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楼主邀请!

历史演义的小说、电视剧中,经常性会有一个角色,这个角色通常会有至高的权力,对皇帝还要忠心耿耿,对忠诚极力的支持与保护,对奸臣坚决的抵抗和消灭。这样的角色往往是老百姓心目中惩恶扬善,消除奸佞的美好愿望的幻化。比如在《薛刚反唐》中的程咬金,而在关于宋朝的演义《包公案》《三侠五义》《杨家将》当中,有一个人物也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个人就是八贤王。

历史演义中的八贤王名叫赵德芳,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仗义执言,往往力挽狂澜于将倾,拯救忠良与为难,与庞太师、潘仁美等奸臣机智争斗,配合包拯、杨家将等极力辅佐皇上。演义中的八贤王的身世一直没有细细交代,只在一些篇幅中说明他是皇帝的弟弟。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对八贤王的身世多少做了下介绍。

公元960年宋太祖黄袍加身,在陈桥驿称帝建立宋朝,到了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进了万岁殿后,摒退左右,其余人等不可以听他们兄弟讲话,所有侍者、卫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之后就没有了动静,赵光义宣布皇帝驾崩,并且临死之前传位给他,于是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史书上描述的这段兄终弟及的故事因为存在太多值得揣测的内容,所以各家野史纷纷演绎,著名的有一段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因为叔叔继位的事情上殿与其理论,被赵光义批驳,羞愤难耐,撞柱而亡。赵匡胤的正妻贺氏带着刚出生不久的次子赵德芳上殿辱骂赵光义,赵光义自知理亏,于是许下承诺,赐赵德芳为八大王,一个人享用八个王的俸禄,另外赐给他金锏一副,许其可以上殿不参君,下殿不辞主,这才了解了这件事。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后来的八贤王。

但是小说演义终究是人们想象出的美好,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确有其人,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灭北汉,然后想要乘胜收复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梁河之战大败,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这时有人便提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平安归来,知道后心中非常不悦,然后未赏赐一同征伐北汉与辽国的大臣,赵德昭进言劝太宗赏赐,但太宗生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也不迟”。结果赵德昭因为这句话被吓得自杀。

他的弟弟赵德芳,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981年(太平兴国六年),病逝,时年23岁,因为年少暴毙,被野史皆记载成被宋太宗害死,更不可能活到真宗、仁宗朝去手拿金锏,维护忠良。

而在赵德芳死后四年后以后,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诞生,这个赵元俨史书记载“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既有政治才能,又爱好藏书、书法富有才华,口碑相当的好,在朝廷上下,以及百姓当中都非常的出名,人称“八大王”。

民间对于赵光义“谋夺”哥哥赵匡胤的江山多有不满,所以不可能把太宗的儿子描绘成“八贤王”,只好用死去的赵德芳“借尸还魂”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百姓对赵匡胤一家的同情,以及对奸臣当道的痛恨。

赵德芳虽然23岁就去世了,但是还是留下了三个儿子。其中第二子赵惟宪的五世孙赵昚,在南宋高宗赵构无嗣后被收尾养子,最终继承了皇位,大宋皇位最终又传回了太祖一脉,也算是很有戏剧性了。

自古人人都喜欢忠臣,而讨厌奸臣,但往往历史演义中都有奸臣当道,而忠臣总是被欺压,“手拿金锏”的人在一定程度代表了皇权的代言人,皇上为了保证自己的至高无上,往往喜欢用忠臣与奸臣相互制衡,而这样的皇权代言人正是皇帝用来加秤用的砝码,扶持忠臣也好,打击奸臣也罢,最终还是维护的他自己的江山社稷。

最佳贡献者
2

八贤王赵德芳的原型,用俩字可以概括:没有。


皇帝本就是超然物外的存在,哪个皇帝脑袋有包,在自己的头顶上给自己找个紧箍咒戴,找个八贤王这样的太上皇,拿着一根瓦面金锏,上打君王下打奸臣,皇帝仿佛又给自己找了个爹,这样很好玩吗?


