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到安禄山叛军的失败,不得不说有几个人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李光弼的地道战



虽然由于唐玄宗的失误,让本来已经前后失据的安禄山占领了长安,但北都(太原)留守、户部尚书李光弼仍然控制着太原,这里南下可威胁两京(洛阳,长安),东出可抄叛军河北老巢,让安禄山如芒在背,于是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路大军共计十万人围攻太原。



李光弼所部不足万人,但他智谋百出,一一粉碎了叛军的各种攻城手段。叛军用云梯登城、冲车撞门、土山蚁附,李光弼早就挖好地道,派勇士隐藏在地道口,一见叛军接近城墙就突出捕杀。又制作抛石机发射巨石,将安军攻城器械打碎。接着把地道挖到叛军营下,挖好陷坑,派数千人出城诈降,待叛军地陷慌乱之际猛攻,消灭叛军上万人。



这时,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命史思明归守河北,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但李光弼乘机出击 ,大破蔡部,消灭叛军七万余人。继续威胁着叛军的河北后路。

二、三十六将守睢阳

当太原之战进行时,安庆绪为了切断唐军财源饷道,派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率军十三万进攻睢阳。太守许远、县令张巡率领六千八百余官兵死守不退,连续激战十六昼夜,有时一天要打退叛军二十次进攻,最终消灭叛军二万余人 迫使其退走。

三月,尹子奇卷土重来,又被张巡击败,损兵三千。五月,尹子奇第三次攻城,张巡夜间击鼓骚扰叛军,待天明叛军休息时,率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名将领 各率五十名骑兵,突然出城袭击叛军 消灭叛军五千余人。南霁云射伤尹子奇左眼 几乎将其生擒。

张巡画像

许远画像

七月 尹子奇第四次围攻睢阳。这时粮食已尽,只能杀城中百姓当食物(第一个被吃掉的是张巡的小妾),守军也只剩一千六百人。张巡率军出城烧毁叛军云梯、钩车等攻城器械,但已无力击退叛军。战至八月,守军只剩八百人,城中百姓也已经吃完了(据称被吃掉的有三万人之多),只吃树皮为生。十月九日,守军饿得连兵器都拿不动,城池终被攻破,许张南雷等三十六名守将全部殉国。

三十六将殉国

三十六将守卫睢阳长达十个月,战斗四百余次,歼敌十二万人,保障了江淮物资供给线,为唐军反攻争取了时间。睢阳陷落时 唐军已经收复长安了。

三、郭子仪收复两京

早在四月,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就进攻长安,但是因为缺乏骑兵,叛军九千骁骑从两翼夹击唐军,以致溃败。



九月,唐军借来回纥骑兵,集中大军十五万,与叛军十万决战于长安城南。叛军又欲故技重施,结果被回纥骑兵歼灭,唐军乘势布步骑合攻 斩首六万,叛军放弃长安。



十月,安庆绪集中十五万叛军依山列阵,唐军进攻不利,郭子仪命回纥骑兵自南山而下,袭击叛军侧背,叛军大溃,安庆绪只带着一千多人逃走,唐军收复洛阳。

最佳贡献者
2

在唐朝末年节度使是一个非常有实权的职位,而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佣兵十五万,公元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洛阳后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后攻破潼关,逼迫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

严格来说安禄山被杀时叛军依旧占有一定优势,安禄山的死可以说是个意外,本来就因为肥胖身体欠佳的安禄山,在起兵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仅完全失明,而且身体还长满了毒疮(一看就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状),其子安庆绪与严庄、宦官李猪儿杀安禄山,自立为帝。

“安史之乱”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内乱,安禄山死后安庆绪继续统领叛军,虽然败退洛阳,但是安庆绪率领残兵却在滏阳城大败李光弼,以相州为基地,又重新集结了数万人的部队。

随后郭子仪率兵二十万围困相州,与此同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自立为燕王,安庆绪以禅让帝位的条件邀请史思明前来救援,史思明率兵击败郭子仪,解了相州之围,同时一不做二不休的杀掉安庆绪,称“大燕皇帝”

