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2020-10-10 13:22阅读(62)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康熙晚年,掀起九子夺嫡的风浪,他众多的儿子,却也涌现出一些能力不错的来争夺储君之位,如大阿哥党、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

1

康熙晚年,掀起九子夺嫡的风浪,他众多的儿子,却也涌现出一些能力不错的来争夺储君之位,如大阿哥党、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甚至是十四爷也插上了一脚。众位阿哥觊觎储君之位,自然是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夺得康熙的青睐。

老八这个人可谓是慈眉善目、广结善缘、他的人缘无论是官场还是兄弟之间都算是不错的口碑,自然八阿哥身边聚集了一众利益小集团,称之为朋党也不为过。

在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八阿哥是很受到康熙器重的,储君之位是个很强的竞争者。因为太子废黜,储君之位空虚,众阿哥更是尽量表现,就如同电视剧中的康熙对八阿哥的评论,大意是:“老八,处处学我,却又处处学得不像,我是以宽仁治国,而老八是比我更宽广仁德,用此收买人心。”须知道康熙末年,国家已经是糜烂了,国库空虚,放纵过度,而如果出现八阿哥掌权,结果只会更加的衰败,所以康熙没有选择他。

历史上,四阿哥有一个幕僚告诉他,康熙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像这样的帝王,在他面前你不能表现的太过愚笨,也不能表现的太精明,总之要适中。而八阿哥在康熙面前就是表现的太过激进,做作。

在朝臣举荐新太子问题上,不少大臣直接提出要立八阿哥为储君,这表面的探讨,实则已经令得康熙心中大为不快,作为帝国的第一人,他感觉到自己的皇权和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衅,而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八阿哥如此人心所向,是帝王所忌讳的,所以自此之后,康熙疏远了和八阿哥的关系,自此老八也明白和皇位是越走越远,而后来海东青事件,导致康熙大为恼火,由此说出了要和八阿哥断绝父子关系的话语,从那时起,八阿哥也就再也无缘皇位。

这一切只能说明老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知道在康熙面前做到一个适度就可以,可他偏偏表现的那么的英明神武,仁德宽厚,却不知早就遭到了康熙的忌讳,注定和储君位擦肩而过。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2

我之前一直对四阿哥有错误的认识,要不是看了今天的问题,我可能会一直错下去。

四阿哥,也就是雍正皇帝,清朝名最“臭”的皇帝,却处处为百姓着想,也让国力空前强大,堪称圣君!

我之前错误的认识是:四阿哥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篡改了圣旨内容,将原本“皇位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改成了“于”,这样就变成了“皇位传位于四阿哥”。

小的时候,大人给我讲历史的时候讲到的,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十四阿哥虽然跟随康熙皇帝出征了多次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但终究只是一介匹夫,根本不会有做皇帝的机会!


最有争议的,恐怕就只有八阿哥了,据史册记载,在当时康熙去世后,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八阿哥了。

八阿哥当时在朝廷,拥有广大的人脉,就连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支持并帮助他当皇帝,可以说,八阿哥当时在满庭朝野收获了极大的人心,可谓是对皇位势在必得。

可是,父皇康熙去给他一个极大的玩笑,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

话说,父皇康熙是怎么想的呢?

一、你天天拉帮结派,到处扩大自己的势力,想当皇帝,难道是靠这些能力就能当皇帝吗?

其实,康熙早就看出了八阿哥心术不正,能力不足以承担皇位(雍正皇帝时八阿哥的造反,也说明了康熙皇帝的眼光是没有错的!)



二、八阿哥排行老八,怎么也轮不到他吧,排在前面的老四,性格非常适合继承皇位。

其他兄弟都在勾心斗角,只有他,和兄弟和和睦睦。

当然,真正是什么原因,也只有康熙他自己本人知道了。

当然,雍正的表现,也没有让康熙失望。

雍正在位期间,国泰民安,使国家非常富强。期中最能体现它的能力的是:康熙死的时候,国库只有700万两,而雍正去世的时候,国库达到了5000万两!

