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山西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有着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主要是指华夏文明的起源在山西晋东南,它的历史文明延续几千年而不断,先进思想流传几千年而不枯,艺术精华播撒几千年而不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艺术精华,是先祖赐给后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此,我们把《文明初始晋东南》作者刘流庆用文字的形式定格在这里,想赋予那饱经沧桑的历史以疑重和感染力,使今人有所启迪。
“五千年历史”从炎帝开始“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这是山西人的自豪,也是山西近年来文化宣传最为响亮的口号。但是为什么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却很少有人作过认真思考。更多的人理解为“五千年”是从尧舜算起的。但是,如果依据古史纪年与夏商周代工程所列年表,夏禹的时代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上加尧舜两代,距今也不过4100――4200年左右,何来“五千年”之数?我认为“五千年”,是从炎、黄开始算起的。据《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治五百年”,颛顼“治七十四年”,帝喾“治七十九年”尧“九十八年”。关于这些数字,《今本竹纪年》、《稽古录》、《皇王大纪》、《资治通鉴外纪》等各书所言有些出入,但无大碍。据此年代推算,炎帝距今,正好五千余年。
农业是文明之母,没有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就不会有文明的发生。在历史传说中,炎帝是农业的发明者。但据考古发掘,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就有了成熟的农业生产,并非在炎帝时代才有农业的。根据传说,细作综合分析,炎帝当是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的人。他的贡献主要有:改进生产工具,作耒耜进行农业技术革命,立历日,正节气,使民知寒暑之变;口尝百草,发明医学技术;发明音乐??;作明堂,兴祭祀,建立制度;发明《连山易》。
这七项贡献,无论哪一项,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有巨大意义的。因而我们可以将此认作是文明的“曙光初起”。众所周知,没有文字之前,历史是靠口传的。“十口相传”为古,这就是古人对于“古史”的理解。口传“历史”,是神圣的,严肃的,有专人掌管,不得任意修改。因而传说中的夏商世袭,与我们现在地下的出土发现,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出入。尽管其中也有失实之处,但在没有地下发掘证实之前,我们还只能依据传说资料来阐述历史。因而关于炎帝的传说,应该是有依据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八千年历史看甘肃?
答:有八千多年历史的甘肃,融丝绸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甘肃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
甘肃是中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构成陇右文化。有人将黄河流域文化分别以宗教、地域分成6大板块。以宗教信仰为主线分为:新疆伊斯兰、藏传佛教等。按地域分为雪域、巴蜀、滇黔贵,秦陇文化。其中秦陇文化包括:宁夏、甘肃、青海、陕西。而甘肃文化不仅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特色。
甘肃位于东亚和中亚结合部,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度地带。甘肃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混流地区,也是中国????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河西走廊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河陇文化得到了丝绸的滋养。作家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四大文化体系有四个,但中国????的新疆、甘肃的敦煌、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
甘肃为黄河流域文化的原俗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天水的大地湾文化距今有7800多年,它将中国????的彩陶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甘肃为羲皇故里,为轩辕帝的发祥地。天水有黄帝的衣冠冢,据专家考证说,黄帝的发祥地在今天正宁县东子岭南端。周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是秦人的崛起之地,在礼县考古发现有秦先祖陵墓群,渭河流域一带的秦人是以甘肃为根据地挺进中原的。