没过两年史思明为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逐渐人心涣散,终被大唐平叛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持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3

不得不说,安禄山活着的时候,唐朝没能打败他,反倒是他将唐军打得大败。他死在自己军师和儿子手上,他死后造成了叛军的分裂,其子安庆绪被唐军打败。

一、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不过一月时间,横扫河北、兵渡黄河,攻下洛阳,兵临潼关,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他的大燕国

安禄山以十五万兵力造反于范阳,沿途敲敲打打、锣鼓喧天,文臣们一路上歌功颂德,就这样玩儿着,便把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拿下来了。这和唐朝内地驻军很少、防守薄弱,而安禄山大军又准备充分有很大关系。当月,安禄山大军即趁着黄河结冰,渡过黄河,攻下灵昌(滑台附近),又下陈留(开封附近),定成皋,一举击溃唐将封常淸守洛阳的二十万大军(均为临时召集的市井平民),拿下了洛阳。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此时,安禄山大军的前锋已经打到潼关附近,和唐朝名将哥舒翰对垒,哥舒翰扼守潼关,坚决不出战,安禄山一时也没有办法。

二、安禄山称帝后,坐镇洛阳,不料后方形势突变,河北的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及许多唐朝大臣一时俱起,和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收复河北的军队相配合,安禄山面临丢失老巢、后路被人斩断的危险。而安禄山大将史思明,正是崛起于河北与唐军的对抗中

安禄山称帝后,在长安的唐玄宗面临巨大的威胁,好在哥舒翰为他守住了潼关,叛军无法打进关中。此时,颜杲卿等假装投降叛军的河北官吏一时俱起,诱杀了安禄山镇守河北的多位大将,与李光弼等人相配合,在河北形成了有利于唐朝的局面。安禄山大将,奉命守卫后方的史思明等人苦苦支撑,勉强和唐军维持个均势。身在洛阳的安禄山焦急万分,担心自己老巢丢失,大军会不战而溃,于是性情大变,屡屡拿身边人出气。正在这个关键时刻,不懂军事而又急不可耐的唐玄宗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居然强令哥舒翰出关平叛。哥舒翰迫不得已,带兵出关,却被叛军打得大败,潼关丢失。唐玄宗惊恐异常,出逃蜀地,于马嵬坡遇到马嵬之变。听闻叛军兵入关中,攻下长安,河北好局顿失,唐军被迫撤退,而颜杲卿等人也为国殉难。

三、安禄山没有被唐军打败,却死在了自己军师和儿子的谋杀中,称帝仅仅一年,安禄山被自己近侍李猪儿一刀砍在肚子上,肠流满地,怒吼而死

安禄山身体极为肥胖,因此五十多岁的他已经患有重病,据说他称帝后就眼睛看不见东西,在加上前方战事吃紧,更让他焦躁不已。因此无论对近侍李猪儿,还是对其军师严庄都是棍棒相加,动辄打骂。其子安庆绪在其长子被唐玄宗杀掉后,本该是安禄山当然的接班人,但安禄山此时却宠爱段夫人,想立幼子为后。于是,严庄找到安庆绪,两人合谋,要杀安禄山而代之,李猪儿正好是执行这个阴谋的最好人选。安禄山称帝后一年的正月,据说安禄山搞了个新年联欢大会,结果因为其身体不能支撑,而中途中止。几日后,趁着安禄山独自休息的机会,李猪儿提刀进入安禄山寝宫,一刀斩在安禄山的大肚子上。安禄山被痛醒,手摸床旁佩刀没找着,大喊道:“一定是我身边的奸贼!”就此,他摇着床柱子,肠子流了一地而死。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继位。然而,叛军已然分裂,在河北强大起来的史思明等人已经不听安庆绪的号令,而唐军也在积蓄力量,开始反击。唐军先在香积寺大战中大败安庆绪叛军,又在河南灵宝一带再次大败叛军。安庆绪丢掉了长安、洛阳,逃往河北,到了如今河北临漳附近(相州、邺城),结果被唐朝九位节度使围攻。靠着史思明的援助,叛军把唐军打得大败,然而,叛军首领已然已经成为了史思明。不久,史思明杀安庆绪,开始了以史思明父子为主的造反之路。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4

