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说文武双全,严格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算得上文武双全。就连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农民皇帝,也有《大风歌》、《咏菊》这样的作品流传下来。以武功闻名的皇帝,比如汉武帝刘彻,也有《秋风辞》。肚子里没有点墨水,怎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对不对?

下面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皇帝说一下。

汉朝:汉光武帝刘秀


历史上称刘秀统治时期为 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武功:

汉光武帝刘秀利用新莽政权被推翻后群雄并起、中原无主的有利时机,以武力进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先后镇压赤眉农民军,兼并群雄。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文治:

光武帝崇尚儒术,建国后,刘秀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代表作:

刘秀是一个很有学识修养的人,这一点从他下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熟悉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志者,事竟成也。”就是出自汉光武帝。

《与子陵书》
与子陵书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

《劳冯异诏》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隋朝: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是文武双全的皇帝,鉴于隋炀帝争议太大,这里选他爹说说。

杨坚是开皇之治的开创者。

武功:

文帝在位期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被西方人尊为“圣人可汗”

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华夏是千古一帝,那么隋文帝则是第一次实现了多民族统一。也为接下来的唐朝打下了基础。

文治:

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科举制度也在隋朝创立,在今天看来科举制度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在那个封建时期,却不失为最科学的选官制度,沿用千年。

代表作: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髪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以来就备受尊崇。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武功:

李世民在早年就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并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攻入长安,灭隋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登基后,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被称为“天可汗”的皇帝,能差么?

文治: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代表作: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 李世民《元日》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 李世民《望雪》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本武功秘籍:《太祖拳》,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凭此一点,就足以在各位皇帝面前称雄了。

武功:

赵匡胤早年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曾在北汉、契丹联军入侵,大将临阵逃脱的死生存亡关头,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使得后周军士气大振,竟打得敌军溃败而逃。此战中左臂还中了一箭。

在跟随柴荣征伐淮南时,赵匡胤又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竟又斩杀敌军万余人。

柴荣死后,幼帝登基,赵匡胤的亲信在军中散布谣言,使军心动摇,后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又先后经历“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等战争。真正地结束乱世,统一中原。

文治:

宋朝被称为文人的乐园不是没有道理的。“重文轻武”是基本国策,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同时,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建国初,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仅有书12000余卷。通过征集和献书,于开宝中,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先写这么多……明成祖朱棣,清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有空再写- -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开国皇帝大多文武双全。延续的皇帝要看他的造化了。到了未代皇帝,文还是有的,武基本上没有,历朝历代,大体如此。谢谢你的提问,謹以此作答,还望多多包涵。

3

中国历代王朝,“文武双全”的皇帝都不少,野史里英姿飒爽的桥段也很多。今天不妨说个“文武双全”到叫人哭笑不得的皇帝:清朝道光皇帝旻宁。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里大败亏输,颤巍巍签下丧权辱国《南京条约》,亲手揭开中国近代落后挨打一页的道光皇帝,影视剧里常是一幅悲催模样,除了艰苦朴素基本找不到亮点。这样的人还“文武双全”?看看史料就知道,那是相当的文武双全。

首先说“文”,做皇子时的旻宁,就以勤奋好学著称。以《南亭笔记》记载,登基后的道光皇帝,还给大臣自夸“内府群书朕已遍览”。文化贡献也不含糊,清朝的《康熙字典》,就是由他亲自主持查漏补缺,狠狠纠正了其中20多卷错漏,才叫这部文化宝典焕然一新,至今方便国人教育生活。如此文化贡献,堪称大师级别。

但这位“大师级”皇帝的满腹经纶,也经常用在批奏折里,为了树立强大威信,每当一份奏折拿到手,道光皇帝都先不管奏折里说啥,抄起笔就一个字一个字批改,把奏折里所有的句式语法错误乃至错字,一个个全挑出来。借着这由头把上奏折大臣骂得狗血淋头。每到这时,得意掉书袋的道光皇帝,常是一派大师风范。

日久天长,满朝文武都长了心眼,上奏折就讲究四平八稳,云山雾罩扯一大通,就是半点实在事不讲。为免挨道光皇帝骂,官员们各个欺上瞒下,只求把这“大师”皇帝哄高兴。如此荒唐景象,恰如当时名臣曾国藩的吐槽: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大家集体磨洋工,“磨”得大清朝近乎歇菜。