甘肃也是文明遐迩的文物大省,也是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的地区,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现在还应该加上以及武威的铜马??,榆中的四库全书。(当时有7部,后来保存下来3、5部,其中一部就在榆中县。)从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到祁山文化,河西走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艺术长廊。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石窟群,兰州的炳灵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这些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甘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路段,也是现有长城长度最长、形态结构最复杂,而且是汉、秦、明长城最多的地区。
甘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遗址最多、类型最复杂、时代序列最齐全、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仅河西地区就有汉唐古城有120处之多。
甘肃还有一批造型精美、艺术价值极高的寺庙。例如:张掖的大佛寺、西夏的皇家寺院、崆峒山、泾川的西王母宫等。
我国近代考古发现的四大奇观中甘肃就占了两个:敦煌文书、汉代简牍(占全国简牍的82%)。国际显学敦煌学、西夏学、简牍书都在甘肃有过发现。
甘肃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厚的地区。按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每两年只允许报一项。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报了四项:昆曲、古琴、蒙古长调民歌、花儿。
从生态学研究来看,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上生态古绿洲变迁,沙漠化最明显的地区,比如:民勤西沙窝等。
甘肃悠久辉煌的历史造就名人辈出。伏羲、公刘、齐伯、李广、霍去病、皇埔谧。
从现代史来看,甘肃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宕昌的哈达铺、会宁、华池、高台的烈士陵园。这里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地区。
人文始祖伏羲创立了八卦,后来周文王在羡里演八卦成《周易》,相传伏羲观天地万物创文字,是在炎黄等人文始祖中对华夏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在东方神秘文化上的贡献,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玄学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建议天水建一座“中国????八卦城”另行请专家论证。(见司马贞《三皇本纪》,天水至今还有‘伏羲庙’、‘画卦台’名胜古迹)。
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价值。嘉峪关是荒凉戈壁滩中的一座孤城,莫高窟是一片黄沙中唯一的宝库,鸣沙山是一座风行游动的细沙山,镜头中没有树,、找不到草,如此荒凉,就像昔日大厦??的统万城,人们总会想甘肃几千万人生活在哪里,长期这样下去,有草有树适宜人文的自然环境。站在鸣沙山顶,一面是月牙泉,一面就是敦煌绿洲,河西走廊有“甘州不干水潭潭”,“凉州不凉米粮川”的走廊绿洲,被称为“甘肃的粮仓”。
甘肃河州一带的民歌花儿,其曲牌种类之丰富,音乐??之优美,至少可与西南五省民歌之相媲美,你不唱、不宣传、别人怎么知道呢?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成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莲花山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境内,素有“花儿故乡”之称。这里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吸引着临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万的男女歌手和群众。每年从农历六一初一在莲花山下的足古川聚会开始,经过游山对歌进入高潮,再转入王家沟门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别,整整六天五夜。这期间歌手们风餐露宿,相互赛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极一时之盛。
甘肃在整个宣传周,只呈现了一首《兰州快板》和一首民歌《下四川》,次后再没看到其它文化艺术,使外界感到陇上地方文化艺术有点贫乏,其实陇上盛行民歌,陇中秧歌就富有地方特色,其曲牌就有六十多种,只不过是没有宣传。民歌‘花儿与少年’,原中央台已做过播放,据说甘肃河州花儿盛会每年四至六月都在举行,逢会期间人山人海,外国人有不少前来观赏,不但花儿歌调十分优美且甘肃西部的河州草原是我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出产地,美丽的西部草原加上奔驰的河曲骏马??,再配上浪漫的西部民歌,这何尝不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西部甘肃的风情画卷。河州草原风光十分美丽,比起美国????西部牛仔的草原风光有过之而无不及。
