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懿是忠臣,即使是演的,也演了一辈子!

老九一直认为,如果有人能够一生都伪装成好人,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

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争斗多年,最终不是任何一方结束割据,而是取代曹魏的司马炎统一了三国。而对于司马家族来说,其之所以可以掌控魏国的军政大权,迫使曹操的后代让位,司马懿当记首功。由此,针对终结三国的贡献上,司马懿的功劳可以和曹操相提并论。

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和曹操一样,司马懿在后世的史学作品,往往是以奸臣的形象的出现的。特别是在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过程中,对立面的司马懿更是被丑化为无能之辈。当然,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在古代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人们痛批司马懿的主要“罪证”。

在熬死了曹操、曹丕两代君主后,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统治时期掌握了魏国的军权。对于曹睿来说,和自己的父亲曹丕一样,也是英年早逝。在曹睿临终前,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等到曹睿被埋葬到高平陵后,曹芳正式登基称帝。


在新皇帝刚刚坐上龙椅后,曹爽对司马懿来了一招明升暗降,也即让司马懿从太尉晋升为太傅,从而间接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众所周知,太傅是没有实权的职位。在交接完毕后,司马懿优哉游哉的回家休养去了。但是,司马懿的狡猾已经在魏国出了名了。曹爽自然不会相信司马懿甘愿回家养老,由此,不停的派人探听司马懿的起居情况。不过,收到的答案几乎一致:那就是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了。

在曹爽看来,既然司马懿已经活不过几年了,那我就可以随便玩了。紧接着,整个朝廷上下的重要岗位,几乎都被替换成了曹爽的手下。同时,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在临走前再次探望了司马懿,发现司马懿已经在准备自己的后事了。李胜立即将情况回报给了曹爽,二人也由此深信司马懿即将去见曹操了。


对于彻底放下戒心的曹爽,在公元249年,率领人马陪同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在得知曹爽离开朝廷的消息后,司马懿终于卸下了面具,紧急召集了自己的老部下,迅速占领了皇宫、城门等重要地点,并太后的名义下诏招降曹爽及其党羽。在得知洛阳都城有变的消息后,曹爽居然放弃了抵抗,并落了个被诛灭三族的悲惨结局。

最后,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犯了很多错误,尤其是他本来可以携带皇帝曹芳跑到许昌,从而继续与司马懿较量的。当然,在此之前,曹爽一方面彻底得罪了司马懿,却没有斩草除根;另一方面,曹爽也有不得人心的地方,也即其专权程度丝毫不下于司马懿,并彻底架空了皇帝曹芳。


由此,对于司马懿来说,他如果不发动高平陵之变,被诛灭三族的,很有可能是司马氏了。进一步来说,曹爽表现出来的篡位意图,也是其失败的地方。

司马懿一直对曹魏很忠诚,任劳任怨,期间屡立奇功,就算遭到了曹氏亲贵的排挤打压也是勤勤恳恳,从无怨言。直到曹叡去世,曹氏亲贵曹爽把魏国庙堂弄得乌七八糟,这才联络起门生和老部下发动政变,把曹爽dang羽一网打尽。(要不是曹爽实在窝囊,不搬救兵直接投降,司马懿也不会成功)。

老九看来,不管后世如何抹黑司马懿,他终其一生没有进爵称王,更没有迫害皇帝。如果这是伪装的话,那么,至少他是一个合格的演员。

听老九谈历史,谈点不一样的风花雪月,趣事奇闻,荡气豪情。关注 历史段老九,不断与老铁们畅享历史情怀,做你的历史情报局。

最佳贡献者
2

没有从一开始就狼子野心,野心是随着权力而扩大,曹魏的权力不落入司马懿手中,同样会落入曹爽手中。司马懿的政治资本是为曹魏数十年效力而得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同为权臣,曹爽跟司马懿区别不大,曹爽一脉属曹魏宗亲,但无封王权利。孙吴那边作乱的孙峻、孙綝就是孙静后人,照样把皇权架空,专横独断。司马懿上台有一定偶然性,原因曹魏二三代皇帝死的太早,以前权臣掌控权力所导致,正常的情况下没有人能超越时代,计算好一切。