最后,我觉得人只有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才能有大有作为。

作者简介:

一个来自四线城市,非985、211学校的伪文艺青年。20岁、大一,敢想敢做更敢拼!

3

谢邀。

康熙皇帝一生建功无数,被誉为“千古一帝”,但是他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却犯下了不少错误,几位有实力争夺皇位的皇子争相结党,史称“九子夺嫡”。八皇子胤祀作为康熙皇子中的佼佼者,一度为满朝文武推举,成为太子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但是,胤祀却因为种种原因,不仅与皇位失之交臂,还几乎与康熙断绝了父子关系,更是为他在雍正年间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一个皇子能否成为太子直接取决于他与皇帝的关系。皇八子胤祀与康熙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康熙非常看重八子胤祀,父子关系融洽。第二个阶段,康熙对胤祀的夺嫡之心有所认识,对其多加打压,但是父子二人的关系尚未破裂。第三个阶段,举荐新太子事件让康熙对胤祀大为恼火,而毙鹰事件则让康熙绝望,二人关系彻底破裂,胤祀也失去了成为储君的可能性。


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前,胤祀备受康熙宠爱,年仅十七岁时便被封为贝勒,康熙还令他负责广善库,重建东岳庙事宜,可谓备受恩宠。胤祀为人亲切随和,广结善缘,不仅在阿哥中有较高的声望,在臣子们心中也有较高声望。

康熙行军途中,太子胤礽多次抵近御帐,康熙忧虑有加,日夜提防。加之考虑到太子之前的表现,康熙决定废掉太子。值此情形晦暗不明之际,康熙谕旨令八阿哥胤祀任内务府总管,可见康熙对胤祀的看重。


太子被废,各阿哥蠢蠢欲动,大阿哥觊觎储位已久,欲代康熙行万难之事,遭到康熙严斥。他见自己夺嫡无望,又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胤祀,原因是术士张明德曾经说过八阿哥必大贵。八阿哥流年不利,遇到了大阿哥这样的猪队友。康熙必然认为他对储位有所觊觎,因此也心生反感。


而百官推举新太子则将八阿哥的夺嫡之路彻底断送。康熙废掉太子之后,便有些后悔,此时三阿哥又向康熙揭发大阿哥曾对太子做法,康熙更是后悔,此后便不断向身边人流露出复立太子的意思。

他又频频召见废太子,把风放足。过了几十天以后,康熙认为满朝文武已经了解了他的意思,便下旨令百官推举新太子,还说唯共议,绝无偏私,做足了姿态。


却没想到以佟国维,马齐为首的满朝文武推举了八阿哥,令康熙大吃一惊。他不仅没有按照上谕封胤祀为太子,而且还对其大加打压,胤祀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一次在康熙外巡途中,胤祀托人送来了两只海东青,却没想到送到康熙手中时已经成了两只死鹰,康熙大为恼火,并说:“朕与胤祀,父子之恩断矣”。胤祀从此再无可能争夺储位,转而支持十四阿哥,接下来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以上。

4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老八胤祀的出身太低,次要原因是他结交大臣,触犯了康熙的禁忌。胤祀的母亲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偶然被康熙宠信,生下了胤祀。胤祀的母亲是如此出身卑微,从一开始其实就不具备竞争皇位的可能性,除非他是赵构那种境遇,其他皇子都死绝了才有机会。康熙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在于出身等级的人,他曾经说过,如果让胤祀这样出身的人做皇帝,会被天下人耻笑。康熙好面子,以出身取人,而不是以才取人。但是,出身卑微的胤祀太有才华,他礼贤下士,结交皇子,逐渐拥有了很多大臣的拥护。胤祀就此有了争位的想法,就更加积极是结交朝廷大臣。康熙一开始还不知道胤祀如此深孚人心,后来他废除了太子,公开要求朝廷大员推举新的太子。当时,朝廷上下都非常看好胤祀,很多人直接上书康熙,要求直接立老八为太子。康熙毕竟是封建帝王,帝王最忌惮的就是朝廷里面有其他强大的力量,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行。老八胤祀这一次获得了八层以上官员的一致拥戴,说明朝廷之中应该形成了一个“八爷党”,这种行为被康熙认为是“朋党”,而历代帝王最嫉恨的就是朋党,认为朋党会削弱君王的权威和尊严。康熙尤其讨厌朋党。他原本就看不上出身卑微的老八胤祀,这一次看见胤祀居然在朝堂上形成了庞大的势力,立即勃然大怒,对胤祀予以怒斥。胤祀就此彻底退出了竞争皇位的队列。胤祀悲哀的说,我到底有什么罪过,让父亲如此看轻我?这话传到康熙的耳朵里面,更加增加了对老八的厌恶之感,差一点把他送进宗人府治罪。