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书法之乡。甘肃甘谷县一带的农村,坐在火车??上就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刻字,这种壮观的文化景观,过路旅客赞叹不已。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全国都难得到,但在整个宣传周里找不到一个镜头,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宣传题材。
当地老百姓“不挂对联不过年”这全国没有哪个地方与之可比,这样的民间文化气氛是有着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纪发性,陇上文化影响和孕育了中华文化,这是可以追根求源的。以汉代张芝为代表的书法文人群体,对中国????书法艺术体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作用,甘肃有在华夏书坛主持首席长达十一世纪的书法辉煌,秋子在《书法导报》连续载文《十一世纪的辉煌和六面旗帜的光彩――甘肃书法要略》已有史料翔实的论说。这样的文章应当在《甘肃日报》全文转载,甘肃自己要宣传自己。
“家无隔夜粮、不拿字画换干粮”,甘肃遍地是书法家,就像陕西遍地是文物一样,甘肃名符其实地是一个“书法之乡”。“民间书法”是典型的甘肃一大特色,自然天成的民间书法字艺水平不错,写得好的比起国内现代书派的流行书法,以至于有的国展获奖作品毫不逊色,甘肃可以大胆拿出来宣传。江浙的书法虽很盛名,但执笔尽腕,侧铎取媚,力势易弱。秦人书法早有真传,用笔主肘,中铎行笔,写骨写气,气足势活,更具华夏个性。南方人委婉秀丽,北方人豪放质朴,南北各有千秋,中原书法不亚于海派书法。翻开一部《中国????书法全集》的清朝集卷,就会看到人们在认知和宣传上的偏执。看一看淸代草书大家王铎的字,其结体线条力度不比陕西草书大家王了望更好,其篆书大家吴大徽的字也不比陇西篆书大家郭丹阳的篆书再遒劲,武威的张美如行书功力深厚,其俊媚美秀不亚于江浙大家,如果从书法的艺术水平衡量,王了望、郭丹阳、张美如都是清代中国????书坛当之无悔的书法大家。诸如兰州儒学大师书法大家刘尔火斤等还有被埋没的。对书法人物的选择,要立足于艺术水准,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要能够服众,更要体现民族文化的厚重和民族精神的高境界。
甘肃人对书法的追慕,实际已上升到了文化精神高度。精神支配其行为,那是因为甘肃老百姓对书法的认识已经通过几千年的历练,有意无意地上升到了书法精神境界,文化意识的泾久是识合,便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升华规律的,据《书法导报》报道,全国的书法市场属甘肃最好,甘肃百姓爱字如命,甘肃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在国人心中首先是文化的一种象征,陇上民间文化意识是根深蒂固千古难移的人文心因。
庆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由于交通不便,更多的保留了古代原始古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庆阳民间工艺宝藏极为丰富,有剪纸、刺绣、皮影、石刻、脸谱、蜡雕、草编、粘贴艺术、灯彩、纸扎、民族服饰、艺术壁画、农民画等20多个种类。其中尤以巧夺天工的剪纸、绚丽多彩的刺绣、古拙逼真的雕刻,千姿百态的面塑并称庆阳民间艺术四绝。庆阳剪纸古拙质朴,天然浑厚,图案繁杂,体现了中华先民们对生命崇拜的原始图腾文化。郭沫若赞为“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刺绣朴实敦厚,粗犷写意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之感、浸透着古朴哲学的神韵。雕刻品种繁多,尤为皮影雕刻、石兽雕刻为最。皮影制作以环县最佳,曲直有序、阴阳、虚实、疏密、长短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石兽雕刻又名“瑞兽”,是先民们把避灾降福,镇邪祈安的图腾崇拜意念通过雕凿印入动物形体之中的奇特艺术,以“人面狮子”、“人头虎”、“兽脸”等面具为主。面塑起源于牺牲祭祀,以表面捏塑代替动物,表现一种祈福的精神追求。各种飞禽走兽、果品、花卉应有尽有,是大写意的夸张作品,体现了黄土地人民的粗犷美,广柔美和浑厚美。
“羊皮筏子赛军舰”是广传于兰州的一个俚语,它用夸张的对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击风浪、激流勇进的动势和筏子客豪迈的气魄,描绘了一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景线。把一张张羊皮经特殊方法加工缝制后,经充气扎成气囊,安排列捆绑在数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个之间,以12个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变向灵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将总浮力分散在十个单独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称一绝。羊皮筏子由来已久,在没有现代航渡设施的数百年间,一直是黄河上游摆渡,载货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壮年,祖辈相袭,以为生计。现在,兰州一带的黄航道彩虹??飞架,汽笛不绝于耳,羊皮筏子多已销声匿迹。偶有见到,也多为满足好事者的猎奇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