评书中的说法是,赵光义夺了赵大的江山,赵匡胤的媳妇不干,上金殿上闹,赵光义没办法,只好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加官进爵,一下子加了八个王爷,还送他一个特权,赐他他一把金锏,可以上打君王不明,下打臣子不忠。

这简直就是给了赵德芳一把尚方宝剑。


有了瓦面金锏的八王,在北宋初期的故事中混的虎虎生风。


在评书《杨家将》中他拿着金锏替杨家人伸冤,在评书《呼家将》中他拿着金锏替呼家人伸冤,评书《三侠五义》中他拿着瓦面金锏替开封府的诸人打抱不平。


可以说八贤王就是评书中的bug般的存在,有他在,评书中的好人一般都不太容易死,只要有忠良被冤枉,八贤王出马,一般都能保住命,毕竟他的金锏是皇帝都怕的宝物。


八王的故事从宋太宗一朝一直持续到宋仁宗,仁宗年间著名的狸猫换太子就是在八王强力干预下真相大白的。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世宗柴荣去世了,不过第二年发生的大事和赵德芳切身相关,他爹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


而到宋仁宗即位的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赵德芳不过64岁,即使再过五年宋仁宗18岁亲政,赵德芳才七十上下,完全有能力能主持洗白一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然而一切不过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但是故事里的事只是故事,不是历史。

让赵德芳被封八个王,让赵德芳有超现实宝贝瓦面金锏,这大约就是老百姓对赵光义掳夺赵大江山的一种不满,一种发泄而已。


真实历史中的赵德芳,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被封过王,赵光义篡位后封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兴元是汉中地区的旧称,兴元尹就是汉中太守,山南西道节度使其实还是兴元地区的另外一个称呼,这个官职也可以直接叫兴元节度使,这是个武职,但是在宋朝是遥领的一个职务。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宰相的意思,这个职务就是和宰相一样,其实一样的大约是待遇,而不是权利。


赵光义这是给了赵德芳很多荣誉头衔,养着他而已,毕竟这是前皇帝的儿子,待遇规格不能太差。过了三年,赵光义又给赵德芳加官进爵了,封他为检校太尉。


这是武职的最高官职,可惜依旧是一个荣誉头衔。


大约年轻气盛的赵德芳也会跟叔叔急吧,对赵光义说:叔叔我想干点实事,你封我一堆没有用的 虚衔,三年三年又三年,我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赵光义意味深长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有又三年了……


在加封检校太尉的三年后,赵德芳离奇暴毙,史书上说他是“寝疾薨”,大约就是睡着睡着就死了,死时赵德芳只有23岁。赵德芳死前两年他哥哥赵德昭因为被太宗皇帝骂了两句,想不开自杀了,享年28岁,至此能和宋太宗竞争皇位的赵大的后代全军覆没。


按照赵光义编造的《金匮之盟》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这名字起的好,挺美,赵光义的理解大约就是:想的挺美啊。


赵光义即位后,屡次查出赵廷美有造反的嫌疑,但是赵光义顾念兄弟之情,一次一次原谅了他,只是不停贬戍他打压他而已,在赵光义一次次打压中,赵廷美在侄子赵德芳死后三年也吐血而亡,享年38岁。


不知道赵廷美死前是否想起自己给南唐后主李煜送牵机药的那个下午。


各个合法继承人都先宋太宗而去,宋太宗略显无奈的最后选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而评书中传奇的八贤王赵德芳,生前从没被封过王,但是死后却先后被封为岐王,楚王,秦王等,但是这些加封和他已经没有关系了。


==============================

文:薛白袍

3

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中的人物。当然,后世也有把排行第八的王爷称为八贤王,比如康熙朝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但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古典文学中的北宋八贤王。

《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二子燕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王赵德芳。其中老大老三早夭,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有记载的就是老二燕王赵德昭和四子秦王赵德芳,并不存在八王爷。

而就是这位赵德昭,下场也比较悲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开始对大侄子还不错,理论上来说,赵德昭也是皇位继承人,但是24岁那边随叔叔北征幽州,一天夜晚赵光义忽然联系不上,军营大乱,有人提议赵德昭主持大局,犯了赵光义的忌讳,从此受到猜忌,后来悲愤自杀,没有活到宋真宗时代,与演义中八贤王的生平不符。

后来的评述戏剧又把八贤王命名为赵德芳,也就是赵匡胤的小儿子,但是这位王爷的下场也不太好,23岁就病逝了,只比哥哥赵德昭晚两年,死后被追封为秦王。

也就是说这哥俩根本没有机会做演义中八贤王的那些事情!年纪轻轻就死了,以至于后人对他们的死十分疑惑,高度怀疑是叔叔赵光义做的手脚。

第三位原型是赵元俨,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从排行上对的上八贤王的名头,这位老兄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史书记载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民间人称“八大王”,他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八贤王的原型。