谢邀。安禄山是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宠臣,他位高权重,曾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尽管如此,安禄山得陇望蜀,垂涎杨贵妃的美色,欲壑难填谋夺大唐江山。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悍然在范阳起兵造反。

安禄山造反进兵神速,唐玄宗李隆基晚年久居深宫,国防军备废驰,唐军被安禄山的军队打的节节败退,叛军很快进逼长安。李隆基急急忙忙带着家眷逃亡蜀地四川。

当安禄山进逼长安时,李隆基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叛军。但都抵挡不住叛军凌厉的攻势,纷纷败退。安禄山攻城拔寨很快占据了大半个中国。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历史上又称伪燕,称雄武皇帝,以范阳为陪都。

说实话,安禄山的叛军实力不可小觑,要不是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视力模糊,几近失明,安禄山亲临前线,像大唐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都不是他的对手。都被叛军打的找不到北。

称帝后的安禄山,由于疾病的折磨,脾气变得暴躁烦乱,动不动就鞭打臣子们,连他的肱骨之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严庄记恨安禄山,于是计划在正月初五夜伺机干掉安禄山。他伙同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一起动手,原来安庆绪早就想夺取老爸的权利。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严庄让安庆绪站在门外,他握着刀,带着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双目失明,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等他发觉刺客时已经晚了,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快来人呢!这人是我的家贼呀!”原来安禄山虽然失明,但能感觉到李猪儿的气味。安禄山声嘶力竭,喊罢就断气了。

三人于是在床下挖了一个5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随后也没有举行丧葬仪式,严庄立即向外宣告,说是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一代枭雄安禄山就这样死去了。

说实话,安禄山的失败,完全是内乱造成的,杀死他的人,都是安禄山最亲近的人,除了儿子,阉人李猪儿也是最信任的人,安禄山每次洗澡都是李猪儿全程陪伴。由此可见,往往击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亲人。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5

安禄山在时,可以说军队并没有什么失败。唐朝打不败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伪造了唐玄宗的手谕,对外界宣布,大皇帝亲自下令命他带领人马入朝中征讨杨国忠。他总共召集了十五万兵马,对外宣布是二十万,奔袭长安城。

安禄山大军所过之处,各州县纷纷顺风请降,一点像样地抵抗都没有。就这样,安禄山大军一路畅通无阻,,攻陷了灵昌、荥阳等重要城池,眼看着洛阳就在眼前。

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唐玄宗任命为范阳、平卢二道节度使(安禄山先前的职位),负责剿匪事宜后,他来到洛阳,在这里募集到了六万多的人马,先是在武牢吃了败仗,把洛阳拱手让给了安禄山,又是在都亭驿被击败,退守到了平陕郡。

当封常清一路败退的时候,高仙芝所率的军队也正在赶来。高仙芝与封常清同样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的十一万人马几乎都是一帮“市井子弟”,要说搞点娱乐活动一个顶仨,打起仗来却是一点也没谱。这样的军队如何作战?唐军一败再败,退到了潼关。

这时候,安禄山正在洛阳忙着为自己的登基典礼做准备。

唐军的监军边令诚,原先是个太监,因封、高二人打败,上奏玄宗说,封常清“动摇军心,夸大敌人势力”,高仙芝“舍弃陕地几百里,还克扣了兵士们粮食,中饱私囊。唐玄宗随即“遣令诚赍敕即军中斩仙芝及常清”。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唐玄宗调已经中风的哥舒翰为第二任副元帅,镇守潼关。由于杨国忠从中作梗,六月,潼关大败。