这哭笑不得的磨洋工场面,细论起来,确是道光帝“太有文化”惹的祸。

但能和道光帝这“文才”比“哭笑不得”的,却当属道光皇帝那一身强大武功。

论起来,道光皇帝旻宁当年能从众多阿哥里脱颖而出,早早站稳了皇位继承人的角色,与其说靠了多年老实巴交习文,不如说靠了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好武艺。嘉庆年间“天理教之乱”时,天理教纠集高手夜袭皇宫,眼看毫无防备的皇城,就要在一群叛军的突击下瞬间沦陷。却是临危不乱的旻宁手持火枪,黑夜里弹无虚发,子弹打光了就换弹弓,硬是单枪匹马把天理教头脑们团灭,这才有惊无险守住皇城,救了大清朝一命。

就凭这一身堪比沙场狙击手的硬功夫,旻宁哪怕后来不坐皇位,改去浪迹江湖,也妥妥能打拼成一方豪侠,没准还是能被写进武侠小说的风流角色。

而且千万别误会,武艺高强的道光皇帝旻宁,也绝非有勇无谋之徒。他登基后的西域“张格尔叛乱”里,远在北京城的旻宁,几乎天天盯着地图看,一拍脑袋就写作战计划,几乎是手把手指挥,步步把叛军的动向算计在内,“遥控”着清军摧枯拉朽打赢平叛战争。单以排兵布阵的本事说,即使放在清代三个世纪的各位皇帝里,旻宁的军事水平,也绝对有资格排进前几名!

但问题是,一身武艺的道光皇帝旻宁,谋略水平固然强,管理能力却是弱。在他的几十年励精图治下,大清军队却是越治越腐,就连基本的铸炮造枪,工艺都退化严重。前线士兵用的鸟枪,竟有一百年都没换过的奇特事。沿海好些要塞炮台守军,宁可把明朝留下的老火炮搬出来,也打死不用道光年间新铸的“先进火炮”——道光年间武器偷工减料严重,新火炮炸膛都是常事,简直是用生命来开炮。

正是这被“武功强人”道光帝越治越坏的战备水平,让清军在鸦片战争开打后就被打花。各级官员们却继续报喜不报忧,管他前线水深火热,能哄道光帝一时是一时。以至于沿海连番沦陷,诸多将领壮烈捐躯时,自我感觉良好的旻宁,竟还误以为清军前线形势一片大好。更不停下令前线将军别手软,一定要团灭了英军再收工。直到英军迫近南京,前线牛皮再也吹不下去,这才撞上丧权辱国的现实。

虽说一场鸦片战争,大清朝军事装备差距明显,但是,如果没有道光帝旻宁拙劣的治理决策,大清朝,不至于这么惨

这位“文武双全”皇帝,一生的唏嘘功过,哭笑不得之中,却也有另一个浅显的生活道理:倘若找不准发力方向,不顾事实的瞎忙,就算如旻宁一样文武双全,结果也可能悲剧。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4

如果把文武双全定义成文治武功,那有很多,历史上400多位皇帝,除了一些烂泥扶不上墙的,其他的都可以称之为文武双全,只是他们遇到了不适宜的时代,或者碰上更厉害的对手。本文的文武双全,仅指会吟诗写文,又有武艺傍身等闲三五好汉进不了身的诸位帝王

第一位汉高祖刘邦

称得上白手起家,前期打仗,虽有樊哙护体,估计也是亲身上阵,而他的老家沛县,本就是传统武术之乡遍地武馆,刘邦的武功,太高不可能,估计和一般武将差不多

诗词方面,留下《大风歌》,千古传唱,就算仿版的,也很知名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第二位,魏文帝曹丕

出身汉末乱世,打小军营长大,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有曹操在,估计能亲身斗将可能性不大,武艺应该偏向佩剑防身,史书记载善击剑、好骑射

文学方面,曹丕是大拿,和父亲曹操兄弟曹植,并称三曹,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文学艺理,放哪朝代,都是宗师级的。当然,逼迫兄弟七步成诗更有名一些。这里分享一首《兄弟辞别》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