第四位原型是赵光义长子赵元佐,这哥们本来是太子的料,自身能干,赵光义也非常喜欢他,但是因为为叔叔赵廷美喊冤鸣不平,变成了神经病,被贬为庶人,真宗即位以后重新启用。赵元佐被认为是八贤王原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宋真宗赐予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与民间传说的八贤王相同。

总而言之:八贤王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成为一位有才有德又能主持正义的贤王,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明君清官的向往。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4

武侠是我国特有的文学体裁,它发源于清代,时至今日,在其框架下仍不断地衍生出许多精彩的剧情。它的载体从话本到网络,长久以来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如果要追根溯源,《三侠五义》称得上是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它被清代小说家石玉昆创造,因其精彩的剧情和独辟蹊径的体裁对后世小说、曲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侠五义》的发生背景是宋仁宗年间,其中的主人公则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公孙策、展昭等。其风格诙谐幽默,剧情扣人心弦,弘扬的则是行侠仗义的正能量。小说第一回,一位“八王爷”登场,他抚养年幼的仁宗,并帮助他登上皇位其实,不只是《三侠五义》,许多描写北宋初年的小说中,都有着一位“八贤王”的出现,而且,不同书中,他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署名,那么,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呢?

上文所说的《三侠五义》中,八贤王的身份是宋真宗的弟弟,人们称之为“八大王”、“贤王爷”,而在历史上,符合这一条件的无疑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他在政治、文学、书法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因为赵元俨声名远播到了北方外族,所以幽燕之地如果孩子晚上哭闹,家长便会用“八大王来也”来恐吓。

明代小说家熊大木因代表作《杨家将传》而知名,在书中,也有着一位八贤王。书中介绍道,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而赐给儿子赵德昭一把金锏,这把金锏有着和尚方宝剑相似的作用,可以诛杀朝中的奸臣贪官。后来,杨家将因战功赫赫而遭到妒恨,在朝中被排挤陷害,八贤王多次出马营救,才使得众人转危为安。

在历史上,赵德昭是宋太祖的次子,《宋史》说他“喜愠不形于色。”赵光义继位后,赵德昭被封为京兆尹,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德昭跟随赵光义出征,一天夜里,军中发生动乱,赵光义不知所踪,于是人们商议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知晓此事后十分不高兴。

战争结束后,赵德昭因为将士立功而没有及时得到封赏一事询问太宗,正在气头上的赵光义生气地回答:“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就是说,等你当了皇帝,到时候再封赏也为时不晚。赵德昭下朝后,于惶恐之中自刎而死。

不过,虽然小说中帮助杨家将的是赵德昭,在许多戏剧中登场的却是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在历史上,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981)病逝,当时才仅仅二十三岁。很明显,这样一位英年早逝的王爷没有办法为杨家将提供书中那样强力的帮助。

由明代“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的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八王爷又被署名为赵德崇,赵德崇是宋太宗的长子,后来改名为赵元佐,在历史上他因同情赵廷美而发疯,被废为庶人,后来又被复爵。

其实,不管是赵德昭、赵德芳,还是赵元佐,其事迹都与小说中的八贤王有很多出入,后人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八贤王,是揉合了许多王爷的民间传说而综合而成的,他更多的是迎合读者们追求正义的需求,作为一个虚构人物发挥自己的作用。

5

不可置疑,唐太宗李世民称得上一代民君,其在住期间,人民生活富足,路不拾遗,"柴门半掩扉"。全国治安状况空前良好,一年死刑不足十人,采取仁政政策。励精图治,善于纳言,听得进不同意见,使得不唐言官勇于进言,达到空前盛况。广开国门使得万国朝贺,遣使唐僧西行,带来文化的繁荣。减免赋税,让人民生活富足。"以铜为鉴,可以照衣冠,以人为签,可以照古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推行积极的思想理念。但人无完人,晚年相信仙术,使得自己过早离世,没有走出历代帝王的通病。

6

八贤王是《三侠五义》、《杨家将》等诸多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又称八大王、八王爷。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八贤王名叫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传位弟弟赵光义,并赐金锏一把给八贤王赵德芳,令他“专诛朝中不正之臣”。

