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元末的濠州钟离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人。他的偶像是布衣皇帝刘邦,他自己本人就更胜一筹,从乞丐到帝王,横扫了诸多强敌和元朝,成为了一名载入史册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登基后对家乡广施仁政
朱元璋此人雄才大略,从参加红巾军开始和郭子兴混的时候,就一直走的是老实人路线,他为人处世给人一种忠厚的感觉,久而久之,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形象就成了忠义的形象,他也成了红巾军中忠义领袖。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朱元璋都办了很多“忠义”的事情,无论是还帅于郭子兴,还是在陈友谅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救援小明王,都让朱元璋的“忠义”形象深深的刻在了天下人的心中。
在朱元璋登基以后,这样的忠义形象自然也要保持下去,他对于家乡凤阳如何处置,自然就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焦点。
朱元璋作为一个忠义之人,他对于家乡肯定会感恩戴德,事实也正如世人所料的那样,朱元璋对凤阳人的赋税永久免除了,这是他们支持他朱元璋打天下该得的报酬。凤阳是“龙脉之乡”,也是“龙兴之地”,如今朱元璋已然成为了九五之尊,所以他的家乡凤阳也要赔得起自己的身份才行,于是,朱元璋决定建凤阳为中都,这在历代皇帝之中,对于家乡的恩宠也绝对是前几名。
除此以外,凤阳因为多年战乱,此时早已不复当年的繁荣,大有荒芜凋零之意,为了改变这一的状况,朱元璋开始调集工匠进入凤阳修建,又派遣军队进驻,守护凤阳。还做了一件充实家乡的大好事,迁移江南富庶等地的富人到凤阳,发展经济。在当时的人看来,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对凤阳都是利好的政策,朱元璋作为一个忠义之人,对家乡的“回报”已经做到极致了。
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
在朱元璋“仁政”频频之下,凤阳的境况却并没有达到所有人期许的那样,甚至最终达到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步。
朱元璋登基之初,凤阳的人口锐减,多年的战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与这里是朱元璋故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凤阳的大部分青壮都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离开了凤阳,最终夺得天下,却也都不愿意在回到凤阳,而是纷纷成为了王侯将相,留在了京城居住,加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这些搏取了功名的人,自然又多有亲属投奔,如此一来,本就不多的凤阳人口更加稀少。
“大明昌运 ,汝颍兵兴 ,民之从龙者席卷而行。 ”——《颍州志》
好在,凤阳被朱元璋定为了中都,一时间土木大兴,工匠和军队的入驻将凤阳的人气再一次顶了起来。随后,朱元璋又四处迁移百姓,使他们来到凤阳,兴建他曾经的家乡。在这移民之中,又有半数以上是江南的富户,他们的到来,自然给了凤阳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一派生机盎然之下,凤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直到中都建设取消,凤阳重新降为了 州府,这样的巨变使得凤阳富足的移民心生动摇,开始思念起富庶的家乡。竟然多有行乞归乡之人,长此以往,凤阳出走的人数不断增多,最终就只剩下了一些凤阳原著居民,和一些不愿意离开的移民。大量土地荒芜,凤阳也被打回了原型,出现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惨景。
“地有千顷,而荒有十九 ,耕者一二。”
朱元璋是个高人
既然朱元璋对于凤阳的改变,在历史的印证之下彻底失败,那么朱元璋是否是一个“蠢蛋”呢?答案是否定的,朱元璋不仅不蠢,反而极为高明,令人钦佩。
朱元璋当年初登大宝,立足未稳之际,“忠义”形象势必要保存,对家乡回报成了他当时的首要大事,是一个展示他“忠义”的大好机会,他必须要抓住。所以,朱元璋对凤阳施行了特殊的照顾,永不用税。但是,这一项政策却并非是凤阳所有人都能享受,而是当年凤阳的原住民可以享受,后来的移民并不能享受。为何如此?只要了解了凤阳移民来自哪里,为什么将他们移民到凤阳就可以明白了。
在凤阳的移民中,前文我们也已经提到,半数之上乃是江南的富户,为什么他们是移民主力呢?有钱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当年朱元璋与张士诚势同水火,这些人是张士诚背后的主要后盾,所以,迁移他们到凤阳,大有惩罚他们之意,这是他们曾经支持了张士诚的代价,也是朱元璋对江南人展示他的皇威。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部分移民来自元朝的边境,把这些本就稀少的边民迁移到凤阳,给元朝的税赋施压,让他们减少崛起的资本,以此进行打压。一次简单的移民,打了一边,赏了一边,既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又全了自己为家乡尽心竭力的“忠义”,一举两得。
定凤阳为中都,使凤阳成为了当时风光无限的都城,成为了全天下聚焦的地方,似乎凤阳在未来一定会腾飞。然而,凤阳虽然也是一个军事要地,但是却决然不是都城的首选。朱元璋连南京都看不上,多次想要迁都,又怎么会将都城建在凤阳呢?即便真心想定都凤阳,没有都城基础的凤阳,想摇身一变成为都城,这其中要付出的代价,明初根本无法负担。所以,朱元璋根本就没打算定都凤阳,他之所以修建了几年,正是为了稳定住那些江南迁移过去的移民,让他们觉得那里有商机,有钱赚,也正是这些富户对商机的敏锐嗅觉,才着了朱元璋的道儿了。至于那些边民,知道最后离开的人也不多,他们认为这里还不错,至少比自己的老家要好得多。
朱元璋的做法太高明了,既惩罚了当年对手的支持者,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让反对自己的人胆寒,又给足了家乡的“面子”,维护了自己的形象,最终成就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
参考文献:《颍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