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两件事不假,一是雍正对十七弟允礼非常好;二是雍正的儿子弘瞻过继给了允礼。这两件和《甄嬛传》相同。雍正皇帝兄弟很多,关于皇位争夺有“九子夺嫡”的说法,雍正对他这些兄弟都很苛刻,唯独十三弟和十七弟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早就是雍正的党羽。允礼在雍正朝极受重用,负责过理藩院,户部,刑部。爵位也从果郡王到果亲王,而且最后亲王双俸。

允礼在乾隆三年去世,并不是雍正赐死。因为允礼的儿子夭折了,所以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弟弟弘瞻过继给他。乾隆继位时弘瞻只有四岁,乾隆很喜欢这个弟弟。弘瞻经常在圆明园玩耍,被称为“圆明园阿哥”。在古代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没有儿子就不能受到祭祀,所以一般都会过继。而乾隆把自己弟弟过继给果亲王,估计是不想让这个亲王或者郡王被别人继承。弘瞻毕竟是乾隆的亲弟弟,年龄又小,对他又没有威胁。那么弘瞻的母亲跟允礼是不是《甄嬛传》中的关系呢?弘瞻的母亲谦妃刘氏,应该和允礼没有任何关系。下图为谦妃刘氏。

最佳贡献者
2

前两年曾经热播的《甄嬛传》里面有这样一个人物,说这个甄嬛呢,出宫以后,在寺庙中受尽欺凌,然后呢,得到了果亲王允礼的精心照顾,后来两人相亲相爱,甄嬛还有了身孕,她假装怀了皇帝的龙胎回到了皇宫,后来生下了儿子弘曕。

雍正帝后来发现这个甄嬛和允礼有私情,非常愤怒,可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被带了绿帽子,也不能处置甄嬛,因此悄悄用毒酒毒死了果郡王。

甄嬛特别悲痛欲绝,为了保住允礼唯一的儿子,于是自请将弘曕纳入果亲王名下,成为一世的亲王,永不参与朝政。

然而影视剧演绎归演绎,那历史上的允礼真的是这样悲催吗?非也,历史上的允礼一生都得到了雍正和乾隆的优待。

真实历史上的允礼,原来他叫胤礼,正红旗人,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呢,因为要避讳,也就是不能跟皇帝一个名讳,所以才改名为允礼。

允礼的生母是康熙的纯裕勤妃,满洲镶黄旗人,二等侍卫的女儿,本来入宫是宫女,后来被封妃,允礼母亲在后宫并不算宠妃,出身也不出类拔萃,但因为生了个皇子,总体过得还算顺遂。

康熙在位的时候,这个允礼还是一个小毛孩儿,还没有显露头角,他真正的脱颖而出是在他的四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继位。

雍正继位以后,把很多和他抢皇位的都清算了,这个老十七年龄还小,也没得罪过他,因此雍正非常喜欢这位弟弟。

雍正元年,雍正把这个本来是一般皇子的允礼一下晋升为了多罗果郡王。

然后到了雍正六年,又晋封他为和硕果亲王,允礼一下子就登上了这个清皇室爵位等级中最高的一级,可谓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雍正皇帝早期还是挺待见这位弟弟的,一直将他视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然后先后命他管理过理藩院、工部、户部三库,授命他为宗人府宗令。

雍正还曾经命他护送达赖喇嘛回西藏,并代表雍正阅视沿途各省八旗,可见这个允礼深得雍正的信任和宠爱。

一直到乾隆继位以后,乾隆依然对他这位叔叔还是优待有加,还赐给允礼食亲王双俸禄。

不仅如此,允礼是雍正驾崩前托付的顾命大臣,也是乾隆初年的著名四位总理大臣之一,乾隆对他特别尊重,还特别恩准允礼见到乾隆的时候不用行叩拜礼,还恩准允礼不用天天舟车劳顿来上朝,可以在家里办公,俸禄照拿。

