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也就是227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还写信给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说诸葛瞻现在已八岁了,十分聪明,可爱,但是担心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这一年,诸葛亮去世。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而且诸葛亮从建兴六年就开始北伐,也就是诸葛瞻出世的第二年就开始北伐,诸葛亮一直没有在诸葛瞻的身边,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在北伐,所以诸葛瞻的教育上面,显然不能做得很好。

诸葛亮临死前,给诸葛瞻留了下非常著名的【诫子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了刘禅的女儿,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后为侍中。

蜀汉人是十分怀念诸葛亮的,所以朝廷每颁布比较好的命令,老百姓都会认为这个是诸葛瞻提出来的,所以诸葛瞻确实有点名过其实。

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共理朝政,这个时候刘禅宠幸宦官,诸葛瞻也没有出来纠正这一问题。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诸葛瞻与董厥认为姜维北伐无功,致使国内疲敝不堪,于是联名削掉姜维的兵权。

公元263年,魏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攻蜀国,姜维抵御钟会于剑阁,邓艾率军从阴平渡入内直达江油关,江油关守将投降,诸葛瞻率军于涪城,绵竹抵挡邓艾部队。战前,诸葛瞻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进军又守不住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最后,诸葛瞻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说,我们父子受了那么多国恩,早些时候没有除掉黄皓,才有今天的大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然后就冲进了敌军战死。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向西蜀长老求证,陈寿因为曾经是诸葛瞻的手下,受过诸葛瞻之辱,所以就在三国志里面诋毁诸葛瞻,把黄皓的事情归到诸葛瞻身上,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诸葛瞻毕竟没有打过仗,对手又是魏国名将,诸葛瞻父子战死于沙场,无愧对诸葛亮之忠烈了。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邓艾,最后兵败身死。他交战前曾说道自己“内不能除黄皓这是其一;外不能制姜维这是其二”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黄皓专擅朝政,致使蜀汉乌烟瘴气

虽然诸葛瞻临死前悔恨没有除黄皓,但黄皓专擅朝政诸葛瞻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镇军将军陈祗死后,黄皓开始专擅朝政。黄皓一方面对刘禅阿谀奉承,蛊惑刘禅享乐不理朝政;另一方面党同伐异,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党羽,如右将军阎宇等,陷害忠良如离间刘永排挤姜维,搞得蜀汉一片乌烟瘴气。作为朝中统领朝政的大臣,诸葛瞻却对黄皓没有阻止,对后主刘禅的过失不加劝阻以致蜀汉后期朝政混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知道董允当初在世时,对于刘禅的过失每次都是正颜厉色的匡谏,多次责备黄皓,黄皓见了董允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始终不敢造次。在匡正君主过失方面来说诸葛瞻和前辈董允相比,差得太远了。

失和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者,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然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好。诸葛瞻是姜维北伐的反对者之一。在陈祗死后,姜维在朝中就失去了靠山,北伐没有了支持者,而诸葛瞻与董厥认为姜维北伐没有建立功勋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于是向后主上表,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削掉姜维的兵权架空姜维。姜维由于在朝中没有大臣的支持,又与黄皓交恶,最后为了避祸不得不屯田沓中。姜维去沓中屯田拥兵自保,严重的削弱了蜀汉的国防军事力量。钟会邓艾攻蜀时,姜维来不及回援以致于汉中失守退保剑阁。

试想如果诸葛瞻支持姜维,不说北定中原还都洛阳,最起码进退有度保卫蜀国还是没有问题的,蜀汉也不会在魏国进攻时没有准备,更不会这么轻易的就灭亡了。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把蜀汉灭亡的责任全部归到诸葛瞻的身上是不公平的。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拒绝了邓艾的高官厚禄(封琅琊王)选择了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忠诚无论过了多久依旧都会被人称赞,他的过失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引以为戒。

3

诸葛瞻字思远,是诸葛亮的独子。234年诸葛亮兵出五丈原时曾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言语中充满了对诸葛瞻的喜爱,同时也表达出对他的担忧,怕他过早成熟,难成大器。那么诸葛瞻真如诸葛亮所说的那样么?