5

康熙皇帝是何等的睿智,他要选的是一个胸怀天下干实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贪图皇位的人康熙晚年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吏治,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分化严重,但是税收依旧按照人头收取,造成了大量的饥民。此外,官吏贪腐严重,与商人勾结不纳税,造成国库空虚。康熙年龄大了,他想整顿吏治又力不从心,康熙让儿子们参与朝政,目的一是为了锻炼他们,选接班人;二是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思考;只可惜因为夺嫡,事与愿违。尤其是老八,在朝堂上结党,这恰恰是皇帝最忌讳最敏感的事情

老四胤禛夺嫡,但是干了不少的实事,比如为了修河堤去江南募款赈灾,这件事本来应该是主管国库的老八干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一件得罪满朝官吏的事情,这些朝廷里的大官,哪个没有从富庶之地的江南拿过好处。而胤禛去江南募款,找的对象正是哪些给这些朝廷大员们送银子的大户以及肥缺衙门。比如盐道衙门,江南织造下面的大户们等等。

面对水灾,老八居然能够辩称是人事,不是天灾。说成是下面的人为了多拿赈灾的银子而谎报灾情,这明显是为了掩盖自己掌管的国库空虚的事实。如果真的要赈灾,自己掌管的国库那点银子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私自借给各个朝廷官员银子的事情也就败露了。因此,老八不惜淹死千千万万的百姓来掩盖自己管理国库监守自盗的破事。但是,康熙如果那么好糊弄就不是康熙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追缴国库的欠款,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从国库借了不少的银子。但是,借是借了,八爷的人情是有了,可是苦了老百姓和朝廷。老百姓缴纳的税赋都变成了官员们的吃喝玩乐的挥霍。

对于太子,康熙更是失望至极。胤禛正在逼着大大小小的官员还国库的欠款,按照胤禛制定的还款期限,还有7成官员没有还款。当时胤禛已经说动了很多老臣,他们当场已经拿出了银票要还款,可是太子出现了。批评老四胤禛逼得太紧。

各个朝廷大员为了拒绝还款,甚至搞出了去大街上卖家当作秀,自杀等等。康熙当时召见了太子举荐的六个人之后,十分的不满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商人居然放了一个盐道的肥缺。对太子说:我就不明白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这时候太子胤礽终于开口说话了: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康熙帝开始满脸狐疑的盯着他,由此可知,太子胤礽完全误会了康熙帝的意思!

康熙帝又讲: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太子很明显会错了意,康熙时让太子安抚人心,而不是不追缴欠款。否则拿什么修河堤,拿什么发军饷,拿什么去搞国家建设。

而户部国库欠款是谁搞出来得?就是太子傻逼,老八故意给太子挖坑造成得

对于老八的精明可以说看的一清二楚;对当时清朝的局势看的也是洞若观火。对于老八结党,只为夺嫡不顾大局了如指掌。也对老八沽名钓誉的性格十分的反感。为了陷害十四子,发生了送死鹰的事件,意图让康熙制裁用兵十几万的老十四,逼反老十四,然后趁乱夺取皇位。

当初西北战事起来的时候,就是因为老八和太子等人党争,导致战败,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所以康熙才选大将军王。老八等人立刻想抢这个位置,但是胤禛推举了康熙心目中的人选老十四,因此深深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面对整个局面,其实康熙对儿子们并不满意。这件事出现在了秋场围猎康熙隔代指定接班人:当时胤禛生病没有参加围猎,康熙还特意问:你不要后悔?