因此允礼不仅在雍正年间得到了雍正的优待重视,一直在乾隆时期,他一直红得发紫,不过他的寿命不长,在乾隆三年二月初二丑时去世,才活了42岁。不过却是康熙皇子中下场较好的一位。

对于他的去世,乾隆感到很悲伤,然后呢,当时这个允礼,虽然有一妻一妾,可是生了一男一女都过早夭折,因此一直没有儿子,于是他死后,当时康熙的一些儿子们给这个允礼向乾隆求情,大意就是想让皇室过继一个儿子给允礼。

于是乾隆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允礼,承袭果郡王,这个弘曕在历史上并不是熹贵妃的儿子,他当时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他的生母是雍正帝的刘贵人,也就是后来的谦妃。

弘曕长大了以后被乾隆委以重任,乾隆让他管理神武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等,只是后来犯了一些错误,乾隆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

从此这个弘曕长期的闭门谢客,深居浅出,后来因为心情不好,导致郁郁寡欢,然后生病了,在乾隆30年,病情十分严重,后来医治无效去世,当时年仅33岁。

3

电视剧《甄嬛传 》中,果郡王是一个痴情男子,爱上了自己的嫂子甄嬛,可以说在伦理道德上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并且甄嬛还为他生下了一双儿女。皇帝察觉到他们的私情,允礼为了爱情保护甄嬛,而被皇帝赐毒酒而死。



而历史上的果郡王,却比电视里幸福的多。允礼是康熙的十七子,雍正比他大了19岁,他的母亲地位不是很高,所以允礼的出身可以说是不好。康熙时期,这个十七皇子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直到雍正即位。



康熙时期,九子夺嫡大战。而他却安然无事。因为他对皇位之争并不感兴趣,而特别喜欢诗词歌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不参与皇权之争,让四阿哥特别喜欢,非常的重用他。给了他很重要的官职。让他在理藩院担任重要的职位,管理国土和少数民族事物。相当于外交部的权力了。除此之外,还管理过户部,宗人府,工部等等,可以说他是帮助雍正稳固朝政的得力帮手,雍正是非常信任他的。



历史上,允礼是病死的,才42岁。允礼有2个福晋,嫡福晋不能生育,侧福晋生了2个孩子都夭折了。乾隆登基后,把弘瞻过继给了果郡王。



允礼并不像电视里写的那样被赐死。而是一生位高权重,荣华富贵。

4

《甄嬛传》里的果郡王,就是历史上的和硕果亲王,如果称之为多罗郡王的话,那就是雍正六年以前的事情,看来导演是安排他在雍正六年以前死的,不过既然是电视剧我们也就不必纠结时间段问题了。

就生存状态而言,都差不多,但是胤礼(后改允礼,统一称呼胤礼,下文同)可不敢和甄嬛和什么交集,他是出了名的小心谨慎,且不参合争储,九子夺嫡期间更没有拉帮结派看人站队的行为,所以才能安安稳稳的度过雍正一朝。

康熙对这个儿子一般,到自己归天也没给过胤礼什么好处,胤礼的多罗郡王是雍正帝在雍正元年,也就是继位不久就封的,可以说就是随便找个由头就封了,什么借口呢?景陵(康熙帝陵寝)装饰的非常好,老十七出力不少,册封允礼为多罗果郡王。

胤礼书画作品

这么简单?雍正可不是那么大方的人:

①胤礼和胤祥关系莫逆,受到胤祥大力推举。

②不乱站队,举止规矩,居心端正。

③效皇不效党,只忠于皇权。

④景陵“修饰甚好”。

⑤雍正初期无人可用,或说无人可信。(这点就不展开介绍了)

虽然贵为亲王,其实和雍正其他宠臣受宠的路数一样,比如: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没什么根脉,不搞党争,没有小团体,就只忠于皇帝,这些和果亲王也很匹配,所以委以重任就不奇怪了。