这时前方传来消息,陕郡驻扎的安禄山部下崔乾祐所率的部队只有少得可怜的四千人,而且地,这些兵士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证明,这是一支由老弱残兵组成的没有防备队伍。

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看出这是敌人的计策,指出,唐政府军这时候,应该率领兵马北上直取范阳,把他根据地给瓦解了,俘虏了叛军的家室,安禄山军队必定内乱不可收拾。两人也认为,潼关的军队不能轻易出战,只要坚守着,就能拖垮叛军。

唐玄宗不听劝解,哥舒翰被逼出兵,再次大败。潼关彻底失守。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封他为司空,同平章事。

就在安禄山离彻底成功已经不远时,被其次子安庆绪刺杀而死。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接受臣子们朝拜,疮痛发作就中途结束了。他由于病痛更加暴躁烦乱,动辄使用刑罚,连身为谋主的大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严庄于是日夜伺机干掉安禄山。他让安庆绪站在门外,自己握着刀带着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

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即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没有了安禄山的指挥,兵马运作混乱,才最终被郭子仪、李光弼征剿成功。

6

安禄山的失败在相当程度上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导致其失败的最关键原因不在于作为他的对手存在的唐军,而在于安史叛军内部。别看安史叛军看似声势浩大,然而却没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充其量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安史叛军在攻陷东都洛阳后被唐军阻击在潼关之下,当时安史叛军需要分兵把守此前已攻陷的各地,因此在潼关前线只有2万人马,然而驻守潼关的却是唐军名将哥舒翰率领的20万大军。安禄山一看这形势气得大骂手下:“你们都劝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万无一失在哪儿呢?”这时他的手下是如何宽解他呢?结果他们上来就说:“纵事不成,收取数万众,横行天下,为一盗跖,亦十年五岁矣”,而安禄山听到这话的反应居然是大喜。合着他起兵从一开始就已计划着流落江湖当个土匪头子,苟延残喘个十年五年的,这咋看都不像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什么样的领导就能带出什么样的下属,可以说安禄山带领下的叛军集团就是不折不扣的乌合之众。事实上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唐朝政府军早已未经战阵,在军事实力上是难以与如狼似虎的叛军争锋的,这其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令安禄山一度心烦意乱的潼关之战最终竟以20万唐军败于2万叛军告终。然而在具体战场上一再失利的唐王朝却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占据着战略优势——唐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作战意图,在政治上占据着民心大义,在经济上仍牢牢控制着富庶的江南和巴蜀;反观叛军方面真把自己当土匪了,以致于所过之处就是忙着抢东西,然后就往范阳老家运,叛军似乎从来没想过如何持续稳固地经略已占领的地区,因此也始终没能在占领区建立稳固的统治,当地百姓无不对叛军恨之入骨。可以说尽管就战术层面而言:叛军几乎在每次具体战役中都能战胜唐军,但就战争潜力而言:唐军具有更大的优势,一旦战事持久僵持下去只会使唐军的优势表现得更明显。

尽管叛军的失败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这时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使叛军的劣势更快暴露了出来——安禄山病了。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也不完全算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据史书记载:安禄山的体重高达350斤,而唐朝的350尽换算成今天的标准大约是400斤左右,以致于他洗澡的时候都没法自己穿衣脱衣,必须两个人先托着他肚子,然后一个亲随跪在地上,一边拿脑袋顶着他肚子,一边给他系腰带。胖到这种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得什么病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居然到五十多岁才病发。他这病一发作起来那可真是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时间安禄山浑身上下都长了很严重的疽疮,眼睛还失明了。而此时距离他起兵造反仅仅只过去了一年多。

