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期讲到孔明和魏延的恩怨,及魏延被杀的原因。同时也提到了司马懿,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和司马懿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是孔明为报答刘备托孤的选择,火烧司马懿时,也涉及到了魏延。(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四期,为你详细解答。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孔明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是,军粮不能及时运到前线。常言道:兵马未动,草料先行。说明粮食对军队的重要性。

在孔明第六次兵出祁山时,他调来了事先发明的木牛流马这个新武器,还别说挺给力,运来的粮食放到了,孔明事先观察好的上方谷了。

为什么选择上方谷呢?首先地形特殊。上方谷地处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入口处狭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马通过,谷内一块平地,能容纳1000多人,就像个葫芦,是储备粮食的天然粮仓。

司马懿决定分拨一班人马劫蜀营,这样孔明别的营势必来救,司马懿乘机带两个儿子及少量人马,突袭上方谷,火烧军粮。

司马懿一举一动,孔明尽收眼底,他对众将士说,司马懿来劫咱的大营,咱就劫他的大营。同时,对魏延说,你到上方谷口迎接司马懿,和司马懿交手只许败,不许胜,魏延得令而去。

果然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如期而到,魏延按照孔明交待的法子,没几个回合,拨马逃向了谷里。

司马懿追到谷里大吃一惊,谓二子曰:

〖“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

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

“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

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

“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

即引兵奋力杀出。(引自三国演义)〗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难道真的是天意?

除了司马懿当不该死,其实还有一个人,也该不当死,这个人就是魏延。

书中交待,孔明命魏延在谷口迎接司马懿,魏延逃进了谷里,如果地雷爆炸,魏延肯定死于非命。为什么孔明要魏延和司马懿一起去死呢?上期做出了回答。

其实,司马懿侥幸逃脱,不是什么天命论,而是其中有奥秘。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

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点,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这个道理和原子弹爆炸形成风暴道理一样。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本可一举歼灭司马懿。除去心中最大的对手,然天估佑司马懿,一场大雨让司马懿逃出生天。真乃天命。故诸葛亮長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诸葛亮一生数经百战,谁都没放在眼里,唯独遇司马懿,使之功败垂成。论用兵,智谋二人不分伯仲。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希望的是巅峰对决,速战。最重要的粮草难以供给。司马懿之所以被诸葛亮算计,火烧上方谷。最重要的是想断诸葛亮粮草。让诸葛亮不打自败。没想到_中了诸葛亮埋伏,险些丧命。自此以后,司马懿高挂免战牌,活活耗就死诸葛亮。司马懿号“冢虎”可想而知其阴辣手段。孔明虽号称“卧龙”可毕竟来到人家地界,所谓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无可奈何。而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急于求成。反遭其害。 和司马懿斗法,比的就是耐力。这点正是司马懿的优点,活活熬死了曹氏三代君主。最后致命一击。夺取天下。他能十年磨一剑,一剑定乾坤。所以上方谷一战后,诸葛亮深知再没机会击败司马懿。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天意如此,奈何!

3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最后都说了什么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精于谋略、善于算计,用兵如神。刘备三顾茅庐后,跟随刘备纵横驰骋,巧夺荆州,攻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刘禅的支持下,六次北伐中原,践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承诺。也就是在北伐中,诸葛亮遇到了一生最大的对手司马懿,二人才智谋略可谓旗鼓相当,你来我往征战六七年的时间里,互有胜负。


司马懿曾在西城逼迫诸葛亮唱空城计,诸葛亮在上方谷也差点将司马懿烧死,上方谷一战也是诸葛亮最后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已经积劳成疾,自知命不久矣,然而天公偏不做美,一场大雨扑灭了大火,为湮灭了诸葛亮最后的希望。上方谷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最后说了什么,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上方谷之战。234年春,诸葛亮起兵十万,进行第六次北伐,司马懿调集四十万军队,在渭水一代与诸葛亮展开对峙。司马屡次与诸葛亮交战,败多胜少,知道诸葛亮的厉害,曹睿也命司马懿坚守坚守。但蜀军远道而来,粮草军械供给不足,必须速战速决,因此诸葛亮日夜勘察地形。当诸葛亮发现上方谷时,心中大喜,因为他找到了消灭司马懿最好的机会。


上方谷是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势低洼,入口的地方极其狭窄,最多只能允许一人一马通过,但整个谷地却能容下千余人,地形很像一个葫芦,诸葛亮正是把司马懿引入谷中,放过纵烧。于是诸葛亮想出一个奇妙的计策,在上方谷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诱引司马懿来劫粮草。司马懿曾多次被诸葛亮劫粮草,也想一雪前耻,于是也日夜勘察地形,并最终发现了上方谷的屯粮。


于是,司马懿便令部下打探诸葛亮的位置,派部下前去偷袭营寨。蜀军也是拼死抵抗,然而魏军的兵力逐渐增加,当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不在进攻的军队中时,诸葛亮已经料定,司马懿的最终目的是上方谷。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诸葛亮秘密命人在上方谷的屯粮上,放置干柴、硫磺,火药等。并命令魏延前来解救中军大帐。司马懿协同其子司马师、司马昭,领军直奔上方谷。


诸葛亮只在上方谷屯兵百人,司马懿很快就占领了上方谷,然而诸葛亮早就登上了上方谷的山顶,命人在谷口纵火,并命令士兵释放火箭,万箭齐射,司马懿和他的军队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他悔不当初,中了诸葛亮的奸计,绝望之时,司马懿要挥剑自杀,而正在这时,天降大雨,降地上的火全部浇灭。司马懿大喊自己命不该绝。