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

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

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

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第三位,隋炀帝杨广

结束三百年分裂的是杨坚,可灭南陈领兵一战而定的则是杨广。隋炀帝一生戎马,虽成帝王,也喜御驾亲征,这样的皇帝,武功之高可想而知。在大唐双龙里,人家杨广更是超脱人类的先天高手

杨广少年时,由庾信启蒙,后又师从南朝百余位文艺高人,学艺百家自成风格。就像李连杰,出道时,随师父走遍大江南北,拜访数百高手,成了功夫皇帝,杨广也差不了多少。分享一首《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第四位,唐太宗李世民

这位爷的文治武功,无论广义狭义,大家都很熟悉。据说李世民酷爱书法,最喜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亲自写《晋书王羲之传》,讲真,李世民还能称为史学家。如考试问道晋书都有谁编写的,填个李世民,准能得分。有个趣闻,兰亭集正品,就藏在李世民墓里

第五位,宋太祖赵匡胤

唐宋为文明盛世,宋朝帝王一脉各个都是文艺奇人,有画家,有书法家,有诗人,可这宋太祖一生只写了一首半诗,分享如下

咏月诗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谁要能补全,估计未来和唐宗宋祖等高,有试试的没?

文学不谈了,武艺上,赵匡胤实打实的拳脚宗师,历代帝王就算能穿越,估计也没人能打的过他,冉闵不算。太祖长拳,太祖盘龙棍,都是能引发武林大乱的绝世典籍!其地位,不下于射雕中的《九阴真经》。后世聚贤庄一战,乔峰太祖长拳之下,群雄俯首

太祖之后,火器时代了,帝王文武真成了文治武功,不写了,喜欢的点个攒呗

5

这个问题完全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几个开创百年盛世的帝王供读者参考斧正。

1、汉武帝

汉朝第6位实际统治者,在位54年,是汉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在位时间超过50年的皇帝。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断绝了汉朝自建国之初就向北方威胁中原政权近百年的游牧政权——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开始用马蹄和刀枪剑戟跟这群野蛮人讲道理。在将40余年的时间里,汉武帝先后15次对匈奴和依附于匈奴的西域国家和部落发动大规模战争。将匈奴势力从长城脚下一直赶过数千里外的大沙漠以北,彻底解除了匈奴人的百年威胁,从此以后数百年有汉一朝,北方边境再也没有受到匈奴等游牧政权的侵扰。

可以说,汉武帝一朝所有的大政方针、国家战略都是围绕与对匈奴作战这个中心制定的。为了动员全国力量抗击匈奴,汉武帝先后进行政治、经济、学术等一系列改革并取得很大成功,真正做到了自秦始皇以后的又一次大一统政权。

2、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西汉皇室宗亲。西汉政权被外戚王莽篡夺,建立新朝。由于改革失败造成了社会动荡,刘秀趁机加入反抗新莽王朝的历史潮流。在昆阳之战中,刘秀指挥不满万人的兵力一举击败40倍于己新莽王朝军队,敲响了新莽王朝的丧钟,随即土崩瓦解。

新莽王朝灭亡后,刘秀又经过12年战争,先后征服和消灭自汉政权颠覆以来盘踞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军阀和农民军,重建汉王朝。

刘秀登基称帝后,大力推行儒学和节气,东汉王朝因此被称为“儒学最盛、风化最美”的时代。

3、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18岁随父李渊起兵反抗隋王朝,成功建立唐王朝。然后率部征服黄河以北的全部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李世民即位后,国家虽然统一,但是境外敌对势力颠覆唐政权的贼心依然未死,最典型的就是曾经一度兵临帝都长安的东突厥汗国。唐太宗整军经武,于即位后第三年开始大举反击,一场大战下来就将这个称雄于蒙古草原百余年的游牧政权灭亡并活捉其首领劼利可汗。此战之后,草原各部落纷纷向唐朝称臣。唐太宗对于投降归顺的草原贵族和平民百姓都给予妥善安置,在这一伟大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胡汉之间长达数百年的血腥厮杀在此告一段落。之后20多年,唐太宗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又相继征服或以军事手段慑服企图破坏胡汉和平的一些国家和部落。