一、平步青云的蜀汉“官二代”

234年诸葛亮去世,年仅八岁的诸葛瞻继承了父亲武乡侯的爵位,可以说是蜀汉最牛的“官二代”,而且得到了刘禅的重用。我们可以看一下诸葛瞻的升迁履历,简直是火箭提拔:

17岁娶公主,任骑都尉;18岁任羽林中郎将;26岁担任侍中;33岁为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诸葛亮曾经担任过的官职);34岁任卫将军(掌管禁军,姜维之前的职位)、代理都护,和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由于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废除了丞相职位,所以诸葛瞻入职尚书台可以视为担任了丞相之职,而当时诸葛瞻只有34岁,非常年轻。可见刘禅对诸葛瞻给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二、能力平平的蜀汉“权臣”

刘禅之所以把诸葛瞻推到如此高的位置,是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是诸葛瞻的能力并不像诸葛亮那样出类拔萃,只能说能力平平,难以胜任刘禅给他的职位。诸葛瞻认为此时蜀汉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黄皓乱政,政治腐朽,二是姜维穷兵黩武,给蜀汉带来极大负担。

由于黄皓在蜀汉朝中党羽众多,相互包庇,诸葛瞻难以撼动,所以他把矛头指向了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姜维。262年,姜维进攻邓艾失败,黄皓想让左将军阎宇担任大将军。诸葛瞻趁此机会向刘禅上疏,说姜维穷兵黩武,徒耗国力,希望让姜维出任益州刺史,借以剥夺姜维的兵权。姜维得知消息后吓的再也没有回到成都,选择在西北边陲的沓中屯田避祸。

先不说诸葛瞻的判断对不对,但黄皓和姜维诸葛瞻一个都没有扳倒,可见他的能力确实很平庸,难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

三、尽忠守节的蜀汉“忠臣”

诸葛瞻弹劾姜维的第二年,曹魏出兵18万,兵分三路发动了全面灭蜀战役。在此之前,姜维曾上疏刘禅,说曹魏会大举进攻,应及早做准备。但黄皓却让巫师占卜,说曹魏不会进攻,不必操心,刘禅竟然相信了黄皓之言,所以并没有做出应对。

263年8月,曹魏大举进犯,姜维被邓艾击溃,和援军退守剑阁关,邓艾偷渡阴平,拿下江油。这时慌乱的刘禅让诸葛瞻率领禁卫军前往涪县阻截邓艾,诸葛瞻临危受命。虽然诸葛瞻长期在军中任职,官居卫将军,但之前并没有实战经验,他的第一次大考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名将邓艾。

这时,黄崇向诸葛瞻建议要尽早占据险要地势,把邓艾消灭在大山之中,不能把他放进成都平原。而诸葛瞻优柔寡断,邓艾趁此机会进入了平原。诸葛瞻贻误最佳战机,只能南下绵竹阻截邓艾。

但是面对长途跋涉的邓艾所部,诸葛瞻率领的禁卫军却全军覆没。战前邓艾曾劝降诸葛瞻,被诸葛瞻拒绝。临死前,诸葛瞻仰天长叹“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与儿子诸葛尚共赴国难,以死来捍卫诸葛氏的忠纯名节。

四、诸葛瞻为何能力平平?

按理说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差不到哪去,但为何诸葛瞻如此平庸呢?