从司马懿的经历看来,他在曹操时期跟蒋济、陈群、贾逵等人区别不大,都是曹操的核心谋士,担任过主簿的职位。但司马懿真正获取政治资本还是从曹丕手中,曹丕登基后司马懿担任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尚书掌管行政,督军监管军事,御史又负责监督百官,司马懿在短时内任职不同部门,很快熟悉曹魏整个政权的机构,如果只是问为什么在曹丕时期不篡位,司马懿在曹丕时期才刚刚获得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的资本,谈不上有什么能力篡位。

司马懿在曹丕核心一干五年,一直到黄初六年(225年)二月,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正式获得兵权和中央行政大权,曹丕却在第二年就去世了,倘若曹丕一直活着,司马懿这份权力是能够被控制的。

在曹丕还活着的时候,曹魏的兵权分别在曹真、夏侯尚、曹休手中,与此同时陈群和司马懿一样拿到了兵权,司马懿在地位上也仅高于陈群一点,跟曹真、曹休没法比。曹丕托孤的四大重臣是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镇军大将军陈群。

这时曹魏的的皇权依旧是受到控制,曹真和曹休可谓忠诚绝无问题,司马懿和陈群是曹丕多年好友,也不存在忠诚问题。关键是这时曹魏的权力分配平衡,曹叡完全能够控制,任何一人都没法擅权夺位。

问题就出现在曹叡死后,在那时司马懿才西拒诸葛亮,北灭辽东,在朝中威望如日中天。当时曹真、曹休、陈群这等掌控实权的大臣都已经死了,在曹叡的托孤人选中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全没一人是老臣,全是曹叡时期上位的壮年派。曹爽上位后,企图改革并垄断朝政,使曹魏内部的少壮派和司马懿发生冲突。司马懿在铲除曹爽问题中并不是绝对想要篡位,当时还考虑不到那一步,所以蒋济和高柔都还支持司马懿。

在这些政治权力转换过程中很难用忠臣或叛臣去解释,司马懿的权力本就源自曹丕,并由于他自己举贤任能,在朝中安插诸多党羽,经年累月所形成。司马懿的女婿荀霬是荀彧的孙子,同时荀霬也是曹丕的外甥,陈群是荀彧的女婿,这三人本来就是政治联手。

司马懿的问题就是他活得太久了,经过了曹魏政权权力数次变迁,从曹丕时期获取权力,再到了曹叡时期熬死了曹真、曹休、陈群几位重臣,到了曹芳时期,朝中已没有一位威望比得上司马懿的大臣,在司马懿与曹爽的争斗中,司马懿铲除曹爽后并没有将权力还给曹芳,得以架空皇权。

历史上历来有公论,使曹魏皇权衰落的是曹爽,在他执政时期就已经擅权。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只是将权力从曹氏夺到自己手中,示意着曹氏皇权转移到外姓手中。

3

答 | 江隐龙

至少在曹操、曹丕甚至曹叡的时代,司马懿是没有反魏之心的。司马懿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爽专权,欺人太甚——彼时的司马懿如果再不发动高平陵事件夺权,恐怕性命难保,所以当时的司马懿与“等死,等死可乎”的陈胜、吴广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为什么说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并没有反叛之心?因为当刘备初入蜀时,司马懿可是仅有的两个建议曹操征益州的谋臣(另一个是刘烨),而事后证明,这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唯一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了,而当时的司马氏不仅没有掌权,甚至在朝廷上也不算是一支非常大的势力。如果司马懿真想反叛,曹操过早统一天下对司马懿夺权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曹操在生前其实已经察觉到司马懿有“狼顾”之心了,还曾对曹丕说司马懿日后一定会干涉他们曹家的家事。不过曹丕一向与司马懿关系交好,每每都能保全司马懿。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的信任达到顶峰,我们看看当时曹丕给司马懿写的诏书就能品味出一二: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曹丕与司马懿足够称得上一时君臣了。除此之外曹丕临终时还任命司马懿和曹真、陈群同为托孤大臣,这相当于刘备之于诸葛亮、孙权之于诸葛恪了。曹叡死后,司马懿依然是托孤大臣,到此为止除了曹操那一句评价,从来没有看到过司马懿有任何谋反之心——直到曹爽专政之后,屡屡打压司马懿,这才引发了司马懿与曹爽的决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还辞了丞相之职与九锡,这比曹操之于汉献帝可谓高风亮节多了。由此可见,司马懿其实一直是忠臣,只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不反也得反了。

