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延就是个低配版、失败了的董卓。

在蜀汉阵营苦熬多年,终于把自己害怕的人都熬死了,最后一个他害怕的人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这蜀汉就该轮到他来专权了,结果没想到诸葛亮的安排是,杨仪率军退回成都,魏延负责断后。

魏延当然不服。所以,魏延趁着杨仪还没有拔营后撤的时候,自己先率本部人马拔营南归,上表给蜀汉朝廷说,杨仪要造反。但他所过之处“烧绝阁道”,就是说,他自己过去之后,就破坏道路,不让杨仪以最快速度追上自己,他想干什么呢?

他一直自视甚高,自从五虎上将都死了,刘备死了,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蜀汉就没人能治得了他了。他只要率军回到成都,成都留守的将领和军队没人是她的对手,他就可以顺利接管蜀汉政权,把持蜀汉朝政,也学曹操、司马懿的样子,先当权臣,然后逐步篡位。

最不济,只要他率军回到成都,他觉得自己军事水平比蜀汉当时剩下的人都高,根本不把本人放在眼里。即使他灭不了别人,蜀汉政权也会乱起来,他就有机会乱中取势。

蜀汉朝廷当然也很清楚魏延是什么意思,所以朝廷派蒋琬率军“赴难北行”,就是说,蒋琬率留守成都的宿卫部队北上,准备迎击魏延,至少可以先阻挡魏延的归路,等杨仪率军归来,前后夹击,可以击败魏延。

魏延没有想到,杨仪在知道魏延已经拔营南走之后,迅速拔营南撤。魏延“烧绝阁道”,杨仪就“槎山通道”,昼夜兼程,才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还想据险自守,遣军逆击杨仪,结果阵前一喊话,魏延部下都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和他儿子潜行逃往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击,擒斩了魏延。

那么魏延既然决定了要造反,为什么不投奔曹魏呢?原因很简单。

这时候他就算投奔曹魏,不过就是给个地方郡守之类,地位不可能像他在蜀汉这样崇高。而他自己私自率军南撤的目的,本身是要夺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继承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总揽内外军政大权。

但是魏延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他率本部人马南撤,在南谷口和杨仪军对阵,别人在阵前一喊话,做了点思想政治工作,他手下人马就作鸟兽散了,说明他的本部人马本来对他个人的忠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忠于蜀汉朝廷。

作为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而且一直以有谋略自负,自视甚高,连本部人马都控制不住,不能得其死力,居然也想在蜀汉当董卓,魏延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此外,有人说,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并不是要杀魏延。这就属于胡说了。诸葛亮明显是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所以提前做了安排。

《三国志·魏延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

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魏延驻军在外,诸葛亮的意思是,先通知魏延按照统一计划退回成都,如果魏延不肯退走,那么杨仪、费祎、姜维就率主力部队自行出发,把魏延扔在前线。

既然按照诸葛亮遗命,是要全军退回蜀汉的,而且已经有了安排,魏延如果不服从命令,就意味着造反,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时候是在前线,如果蜀汉自己内乱起来,当然只会有利于对面的曹魏和司马懿,参考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率清军来捡便宜就可以想到是什么结果了。

所以,诸葛亮这个安排的意思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魏延真打算这么干,也不要在前线就和魏延直接火拼,这样就会将全军都置于危险之中。相比较而言,扔下魏延,杨仪等人率主力撤退,至少可以保全大部分主力部队。这很显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安排——魏延粉可能又要说诸葛亮保守了。

《魏延传》又说: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这个说法显然很可疑,连裴松之都看不下去了,特意反驳了。这种来自敌国的传闻记录,当然不可能比蜀国本国的记载更可靠。

既然诸葛亮在死前已有妥善安排,而且连行军顺序都安排好了,那么诸将当然应当按照他的遗命执行,先率军安全返回成都,再从长计议。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一死,蜀汉人心动摇是必然出现的局面,这时候自然要先返回国内,保证国内安定,巩固根本。

这时候魏延却不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执行,既不肯为全军断后,又想着夺取兵权,统领全军,无论他的本意只是杀杨仪,还是真要造反,这个行动在性质上都是毫无疑问的造反。不是造反,你一个前线将领,突然领兵直奔都城,你想干什么?