八贤王为人正派,多次搭救杨家将等忠良大臣众人,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一般认为,八贤王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经过人们加工和创造而来的。

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刚正不阿,为人正直的大臣的期盼。那么他的原型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根据八贤王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人物。

首先,八贤王名叫赵德芳。赵德芳在历史上不是虚构,而是确有其人。他是宋太祖第四子。根据史料《宋史·宗室传》中对这位皇子比较详细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东西。

赵德芳被封秦王,担任过山南西道节度使等重要职位,比起其他诸位皇兄弟名气还是蛮大的,所以老百姓以他为原型来创造八贤王的形象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硬伤,赵德芳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就因病去世,年仅23岁。

按照这个时间,杨家将的故事都还没铺开。这样一来赵德芳和杨家将扯不上什么关系,更谈不上多次出手相助了。

所以历史上这个四皇子赵德芳应该仅仅和八贤王名字相同,可以作为八贤王人物名字原型看待。

第二,八贤王又称八大王。历史上皇子中被称为八大王的还真有一人,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

《宋史》记载赵元俨“天下崇惮之”,当时的老幼妇孺都对这位皇子有所耳闻。因为他相貌威武,肃穆庄重而被人们称之为八大王。

可惜,这位八大王并没有做过八贤王那种仗义直言、锄奸扶正之事。所以,他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作为八贤王的原型。

但是不可否认,八大王的名号极有可能来自他身上,赵元俨很大程度上也给八贤王的诞生提供了很多素材,可以作为人物称号原型看待。

第三,宋太祖曾经赐八贤王赐金锏一把。以此为依据,有很多人认为八贤王的人物原型应当是宋太祖次子赵德昭。

赵德昭本应该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他为人宽厚聪慧,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宋太祖信任。宋太祖赐他“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可惜,这样一位皇子、好大臣最后还是在宋太宗即位以后因为宋太宗的猜忌而拔剑自刎。当时的人们很有可能因为为这样一位皇子死去而惋惜,并且以他为原型创造八贤王这样的文学人物来作为情感寄托。

所以根据赵德昭的本身的性格和拥有金锏的特征,他是八贤王原型可能性非常之大。不过并没有史料显示赵德昭曾经被封八贤王,所以他应该被作为人物形象原型来看待。

说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看出,赵德芳为八贤王提供了名字,赵元俨为八贤王提供了称号,而赵德昭则为八贤王提供了人物形象。
在古代那种信息不发达、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最后定型的过程中出现人物特征杂糅并不奇怪。

7

历史上在小说演义中,有过几个八贤王,其中最著名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清朝康熙的第八个儿子胤禩。赵德芳是左手握王法,右手执钢鞭,专打贪官污吏。而胤禩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中,是一个伪装的贤王,实际上是一个八面玲珑而又有才无德之人。

在后世关于宋朝的评书中,赵德芳却是一个道德的象征,王法的象征,正义的象征,多次在杨家将面临奸臣责难和陷害时,飘然而至,喝斥奸臣,保护良将,因此他又成了忠臣良将的护身符。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八贤王”毕竟是一个虚构人物,他是为了评书、戏剧的需要,矛盾的需要、推动情节的需要,作家们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从而满足了人们崇拜忠臣良将、惩治贪官污吏的内心需求,借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名姓,使情节更加逼真,更有历史感和现实感而已。

当然,历史确实有赵德芳这个人。不过,赵德芳不是八王爷,他排行不是老八,他是四王爷,赵匡胤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赵德秀和赵德林很早就去世了,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他的儿子在世的便只有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匡胤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而确保赵匡胤去世后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的依据,就是那个“金匮之盟”。这个盟约,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的母亲杜太后去世时的遗言,她老人家临终遗言赵匡胤,后周柴家因为皇帝年龄太小,结果江山被人奔去了,为了防止人家夺少皇帝的江山,她要求赵匡胤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再由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之后再传赵匡胤的儿子们。

后来,赵匡胤去世,果然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但是,赵光义当了皇帝后,慢慢便有了自己个人另外的想法,他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更不想传给兄长的儿子,而是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想方设法,先把弟弟赵廷美借故贬到四川,让天高皇帝远的弟弟有想法也没办法,最后抑郁而终。

随后,为了彻底改变“金匮之盟”,皇帝赵光义又老是在不同场合当众责备侄子赵德昭,甚至批评赵德昭当皇帝的瘾太重了,讨论问题,如果赵德昭讲话稍直,他就会斥责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让赵德昭非常郁闷,最后逼得赵德昭自杀身亡。