4

本身曹丕就是雄才大主。如果曹丕活一天司马懿不敢篡位。曹丕能活过司马懿。历史上就没有晋国了。司马懿只有好好干才能活。曹丕的能力比曹操还大。反是臣子篡位都是君主弱才能。历史没有一个大臣能在君主是雄才大主之时,能篡位。少有疑动就杀死你。在雄主眼里是没有什么人能不杀的。就是亲爹也杀。看刘邦就知道了。主要是曹丕能拿到司马懿。司马懿是没有办法。在讲曹丕活着时,司马懿家族还没有在朝中培养士力。如果司马懿敢动草杀死司马懿了。这时的司马懿就得装成忠臣。不然小命不保。

5

曹操年轻时是一个大忠臣,热血为国,不惜舍身。但是随着他权势日重,而汉室日衰,自然就由忠臣变成了权臣,进而篡国奸臣。

君弱臣强,运气好是辅国权臣,而如果再进一步,那就是篡国。这和忠臣奸臣没关系的,只在于朝廷中枢的力量,以及制度上的设置。

曹丕不死,乃至曹睿不死,司马懿都是忠臣。

李隆基不更改大唐制度,不许节度使兼任,让在外大将时间到就回长安入中枢任职,安禄山就是忠臣。

柴荣不死,赵匡胤就是忠臣。



归根结底,当主弱臣强,兵权旁落,那就只能祈祷大臣道德是圣人。仅此而已。

而当臣子手握大权,威胁帝位,不管他是忠臣还是奸臣,如果不篡位,那运气好是死后家族沦落,大部分跑不掉身死族灭。

此为人性,从不改变。

6

我认为司马懿一直都有狼子野心,只是深藏不露罢了。一旦得志,就会显露峥嵘。他深通韬略,不露锋芒,很懂得韬光养晦,掩饰自己。当曹操、曹丕父子俩当政时,他是循规蹈矩尽心尽力,丝毫也不敢造次,表现得很像是一个忠臣。因为曹操、曹丕父子俩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都是明察秋毫的,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所以司马懿就一直都在潜伏隐忍着,不显山露水,悄悄地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在曹丕之后,曹氏后人越来越弱,司马懿就越来越崭露头角,越来越强势,等到高平陵之变诛杀大将军曹爽之后,就完全把持了朝政,架空了曹氏,夺得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一手遮天,加快了簒魏取而代之的步伐。当然了,对于魏国,他也是功不可没的。他辅佐了曹氏几代君主,他率军屡次抵挡住了诸葛亮的猛烈进攻,保持了魏国的强大,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要论阴险狡诈残忍狠毒,玩阴谋手段,要论命长,在三国时代,他都是无敌的,没有对手!

7

说司马懿狼子野心的主要原因,是把他子孙的账算到了他的头上。曹操启用司马懿之时,司马懿只是作为军师和谋士,曹操时代并未掌握兵权。作为曹操的智囊,曹操能够成事,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司马懿谋略。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在曹丕当皇帝的六十几个月里,有四十四个月在外征战,而兵权很快就放到司马懿手中了。此时的司马懿并未起兵造反,首先曹丕是曹魏正统,早就对司马懿有所防备,其实并未将实权全部交到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是何等聪明的人?这一点他还是能明白的。