影视形象

雍正接纳胤祥的建议封胤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

武英殿

御书处

理藩院

前锋营 统领

正黄旗 蒙古都统

镶蓝旗 汉军都统

看这意思,雍正帝是缺人缺急眼了,胤礼身兼数职也是操劳的够呛。

镶红旗 满洲都统(全兼)

八月初八,大社大稷,胤礼替皇帝行礼

八月初九,祭孔,胤礼替皇帝代为祭祀

哪能总使唤便宜人呢,雍正谕旨,果郡王年薪加一万两银子,俸米照亲王的级别给。

雍正四年

镶蓝旗 蒙古都统

稽查国子监

影视作品形象

到了雍正六年的时候,兢兢业业的胤礼,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多罗果郡王→和硕果亲王

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胤礼一人兼任。

雍正七年,管理工部

雍正八年,总理户部三库

雍正十一年,管理宗人府

由上可以看出,雍正对胤礼的器重程度。雍正是个爱较真的脾性,如果胤礼有什么做的不好,或者能力不够,雍正不会仅仅因为他是皇亲等原因让他身兼数职的。

雍正对胤礼信重到什么程度呢?就在雍正过世的当年,他特地指派胤礼带着宝亲王弘历(几个月后的乾隆帝)和弘昼一起去苗疆办事,其实就是散心游历,旅途过程是否愉快不得而知,但乾隆很快就让胤礼倒了霉。

乾隆帝刚刚给生母加了徽号,转天就想到了果亲王,永赐亲王双俸,免去便殿叩拜之礼,后又经手打理刑部事务,最终于乾隆三年去世。

影视形象

以上是和硕果亲王的基本资料,我们再来捋一捋:

从“出身”方面,表面上看胤禛、胤禩、胤礼差不多,都是被“抱养”的,胤禩少时比较讨喜,胤禩成人后比较让人放心,表面上哈。胤礼在史料上则相对着墨较少,但有一点,淑惠太妃肯定是非常疼爱胤礼的,每次扫墓的时候,胤礼都是嚎啕大哭,懊悔太妃去世的时候自己尚小,没有尽责奉养太妃以尽孝道。

胤礼的生母宫女出身,虽不至平民,但父亲也无非是个二等侍卫,其生母是在诞下胤礼的转年才被封为嫔(雍正四年,为奖励胤礼工作勤勉,封其母勤妃),也就是说生胤礼的时候仅仅是个贵人,以她的身份没有资格抚养胤礼,所以康熙帝把胤礼交给淑惠太妃抚养,淑惠太妃膝下没有一儿半女,对胤礼的疼爱可想而知。

相关影视作品

胤礼既避开了雍正帝所有猜忌,又承受了双倍的母爱,童年想来过得不差,父亲康熙对他一般,在他8岁的时候,曾经带他去大草原上蹦跶,参加活佛册封典礼。胤礼24岁才得了一个中正殿知事做,爵位光秃秃,善意的猜测,也可能是康熙对他的保护吧。

一般来说,皇子中,才华横溢的人一般会被追认为“不务正业”,胤礼满汉蒙藏语言精通,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精通,笃信佛教,精通显密二宗。

雍正很放心,身兼数职还能把书画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想来,胤礼真是没那么大闲工夫去搞党争了。

虽属不务正业,但是胤礼也知道迎合父亲喜好,但此迎合非彼迎合,并没有什么不良目的,因为在康熙帝死后,他也是一如既往的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康熙喜欢董其昌和颜真卿的字,胤礼就写颜鲁公、董香光的字,后又整理康熙“遗作”中的书法,自成一家。

胤礼爱画,曾为雍正帝和迖赖画像,这方面的路数,属自成一家,他这个亲王干的很舒坦,不用发愁能不能卖出去,也不考虑皇帝喜不喜欢,因为雍正天天忙得四爪朝天没工夫欣赏他的画作,好歹是个亲王也不用附庸他人风雅,所以他的画作不拘一格,有一定艺术造诣。