对赵德芳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宋史》上说在赵光义的排挤和打击下,“(赵)得其死,(赵)继夭绝”,兄弟俩相继逼死了。所以,赵德芳虽然在演义和评书中是“八贤王”,但在历史上却并没有做过和评书中的那些事儿,不过是说书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关键是,他没有做那些事的年寿。

8

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贤王是很多以宋朝为时代背景的戏曲小说中都会出现的重要人物,他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足智多谋,能帮杨家将渡过难关,也能将奸臣绳之以法。那么这位八贤王有没有历史原型呢?

戏曲小说多把八贤王的名字记为赵德芳,宋朝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位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根据《宋史》记载,赵德芳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于睡梦中去世,年仅二十三岁。根据这些历史记载来看,赵德芳与八贤王并没有多大关系。

戏曲小说中,八贤王成功地劝杨业归宋,杨业去世之后又多次帮助杨家。史载杨业于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归宋,于雍熙三年(986 年)殉国。赵德芳死于杨业之前,不可能在杨业死后去帮助杨家。再者,赵德芳排行第四并非第八,他死后太宗赵光义曾追封他为歧王,后改楚王,北宋末徽宗又改封秦王,并无贤王之号。

在包青天的故事中,八贤王指的是指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而据史书记载,赵元俨确实有“八大王”的称号。赵元俨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病亡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享年六十岁。这也就意味着杨业归宋时(979 年),他还没有出生,也就不可能用计谋促使杨业归宋。况且这位赵元俨的性格也与八贤王有很大的不同。

赵元俨为人深自韬晦,很少参与朝政,平时就喜欢读书写字。但是史书也记载他“威望著于天下”、使“契丹尤惮之”,可见其虽不太参与政治,却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虽然赵元俨为人小心谨慎,但也有皇室一贯的奢侈之性,曾以预支俸禄之名,“数取金钱”,积累下来有数百万。所以有“八大王”之称的赵元俨同杨家将故事中八贤王也是有所出入的。

时人将确有其人的赵德芳和赵元俨冠以贤德之名,将他们塑造成为了新的刚正不阿、受人尊重的新的人物形象,也是有原因的。宋初太祖以武功建国,死后皇位没有被其子德昭或德芳继承,反而被其弟光义所继承,皇位由此转入太宗系。随后,德昭在宫中自刎身亡,德芳也离奇死亡,太祖、太宗之弟魏悼王廷美获罪被贬致死,太宗长子德崇因同情死者而精神失常。

皇室诸人的死亡的原因至今仍是疑案,不过继承了兄长皇位的宋太宗恐怕难逃干系。人们塑造出的正义新形象正好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太宗谋权夺利采用的卑劣手段的愤慨,还有希望明君当政的美好心愿。

参考资料:

汪圣铎、马元元《“八贤王”本事》

汪家华:《“八贤王”的历史原型是谁》

9

八贤王是民间戏曲的重要人物,为正义代言的他经常出现在杨家将、包青天、白眉大侠等的多个剧目中,他手拿金锏,惩恶扬善的形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但八贤王在历史上并不真正存在,且原型也有诸多的说法。

从称号来看,八贤王这个人就理应是虚构的。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给宗族分封王爵名号一般都来自春秋时期的国名,其中秦、晋、楚、齐四个号最为尊贵。古人是最讲究礼法的,在赐予封号上更是有诸多的讲究,不会轻易分封一个八贤王。

从名字来看,八贤王的原型是太祖赵匡胤的幼子李德芳,后世所拍的北宋的题材也都管八贤王作李德芳。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德芳是一个短命之人,在太平兴国六年就已经去世,年仅23岁,这个时间杨家将的故事还没有发生,更不要说《贺后骂殿》里李德昭撞柱自杀,贺后带着二儿子德芳上殿,并且二儿子被追封为八贤王的后事了,恐是李德芳的名气较大,人们想为这位八贤王找一个光彩的后身吧。

从名号看,八贤王的原型可能是赵匡胤的第八子赵元俨,只因八贤王也被称作八大王,而赵元俨因为威猛严肃的外表也有八大王这样一个外号,《宋史》中曾记载:“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可能这个描述和八贤王上骂君主,下斩奸臣的形象有些相似吧。