安禄山是一个严酷暴虐的人,哪怕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手下也都是如此。生病后的安禄山就更加变本加厉了:连辅佐他起兵的肱骨之臣严庄和近侍李猪儿等人也都遭到鞭打,一时间叛军内部对安禄山敢怒不敢言。偏偏这时安禄山又还动了废立太子安庆绪的念头,结果安庆绪勾结严庄、李猪儿等人先下手为强。尽管作为对手的李唐皇室也发生了太子李亨架空父皇李隆基的马嵬坡之变,但李唐皇室多少还有一套政治传统,做事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所以李隆基和李亨父子最终实现了权力的妥协,忠于李唐王朝的各路人马得以一致抗击叛军。然而安史叛军却没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传统:安庆绪不仅终结了老爹的政治生命,更是把老爹直接从肉体上加以消灭。双目失明的安禄山根本没发现刺客已来到身边,直到被刀刺入腹部后才在剧烈的疼痛之下声嘶力竭地嚎叫道:”快来人呢!这是家贼作乱呀!”不过根本没人理他,于是安禄山就这样死了。

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父子之间的权力交接而言:安禄山之死对安史叛军造成了巨大影响——安史叛军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形成明确的君臣理念。在各路叛军大将眼中安庆绪不过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本就没多少敬畏之心,再加之安庆绪的弑父篡权之举缺乏法统地位,于是各路叛军大将都各自在心里盘算起自己的小九九。这时的安史叛军实际上已分裂为洛阳和范阳两个权力中心:洛阳的权力中心控制在安庆绪手中,而留守在叛军老巢范阳的是叛军大将史思明。由于叛军长期以来将从各地搜刮的物资财宝都囤积在范阳,同时范阳又远离主战场,于是渐渐地范阳集团的实力超过了洛阳集团。公元758年唐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盘踞在洛阳的安庆绪发起进攻,这时各路叛军大将几乎都选择了按兵不动,安庆绪被迫逃到邺城。这时史思明发兵击退了唐军,不过这对安庆绪而言并非什么好事,因为占领了邺城的史思明直接把他宰了。

安庆绪杀安禄山使叛军内部的分裂状态呈现出明显化的迹象,而史思明杀安庆绪又导致了叛军内部的第二次分裂。参照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惯例:史思明本来应当把安庆绪供起来当个傀儡,哪怕以“弑父”罪把他杀了,也该拥立一个安禄山的儿子当傀儡皇帝,然后慢慢培植自己的势力,待时机成熟再行篡位。哪怕壮壮样子也要走个流程,然而什么政治流程之类的在史思明这儿都没当回事,这再次印证了我在上文的论断:叛军就是一群没任何战略目标和政治色彩的乌合之众,但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内部的分裂。然而安史叛军的分裂并未就此结束: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动了废立太子的念头,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史思明的太子史朝义在761年春先下手为强干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后叛军系统勉强接受史朝义作为他们的新主子,但实际上这时叛军内部各路人马都已是各自为政。尽管就叛军整体战斗力而言仍强于唐军,但具体到每一小股叛军身上就是另一个概念了。李唐王朝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适时推出“首恶必办,胁从不究”的政策——死活盯着史朝义一个人穷追猛打。最终众叛亲离无路可走的史朝义以自缢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然而那些按兵不动的叛军将领们随即接受了李唐王朝的改编,于是他们在换了一身马甲之后继续关起门来当自己的土皇帝、山大王。尽管安史之乱被平定了,然而藩镇割据的现象就此形成。

7

唐肃宗至德二年,安禄山被他儿子弑杀。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渐渐模糊,这时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安禄山变得脾气暴躁,动辄殴打刑罚身边大臣。

安禄山身边谋主严庄不堪其辱,密谋除掉安禄山,趁安禄山睡觉的时候带人砍死安禄山。严庄矫诏立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为皇帝。

乾元元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后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史思明没乱,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宝应元年。

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次年史朝义奔逃到范阳,其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奔自杀。至此安史之乱被平定,唐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8

先说安禄山是怎么死的,再说怎么被打败。

756年正月,安禄山取洛阳,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叫圣武。757年正月就死了,在位仅一年时间。