康熙准备的这件赏物时一把金黄的如意,莆田之下除了皇帝之外,就是太子能使用这把如意。而这把如意正是太子的如意。谁得到如意谁就是下一个太子,在场的王公大臣蒙古贵族对此都是心知肚明。

秋场围猎,老十三打的猎物最多,但是老八抓到都是活得。康熙对老八的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十分不感冒,但是当时的王公大臣大喇叭都支持八阿哥。认为八阿哥又慈悲心怀,如意应该给老八,但是康熙并没有立刻答应。

就在此时,弘历站起来说:王公说的不对。康熙立刻说:弘历你说说王宫怎么说的不对了。小弘历就把满人时游牧民族,打猎为生,与汉人种田为生没什么两样。这是老天给他们求生的本领。并且说:皇爷爷一生射杀了那么多猛兽,难道就没有菩萨心肠了吗?一下子把诸多王公给吓到了。并且说康熙时第一巴图鲁(勇士)。

当弘历说康熙是第一巴图鲁(英勇勇士),康熙非常开心,说:所有阿哥都不该得这个赏物,如意应该给弘历。这也就有了后面得弘历骑着康熙脖子写字,说:皇爷爷,你可扶好了我。

隔代接班人得人选都有了,还有老八什么事。

6

康熙废黜太子胤礽后,成年皇子们顿时觉得自己有机会竞争太子之位,无不为之极力表现,企图夺得帝位。其中综合能力最强,呼声最高者必须是老八胤禩。

(胤禩剧照)

胤禩聪慧,人又努力,不论是学识还是骑射在诸皇子中都是上乘,因此深得康熙重视。早在他13岁时便被委派去参加山东孔庙祭祀,16岁便与诸皇子参加准噶尔之战。不光如此,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分封皇子时,胤禩又是受封贝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尽管得康熙重视,胤禩为人却亲和有礼,待人更是体贴细致。康熙有意培养他在政事上的能力,让他参与政务。胤禩不光事情办得出色,还广结善缘,与诸大臣们相处融洽。

哪怕在诸皇子中,胤禩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与他交好的皇子最多。

另外,胤禩尊重厚待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中亦有很好的口碑。

当时,就连康熙最为信赖的军机大臣李光地都感慨,诸王之中,八王(胤禩)最贤。因此,胤禩又又得贤名——八贤王。

按清朝立贤不立嫡的立储制,胤禩才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可是,康熙为何自始至终却没有考虑过要把皇位传给他呢?

(康熙剧照)

我认为,恰好是胤禩有贤名害了他。

胤禩在朝中有很好的人缘,一些大臣见太子胤礽被废,便主动加入胤禩的政治集团中来,大家群力群策,都希望能促成胤禩被立为太子,将来等胤禩做了皇帝,大家也好跟着吃香的喝辣的。

康熙四十八年,机会终于来了。

康熙打算在诸皇子中新立太子,于是召集群臣,让他们推举一位皇子,并表示一定听从大家的建议。

大臣们认为康熙这话不像是说着玩的,于是联名保奏皇八子胤禩。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康熙非常不高兴,此事也不了了之。

康熙为何不高兴呢?

试想一国之君,向来把皇权看得极重,而诸大臣竟联名保奏皇八子胤禩,这无疑是告诉他,胤禩在朝中深得人心,其势力强大到能撼动他的皇权。

结党营私是康熙最为憎恨的,更何况是皇子交通大臣,造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所以康熙毫不留情地打压胤禩和他的政治集团,还骂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

胤禩虽说屡遭打压,但他夺储心未死,所以他一直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重得康熙宠爱。

(九子夺嫡剧照)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前往热河巡视。

按例,胤禩应随驾左右,但由于正是胤禩生母两周年祭辰,所以胤禩去祭奠生母良妃,并与康熙约定在汤泉等侯,共同回京。

胤禩深知康熙喜好打猎,于是谋得一对上好的海东青,让人送给康熙,希望能取悦康熙。

没想到,这对海东青到康熙手上时,却已是奄奄一息的将死之状。

康熙年纪大了,本来就对死很忌讳,现在看到一对死鹰,认定是胤禩有意诅咒他,所以当即把在身边的皇子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说胤禩为“辛者库贱婢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如果让他继承大清王朝的皇位,那会让天下人耻笑。