对内,唐太宗实行偃武修文、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从魏晋以后经历数百年战火的华夏大地到此时才得到真正的安定。

4、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即位后经过13年战争,基本上消灭了自唐朝灭亡以来华夏大地小国林立割据纷争不断的局面,经历了近200年战乱的华夏大地开始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繁荣的和平轨道。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总结历史经验,将地方的军政大权收归中央,从根本上消除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因素,并治疗了百年战乱留下的创伤,国家开始走上富强繁荣的道路。

5、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明朝第3任皇帝。还是当皇子时就被明太祖委以统御北方的重任,先后数次挂帅领兵出境打击蒙元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境。后来因为被建文帝逼迫,不得已以北京为中心率部下800人造反。短短几年里,以劣势兵力先后打败数以十万计的朝廷军征讨,然后挥师南进一举攻克帝都南京,取建文帝而代之。

明成祖即位后,对内为安定民生、发展经济派郑和下西洋开展海外贸易,同时疏通大运河,加强南北往来。改革政治机构、设置内阁、编纂《永乐大典》。对外继续对威胁边境的塞外蒙元政权大举用兵并亲自披坚执锐,上阵杀敌。前后五次御驾亲征,沉重打击了以鞑靼、瓦剌、兀良哈为代表的蒙元势力,稳定北方边境数十年之久。

6、康熙帝

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第二任皇帝。在位61年,统治期间对内缓和满汉矛盾,推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一些举措,如开博学鸿儒科,吸纳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府工作。同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以武力平定企图颠覆满清政权的三藩势力,收复企图被郑式政权分裂的宝岛台湾,驱逐沙皇俄国渗透进黑龙江流域的势力,三次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落,予以沉重打击,彻底粉碎了准噶尔企图依托沙皇俄国分裂祖国的图谋。

6

我举的这位“文武双全”的皇帝(其实还是偏文)的一位:萧衍

清人所绘萧衍画像

萧衍的文才,不再多谈,不仅本人能文善诗工书,博采多艺,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方面取得不俗成就,且能崇尚礼制,“专事衣冠礼乐”,使得北方“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均为东魏权臣高欢语)。而这里稍微说一下萧衍的武干,他虽然并非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也有着出彩的表现,尤其是早期一些战略识见。

关于萧衍亲自参与的战争,都集中在南齐时期:

1、建武二年(495年),北魏派大将刘昶、王肃等攻南齐司州,萧衍隶属于江州刺史王广所部,进军救援。在距离义阳郡一百余里,齐军畏惧强盛的魏军,停滞不前,萧衍自请领精兵先行,利用夜色掩护进据贤首山,魏军不知此部齐军有多少人数,不敢贸然进逼。至次日黎明,义阳城内齐军望见援军抵达,便出城攻击敌军大营,与萧衍夹击魏军,最终迫使其撤围离去。此役,可谓萧衍在军事上的初次经历,虽只是一偏将,但他所表现出的果决与明智,已足以在南齐军中崭露头角。

2、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孝文帝亲自统帅大军攻击南齐侨置的雍州,萧衍奉命赴援。十月,抵达雍州首府襄阳。此时,左民尚书崔慧景总督各路齐军,萧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皆属崔慧景麾下。建武五年(498年)三月,崔慧景等行至邓城时,遭遇魏孝文帝亲领的十万骑兵,萧衍明白此时如果仓促退却,反倒是示弱于敌,于己更加不力,于是极力劝阻主帅崔慧景不要撤军。崔慧景却被吓破了胆,只顾着自己狼狈逃命,一时间齐军大溃,北魏骑兵乘胜进击,取得大胜。而在诸将溃败之时,萧衍却不慌不乱,领兵独自距战,杀死北魏骑兵数十至上百人,一路结阵断后,所部得以无恙撤退。此役,崔慧景等部死伤极为惨重,只有萧衍“全师而归”。这是萧衍的第二次重要的军事表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合格将领的基本素养。

(以上皆据《梁书·武帝纪》删改而成)