安禄山轻易地遭受暗杀,与他的身体有一定关系。他是一个超级大胖子,重达三百多斤,穿衣需要三四人同时协作才能完成。因为肥胖,他长年受毒疮之苦,加之双目失明,脾气暴躁无比,对待手下往往暴力相向。谋臣严庄遭受鞭棍抽打,心怀嫉恨,日夜想着送他上黄泉路。

而他的儿子安庆绪跟他一路厮杀,却没有受到重视,对安禄山十分怨恨。于是,两人合谋,拉上安禄山的贴身阉人李猪儿,一起将安禄山杀害。本来安禄山有反抗之机,他床头时刻备着一把大刀,但是因为肥胖,在他发觉刺客时,一时难以起身,无法拿到大刀,很快血流而亡。

安庆绪杀死自己老爹之后,并不能驾驭安禄山的士兵,将士们不听从他的命令,士气低迷。当年安禄山攻陷长安,手下将士像土匪进城一般,纵情于美色玉帛,没有乘胜追击,给了玄宗和后来的唐肃宗喘息的机会。

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第二年,肃宗承诺回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答应出兵,这才收复长安。之后,又很快收回洛阳。史思明投降,唐朝还让他做范阳节度使,但是因为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史思明身边安插间谍,被史思明知道,史思明再次反叛。

这时候,安庆绪正被九节度的六十万大军围困在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临漳县西。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打败了朝廷军队。但是当史思明进入邺时,他又杀掉了安庆绪,很久又攻陷东京洛阳。转折的事件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势微。

762年唐肃宗去世,代宗即位。史朝义派人对回纥说唐天子驾崩,一国无主,正是南下用兵好时机,好日子等着你们呢。没想到回纥还真听信了他,带兵南下。走在途中时,被代宗知道,立马派蕃将仆固怀恩去游说,让他反助朝廷。然后唐军和回纥兵再次联合,一同进取洛阳。史朝义逃到幽州,幽州已经降败,又转逃到奚、契丹,不料被追兵赶上,最后自缢而死,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终结。

应该说安史的灭亡,是安史的自亡。即使没有朝廷的军队相对抗,也会很快败亡。

9

从事业角度讲,安禄山是个成功的人。从一个私盐贩子逆袭成为伪燕皇帝,当然人家自己叫“大燕”,雄据包括长安、洛阳两京在内的半壁河山,把大唐天子吓得举家逃亡。他的成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平凡人,堪称草根逆袭的典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安禄山又是一个不太幸运的人。这老兄十分肥胖,胖得肚子上的肥膘赘肉垂盖到了自己的膝盖,行走时,要费力地先耸动双肩,以便牵起大肚皮,然后才能迈开两腿蹒跚而行。因为胖,经常睁不开眼睛,还伴有头晕脑胀的症状,就是今天高血糖患者的典型表现。在他称帝后,其身体状态其实已经很不健康。如不是安庆绪下手在先,他估计也活不了多久。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因为权力欲望太大,加上对父亲的畏惧,亲手将安禄山杀死于皇宫,并在宫殿内就地掩埋。安禄山作为一个人,其结局又是悲剧性的。

安禄山是草根出身,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他这个人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吃得开!安禄山出身很低贱,小偷小摸,买卖私盐,坑蒙拐骗什么的都干过,只要能让自己活下去,他都可以尝试。久而久之,他养成了一整套对付人的手段。在那个官场黑暗的时代,他却如鱼得水,找到了发迹的土壤。这一点,从他的两次经典答对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安禄山当偷羊贼被捉,垂死之际,他喊到你们不是要对付契丹人吗?怎么还要杀好汉?边将见其语气不凡,于是将其纳入帐下。第二次是作为边将觐见皇帝时,唐玄宗见他大腹便便,问他肚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安禄山,不慌不忙答到,臣心中装的是对陛下的忠心!你看,这是多么好的答对。可见其情商之高!从无名小卒到权倾朝野,从一方节度使到三方节度使,在唐朝各级官员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历升迁的体制下,安禄山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边疆军帅在和平年代仕途飞跃的一个神话。