可怜胤禩遭此打击,深知争储无望,从此一病不起。

胤禩一病不起也没有用,康熙从此和他翻了脸,连问也不问一句,对他相当刻薄寡恩,彻底断了他对皇位的念想。

(参考史料:《清史稿》)

7

康熙四十七年,皇帝把立储33年的太子废掉,引来了诸皇子对大位的觊觎,其中以八阿哥允禩活动最活跃、最积极。允禩其人,用其死党九阿哥允禟的话说“八爷会沽名,待人好”,惯用心计,很能笼络人心。他知道康熙与裕亲王福全感情笃深,就竭力逢迎裕亲王,以讨得康熙的欢心。此外,他还大量结交王公大臣,如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散佚大臣鄂伦岱、贝勒苏努、大学士马齐、礼部侍郎揆叙、户部尚书王鸿绪,诸皇子中,老九、老十、老十四也都站在他这一边,后来连失势的大阿哥允禔也站到了他这头。由于八旗独特的分封制度,也就是属人制度,很多王公还带有自己的属人,这些属人首先听命的是自己的主子,之后才是皇上,因此八爷党形成了极大的势力。

康熙在废太子之后,曾授意大臣们上疏推举储君,结果八爷党的党羽之一大学士马齐竟然公然大搞串联,胁迫了很多人公推八阿哥,这使康熙对于诸皇子的各种活动非常震惊。而允禩又结交江湖看相人张明德,大谈允禩的帝王之相,使其党羽的野心得以振奋,顺城郡王布穆巴、一等公赖士、普奇也都参与其事,致使康熙大为震怒。八阿哥此类结党的事件频出,让皇帝深恶痛绝,重罚了很多王公大臣,对张明德处以凌迟,并一度革去了允禩的贝勒,降为闲散宗室。康熙对诸皇子强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还曾在盛怒之下大骂允禩是“辛者库贱妇之子”。


自此,允禩的立储希望断绝,虽然之后康熙尚有复立且复废太子的举动,并长期不安排储君之位,但受到了皇子结党的教训,对于接班人,康熙也转向了表面上没有结党举动的三阿哥允祉和四阿哥胤禛。

8

康熙号称“千古一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排得上号的帝王之一。纵观其在位61年时间,功勋卓著,然而其晚年却上演了“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战,令人唏嘘不已。

康熙成年的皇子众多,不乏能力出众者,但是康熙在二废太子后却迟迟没有再立储。而呼声最高的老八胤禩为何始终不能进入康熙的“法眼”呢?

“八贤王”真的贤吗?夺嫡才是其真实目的

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势力可谓“九子夺嫡”中党派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包括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四位皇子。老八不仅在众兄弟间人缘颇好,在朝中更是享有“八贤王”的美誉。可是,老八这个贤王真的贤吗?

参与“九子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八胤禩的出身可以说是最低的一个。从二阿哥胤礽因为是赫舍里皇后所出的唯一嫡子,年仅两岁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来看,康熙对于皇子的出身还是有所在意的。这是老八胤禩的一个先天劣势,加上其在众皇子中的排序也不高,最终“逼迫”老八走上“贤王”的道路。古代封建社会立储,无非就是“立嫡”、“立长”和“立贤”,老八胤禩与前两条无缘,也唯有争取以“立贤”角度努力了。

确立了这样的夺嫡方针,老八胤禩走上了贤王的道路。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势力支撑,老八凭什么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无非就是一些利益交换和做足了表面功夫。可以说,老八胤禩利用自己皇子的身份和权势,拉拢了一大批朝中大臣,为其夺嫡增加了筹码。但是,这样以自身利益出发的做法,往往会有许多超越底线的妥协,同时这也损害到了国家的利益。