除此两例外,在其后讨伐东昏侯萧宝卷的屡次战役中,萧衍虽然少有亲自陷阵的记载,但仍是制定了许多进军方针,对萧衍方面得以战胜南齐朝廷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便不再赘述。其战略识见,贯穿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不管是在其称帝之前还是在位前期(后期并未有太多接触,所以没有什么概念),在此可再举一例,我想这个例子也有不少人听过:

天监五年(505年)十月,萧衍派其弟临川王萧宏领军北伐(此举向来为史家诟病,北伐中资历较深的大将吕僧珍曾哀叹:“使始兴<萧儋>、吴平<萧景>为帅而佐之,岂有为敌人所侮如是乎!”),此次北伐,阵容极其豪华,但梁军在攻克梁城后,萧宏因其怯懦不敢再前行,众将苦劝不得。萧宏甚至在此后抛弃大军逃回,致使梁军大溃,损失巨大。

在失败的北伐之后,北魏中山王元英有乘胜灭亡新生的南梁之心,他将新攻克的马头城的粮饷运往北方。梁军朝臣为此迷惑,认为“魏运米北归,当无复南向”,在此情况下,萧衍却极为清醒,提出了正确论断:“不然,此必进兵,非其实也。”他当即派在前此北伐中的前锋大将、冠军将军昌义之修葺位于梁魏前线的战略要地——钟离,领兵控扼。

果然,天监五年(506年)十月至次年,取得北魏宣武帝允准的中山王元英、平东将军杨大眼携数十万魏军,发起了自南梁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南侵。而著名的钟离之战,就此打响。在昌义之的死守及名将曹景宗、韦睿的同心协力下,梁军取得了南朝前所未有的空前大捷,吕思勉称“此为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鲜卑之胆已”。

在钟离之战中,萧衍不仅有着战略眼光,还能注意协调援救大将曹景宗、韦睿的关系,他明白曹景宗高傲的性格,特地下敕给他说:“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而最终,曹景宗一生敬重的,也只有韦睿;韦睿也表现了相当的大度,不先争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慨叹萧衍“得将将之术矣”。

晚年的萧衍

据说当侯景叛军攻入台城时,八十六岁的萧衍接见侯景,仍能使这位在北方令人胆寒的狡诈猛将为之摄伏。这不仅得益于他对于世事的某种程度的超脱及其数十年帝王身份形成的威严,亦与其早年战争经历遗留下来的战将之气不无关系。因此,萧衍在某些程度上确实也可堪称“文武双全”之帝王。

7

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皇帝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有开拓精神,或者草创帝国的皇帝,大都要文能文,要武会武,用“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去概括,不为过。当然,皇帝的文治武功,其武,主要指带兵打仗的能力,并非指他单打独斗的技巧。而文治,既指其擅长诗词歌赋,又指其治国理政的才能。而这两方面都达到极高境界的,宋太祖赵匡胤堪称佼佼者。

行武出身的他,能诗。赵匡胤武将出身,是个赳赳武夫,不过,这个武夫也作过诗。当年,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他有一回同朋友喝酒聊天谈诗,其中一个朋友作了一首《初日》,作完念给大家听,十分得意。赵匡胤听后,感觉对方的诗语句虽然工整,但意境却很浅陋,随口说对方的诗不过尔尔。朋友不服,说有本事你来一首?

赵匡胤便随口吟出一首《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对方一听,登时就被这王者霸气感染了,不得不服。当然,赵匡胤这诗的意蕴也并不是很深,文辞也不是特别好,但气势磅礴,理想高远,比喻精当,是一首成功的言志诗。

作为武将,他打仗很勇敢。赵匡胤当时服务于后周,当了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即帝王的侍卫,后来在开封府尹柴荣手下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继位为皇帝后,他以老部下继续追随。

显德元年(954)三月,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率军出征,汉辽联军与后周在高平展开激战,开战之初,周将怯战,先锋樊爱能没战几回合就逃跑了,大家都知道,打起仗来都是乱哄哄的,前面一逃,后面的就会作鸟兽散,因此,后周军队马上大乱。这时,柴荣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张永德二将,而且只剩下亲兵4000人,军队一散,便显得十分孤立。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赵匡胤请示柴荣,说用这4000人兵分两路,变被动为主动去攻击,先稳住阵脚,拖住敌军,等待在路上起来的支援。柴荣无其他法,同意了赵匡胤的建议。

