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的这段记载出自《列子·汤问》,“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也有同类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不管是列子还是淮南子,其记载多半有传说的成份,但本着传说乃古老历史的一种另类载体,或许我们更应该相信,它有可能来自某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也正是共工的这个举动,导致九州大地洪水为孽,这次的洪水与《史记》中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似乎不是同一件事,后者直接导致了大禹之父鲧治水无效而与另一个共工等四人被流放至四夷。
共工与颛顼(黄帝的儿子,继任者)争为帝,那么共工所处的年代应当稍晚于黄帝。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此祝融为离朱也叫离娄,江水即泗水,位于山东济宁附近,如此猜测,共工可能是东夷部落的领袖。尽管黄帝与炎帝融合并打败蚩尤占有整个中原及东方,这时候的东夷并未全部在黄帝的直接管辖,可能是以联盟或保持朝贡关系。
黄帝去世后,东夷共工部落可能借机与黄帝的继任者争权,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
这次的战争必然是共工惨败,但共工在这次战争中或之后可能采取了一个非常了得的措施直接触发了题干中的事件。
借鉴于河姆渡遗址的水坝工程,或许是共工把某个聚落的水坝破坏导致洪水淹没并破坏了某个巨大的聚落,从而被这些聚落的后人代代相传至今。
因此,圭海君认为,共工撞不周山可能是历史上真实的一段历史在缺乏文字载体的条件下以口传形式流传至周代,而被收集、记录成神话。
而洪水的这个传说只因与诺亚方舟的西方传说类似,而被一再关注,其实洪水在各个大陆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即使小范围发生,对于当时的聚落来说那都是相当大的规模,必将那是自然不可挑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