最佳贡献者
2

魏延其实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首先,他是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的,而且在魏延跟随刘备之前是没有记录的,可能就是一个豪强武装,刘备入蜀的时候把他收编了,刘备对魏延还是非常信任和重视的。

魏延在跟随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便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张飞一起包围成都,并攻破成都!

后来刘备自称汉中王,治所在成都,汉中需要大量留守,大伙都认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这么认为,但是刘备却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魏延,全军上下听之后,非常震惊,因为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就大会群臣,并且问魏延,今天唯一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让大家看看你的实力!

魏延就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来攻汉中,我将为大王坚守,如果曹操率10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他!刘备听了非常满意,群臣也未言这段话,称赞他是雄豪!

魏延因为自己孔武有力,又足智多谋,表现得刚愎自用,群臣都躲着他,唯独杨仪不买她的账,事事都跟他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二人的关系非常的不好,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总是要求统兵一万,从汉中进攻,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是诸葛亮每次都制止,魏延很恼火,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能发挥!

诸葛亮快去世的时候,召集杨仪来商议身后事,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舍弃魏延大军独自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纬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果然不听命令,于是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撤退,听说之后非常生气,抢在杨仪的前面撤退,杨仪和魏延都向刘禅报告对方谋反,不过朝中的大臣都相信杨仪儿不相信魏延,魏延手下的士兵都觉得魏延理亏,于是散去!魏延只带几个儿子逃走,被马岱所杀,魏延自始至终没有要投降曹操的打算,只是想杀了杨仪,结果被杨仪夷三族,可以说魏延失败在情商低上

3

谢邀请,我以前也曾替魏延呜冤,魏延根本没有投敌动机,而为刘氏父子卖命几十年,是忠于蜀汉的,只是各人清高孤敖,想想看魏延有时连诸葛亮他都看不上他的谨慎,其它人更是不入他的法眼,由于性格关系得罪很多同僚,这次刚好赶上上承相诸葛亮病故,三军扶柩班师,接撑兵权的是楊仪,他俩向来不合,楞议叫他断后,魏延感觉给楊议断后丢人,所以不听号令,这就违抗军令了,双方都说对方造反,朝中及三军将士支持榻仪,魏延成了反贼了,所以被杀。

4

魏延被杀源于私人恩怨,跟是否忠心没有关系。当时的情况很复杂,如同孙权当年预料的那样: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魏延和杨仪两人都不是善茬,有诸葛亮在尚且能镇得住,一旦诸葛亮归天,两人必生祸乱。一语成谶,最终魏延死于杨仪之手,那么魏延为什么没有投奔曹魏呢?

应该说魏延的忠心还是值得放心的,为什么呢?因为魏延在蜀国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刘备时期。

魏延本是刘备定荆州南部四郡时收编的将领,当时不为世人知。后来魏延跟随刘备入西川,在雒城之战中军师庞统战死,魏延则随刘备经过艰难攻城拿下雒城。后魏延跟随刘备南下成都,数有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其实被封为牙门将军是个小事,但是重要的是刘备在这个过程中见识到了魏延的勇猛和领军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刘备坚定了重用魏延的打算。

刘备攻下汉中后决定任命一名汉中太守,大家都觉得张飞最合适,赵云当然也可以,张飞也认为非自己莫属。谁知道最后刘备选择魏延做了汉中太守,督领汉中防务。魏延自信的表示:除非曹操亲自来,否则任何一名魏将领兵前来我都要吞并了他。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是说大话吗?不是,魏延有这个能力。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掌权,诸葛亮同样在军事上也非常倚重魏延,而魏延的战绩也是相当的漂亮。

魏延曾经率领一支偏师西入凉州地区,和魏军大将费瑶、雍州剌史郭淮大战,结果大破敌军。其中郭淮后来一直拱卫关中,姜维和他数次交锋,数次败于郭淮之手。从这就可以看出,魏延要比姜维厉害的多。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锋,诸葛亮派魏延和高翔、吴班逆战司马懿,结果打得魏军大败。斩敌首三千,铠甲五千,弓弩三千。

因此,魏延对于诸葛亮来说其实是军事上最重要的依靠,可惜的是魏延和长史杨仪不睦,双方互为仇敌,互相看不顺眼。

杨仪是军中的调度,诸葛亮依靠杨仪筹措粮草,制定军规。而魏延每次临敌必为先锋。杨仪心高气傲,魏延桀骜不驯,平时令人相处,全靠诸葛亮规劝和调解!