1、由于诸葛亮常年领兵在外,又加上过早去世,诸葛瞻在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教育,这非常遗憾。再加上诸葛亮的光环太过耀眼,老百姓都认为蜀汉好的政策是诸葛瞻所为,这让诸葛瞻太过飘飘然。

2、诸葛瞻仕途太过平坦,升迁速度太快,缺乏基层历练。所有人的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而不是被吹捧出来的,把一个人捧得太高,必定摔的很惨。诸葛瞻就是这样,让几乎没有基层历练、年仅34岁的他去和黄皓、姜维、邓艾这些老江湖斗,显然是以卵击石。所以诸葛瞻是谁也斗不过,他除了用死来捍卫诸葛一门的名节之外别无选择。

4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诸葛瞻与邓艾的突袭奇兵开战前悲愤地说: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以算是诸葛瞻的人生自我总结。

内除黄皓人们相对容易理解一些,黄皓是总揽朝政、操弄威权的奸宦,除去他对重振朝纲有利;而姜维作为诸葛亮事业的继承人,诸葛瞻对其颇为不满,多少和人们的一般认知有差距。

不仅如此,之前的景耀五年(262),诸葛瞻上书刘禅,指责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建议后主罢免他大将军之职,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诸葛瞻想用来代替姜维的是阎宇,而黄皓想除掉姜维而使得姜维畏惧而不敢回到成都,计划扶植的对象也是依附于己的阎宇,人事最体现政治派系,诸葛瞻和黄皓之间自己人的色彩非常浓厚。

也因此,作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问题不是没有让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也不是放任黄皓,而是和黄皓本身就有某种政治和人事上的默契的。

诸葛瞻固然志节慷慨,以身殉国,在这个角度不愧名父之子,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志大才疏、名过其实的普通人,无论政务还是军事都乏善可陈。

5

年少聪慧,难成大器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到达武功水,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瞻今年已经八岁,聪慧可爱,但我不满意他过早的表现出非凡的智力,恐怕将来成不了大器呀!”

对于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年少聪慧,诸葛亮表现得非常担忧,因为他自己没有时间教导儿子。

仕途平稳,难副其实

十七岁,诸葛瞻娶公主,任骑都尉,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将,此后多次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授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蜀地人怀念诸葛亮,都喜欢诸葛瞻的才能和聪慧。

每当朝廷有一个好的措施或做了一件好事,虽然不是诸葛瞻所建议和倡导的,但百姓都互相传告说:“这是诸葛瞻所做的决定。”所以诸葛瞻享受的美好声誉,超过了实际的情况。

忠勇可嘉,后继乏人

景耀四年,担任卫将军,代理中都护职务,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共同处理尚书台的机要公务。景耀六年,曹魏征西将军伐蜀,从阴平经过景谷道旁边的小路进入蜀汉。诸葛瞻都统各路军马来到涪县驻扎,前锋被曹魏军攻破,往回撤退,驻扎在绵竹。

邓艾送来书信引诱诸葛瞻投降说:“如果投降,我一定上表朝廷,请求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信使。于是双方大战,蜀军大败,诸葛瞻临阵而死时,年三十七岁。

部众全都离散,邓艾长驱直入到达成都。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与诸葛瞻一起阵亡。次子诸葛京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人,在咸熙元年内迁到了河东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6

刀叔导读:有血性的官二代和官三代,三国时期特别多。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在各自的战略思想上都其独到之处。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天时,孙权父子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要而占据地利,而刘备则罗致英雄,思慕贤才而拥有人和。

所以,虽然蜀汉于三国之中最先灭亡,但在灭亡之时却仍有众多的官二代、官三代为其舍身赴死。

刘谌(?~263),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当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时,其父刘禅决定开城投降,刘谌在苦劝无效之后,自杀于昭烈庙。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偷渡而兵临成都,刘禅准备向邓艾投降,刘谌愤怒地说道"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然而刘禅不听其言,仍然向邓艾投降。于是刘谌悲愤的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仰天痛哭,在将妻子、儿女子全部杀死之后,刘谌愤而拔剑自刎。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在与邓艾的决战时阵亡。

诸葛瞻作为蜀汉的官二代,他十七岁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被授为骑都尉,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诸葛瞻承袭其爵。邓艾奇袭阴平之后,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继而率军出战。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最终他与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诸葛亮之孙、诸葛瞻长子,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在与其父战死于绵竹时,年仅十九岁。