此时的司马懿若造反,一旦失败,后果很严重。不但晚节不保,且会落得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而且,那时候即便他真想造反,也没有胜利的把握。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曹爽多次架空司马懿权力,这让司马懿十分不爽,但他还是忍了。司马懿并不想谋反,实际上他是以元老的身份想让曹魏走上正轨,他的野心并没有到他子孙的那种地步。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身处党争身不由己,还是权力的诱惑,司马家族不得不反。

后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司马师死后,权力全部落在司马昭身上,与司马懿不同,司马昭是十分想当皇帝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对他这种野心最好的评价。然而,他并没有等到自己登上皇位,就死了,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让位,至此,司马家族才将曹魏皇权夺入手中。对于司马懿,我还是相信他是一个忠心的人,即便是表演,他也倾尽全力为曹魏付出了一辈子。

8

曹丕在位时,司马懿还没干出什么名堂呢,怎么篡位夺权?

司马懿在魏文帝时代能蹿居高位,并不是他有什么丰功伟绩,而与魏文帝的关系不同一般。

自从司马懿入曹操幕府,由于他博览群书,曹操有意让他让儿子多交往,这对后来司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够击败曹植成为魏国太子,司马懿出力甚多,史书说:“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他与陈郡、吴质、朱铄并称“四友”,其实就是太子党的四大金刚。

曹丕登基后,司马懿便时来运转了。

黄初元年,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封安国乡侯;二年,升迁为侍中、尚书右仆射;三年,封为向乡侯;六年,任抚军大将军,假节,录尚书事,进入权力核心层。别看司马懿挂了个抚军大将军的头衔,其实他没打什么仗。头衔太多,司马懿也觉不好意思,便上书辞谢。皇帝批示说:这不是要给你荣耀,而是让你替我分忧。

从一件事看出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他亲率大军南征吴国,就让司马懿留守大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我们且来看看曹丕的一份诏书:“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从这件下达给司马懿的诏书中,我们读到一些信息:按理说,应该是将军出征,皇帝留守才对,怎么变成皇帝出征,将军留守呢?司马懿肯定是向皇帝提出要到前线去,所以皇帝才会说:“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就是说,攻城野战固然也是立功,但像萧何那样坐镇后方,保证后勤补给不中断,其功劳更大。这里我们看到,魏文帝曹丕更倚重司马懿的政治才能,而不是军事才能。

在另一份诏书中,更可以看出司马懿在皇帝心中的份量:“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东事。”就是说,曹丕若东征,西边的事就交由司马懿负责;若西征,东边的事还是交给司马懿负责。我在东就你在西,我在西你就在东,咱俩人轮着管事,分工合作。

有了这层亲密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丕去世前,会把司马懿指定为辅政大臣之一。

他真正成为军政巨头,是在魏明帝曹睿时。

魏文帝曹丕去世时,指定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为顾命大臣。在魏明帝曹睿时,司马懿的军事天赋才真正大放光芒。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之乱,这一战,给曹睿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军事更倚重司马懿之才华。

在曹操时代,司马懿不过是个谋士;在曹丕时代,他已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到了曹睿时代,司马懿成了手握兵权、独当一面的辅政大臣。

在曹睿登基前,司马懿虽曾参与军事,出谋划策,实际上并没有独立指挥作战的经验。曹睿登机后,司马懿才有机会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很快崛起成为魏国最出色的统帅。他两却诸葛亮,威震关中;东征公孙渊,一举平定辽东。特别在曹真、曹休等人死后,司马懿更是一枝独秀,先后出任大将军、太尉,国家之兵权,尽操之于手。

曹睿临死前,指定曹爽与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当司马懿从辽东赶回洛阳时,曹睿已经奄奄一息了。当他见到司马懿,眼中不禁闪出光辉,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你与曹爽共同辅佐少子。死,是可以忍的,我忍住不死就是为了等你。现在看到你了,我死无恨了。”

当着司马懿的面,曹睿把养子齐王曹芳叫到床边。他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你看仔细了,不要弄错了。”一回头,又叫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看着皇帝临死前对自己的无限信任,司马懿眼泪不禁哗哗直流。