一个置江山社稷于不顾,贪图个人利益的人当上皇帝,这个国家会有希望吗?即便登基上位,也会处处受到朝臣的掣肘和限制,对整个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这一点在康熙一废太子,提出举荐新太子后,满朝文武大批量的举荐老八胤禩时便被康熙洞察。勾结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觊觎皇位,老八胤禩在康熙面前暴露得清清楚楚,让康熙忌惮不已。

“今马齐、佟国维与胤禩为党,倡言欲立胤禩为皇太子,殊属可恨!朕于此不胜忿恚。况胤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为皇太子,不知何意?岂以胤禩庸劣无有知识,倘得立彼,则在尔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则立皇太子之事,皆由尔诸臣,不由朕也。”

“毙鹰事件”让康熙震怒,老八彻底失去机会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老八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这原也没什么,但偏偏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时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老八胤禩对自己的诅咒,于是召集诸皇子再次公开责备老八胤禩, 并说: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此次事件或许纯属意外巧合,也有可能有人从中作梗故意蓄谋。归根结底,还是老八胤禩在举荐新太子中暴露出来的夺嫡之心,使得其在康熙心目中的印象已经大幅度下降,被排除出了皇位继承人的序列。

“好圣孙”是康熙考虑传位的另一重要指标

老四胤禛能够在“九子夺嫡”的最后时期脱颖而出,成为皇位最有竞争力的皇子之一,其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的态度是受到康熙圣心眷顾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四胤禛生了弘历这么一个深得康熙喜爱的好儿子。弘历曾被康熙带在身边培养辅导,这在康熙众多皇孙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弘历是多么受康熙的眷顾和喜爱。

康熙一代圣君,看问题的目光自然不会短浅。从长远角度考虑,老四胤禛的儿子弘历是优秀的皇储人选,康熙也有意培养。而老八胤禩子嗣稀少,只有弘旺一个儿子,且资质平庸,属于那种泯然于众的普通皇孙。因此,子嗣方面的巨大劣势也是康熙不曾考虑老八胤禩继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好圣孙”也是帝王考量传位的重要指标。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形在明成祖朱棣选择传位朱高炽和朱高煦时也曾发生。因为朱瞻基这位“好圣孙”,朱棣最终义无反顾的将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综上所述,老八胤禩的八爷党虽然势力庞大,但老八胤禩始终没有得到康熙圣心眷顾。反而处处受到康熙的警惕和提防,可以说是最早无缘皇位的皇子之一。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观看。

9

康熙皇帝作为在位61年的一国之君,看惯了太多人情世故和大臣皇子优缺点,更深刻地知道大清国存在的问题和危机,自己年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再去根除,但是他希望自己选出来的皇子能够帮他完成心愿,他需要一个励精图治,敢做敢为的皇子接替他,在诸多皇子中,皇太子由于自身原因两度被废,已经不在康熙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他不会更不可能把两山交给这样一个不成器的继承人。剩下的可选择的人不多,皇八子胤禩为人随和,广结人缘,有大批官员支持,还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支持,表面上看势力很大,似乎也很有才能。但在康熙看来,皇八子固然有才学,但是并不适合做未来的皇帝。原因有几个,第一个是在康熙晚年,胤禩过早的显示出自己的团队和势力,康熙作为皇帝,是大清唯一的至尊,不能有任何人来挑战,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可以。而大臣能支持胤禩,结成党羽,动机并不纯,都一样未来作为支持者能分一杯羹,而胤禩为了日后能够夺取皇位,更是处处显示自己的好,甚至做了很多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事,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大清整个国家的利益,不能从大局考虑问题,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在危急时刻有担当,很难让康熙放心的传位于他。而作为候选人,胤禩很明显,表面上看追随者甚多,但实际上真正能起作用的并没有几个,反而让皇帝感觉他结党营私。他性格比较软,对贪官污吏心慈手软,不得罪人,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事尽力避开,这样的他虽然短时间不会利益损失,也不会让康熙找到毛病,但是就想一个人,不犯错,但是也没有什么成绩。这显然不是一个君王应该做的。胤禩通过各种手段,希望扳倒太子,自己上位。暴露了自己的心思,让康熙警惕。可以说,胤禩考虑国家层面和改革方面并不多,对他来说,他考虑的首先是争夺皇位,而不是去得罪官员和利益集团。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显得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皇帝不是家人,而是一个人,要承受很多,要对整个国家负责,显然雍正这一点上比胤禩强,更摸准了康熙的脉搏,最终登上宝座。

1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牵扯到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


我来说说康熙为什么没有将皇位传给老八?