相比而言,诸葛亮对杨仪更放心一些,因为杨仪虽然心高气傲,但是终归是个文臣,易于笼络。魏延则不然,魏延甚至在重大军事行动上与诸葛亮有分歧!

魏延用兵主张勇和奇,诸葛亮用兵主张稳。最知名的就是魏延数次要求诸葛亮拨付一万士兵,五千作战,五千负粮,然后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与蜀主力会师于潼关。诸葛亮则认为此举太过于冒险,弃之不用,魏延心中不服。

因此,诸葛亮在临终前召费祎、杨仪、姜维商量自己死后节度诸军的事宜,在这么重要的关头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诸葛亮惧怕魏延违反军令,提前布置兵力,而使局面失控。因此,诸葛亮安排了魏延断后,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个好处是魏延勇猛,让魏延领军断后可以高枕无忧。二是一旦魏延生变,有投靠魏国的打算,还有姜维来支撑后军,最起码不会被魏军和魏延前后夹攻。

杨仪其实也料到了魏延的反应,于是让费祎前去试探魏延,魏延放言:丞相死后自有我领军抗敌,无须撤军。于是大家都没有和魏延打招呼,悄悄的撤军了。

魏延将火气撒到了杨仪身上,想趁诸葛亮新丧,以反叛的名义除掉杨仪。于是魏延率军抢先南下,并烧断栈道,阻击南下的蜀军。杨仪的想法和魏延差不多,杨仪也想趁机除掉魏延,于是杨仪令王平率军攻击魏延。王平没有发动一兵一卒,仅以言语就瓦解了魏延的士兵。王平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于是众士卒皆散,魏延成为孤家寡人,于是北上逃往汉中,目标是魏国。为什么?

诸葛亮新丧时,魏延有实力和底气来执掌全军,因此,魏延相信,依照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接替诸葛亮执掌全军是理所当然。谁知道形势急转直下,一战未发,王平就瓦解了自己的部下,此时不逃往魏国,更待何时?只是这是已经晚了。

因此,魏延不是宁愿被冤杀也不愿意叛变,而是魏延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趁机掌权,并且除掉杨仪。谁知道杨仪、费祎、姜维早已抱团,最后自己反击未成,反而被王平所击败。士兵皆散,被马岱追杀。这时魏延才想起来往北逃,逃往魏国。很可惜,马岱没有给他机会,最后马岱率军追上魏延,诛杀了魏延及其儿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自负,杨仪自傲,两个不和的人在诸葛亮活着时还能勉强合作。诸葛亮死后,两人都想趁机除掉对方,因此,私人恩怨演化成为公然的军事对抗。而明显的,丞相府成员杨仪、费祎、姜维是穿一条裤子,于是魏延就成为了叛徒。其实魏延哪里是叛徒,只是一个想公报私仇的人罢了,此时魏延尚有实力,不需要逃往魏国。后来,魏延被追杀,往北逃,这时的魏延肯定是想逃往魏国了,但是此时已经晚了。因此,魏延没有被冤杀,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而已。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5

当时的情况魏延是不会投靠曹魏的,因为魏延当时已经是蜀汉上将军,而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蜀汉军方魏延就是大佬级别了;此时若投靠曹魏最多封个什么将军,所以投靠曹魏没有必要;只是魏延没有想到诸葛亮遗言要杀他;魏延本是忠义之人,又有军事才能,奈何演义抹黑了他。

6

我看了下几位答主的答案,发现基本都是解释魏延为什么被冤杀,有点答非所问的意思。下面我来解释题主的问题。

第一,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就明白这个问题提问得是有问题的。因为题主是现在历史的角度回头看,所以说魏延是宁愿被杀,也不投奔曹魏。如果你站在魏延的角度,在当时的蜀汉政权中,特别是军事方面,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你会因为丞相去世直接投敌吗?那么我就反问,为什么司马家族在五子良将,荀攸荀彧郭嘉贾诩死后不投蜀汉?为什么陆逊在吕蒙死后不投曹魏?而且,如果知道自己必然被追杀,哪个人不知道逃命呢?换句话说,魏延当时有地位,有想法,有能力,这时候你的领导死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想的应该是怎么往上爬或者怎么站队,而不是离开公司换一家从头做起吧。