由此可见,在曹丕与曹睿时代,司马懿是没有过篡权之心的,此时的司马懿是忠臣,不然两位皇帝也不可能如此信任他。后来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司马氏把魏国大权尽握手心,成为魏国的掘墓人。这一点,是曹丕与曹睿没能预料到的。

9

奸臣也是培养出来的。曹丕时期,曹操新死,那么多战将都是忠于曹魏的,他那个时候都没有兵权,只是个有能耐的小人物。肯定要靠忠于曹丕才能有所发展。可惜曹丕短命,几年就死了,到了曹睿他才开始发迹。曹操说说过这个人可以用,但是不可以付之兵权。曹丕也说了。曹睿也不太相信司马懿,正是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他才得以复出。诸葛亮的举措正让曹睿以为诸葛亮是怕司马懿,所以才陷害司马懿让曹睿自断手臂。有了诸葛亮的铺垫,曹睿对司马懿的信任就更大了。再加上他们曹氏宗族的人都不好使,大都督曹真不灵,驸马夏侯楙也不灵。司马懿一上就灵。曹睿死后司马懿又成了托孤大臣。这兵权一直在手。一直笼络人心了。曹真与他同是托孤大臣。但他不把曹真放眼里,倒是发现曹真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厉害。有这么个曹爽还能撑得起曹氏基业。又是宗族。取而代之也不是什么难事。趁曹芳年幼,曹爽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时机已成,这个时候扳倒了曹爽他就成了曹操了。到手的江山不要还有天理吗?大汉有董卓,有曹操都是因为皇帝年幼。君弱臣强。司马懿这个时候也这样了,本身就是个有野心的人。就算是没有野心的人遇到这么好的时机被属下一抬。也有野心了,何况他忍了这么些年。只怪曹爽的大意,要是当时陪曹芳外出时给司马懿配辆车也要他一起去就没这些事了。爱病的多重,没死就得去。这样的话,司马懿也只有抱恨终身了。

10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被讨论得很多,相比之下,曹丕时期的司马懿被说的就少了。这个问题问得不错,但问题本身可能有些问题。

第一,司马懿是狼子野心还是一度的忠臣?这问题给人的印象,好像司马懿打娘胎出来一直到死,就是一颗奸臣的心,生来就是要谋权篡位的。其实,他的想法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毫无可能的情况下,司马懿就有谋权篡位之心,你觉得可能吗?

第二,为什么在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没有篡位?这一时期与曹操时期相比,司马懿心理变化肯定有很大,“想法”这个主观的东西按下不表,先说客观的事实——曹丕提拔了司马懿,同时又限制他的权力,特别是不让他染指军事。请大伙儿注意一个细节:曹丕在位期间几次亲征,每次出门都没有带司马懿。那么,司马懿在干嘛呢?留镇后方。换句话说,曹丕把他当后勤部长在使用。曹丕担心司马懿有什么想法,还安慰道:曹参很重要,萧何也很重要,你就是我的萧何。

曹丕有点被低估了,尽管不如他老子,但曹操能够选他当接班人,曹丕自然有过人之处,比如对司马懿在军事权力方面的限制。在曹丕时代,司马懿就算想搞事也搞不起来,因为政变是需要武力的。

还有个细节鲜为人知:在曹丕时代,司马懿作为谋士,只为曹丕献过一次重要的计策。背景是这样的:孙权杀了关羽之后,亲自率兵袭来,对面是魏国的襄阳和樊城。曹丕紧张了,因为关羽是他老爹都器重的名将,却让孙权给灭了。所以,曹丕打算放弃这两个地方。司马懿站出来反对,说孙权夺回荆州第一件事肯定是巩固战果,不会惹我们,只是装装样子。但曹丕没听,让把这两城该烧的烧该毁的毁。结果,孙权还真没去打这两座城。不过,这一计只见于《晋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真假难辨。

总之,曹丕时代对司马懿的控制和抑制还是不错的,司马懿即使想篡魏,也缺乏条件,只能窝着不动,而且必须低调,这大概也是他很少为曹丕献计(特别是军事上)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