邓艾攻入蜀中由江油南下时,身为蜀军先锋的诸葛尚两番冲锋陷阵,独自杀退邓忠、师纂二将而重创魏军,后不幸与其父中了邓艾的埋伏,于是诸葛尚再次策马冲入魏军阵中血战,在寡不敌众后悲愤的叹道"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随后拔剑自刎而亡,实现了诸葛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遵(?-263年),蜀汉名将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官至蜀尚书,后与邓艾军力战而死。

张遵的爷爷张飞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义弟,父亲张苞更是诸葛丞相的爱将,而他则身为皇室的外戚,官至蜀汉尚书。在魏将邓艾攻入蜀国之后,张遵在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的麾下镇守绵竹关,当诸葛瞻父子双双阵亡之后,张遵继续与邓艾军血战,最终战死沙场。张遵作为蜀汉的官三代,他的武艺比不上爷爷张飞,名气也比不上父亲张苞,但却能死战不退,总算没有辱没“燕人张翼德”的威名。

赵广(?-263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之次子,赵统之弟, 官拜牙门将,曹魏的五路大军伐蜀时,赵广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后为掩护姜维退守剑阁,赵广于沓中战死。

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赵云)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而《蜀汉本末》中也有:"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败绩还守剑阁,牙门将赵广战死。"的记载。当姜维在沓中被邓艾击败溃退的时候,为了掩护姜维撤退、保卫父辈们打下的蜀汉基业,赵广虽没有其父赵云的“七出七入”,打遍曹营无敌手那般勇武,却也如同赵子龙的一身是胆。

黄崇(?-263年)三国时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西)人,蜀汉名臣黄权之子,官拜蜀汉尚书郎,最终战死于邓艾的乱军之中。

公元263年,黄崇跟随诸葛瞻抗击邓艾,当大军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犹豫不前,黄崇数次劝诸葛瞻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否则将被敌军所取。而诸葛瞻则担心成都的安危犹豫不决,黄崇因此痛哭流涕,邓艾也正是因此得以长驱直入。诸葛瞻在退守绵竹之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使部下将士都抱有必死的决心,但因为寡不敌众,黄崇最终战死于邓艾军中。

傅佥(?--263年),蜀汉名将傅彤之子,蜀汉后期大将,官至关中都督,是大将军姜维的爱将,魏国攻伐蜀汉时,傅佥兵败战死于阳安关。

傅彤父子是蜀汉的中坚人物,傅彤为蜀汉将军,领刘备的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刘备在被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傅彤为保护刘备而领军断后,吴军曾令傅彤投降,傅彤则骂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最终因精疲力竭吐血而亡。而傅佥继承了其父的忠勇,他追随姜维九伐中原,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傅佥斩杀过魏国大将李鹏,活捉过太守王真。傅佥其父一样忠勇,后人有诗叹曰:“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这些蜀国的官二代、官三代真的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们却碰上了一位“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这也难怪连司马昭都会感叹道:“人的无情,竟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让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安全无事,何况是姜维呢?”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出品,全网15亿次阅读的优质原创自媒体)

7

在我看来,对于蜀汉亡政,如果说刘禅是第一罪人,那么诸葛瞻就是第二个,他在绵竹之战前是说过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这三罪,也没脸再回去了。


“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给他这个儿子起的名应该来源于诗经中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意思倒有思念远方之情。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继承了他的武乡侯爵位,却没有机会受到诸葛亮的培养,而他又想制衡受诸葛亮培养的姜维。

在他17岁时,刘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然后又给了他骑都尉的位子。刘禅对他还算很不错,之后他又靠着他老爹的声望,在没有任何作为的情况下,步步高升,干到了尚书左仆射和军师中郎将,没多久又执掌了整个尚书台,继承了那个男子的地位,统领国事。