相关影视作品

雍正一朝,胤礼过得舒舒坦坦,但是结果却不像字面上叙述的那么好。

乾隆继位后:

虽然给了胤礼刑部差事,但同时解任其宗令和总理事务。

虽然赐给胤礼亲王双俸,但是四个月后又“坐事,罢双俸”。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果亲王为皇考宣力多年。向因气体稍弱,圣怀时时体恤令在邸第办事,以保护精神。”

果亲王终在乾隆三年戊午二月初二日丑刻卒,年四十有二,谥毅。

乾隆帝命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孝,因胤礼无子,特以弘曕入继果亲王一脉为嗣:

“谕:果亲王丧事。着大阿哥永璜前往穿孝。令六阿哥弘瞻,袭封果亲王。”

总的来说,胤礼在乾隆朝伊始就是走下坡路的,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属正常现象,以他的辈分在乾隆面前奉事,估计乾隆也不舒坦,也还算正常吧,做人方面够聪明,一生安安稳稳,安享亲王待遇也就不错了。

5

剧中,甄嬛的真爱是雍正的十七弟,果郡王允礼。他才华横溢又是个痴情种,是世间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对心爱的女人始终不离不弃,最后,为了护得甄嬛周全,喝下皇帝御赐的毒酒而亡。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为了刻画人物性格而做的杜撰。那么,历史上的果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爱新觉罗.允礼,乃康熙帝十七子。生母纯裕勤妃陈氏,满清包衣二等侍卫之女,地位卑微,不为康熙帝所喜。康熙帝儿子众多,陈氏生下十七阿哥之后仍不受重视。直到将允礼抚养成人后,才被晋封为“嫔”。


母亲的地位注定了允礼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毫无优势,与其八哥不同的是,他选择纵情诗画,退出争斗,做一个闲散之人。

同时,康熙帝也觉得自己这个儿子毫无抱负,对他也不抱有任何期许。只在狩猎时才会带上他,一直到康熙帝驾崩,允礼都还只是皇子,没有任何爵位。而其他的阿哥,诸如四皇子、八皇子都早已是亲王了。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因为允礼在九子夺嫡中毫无野心也无政治优势,才能在最后的时刻全身而退。

雍正帝即位后,本想肃清余下势力,惩罚允礼。但其十三弟允祥极力保荐,说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雍正听取了允祥的谏言,对允礼加以重用。



在允礼掌管理藩院的过程中,雍正渐渐发现其为人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做事不敢有丝毫懈怠,事必躬亲。雍正帝痛恨贪官污吏,允礼便时常以密奏的形式揭发朝中官员的不法之举。同时,在其外出时,在发现江浙一带百姓赋税沉苛,便一直记在心上。回朝后便上书雍正以求减免赋税,雍正也恩准之。

在允祥去世后,允礼便成为了雍正帝最信任也最宠爱的弟弟,不仅品阶迅速由郡王封为亲王,并母凭子贵,将其母晋升为勤妃。在婚姻问题上,为了弥补允礼生母地位低下的遗憾,将果毅公阿灵阿之女,钮钴禄氏赐婚于他做为嫡福晋。甚至在雍正帝去世时,将协理朝政的重任托付给允礼,并让其当庭宣读传位遗诏,可见对其信任之深。


在乾隆帝即位后,起初也颇为重用这位叔叔,然而过了没多久便没来由的停了允礼的俸银。允礼颇为恐慌,君心难测,于是整日忧惧于心,本就羸弱的身体每况愈下,终在乾隆三年病逝了。死后谥“毅”,后世之人都称他为果毅亲王允礼。

相比于其他兄弟来说,允礼已经是善终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帝忌惮其威望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允礼去世后,身后无子嗣。乾隆帝将自己的哥哥弘瞻过继给了允礼,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至少,允礼也算后继有人了!