胤禩(祀),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 诸臣奏称其贤。皆称其为“八贤王”。


一、张明德相面案


在康熙废黜皇太子后第七天,圣祖又发表了一番令人惊讶的言论,他说:“拘禁胤礽时,胤禔奏:‘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于朕躬有碍否耶?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也。”




由此又引发了当时轰动朝野的胤禔欲谋杀废皇太子的事。具体内容是: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勾结,谋用咒人之术镇厌废皇太子胤礽。巴汉格隆供认此事属实,在直郡王府也挖出了镇厌物件10余件。


空虚了的储位,牵扯着每一个皇子。由谁来填补这个空缺,就成为最高统治阶层最关心的问题,而圣祖的皇子们更加紧了夺位的斗争。当时,凡是已涉足政治舞台的皇子,差不多都卷进了这个漩涡,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主要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斗法,其他皇子或明或暗地向他们靠拢。所说朋党的斗争,就在诸皇子及其支持者中展开。


对圣祖来说,最敏感、最忌讳、也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皇子们树党倾轧,觊觎皇位。但在废皇太子后,皇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在争太子位的问题上出事。大阿哥胤禔因谋杀废皇太子而被拘禁,而令八阿哥胤禩大难临头的则是“相面案”。


皇太子在塞外出事后,圣祖任命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但这位八阿哥办差刚20天,圣祖便开始对他进行一系列的指责:“八阿哥到处安博虚名,凡朕所宽有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废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皆已败露,著将胤禩锁拿,交于议政处审理”胤禩此番在劫难逃。据说听了皇父上述讲话,皇九子胤禟和十四子胤禵向皇父保“八阿哥无此心”,结果惹恼了圣祖,胤禵言语行动有些冲动,最后挨了二十板子,与胤禟一起被逐了出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二日,圣祖说:“张明德于皇太子未废之前,谋欲行刺,势将渐及朕躬。”而胤禩“知而不奏,为臣子者当如是耶?”当天,胤禩被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


同月二十八日,圣祖复封胤禩为多罗贝勒。胤禩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恢复爵位时,其父说了什么?在恢复爵位之前,其父为什么同意胤禩胤祉、胤禛、胤祺给自己检视药方?是不是对胤禩的看法也改变了?很可惜,关于这些,《清实录》中没有任何记载,给后人增添了一层迷雾。




经过一段时间,圣祖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准备工作大体就绪。胤礽复出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圣祖担心被“性生奸恶之徒利用,其日后必成乱阶,随时究察,穷极始末”,经考虑,逐一加以处理。圣祖这样做,一方面是肃清外廷于己不利的一些传闻,端正自己在废皇太子过程中扭曲了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众大臣卸包袱,理顺胤礽与大臣们的关系,进一步淡化胤禩在廷臣中的威望,从而为胤仍复出扫清道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日,胤礽在盛大庄严的仪式中复位于东宫。与此同时,圣祖指示宗人府,将胤祉、胤禛、胤祺皆封为亲王;胤祐与胤?封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禵皆封为贝子,“唯八阿哥乃获大罪,身撄缧绁之人,留其贝勒足矣”。这次册封,除了皇六子、皇十一子已死外,皇十四子以上,唯有皇十三子胤祥没有被册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圣祖指责胤礽“狂疾”未去,大失人心,再次下令将其拘禁,接着宣布将胤礽废黜。这样,胤礽也如胤禔一样,淹没在储位之争的政治漩涡中。从此,他被禁制咸安宫,再没有出头之日。