会来事,情商高,善于专营,这些的确是安禄山发迹的关键因素,也是主观因素。但是,这样的人物哪里又没有呢,历朝历代也并不缺乏类似的人物,为什么就是安禄山把大唐盛世一下子给掀了个底朝天呢?这就不得不从时代的土壤来分析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安禄山这样资质等人物,能够掀起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巨浪,根本原因还是遇到了合适的土壤。

安禄山发迹的结构性原因是

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度膨胀。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玄宗时代边防节度使权力逐步变大,到了天宝年已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呈尾大不掉之势。在权相李林甫的挑唆下,玄宗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是基层士兵与地方长官结成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反而与中央疏远。公元710年,朝廷在边地设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回到安禄山本人,由于与唐玄宗的关系很近,盛宠正隆,他就成了一众地方大员中的超级大员。边境九镇中,安禄山一人就管辖了三镇,坐拥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由于各镇兵马是分散到各地的,安禄山这三分之一的兵马就成为了倒悬于唐王朝头顶的达摩利克斯之剑。什么时候掉下来,就不是朝廷说了算的了。

天宝年间,政治混浊,为有心人提供了机会。用人是否正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政治清明与否。政治清明,不老实的人也得安分守己;政治黑暗,则好官都会做坏事,更何况那些野心家。玄宗朝后期,无心朝政,贪图奢靡享乐,朝政大权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这样无才无德的人。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无数没有真本事,但是很会专营讨巧的人却赢得上位机会。久而久之国家没有真正能办事的人,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野心家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像狼如羊群,把国家给搅得来天翻地覆。

民族矛盾加剧为安禄山提供了后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民族之间的隔阂没有其他朝代那么大,李氏皇族本身就有鲜卑血统,更有许多外族人成为帝国的名将,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国家从统治者到老百姓多沉浸在盛世假象之中。实际上,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都在不断积聚,在一些地方还达到了很尖锐的程度。安禄山镇守的河北就是一个典型。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很难调和。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在造反前大量的提拔这些民族将领代替汉族将领,作为反唐的亲信。安禄山在这些人中有很高威望,以至于被誉为神一样的存在。

综合上述,安禄山的叛变有他个人的因素,也有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土壤的大背景。而后者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土壤不变,安禄山之流的出现难以避免。而安禄山本人是时代砸中的人物,本身也是悲剧性人物。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吐槽,如果觉得有意思,请点击关注!



10

历史上,要论坑爹坑出新高度,安史之乱的两名主角绝对能光荣入榜。无论是安禄山,还是史思明,二人皆为其亲生儿子所杀,也是让人瞠目结舌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由安禄山牵头,史思明辅助,一起造大唐的反。可作为叛军中的核心灵魂人物,安禄山仅在其造反一年多以后,就已经身死。叛军先后由其子安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统帅,最终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缢而亡为终结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自此成为唐王朝的主基调


并不是安禄山所率的叛军太强大,而是唐朝的军备太弱鸡

安禄山决定造反搞事儿,从开始执行到有一定的声势,仅仅用了一个月而已。无论是沿途的自吹自擂,还是在对唐官军的作战方面,都是顺风顺水。可以说,此时的唐朝根本就没有实力和安禄山一战。过于松弛的军备,导致唐朝在面对叛军之时,是没有可用之兵的。而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原本就是一方军阀,在其军镇早已练好了一批兵勇,再加上其他各路叛军的支持,战斗力相对于唐朝来说绝对是爆表的存在

所以,安禄山才能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逼近长安,并以两万兵力大破唐朝二十万大军。且不说这二十万大军是什么作战水平,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经过训练临时抓来的壮丁,跟训练有素的叛军相比,无论是执行力还是作战能力都相去甚远。就像是农民起义军一样,虽然声势浩大,人多势众;但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依照主将的策略进行短兵作战。就这样,李隆基仓皇出逃,带着家眷一路奔向四川,虽然李隆基曾委派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将为统帅抵抗叛军,但奈何安禄山兵锋太过强盛,加之唐朝军队整体素质不高,所以一败再败,让安禄山在造反后仅仅一年的时间,便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史称伪燕)