6

一提到果郡王,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甄嬛传》中那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用情专一的十七爷——允礼。剧中有一个镜头,允礼转身回首,淡然一笑,真是迷煞了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


3

那么历史上的十七爷到底是什么样的哪,的确是和电视剧中有几点相似,他的相貌确实是清秀英挺,也同样饱读诗书,幼时极得康熙帝宠爱,常随皇阿玛出塞游玩,并亲自教他骑射。他的母亲原本位份并不高,只因母凭子贵而晋升纯裕勤妃,而允礼(本名胤礼,雍正登基后为避名讳而改允礼)在康熙年间虽得宠却仅被封为贝子。等到雍正继皇位,因为他聪明持重,做事稳妥,迫例由贝子直接晋封果郡王,可见雍正对他的器重有多高,(其实最重要的是允礼不参与皇权之争,对皇上没有威胁)待到雍正六年,雍正看他操守清廉,对自己忠心耿耿,没有异心,便又晋他为果亲王,掌管各部事宜,也算是位高权重了。



雍正早死,在临终时孤于果郡王,命他辅政,协助年幼的乾隆。乾隆继位后,果郡王更受重任,任总理事物,掌管邢部。而此时的果郡王却身体欠佳,疾病缠身,乾隆念他忠心为国,特许他可以在家里办公,几天入宫汇报一下即可,由此可见乾隆对这个皇叔的器重!

可惜果郡王并没有因为皇恩浩荡而寿终正寝,他于乾隆三年因病离世,年仅四十二岁。

他在世时,其侧福晋孟氏为他生下一子一女,可惜两个孩子都早夭,彼时雍正尚在位,念他后继无人便将自己的第六子弘曕过继于他,使其得以延续香火。

其实在史书记载中,果郡王的下场在其兄弟中算是好的,“九子夺嫡争皇位”并没有对他造成危险,雍正始终对他器重有加。至于在电视剧中他与皇帝的妃子两情相悦生下双生子,最终被皇上毒死,不过是原书作者构想出来的虚构情节,无非是增加看点,我们只当它是戏说罢了,不必较真!不过实话实说,他在剧中与甄嬛的倾心相爱,为了保护心爱之人不惜舍弃自己性命的情节,还真是赚足了亿万观众的眼泪,想想甄嬛能得此一心之人,也算是夙愿得偿,不枉此生了!

7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比雍正小了近20岁,当雍正中年继位的时候,他才只有26岁,在康熙年间,已经被封为了果郡王,所以在雍正上位之后,也就让他继续使用这个王位。



果郡王在雍正上位之后,受命管理藩事院,还兼任着正黄旗和镶蓝旗的事务,过了几年又升为亲王。后来一直身兼要职,到了雍正死后,乾隆登基,果郡王更是因为德高望重深受乾隆信任,先后替乾隆打理宗人府和刑部等重要机构。到了1738年,也就是果郡王42岁的时候,果郡王去世,乾隆还亲自去祭奠。



在电视剧中,弘曕是果郡王和甄嬛之间的爱儿子,但是在现实中其实弘曕是雍正帝的亲儿子,之所以会有这么一出戏是因为在历史上因为果郡王一直没有儿子,所以乾隆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了果郡王来延续香火,也算是表示对于果郡王的恩赐。



电视剧中的果郡王是被因为和甄嬛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被雍正赐下毒酒,而且在历史上果郡王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病逝的,死的时间更在雍正死后,所以是不可能被雍正毒杀的。

8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历史上确实有果郡王此人,长相如下。

果郡王允礼,原名是爱新觉罗 胤礼(公元1697年—1738年),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异母弟弟。

因为允礼比雍正小近二十岁,因此并没有参与康熙末年那一场“九龙夺嫡”的血雨腥风中。雍正继位后,就封允礼为果郡王,并对这个弟弟委以重任,先后很多军国大事,都能见到果郡王的身影。

并且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到乾隆三年而薨,乾隆帝还亲临其葬礼。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风流倜傥,历史中的果郡王也是如此,寄情山水,不贪恋权位,书法诗词皆精,一生笔耕不辍,还有诗文集传世。