其次分析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后说了什么。诸葛亮本以为司马懿必然葬身火海,然而出乎意料的大雨让他的希望顿时成泡影。诸葛亮气急败坏、悲痛欲绝,仰天长叹:苍天助曹不助刘,这一切都是天意。诸葛亮愤愤道:上方谷几个月都不曾下雨,为何今日大雨倾盆!我千算万算,还是被司马懿逃脱了,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由此悲叹,足见他对北伐的期待,他是多么的想克复中原,恢复汉室。然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诸葛亮知道自己天数已尽,不久于人世,更是悲痛万分。只能仰天长叹: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一战?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4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火熄上方谷上这样描述的: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魏,与魏军司马懿对峙于渭水,诸葛亮连环施计使司马懿一心认为上方谷必是蜀军积粮之所,于是孤军深入,上方谷行如葫芦,入口却进通得过一人一骑,司马懿入谷便知上当但为时已晚,诸葛亮纵火焚烧上方谷,司马懿自叹父子三人都必死于此,但怎知突然下起大雨,浇灭了上方谷大火,司马懿残兵侥幸脱逃,而后诸葛亮并未派兵追击,而是叹道:“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火烧上方谷,是善于用火的诸葛亮最后一次用火,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在伐魏战争中的胜利,战术上可谓是丝丝入扣,出神入化,但结果却很遗憾。

诸葛亮这次神机妙算,巧摆疑阵。最终让司马父子逃脱,诸葛亮在发出感叹之余,如果及时派兵还能追杀他们。诸葛亮时代科学还不发达,对一些物理现象还无法解释,就一味之归咎于天意。

其实发生发生在上方谷上的大雨是一种物理现象,大火把上方谷里的空气加热上升,引起空气强烈对流,上升的热气凝结水汽,下降就形成了大雨,这种雨是短暂的,如果诸葛亮懂得这个道理,立即派兵追击司马父子,有可能杀了他们,这样历史就会重写了。

鲁迅先生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对一些事物的现象归咎于“天意”是害人又害己。

5

诸葛亮最后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苍天助曹不助汉"。也就是对司马懿所说的最后的话。


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说的话远不止这些,两军对峙岂能三言两语就开打了,总要有些嘴皮子战。

我们不禁想象一下,司马懿全家男丁都在火场,诸葛亮的劲敌马上就要死去,肯定要感慨抒情几句:"仲达你我各为其主,今日之祸君应虑之,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民心尽失,你当有今日。"

以司马懿的性格应该会求孔明放他的2个儿子回去,自己死亡,刚开始诸葛亮肯定不会同意。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不让司马家亡,结果天气骤变,眼看要下雨了,诸葛亮就放下话来:仲达,你我惺惺相惜,杀你也是形式所逼,为了司马家族能够延续,只要你自杀,我饶你子不死。司马懿就在挥刀自刎的时候,雨滴救了他。


纯属想象,谅解



6

要问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最后说了什么?

其实答案就在书中。只要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家都知道,在司马懿败走的时候,诸葛亮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乃天意!”

诸葛亮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呢?

这就要从刘备这个人开始说起,刘备,字玄德,汉室中山靖王之后,世人都称他为“刘皇叔”,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四处招贤纳士,先与关羽和张飞结为拜把兄弟,接着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途中收纳号称凤雏的庞统。

世人传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安天下,然而事实证明,结果并非如传言说的那样,刘备同时得到“卧龙”和“凤雏”,最后还是丢了天下。究其原因,只能怪刘备这个人是个伪君子,人前能哭能演,相当逼真,此二人起初都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本性渐渐显露出来,诸葛亮和庞统对此心知肚明,只不过庞统性格直率,敢怒敢言,刘备心生芥蒂,于是行军至落凤坡的时候,让他骑着自己的白马??开道,当了替死鬼,结果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只可惜一代旷世军师奇才年纪轻轻就这么离去了。

庞统的离去,对整个蜀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诸葛亮对此悲痛不已,敢怒不敢言,只可惜刘备假仁假义,猫哭耗子假慈悲。还把镇守荆州的诸葛亮调回蜀地,这才有了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真的是苦了关羽。事后刘备依旧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不听劝阻,极力攻打东吴,这才有了后面的“火烧八百里连营”的悲惨结局,自那以后,刘备大病不起,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依旧假惺惺的说什么“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子可取之。”刘备临终这翻话,既是对诸葛亮的安抚,同时也是给诸葛亮设了个套。诸葛亮何许人也,自然能听明白其中的深意。

一入皇朝深似海,进时容易身退难。诸葛亮是的明白人,自那以后,诸葛亮已无心匡扶汉室,在蜀中也无心培养后备人才,这才有了蜀国后期的“蜀中无良将,廖化当先锋”,并且诸葛亮每次出师都是无功而返,直至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返观魏国镇守边关的军师“司马懿”,命运其实跟“诸葛亮”差不多,都是命运多舛,苟活于乱世。

高手寂寞,知音难觅!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各位其主,但是此二人又可以称得上是命运共同体。昔日诸葛亮摆了一出“空城计”,司马懿听懂了其弦外之音,故曰:城中必有埋伏,于是率大军离去。

后来诸葛亮用计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大军之时,想必诸葛亮也是早有研究过气象的,以至于中途突然下起大雨,将大火浇灭,并且在葫芦口也不设关卡,任其逃脱,明摆着不想置司马懿于死地。故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乃天意!”

高手过招,点到为止,胜负立见高下。不以成败论输赢,但求相安乱世间。

时光穿梭,物是人非。最后借用《临江仙》来总结一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