第二,为什么说魏延是被冤杀的。从魏延的史实记载和履历来看,魏延并没有明显颠覆蜀汉政权的意图和行动,一路走来到现在的地位,他是忠于蜀汉的。魏延对蜀汉的忠诚,更多的是感激先主的知遇之恩,感激后主和诸葛丞相对自己的信任,而且当时社会,不忠是十分可耻的事情。从诸葛亮死后的安排看,让魏延断后是对其信任的体现,如果诸葛亮有意杀他,早就在死前动手了,何必死后大费周折。三国时期作战,进军先锋,撤退断后,都是由很有把握的,值得信任的将领担任,这样的撤退安排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诸葛亮生前就知道,魏延的军事主张和自己有所不同,为了蜀汉的稳定,他做出了自己的安排,史实也证明,诸葛亮的安排让蜀汉安稳了几十年。诸葛亮针对所有不服从安排的人,肯定都是有准备的。所以,魏延的死,一方面有可能是杨仪等人有隙而被陷害,一方面可能有人觉得魏延位高权重,姜维尚且年轻,费董等人政治主张和派系有不同,所以有意除之。魏延如有反心,或者篡位的想法,一定提前有所准备。

第三,即使死,也不会投魏。魏延是北伐派,什么意思?就是他的想法里就把曹魏当做敌人的,你觉得伊朗的将军有多少可能投靠美国呢?

看历史,还是要从古人的角度,古代的环境去思考,很多问题就会想明白了。

7

回答这道题的思路 : 先来回顾一下魏延被冤杀的大致过程。再来分析分析为什么魏延“宁愿”被冤杀,也不去投降曹魏。

“宁愿”为什么打引号呢,显然魏延并不知道自己会被杀,当然如果他知道,我估计他也不会去投降曹魏的。魏延

首先,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魏延基本都是参与的,而且是主要将领。但魏延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见不同,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被驳回,诸葛亮坚持稳扎稳打。就事论事,并不像演义中那样,诸葛亮对魏延有严重偏见,他俩小矛盾还是有的。

当时,姜维、杨仪、费祎陪在诸葛亮身旁,诸葛亮交代后事说 : 我死后,大军退回汉中,杨仪来主要指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诸葛亮也知道魏延可能不会听令,于是加了一句,如果魏延不同意,大军就管自己回去。

Ps:魏延不同意退军是有他的想法的。诸葛亮死后,不管是地位还是官职,魏延是最大的,自然而然将来统军的是他,他不愿意听杨仪的。杨仪

诸葛亮死后,杨仪就派了费祎到魏延的军营里对他传命,魏延说:我不同意退军,丞相死了,我还在,我可以继续带着大军攻打曹魏,何况杨仪是谁,我凭什么听他的。

费祎知道魏延的心思后,赶紧回去告诉杨仪,杨仪立即退军,魏延知道大军退去后,惊呆了,赶紧让自己的军队去烧毁栈道,其目的就是不让杨仪大军退走,但这做法有点过分。

两人都将对方控告给刘禅,刘禅拿不定主意,于是找来蒋琬等人,一商量,更相信杨仪,最终魏延被冤杀。

显然,魏延在文臣心中的形象并不太好呀。
刘禅

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投靠曹魏呢?

其一,刘备对魏延不薄,魏延不至于那么不义。

魏延原先是有一支流浪部队的,然后跟了刘备,跟着刘备攻打西川,攻打汉中,重点是不用二弟张飞,提拔魏延镇守汉中。在刘备心中,魏延很有能力,也很器重他。

几十年的蜀汉大将说反就反,也太不道德了吧。汉中盆地

其二,魏延在蜀国将领中地位极高,去了曹魏能混成啥样?

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死后,魏延在蜀国将领中地位算是第一了,又何必去曹魏做个小将军呢?

其三,关键还在于魏延的性格,魏延是个情商不高,性情耿直冲动的将军,难听点说就是一根筋!

他宁可和杨仪都个你死我活,也不会去投靠曹魏的。

魏延被冤杀着实可惜......