雍正皇帝虽然对参与夺嫡之争的几个兄弟很不客气,但是对这个弟弟非常好,有于果郡王身子弱,雍正就让他在家里办公,不必每天往紫禁城里跑,这可以不小的恩典呢。

雍正重病弥留之际,还诏果郡王与鄂尔泰、张廷玉等人临危受命。

可知果郡王在雍正一朝,备受皇恩。

当然真实历史行也并没有《甄嬛传》中果郡王给雍正戴绿帽子的情节了,更没有果郡王被雍正害死的情节。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也欢迎私信交流~

9

谢谢邀请。历史上的果郡王比剧中的结局要好很多,是雍正时期难得平安终老的一位太平王爷,但是没有剧中那么帅气。和皇上的关系一直不错。跟剧中一样懂得明哲保身,也没爱上雍正的妃子,所以一直活到乾隆年间才平安终老



跟剧中的果郡王一样,历史上的他也很全才,能文能武,但对权利没有什么渴望,也没有加入当年的九王夺嫡的斗争,还跟雍正关系不错所以得以存活。雍正继位后也很信任他,加上十四爷被发去守灵,十三爷身体不好,所以十七爷成了他朝中唯一信任的亲贵,一路从郡王升到亲王



看似完美的果郡王,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死后没有儿子继承爵位,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六帝过继给果郡王,以便有人祭祀



至于历史上的果郡王是不是如剧中一般痴情,这就无法得知了。希望帮到你

10

允礼的生母纯裕勤妃陈氏是地道的汉人,康熙三十三年入宫,三年后生下她唯一的儿子、康熙的第十七子胤礼。从胤礼的一生看,虽然在康熙朝和雍正朝都受到优待,但优待的方式截然不同。

康熙很宠爱这个儿子,从胤礼九岁起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随驾巡幸。不过在康熙作为一个帝王的考虑之下,对于胤礼这样的汉女生下的儿子可以宠爱,而不会给予过高的地位和重任。

胤礼在康熙朝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通晓满汉文又精于骑射。胤礼的诗文、书法都非常有造诣。但是康熙朝两次大封皇子胤礼始终没有得到爵位。

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胤礼并未参予。一来年纪不够,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的时候胤礼只有十二岁,够不上资格去争。二来从胤礼的性格看,不能说他不在乎权力和地位,主要还是比较谨慎和安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雍正朝的到来让改名为允礼的前朝皇子、当朝皇弟迎来了更好的前景。

新继位的雍正皇帝对于政敌阴狠无情不留余地,但对于未参予夺嫡的兄弟们也算说得过去。雍正元年允礼就被封为多罗郡王,他的第一个爵位是哥哥给的。雍正给了允礼一些差使,比如修整陵寝,管理旗务等。

另外雍正十分欣赏允礼的书法。现在浙江普陀山普济寺有雍正年间立的碑,上面的碑文是雍正的御制碑文,书法就是果亲王允礼手书,算是兄弟两个人的配合。允礼是雍正六年晋为和硕果亲王的。

雍正对允礼可以说是相当好了。甚至在允祥死后允礼一度有顶替他的味道。允祥在雍正心里是什么地位?这也可见雍正对允礼的宠爱了。李卫到果亲王府请安,允礼给李卫很多赏赐。李卫觉得这事不妥,报告给了雍正,雍正帮着允礼说话,“王之优待断非出于笼络之术,卿之晋谒亦非怀有趋奉之心,朕皆深信无疑者。”雍正是深谙“朋党论”的人,对于允礼竟然这么相信,可见对这个弟弟的喜欢和信任。

雍正认为允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因为允礼没有儿子,乾隆把自己的幼弟、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过继给了叔叔允礼。这事是庄亲王允禄奏请的,但肯定是乾隆的授意,允禄做不了这个主。

允礼死于乾隆三年,善始善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