可是诸葛瞻毕竟不是他老爹,当时的蜀汉朝堂上最牛的人不是诸葛瞻,而是一个宦官,也就是我们说的黄皓,这黄皓深得刘禅宠信,舞弄朝政,朝中的大员都得巴结着,名义上统领国事的诸葛瞻,也只是徒有虚名,根本治不了这黄皓,所以他才会说“于内不能除去黄皓。”
(刘禅黄皓剧照)

而对外的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几次发动北伐战争,可惜结局也都不甚理想。诸葛瞻就指责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家疲敝,百姓苦不堪言,上表刘禅,要求把姜维撸掉,夺去他的兵权,可惜也没有成功,所以他才会说“于外不能制衡姜维。”

这么看起来诸葛瞻确实挺悲催的,好好的平尚书事之职,既除不了宫内宦官,又制不服朝中大臣,他在临死前有此一恨也说得过去。

“进军不能守护国土”

我之所以将诸葛瞻看成是蜀汉灭亡的罪人,正是因为他这个“进军不能守护国土”。

景耀六年夏,曹魏大举攻打蜀汉,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几路并进。于是后主刘禅命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以拒。钟会虽然攻克了建威、汉城、乐城、阴平桥头等地,但是胜负还未分。姜维带着张飞的孙子等开国元勋的后人还有廖化、董厥等人到剑阁防守。曹魏大赦,改元为炎兴。冬天,蜀道艰难,曹魏运粮很不方便,已经萌生了退意,魏军一旦撤还,蜀军就可以乘胜追击,反败为胜。
(魏灭蜀路线图)

诸葛瞻防守的阴平一路,就如马谡之于街亭,是胜负的关键之处,影响到了整个战局。邓艾从阴平行军七百余里,凿山造阁,山高谷深,非常艰险,再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又是孤军深入,本来是必死无疑,可是就在这样的优势下,出现了一个意外,也就是“蜀守将马邈降”,姜维所设的“敛兵聚谷”的粮食都成了邓艾的战利品。在吃饱喝足以后,邓艾就开始进军绵竹。

诸葛瞻本来可以凭借邓艾立足未稳,趁机消灭邓艾。可是他却错失良机,“列阵待艾”,未能主动出击,给邓艾喘息的机会,又去跟人家拼命,反而被其大破,不仅自己带着儿子一起赴死,还致使蜀汉灭亡。


所以陈寿写:“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蜀人思念诸葛亮的才思,所以每次朝廷有什么好的政策,虽然不是诸葛瞻所为,人们也会口口相传是诸葛瞻做的好事,其实根本就是言过其实。中肯的讲,诸葛瞻所说的三罪,暂且抛开姜维北伐对错,对自己的评价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可惜空有一颗报国心,没有他老爹的才能。

8

诸葛瞻,除了姓氏加成外,其余各项属性均和诸葛亮完全无法相比,甚至论大局观连诸葛恪和诸葛诞都不如。

三国时期的诸葛一族,除了诸葛瑾比较“平庸”外,其余几位有名有姓的诸葛家人都很有魄力。诸葛亮为刘备集团所做的贡献自然不用再说,诸葛恪少年成名,有赶超其叔父的势头,结果有点自负导致自己被诛杀;大魏忠臣诸葛诞打着反司马的旗号,无奈被队友所坑。而和几位前辈相比,诸葛瞻的一生除了挂着诸葛亮之子的名头外,其余时间就是在标榜自己的才华了。但论能力,身为晚辈的他丝毫不能和同时期的姜维相比,在诸葛瞻进入朝堂时,姜维已经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但姜维奉行的绝对北伐政策多少消耗了蜀国的国力,这样一来一些保守的老臣自然会对姜维有意见,但他们不可能直接去弹劾姜维,于是,诸葛瞻就成了他们最佳的传话筒。