因此,赵匡胤和张永德各率2000人,杀向敌军,以一敌十,一时也未马上溃败。在杀得难舍难分之际,赵匡胤突然被敌箭射中,他强忍疼痛,带伤作战,挺身在前。不久,援军赶到,军心大振,一举打败了汉辽联军,“高平之战”取得胜利。这次战斗,充分显示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和胆识,他因战功被柴荣授殿前司都虞候。而最关键的,他是通过这次战斗获得了柴荣的信任,后来柴荣去世,他通过陈桥兵变上位为皇帝,开创了宋朝基业。

8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说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皇帝,最著名的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几百年后更是出现一位横扫海洋的霸主永乐大帝朱棣。他一生毁誉参半,为了夺位杀了很多人,晚年也疯狂屠杀宫女,为后世所诟病。但瑕不掩瑜,他一生所做出的的功绩,历史上极少有帝王能够和他相提并论。

第一:文治方面的成就编修古今第一奇书“永乐大典”

1:皇帝毕竟为一国之尊,文治方面不仅仅会写文章,也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头条上很多人坐着认为文武双全里面的文指的是他在文章上的造诣,其实不然。小编认为毕竟是皇帝,不管是文治和武功都要为国家和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恰恰永乐皇帝朱棣做到了。

2:夺位登基的燕王朱棣,名不正则言不顺

1398年夏天,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于南京城。次年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文。听信身边大臣的建议,搞削藩政策。首先把周王一家弄得半死不活,湘王更是被逼的全家自焚而死。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对抗中央,最终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

3:为了让后世人觉得他比朱允炆更强,于是编修大典

朱棣之所以后面迁都北京,多多少少认为南京城大多是建文遗臣,长期待在那里恐怕性命不保。而他在永乐初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修所有古典书籍,起初让解缙主导编纂的,命名为“文献大成”。朱棣觉得内容太少,于是让姚广孝主张编纂,历时三年“永乐大典”最终问世。这部书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所有古典书籍,对明朝以及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武功方面的成就更是斐然,被称为“马上天子”

1:朱棣派遣大将张辅几十万大军出发彻底平定安南

永乐初年的时候,安南国国王被权臣胡氏谋杀。王子逃亡京城,对朱棣诉说一番。于是朝廷派遣卫队护送他回国,没想到在回归途中被截杀。恼羞成怒的朱棣立马点齐精兵强将,几十万大军征讨安南,最终安南被彻底平定。

2:曾经五征蒙古,被誉为马上天子

说到中国历史上出征次数最多的皇帝莫过于永乐大帝朱棣,有人说他多次北征徒劳无功。在这里我想说太片面了,要知道前面两次亲征有效的打击了瓦剌和鞑靼部落的崛起。使得双方构不成对明朝的威胁,因此得到了“马上天子”的美誉。他一生可谓是毁誉参半,不过明史对他的评价还算客观。说他远迈汉唐,意思就是说他治理的大明朝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

以上就是小殷说历史的原创回答,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9

第九名:清圣祖康熙 康熙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开创中华帝国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第八名:明太祖朱元璋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第七名:元太祖铁木真 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

第六名: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漳泉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建隆二年(961年)及开宝二年(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第五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第四名:隋文帝杨坚 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第三名: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第二名:汉高祖刘邦 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第一名:秦始皇嬴政 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这个就太多了,但是真能做到以武定天下的并不是很多,其时东晋十六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有不少以武定天下的皇帝,但他们大多是短暂王朝,而且未实现统一,不具代表性。另外这个文武双全还要看怎么定位,实际上在历史上把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都成为武将,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战场厮杀的能力,但军事才能优异,也被归在武将里,比如周瑜、陆逊、吕蒙、袁崇焕、范仲淹都是武将系列人物,但它们实际上并没有跨马征杀的本事。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如果皇帝和皇帝比较,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应该是非常优秀的,他就是行伍出身,凭战功上位的,算是以武定天下。此外刘秀、李渊、李世民、杨坚杨广、朱元璋、成吉思汗也都是战功赫赫的人物,清朝皇帝沿袭满族制度,个个习武,但能够统兵打仗并有很好战绩的就属康熙皇帝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