竟然误砍了太宗陵寝的柏树。老子的坟地被人动了,高宗自然不是一般的生气,当即命令治二人的死罪。


唐高宗在位的晚期,高宗皇后武则天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与李旦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后来,曾被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


但是对于治世之才,身为上位者的武则天,一直是以礼相待。这是胸怀大的缘故吧。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9

电视系列连续剧《神探狄仁杰》让大唐名臣狄仁杰火了一把,特别是“元芳,你怎么看?”,成为年度网络热词。

真实的狄仁杰,和电视剧中的形象一样聪明与睿智,只是比武则天小7岁,而且比武则天早死4年,也没有大将军李元芳和蠢蠢的曾泰这个三角联盟。狄仁杰的过人之处,既有政治原则,忠于李唐,去世之前还在为李家复辟做前期准备,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朝中安插亲信张柬之,可谓老谋深算。

同时,狄仁杰却不像有的人那么强硬与迂腐,坚决不给武则天新周服务,以至于有的人被诛杀。时间久了,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器重,多次称赞他为“国老”。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是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来的。任职期间,因为来俊臣的诬陷,曾经遭到贬谪,重刑之下,不得已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之后在彭泽县做县令,个人履历丰富,史称政务熟稔:

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善于处理司法案件,思维缜密、精力旺盛且不畏权贵。

即使狄仁杰因为忤逆武则天,女皇帝也没有杀他。狄仁杰在原则性问题上非常正直,受到女皇帝的欣赏,虽然得罪了一大批朝臣,最后也是善终,做到了内史阁员,类似于宰相。久视元年(700年)病死,武则天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一代女皇帝偏爱狄仁杰,也是爱才、惜才之举。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10

雄才大略,英雄所见相同,惺惺相惜,绝非是男女私情那么简单的。政治理想抱负远大,预事观点接近,深刻了解对方的优缺点,一个是知人善用的女皇,一个是老谋深算知进知退的治国良臣,是真正的英雄爱好汉,彼此欣赏互相倚重的君与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