对于姜维的北伐行为,诸葛瞻也是否定的,那么否定姜维就是否定他父亲,可诸葛瞻是励志要超过父辈的人,所以他多少会选择一些否定诸葛亮而自己觉得能行的正常来实施。姜维看到势头不对,选择了交付部分兵权的处理方式,而诸葛瞻三十多岁已经当上了卫将军,这个职位可是高于姜维,并且有着直接地位已经在姜维之上,在姜维看来诸葛瞻上位多少内定的成分在里面,再加上诸葛瞻也有对姜伟直接发号施令的权力,自然身为老将的姜维会心情郁闷。

而黄皓这人贪图富贵,自然要抱刘禅的大腿,但是在董允的威慑下,黄皓也只能当做刘禅的玩伴也不敢参与朝政。当董允死后,黄皓开始了开挂的人生,他一路做到中常侍的位置并且开始组织小团伙,笼络人心,在刘禅耳边打小报告。我们无法得知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但他确实知道黄皓是谄谀之臣,可姜维建议处死黄皓时他又舍不得,这样一来,黄皓和姜维但矛盾就是公开的了。而在黄皓和诸葛瞻之间,刘禅也更愿意听信黄皓但话,毕竟当时黄皓但拥趸者已经多到不像话,诸葛瞻想进言,也没有机会。

在黄皓势力但威慑下,在诸葛瞻但“排挤”下,姜维选择离开成都去沓中屯田,而此时蜀国但好日子也不多了。当姜维得知邓艾和终会等人开始向成都发兵并告知刘禅时,刘禅命人准备迎战,但黄皓说笔下勿忧,姜维在危言耸听,等到魏军打到绵竹时诸葛瞻又很自信但说自己的谋略足以抵挡邓艾,所以对于黄崇要求他在提前险要关口屯兵的计策压根就不采纳,最终魏军势如破竹,诸葛瞻战死。

诸葛瞻死前提到脸黄皓和姜维,对于除黄皓这点他到是提的没错,但对于制姜维就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丝凄凉了。蜀国当时的军事水平已远远落后其他二国,而姜维的北伐又很大成都的损耗脸不少国力,诸葛瞻想压制姜维,更多时候是想过于证明自己了。但其自身缺陷太大,能力又不突出,所以成为成都失守前的亡魂,也没算委屈他了。


文/逻辑文史游

不知道他母亲在成都破后去哪了…

9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诸葛亮之子,三国蜀汉大臣,工书画。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是一个早熟的人才。诸葛亮评价诸葛瞻成熟太早,难成大器。延熙六年,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后其不听黄崇死守的建议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因此失守。

诸葛瞻临死前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是想表达,在朝内有黄皓弄权,是的君主越来越昏庸无能,而自己有无能为力,为国家除去黄皓而无奈,在朝外姜维不断北大,加大可百姓的负担,而又没有取得大的成效,对于诸葛瞻这么认为,其实也没什么错。

对于没黄皓,是刘禅特别喜欢的任,作为诸葛亮之子,也拿黄皓没办法,只能任其发展,对于姜维,掌握兵权,继承诸葛亮的意志,不断北伐,但是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是消耗国力,诸葛亮在世也无能为力,更何况姜维呢?蜀国的地理环境已经决定了蜀国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当初诸葛亮也意识到了,所以诸葛亮当初的北伐很明显是以攻为守的战略,虽然诸葛亮不断北伐,但是由于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所以诸葛亮北方,蜀国百姓生活处于高水平状态,而姜维北伐,蜀国内部政治就没有诸葛亮那么好,况且姜维并不是很擅长政治,所以姜维的北伐只是在不断消耗国力。

诸葛瞻对于这两个人,只能表示出其的无奈,然而对于诸葛瞻这个人,在文采方面还行,但是再军事方面就太年轻了,像他父亲说的,诸葛瞻成熟太早,难成大器,叫刘禅不要重用,结果后面一战就命丧黄泉,证明了诸葛亮说的没错。