8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魏延,在刘备与诸葛亮最困难.最需要地盘与人马之时,杀其主.而投奔刘备,使刘备得其势.立住脚!魏延,有思想.有智谋,懂谋略军事,武艺高强,为人忠真;投刘奋后,不改初心,在诸葛亮旗下任重职,坚守职责,战功显赫,技谋出类!

诸葛亮从魏延投刘备后,就一直对魏延存有偏见,用诸葛亮的话讲:“魏延脑袋后长有反骨,只用魏延之勇气与武艺”;魏延与诸葛亮在讨伐曹魏的战略与战术上,意见不一,有分歧;但魏延没乱做动作,一直在执行诸葛亮的命令与战略战术;魏延当然明白诸葛亮对自己的用心与用意,但魏延始终忠心于刘备与诸葛亮;诸葛亮用楊仪(与诸葛亮同乡,襄陽人)来对付魏延(诸葛亮对楊仪亦有成见)让其二人对立.对斗与内耗,最后都在诸葛亮的谋算中被杀而亡命!魏延投奔魏,官职肯没现在高;而且不会被重用,更不会有升迁的机遇;魏主若起疑心,恐怕人有砍头的可能,还有可能累及家人;如魏延有异心,早投奔魏了,何必等到现在?魏延是明白的!

魏延是个全能人才,是忠与勇之志士,诸葛亮寃屈了魏延.应该为魏延雪耻!我大胆说一句:诸葛亮在用人政策上,失误太多太大;诸葛亮独揽大权,罚三十大板就亲自审案定夺,太劳累;国人历来流传俗语:把自己当诸葛亮,将他人当阿斗“!具有讽刺之愚意!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诸葛亮亦如此!功过是非,自有民众与历史来论定与纠正!

9

魏延的官职为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假节。诸葛亮去世后,就算魏延官职高。

而且在刘备时,魏延就是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其资历也是非常老的。魏延的战功也仅次于五虎将。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他应该执掌蜀国军政,并继续领导北伐大业。

魏延的目的,首先就是掌控蜀国大权,也就是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但诸葛亮知他性格粗暴、高傲、难以控制,把他排除了,内定了蒋琬为继任者。

然后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有仇,两人平时就水火不容。诸葛亮死后,安排杨仪带领军队后撤,魏延负责断后。

魏延平素就恨杨仪入骨,因为诸葛亮在,他俩才没闹翻。现在诸葛亮安排魏延替杨仪断后,更令他愤怒。于是魏延就率军攻击杨仪。两人都上书说对方要谋反,群臣则都支持杨仪。最后魏延战败被杀。

魏延一路都在往南走,可见并没有投降魏国的打算。他首先是想在诸葛亮死后争权,又要报与杨仪的私仇。但由于魏延平素性格粗暴、高傲,所以人际关系极差。上至诸葛亮,下至群臣,无人信任他。最终魏延以谋反罪被灭族,也是悲剧。可见实在是性格决定命运。

10

谢邀!先祝大家阅读愉快!

真心觉得三国里魏延死的真的很冤,魏延一不贪生怕死;二不贪图荣华富贵,从追随刘备开始就一直建立奇功,就因为诸葛亮不喜欢,最后被冤杀,还把诸葛亮神话,说自己死后魏延必反,真不知道从哪里看出来了?

其实看看诸葛亮第一次与魏延见面就对刘备说了一段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

魏延只是一开始不知道诸葛亮的心思,魏延的归降并不是因为不忠心,而是不得其主,如果真的是三心二意的人早就归降曹操了,和孟达一样,正是因为刘备的赏识,魏延才觉得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然而诸葛亮就是个不会用人的主,其他地方不说,单就用人这方面是诸葛亮一生的败笔。

说到魏延为什么不投降曹魏,原因真的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想投降曹魏,他一心想为蜀汉建立功业,同时实现自己的抱负,想尽办法打败曹魏,怎么可能会投降曹魏?会有这样的结局一是怪自己的性格,自己有些“叛逆”的性格,再加上过于自信,也是个高傲的人;二是诸葛亮一开始就对魏延不感冒,要用的时候就用,不用就杀,有些过河拆桥,如果诸葛亮能用心培养魏延怎么还会闹到最后的地步?我对诸葛亮的才智很喜欢,但就这方面觉得诸葛亮做的不对。个人见解!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