皇太子再次被废,储位又空虚了。圣祖为此感到忧心不安,不能不担心有人窥探神器,觊觎皇位。事实正是这样,储位空虚,又引发出诸皇子的激烈竞争。储位是皇子们和权贵们最为关心的事,已成年的皇子都不安定,不禁蠢蠢欲动。圣祖分外警惕,密切关注诸皇子的言行。


二、扑朔迷离的毙鹰事件


自“相面案”后,胤禩的政治地位降低了。原先,他是皇子中年纪最小的贝勒;现在,比他小的皇子都有封为郡王的,而他还是个贝勒。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月,圣祖在巡幸塞外途中,对他进行了激烈指责:胤禩在其母二周年祭拜之后,并未趋赴行在,“并不请旨,藐视朕躬。朕因愤怒,心悸几危”。


“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朕深知其不义情形,即将所遣太监冯进朝等于朕所御帷幄前,令众环视,逐一夹讯,伊已将党羽鄂伦岱、阿灵阿尽皆供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朕恐后日必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者……不然,朕日后临终时,必有将朕身置乾清宫,而尔等执刃争夺之事也”。




圣祖一针见血地指出:“胤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也。”


胤禩再次遭难,主要罪状就是这些。究其起因,是胤裸没有趋赴行在请安,“并不请旨,藐视朕躬”引起的。深层原因可能与“毙鹰事件”有关。


世宗篡改的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八阿哥)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皇父一同回京。


后来胤禩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却不想等到了康熙手里时却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这令他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责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胤禩遭此一举,大受打击,到处潜行,不愿见人,并于翌年病倒。


但是事件本身真实是什么样?尚无法得知,雍正上台后篡改了圣祖实录,使得事件本身无从考证。


胤禩在朝廷中的威望,不能不引起皇父的警觉和不安。迷恋于威福自专和绝对权威,是老年时的圣祖在政治思想上的一大特征。“朕因愤怒,心悸几危”;说明他心脏不好,容易激动发怒,一时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皇子们不断在储位问题上明争暗斗,圣祖已被搅得几成病态,有反常之举也不足为怪。事实上,这一事件过后,胤禩并没有被革去爵位,其父也没有把他放到与胤禔、胤礽相同的位置。即使是被检举出来的所谓胤禩党羽阿灵阿和鄂伦岱,也没有被认真惩处。另一个所谓的党羽马齐,第二年就又被起用,委以重任。


凡是定为胤禩党羽的朝廷大臣,似乎没有一个被圣祖打倒。这一切表明,圣祖未必真相信胤禩阴险极甚,他只是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了。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胤禩得了伤寒病。正在热河避暑的皇父指示胤禵同太医商酌调治,不久还派马齐、阿灵阿、鄂伦岱等人前往探视,多方请医,竭力调治。除胤禵外,几乎全为所谓的胤禩党羽,应为有意安排。翌年正月,圣祖又传谕其关怀问候,其中有一句“故不敢送去”,这使胤禩不自安,至门上跪求“不敢二字承受不起”。其父有些怅然,对诸皇子说:“胤禩往往多疑,每用心于无用之地。”胤禩已被其父治得心有余悸,无所措手足了,尽管胤禩在朝中仍有威望,但再不作非分之想,默默无闻,皇父也就放心了。





空虚的储位仿佛一座迷宫,不仅皇子们眼热,也让朝臣疑虑重重,猜测不已。圣祖晚年为太子储位而苦恼,他仿效汉人习惯,早立太子。当他的儿子们尚未成年及刚成年,尚能相安无事,及至成年,介入政治与权力,其明争暗斗势不可免。所说“朋党”由此而生成。


显然,圣祖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并不高明,多有失误。即使他发现了问题,及时处理,甚至在第二次废太子后不再立新太子,其朋党之争非但没有止息,反而因太子虚位更刺激了几个有实力的皇太子的争斗。


不过,他毕竟从此事取得了教训,不再立太子,说明他晚年头脑仍保持几分清醒。还有,他处理果断,对结党严厉打击,没有酿成更大的祸乱,为其后胤胤禛即位扫清了障碍,使国家权力能和平交接,基本保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一致,维护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