除了军队实力强劲,安禄山本人也是能征善战,如若不是因为其过于肥胖的体质和身患重病,但凡他亲自上阵,大唐无人不惧怕三分,哪怕是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都被他打的满地找牙,所以安史之乱的叛军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锋芒毕露的安禄山,为何没能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呢?

虽说是叫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史思明两个人一同创业的项目,但初期来说主要就是安禄山在搞事情,而且他的实力的确也足够强劲。奈何称帝之后不久,便被迫退休领了盒饭,这要“归功”于他那个极度坑爹的儿子

安庆绪本人没啥大本事,但却在安禄山长子被唐玄宗杀死后,成为了安禄山的继承人,也就是太子。按理说都已经是太子了,还想着谋权篡位吗?其实这也不全怪安庆绪。由于安禄山在称帝后不久便因身体原因双目失明,看着大限将至的样子,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又因为宠爱某位夫人,产生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这安庆绪眼看到手的皇位没了,自然不能忍

加之安禄山原本就脾气暴躁,在前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时常迁怒于身边亲信,无论是近侍李猪儿,还是军师严庄,动辄就是棍棒皮鞭伺候,面对这样暴躁的君主,二人自然也记恨于心,于是乎安庆绪和这俩人同病相怜,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势,他们选择刺杀安禄山,然后取而代之。最终,在近侍李猪儿的刀下,安禄山痛苦的死去,大燕权力易主,安庆绪取而代之成为叛军领袖。奈何安庆绪并没有老爹的两把刷子,并不能对所有叛军进行有效的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威信不足,就像很多黑道大哥,一旦本人挂了,其子是无法安抚并让那些叔父们臣服的,比如叛军二号人物史思明

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唐朝的安史之乱,为何最终失败?

可以说,安禄山的死是一个转折点,缺少了首领的叛军各自为战,目的只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和地盘,已经从一个团队变成团伙性质了。但是,史思明尚在,在他的率领下,叛军实力依旧,大唐依然不是对手。这,虽然安禄山挂了,但是叛军仍然很强啊!
第二次转折很快来了,安庆绪被唐朝打的节节败退,眼看安禄山部的叛军就要不行了,史思明站了出来,给唐朝一顿猛打,算是救下了安庆绪,可是转眼史思明就给安庆绪做了,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叛军内部的二次分裂。原本安禄山死后,叛军内部就不再团结一致,而这次安庆绪被杀,虽然让史思明获得了绝对的领导权威,但安禄山部的嫡系并不买账。感情破裂了,还怎么玩?就这样,初期无比强大的安史叛军,已经在安庆绪被干掉以后,开始走下坡路

史思明先降唐后复判,其野心也是非常大的。只是他步了安禄山的后尘,同样为儿子所杀。就这样,叛军的一号二号人物,就这么给自己的儿子杀了,这叛乱还能搞成么?自然是要败的,各路叛乱大军按兵不动,眼看史朝义被唐朝打的抱头鼠窜,最终无路可走的史朝义选择自缢而亡,随后各路叛军纷纷降唐,换了身衣裳继续在各自的藩镇当土皇帝。可以说,他们的叛乱是追随安禄山、史思明,或者说他们迫于二人的淫威,就跟混社会是一样的,大哥牛小弟才愿意跟着,大哥都没了,还混个锤子?

当然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失败,也并非全部是因为自己内部的原因,天下兵马副元帅、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平叛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力挽狂澜,拯救了大唐王朝

只是,藩镇割据已然形成,纵使是各路叛军归降,大唐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江山,但治标不治本,各路节度使已然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在各自的藩镇当着土皇帝,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