10

诸葛瞻此人,比上不如、比下有余,虽然智谋上远不如他父亲诸葛亮,但也是一样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只能说一句时也命也,虽有心报国,但无力回天。

其一,才能

诸葛瞻八岁时,他的父亲诸葛亮好像就预测到了,自己这个唯一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大才。

虽然很多人从小就十分机灵聪慧,但是很多人往往都是小时候太过聪明,长大了反而会过于自信而荒废学业,终于会泯然众人矣,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慧极必伤。

三国时期这样的例子不胜累举,最典型的就是让梨的孔融,从小就极为聪明,名气传遍四海九州,可是长大了之后反而没什么出奇之处,活也活的憋屈,死也死的窝囊。

诸葛瞻也是如此,从小就十分聪明可爱,可是诸葛亮好像早就看出来了问题,在诸葛瞻八岁时,他就曾经因为担心这件事对写信给自己的哥哥诸葛瑾诉说,怕诸葛瞻从小聪明会太过早熟,从而骄傲自满,将来成不了大器。对于这件事,诸葛亮直到之前都放不下心,还专门写下了《诫子书》给诸葛瞻,想以此来劝解诸葛瞻好好用功,希望他能成为大才继承自己的衣钵,为蜀国江山做出贡献。

只是事与愿违,可能是因为诸葛亮在诸葛瞻出生之后就很少在家,不是在筹备北伐,就是进行北伐,到死也没有多陪陪自己的这个儿子。我们都知道,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很重要,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性甚至成长,诸葛亮如此,自然在教育上对待诸葛瞻就差了很多,直接导致他的后天成长差了很多,所以也如诸葛亮所料,诸葛瞻确实没有成为如他一般的大器。

但是诸葛瞻的才能虽说比不上自己的父亲,不过比之一般人谋士也是要更强一些的,也曾官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绵竹一站,诸葛瞻战死,实在是大势已去无回天,不过也确实有部分原因是个人能力不够: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

诸葛瞻之死完全是兵法不通,前有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后有诸葛瞻不据束马之崄,卒擒于邓艾。兵败身死,虽能不降,也仅胜于卖国者尔。

其二气节

诸葛瞻虽然才能不够,但是气节比之他的父亲,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当时位薄权轻,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蜀国出力。黄皓作乱一心想要铲除黄皓,只是耐于个人分量不够,没有效果,也曾经尽全力去制约姜维,想让蜀国平稳发展,不在连年兵戈,劳役军民,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只可惜也碍于姜维势大,也没有成功。

邓艾偷渡阴山攻至成都最后一道防线时,诸葛瞻明知必败,依然前往防御、。战前,诸葛瞻还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拼死一战。纵然战败身死,也足可见其志气节。其智谋虽不及父亲诸葛亮能扶危主,但忠义却真堪继武侯不弱分毫。

诸葛瞻完全贯彻了自己父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只可惜诸葛瞻受命于大事以去之时,只能以一死报社稷,有心杀敌,而无力回天。

诸葛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不差分毫。

孔明之子于绵竹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其巍巍义烈,当时无人能比。其壮哉谌也!足以让后主心有惭愧。

其三总结评价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生子,还是老来子,自然少不了宠溺,在加上诸葛亮常年在外不在家。在教育上对诸葛瞻对不到尽善尽美,导致诸葛瞻在才能上差了很多,远远不能喝自己父亲诸葛亮相比,不能扶诸葛于危难存亡之间。但是他的忠心气节,比之自己发父亲诸葛亮也分毫不差,完全延续了其父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完全没有堕其父的威名。

后来晋朝开国换地司马炎评价诸葛瞻和其父亲道: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只可惜生于危难之时,受命于大厦将倾之时,虽有心报国杀敌以明志,但实在是有心无力回天乏术。怪之怪,时也命也,天命已定,人力难逆。

用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之后说的话来讲,就是: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诸葛瞻墓祠。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瞻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