但历史中的赵元俨和八贤王可是大相径庭。

第一,赵元俨历来为世人所称赞欣赏的是他的孝心,他曾经因为太过于忧心母亲的病情连饭都吃不下去;第二,他喜欢明哲保身,不愿让自己处于危难之中,仁宗继位后,他自称有阳狂病闭门不出;他喜好书文画画,而且文采极好画画极佳,和手拿金锏的威风凌凌的八贤王也不太相称。以赵元俨为八贤王原型的人可能多因为八大王这个名号和赵元俨霸气正漏的长相吧。

从常佩戴的武器和人物性格来看,八贤王的原型可能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八贤王在影视剧中的形象也多是带着一把金锏,到处主持公道,因为这个金锏是皇帝御赐的,地位类似于尚方宝剑,可以直接诛杀不法的高官,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权,才使得八贤王的形象如此洒脱高大。

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曾经赐给他的次子赵德昭一把金锏并且嘱咐他:“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赵德昭一生也算平静磊落,但后来在太宗即位的时候,因为太宗的猜忌,赵德昭在朝堂上自刎而死。可能八贤王这个人物就是人们对赵德昭的期许,对赵德昭英年早逝的一种可惜。

中国的历史虽然没有断代,但由于种种原因,或一史多说法或史书早已丢失,有很多的事实已经无可追寻,但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这个事或者这个人已经成了人们心中希望的那个样子,我们怀着融于世的心接受便是最好的选择,

10

“八贤王”在有关于北宋初年的电视剧中,八贤王赵德芳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每到关键时刻就会出现,因为八贤王赵德芳他这个时候就会为那些忠臣良将们排忧解难,并且会为支持他们,从而导致局面逆转。

他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代皇帝,一般历史上能经历四朝不倒,并且手握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可以说他的手中的权利是十分巨大,但是他又不昏庸,明事理,成为忠臣的保护伞,奸臣都害怕他,可以说他是正义的化身,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人。

据宋史上记载,太祖是有四个儿子:长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但是长子和三子幼年夭折,因此,宋太祖仅有次子德昭和德芳长大成人,如果,真正来说可能也只有赵德芳可以对的上了。

但是历史上赵德芳在宋太宗期间就病逝了,那个时候才23岁,可以说还是很年轻的就去逝了,他生前未给封为八贤王,因此也就没有像电视剧那样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代帝王,因此他和那些历史上著名人物是没有关系。

可以说影视剧上的八贤王赵德芳的故事,绝对是虚构的,但是就有人想了解八贤王的原型以及他生前的一些事情,我们知道宋朝初年曾发生一件宫廷时间。

976年11月,身体一向不错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宋太祖的死是十分有蹊跷的,因为,在赵匡胤驾崩这段历史记录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也成了一段悬案,赵匡胤驾崩后原本应该是由赵德芳继位的但是最后由赵光义继承了帝位。

虽然,赵光义继承皇位后对太祖的两个儿子还算不错,虽然,赵光义对他们兄弟俩不错,但是实际上他一直对这两个侄子有一定的戒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领兵北伐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了军心不稳,由于一时间找不到太宗皇帝,就有人提出要立德昭为皇帝,但是当事人还不知道,但是太宗皇帝是十分生气,因此,后来班师回朝后太宗后他就在德昭建议太宗论功行赏的时候,太宗就十分生气并大声训斥道:“待你当了皇帝后。在赏赐他们也不算晚”因此,导致了德昭回府后就自杀了。

这样说来八贤王是个德昭是无缘的,实际上历史上的八贤王应该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话说找元俨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他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三朝不倒可以说他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

虽然,德昭无缘皇位但是他的六世孙赵昚继承了高宗皇帝的帝位,并且体现出了一代明主的气息,为岳飞平反昭雪,重用主战派人士,意图收复中原,内政上又整治官吏,严惩贪腐,恢复生产,他的一系列措施要南宋经济得到了发展。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八贤王,是因为在南宋初期,宋高宗为保地位不愿北方,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也不愿意北方,要百姓们想到了北宋初年的忠臣良将,因为他们对世道不满,就渐渐以那些忠臣良将之名编出了不少故事,为了可以满足故事需求,他就编出了可以制约皇权的“贤王”最终落在赵德芳头上。

可以说“八贤王”起源于赵德昭,完善于赵元俨,定型于赵德芳,最后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完善,就出现了那位历史不存在的贤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