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乾隆是大有为的皇帝,开创了一代盛世。也有人说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家伙,导致大清国走向衰落。关于乾隆的事迹很多,关于乾隆的戏说故事更多。是非对错,功过得失,谁又能说得清楚。
世界如此喧嚣,真相何其稀少。下边我们试图经过对繁杂事物的梳理,从历史的迷雾中找出一个真实的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很多人对于乾隆的了解是来自于与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乾隆皇帝诙谐,幽默,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圣明之君,但是真正历史上的乾隆皇帝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乾隆帝在位初期,尚且注重发展民生,然而不久之后,则老年昏庸,误国误民。他在位所做之事直接损害了清朝国力,现在的他更是被后人称为历史罪人,那么他到底做了哪些糊涂事呢?
一、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1757年,乾隆颁布禁海令,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颁布禁海令之前,西方列强一直希望用一些洋枪、火炮、轮船之类的洋玩意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
本是一条可以强国富民的好途径,然而乾隆帝视大清为世界的中心,列强缺者我不缺,列强多者多无用,加之没能处理好与外商的关系,导致颁布禁海令,实际上关闭了大清发展经济的大门、与世界共同进步的大门,也就为后来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轰开中国大门埋下伏笔。
清入关后,实行了海禁政策,实行闭关自守,乾隆时达到极致。在给英皇的信中,乾隆皇帝傲慢地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自诩“抚有四海”的乾隆是否看到,在他统治的年代,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建立,法国大革命革命取得成功并发表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帝王的脑袋也被砍下几个,彼得一世剪掉了俄国人的大胡子,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
而大清所谓的“天朝上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乾隆只想着江南的美景和美女,一生中六次下江南,耗费无数,国库都被他挥霍干净了,犹然不满足,还要建圆明园。
二、大兴文字狱,控制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否认乾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悲哀的是他的自满是他最大的败笔。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命令把书全部回收并销毁,处死曾静。天下不得非议清朝的合法性问题。
同时大兴文字狱,资料记载,从1735年到1796年,名义在位61年(另有两年虽然退位但仍掌实权),每年发生的案件平均超过了两起,其中一些年份竟有六七起。
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政治与文明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
文字狱给汉族读书人造成“避席畏闻文字狱”的心理恐吓的同时,也戗害了读书人的灵智,培养了大批的愚民,造成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吏治腐败,重用贪官。
相信看到这里众多读者已经猜出来这对奇葩的组合,那就是乾隆皇帝与和珅。乾隆皇帝是清朝当中为数不多的明军,而乾隆皇帝也不负众望,创造出了乾隆盛世。而和珅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贪官之一,其财富甚至可以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但是和珅却是乾隆这位明君最为重用的大臣,甚至可以说是寸步不离。
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来这样的历史状况。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重用和珅呢?
和珅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古代帝王其实也非常喜欢吹捧,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那是因为没有理解到皇帝的意思,而和珅却非常善于攻心,乾隆皇帝任何一些小的爱好、小的心思,和珅都揣摩得恰到好处,所以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和珅,即使和珅是贪官,乾隆皇帝也不在乎。
这么说,并不是说乾隆皇帝不是明君,而是能够遇到一位知己,是非常不容易的。古代帝王都是非常寂寞的,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大臣常伴左右,也实属不易,所以乾隆对和珅也是睁一只眼闭只眼。
人格影响国格,性格影响国家命运,这话在乾隆皇帝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乾隆皇帝弘历这个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又穷奢极欲爱讲排场,贪得无厌注重个人享受,于家而言他直接带坏了清朝皇室的优良传统,与国而言则直接造成了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大清国很快衰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至高至大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才使中国错过了和西方同步发展的机会,也正是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朝从“康乾盛世”滑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并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而对中华民族而言,也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不良表现,才导致了百年民族耻辱史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否认乾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悲哀的是他的自满是他最大的败笔。
乾隆从雍正手上接过皇位时,国库充盈。吏治清明,百姓安定。
到嘉庆接班时,国库空虚,腐败流行,民不聊生,盗匪横生,民变不止,江山动摇。
这难道果真是好多人口中说的明君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至高至大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才使中国错过了和西方同步发展的机会,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而对中华民族而言,也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不良表现,才导致了百年民族耻辱史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