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这种问题我已经见过很多次了,不过我依然有兴趣去回答一下。
我根据我阅读过的历史记录以及相关学术论文做了一个总结,我将清朝的贡献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国家、文化、经济、爱民这四点,下面我将逐条论述。
第一,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来说,清朝可谓是武功赫赫,因为武功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就是开疆拓土,清朝则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毕竟这么大的地盘不是充话费送的。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China这个名词仅仅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汉地,但是清朝却将China这个名词的范围扩大至帝国所辖的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范畴,并将Chinese一词从狭义的汉人升级为广义的中国人,奠定了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法理基础,为现代中国做了了不起的贡献。
当然,会有人说什么国土无用论,也会有人说什么二战雅尔塔体系
。可以说这两个观点极为荒谬,国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的市场,只要开发足够,就会给这个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如果说国土无用的话,中东小国会第一个反对,一名以色列军人曾经发表过自己的观点:阿拉伯失败十次还是阿拉伯,以色列失败一次就不是以色列了。至于雅尔塔体系决定中国法理基础,那为何解放军抵达清朝时期奠定的国界就停止前进,而为何没有打出国界解放人类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国界是清朝时候定的,是国际法承认的,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再到人民政府,这三者之间都是政府继承关系,这只是国号的变更,国家主权和领土没有改变。
第二,
文化。清朝的文化发展可谓是繁荣,汉学、理学、辑轶学、朴学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坛还先后涌现出多个文学派别。这也是和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文化发展极不相称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下列言论。
袁枚主张解放妇女,并招收女弟子;戴震将传统朴素主义哲学推向近代,意义不亚于卢梭;崔迈、崔述质疑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主张君主民选,并预言君主专制制度终将灭亡。这可谓是离经叛道了,按理说一个大一统王朝是不会允许有这种异端存在,但是这几位都没有受到迫害,反而名震一时。
雍正朝的钱以垲,主张将除政治、经济以外的书全部禁毁,可以看一下雍正是怎么回的。此奏识见卑鄙,似此弥谤之举,朕不以为也!国家如有可谤之处,即此严禁,可能消灭天下后世之议论乎?如无可谤之处,如吕留良、严鸿逵、曾静辈极捏妖妄,抑自取诛戮而已,天下后世岂无公论而尽昧天良皆被其蛊惑乎?又何必禁也?朕大笑而览之。
话说有此种气度
的皇帝历史上屈指可数,这也是为何清朝鼎盛时期能一反大一统王朝万马齐喑的规律能取得文化发展的原因。因此我倒是觉得清朝使思想解放的前夜,另外,胡适、梁启超两位大师都曾经说过,清朝时期文化发展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
当然,清朝除了本土文化发展之外,还引进了大量的西学,后世曾经将引进的西学主要可以分为天文历算类、机械类、农业水利类、地理类等方面,同时也对西学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并承认中国在科学方面不如洋人,这也算是难得的进步了,毕竟中国人历来都是把洋鬼子当两脚禽兽来看。
比如这份坤舆全图,
推翻了古典中国对世界天圆地方的认知,已消失几百年地球观再度出现在中国,使中国人第一次对当时的世界有着直观的认识。其实也很有意思,清朝皇帝倒是接受了地球观,民间还有不少知识分子一本正经的论述什么天圆地方。
第三,经济。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清朝没有徭役制度,老百姓给皇家干活都会领工钱。同时由于清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得清朝税收以及国库存银都维持在千万两的级别,这在乾隆朝尤为明显,所以乾隆在蠲免的同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园子或者是兴建公共工程,这使得很多人诟病乾隆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如果不把钱投入市场,不刺激消费,存再多的银子也没有用,也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说实话,这就有点类似于央行放款,虽然国库的钱少了,但是放出去的款项会刺激消费,会促进货币、商品的流通,财政收入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果钱不投入到市场,经济也活不起来,必然会影响到民生。
在这一方面我想说一下民生问题,本来想要单独列出来说一下,但是仔细想想还应该放在经济这一项里,因为民生是和经济挂钩的。中国老百姓历来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过度简朴,赚了钱不舍得花,而是存起来。其实存钱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不舍得去消费,必然会影响到民生。如果过度存钱,虽然看似老百姓收入增加,但是商品流通从来都离不开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商品流通,没有商品流通就会造成通货紧缩这一现象,就会造成购买力下降,反而会影响民生。
清朝中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对朝廷税收进行改革的同时也降低了老百姓的负担,使得老百姓收入有所增加,这只是表面上的富民。所以乾隆刺激消费的行为,让商品以及货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让市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富起来。所以乾隆年间就有着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乾隆一边大兴土木,一边开疆拓土,同时又能蠲免收。如果以传统的观念看前两条,乾隆确实劳民伤财,说不好听的都是亡国之君,但是第三条却表明乾隆朝并没有因为前两条而财政紧张,同时第三条也有乾隆以蠲免来刺激消费的意图,而此时又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商品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可以判定乾隆朝民生并没有因为大把花钱而受到影响。
第四条,爱民。爱民这没什么说的,统治者不爱民,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但是清朝中期推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永不加赋等政策,实际上是对税收制度的一种改革,不仅增加了朝廷的收入,还降低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清朝的田赋的税率一直维持在2%——4%这一较低的水平,主要收入是商业税以及海关关税。当然,由于观念的限制,清政府爱民的工作只能做到这了。
但是清朝的爱民不局限在这一点,清朝在步入近代以后,一反之前历朝历代视海外华人为天朝弃民的恶习,肯花大力气去保护海外华人的权益,并因此制定《大清国籍条例》这部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作为法律依据。
清政府定期都会派军舰下南洋宣示护侨,并在南洋各埠口设置领事来保护华侨,并资助海外中华学堂的发展。而且,清政府也为海外华侨遇害与美国展开交锋,并让美国承诺保护留美华侨的合法权利并惩办制造石泉惨案的凶徒,并使得美国政府向因石泉案遇害的华侨赔款,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向外国劳动赔款,不得不说这是清政府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在清朝倒台之前,墨西哥、古巴等国发生排华暴乱,清政府立即派军舰前往加勒比海向墨西哥、古巴两国示威,并迫使两国承诺保护华侨、惩办凶徒。
清朝的历史档案非常完整,不管是去档案馆还是在外搜索引擎上检索,都能找到大量的清朝历史档案,如果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多次强调过保护海外华侨的工作,尤其是在1912年清政府倒台前夕清政府也强调过保护海外华人。
如果说清政府的缓解社会矛盾、降低国内人民负担的政策还不够爱民的话,那么清政府保护海外华人的合法权益再算上够不够呢?这也是历届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华人工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结一下,一个能够延续两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不会一无是处,尤其是清朝还是中国古典王朝的巅峰,更不可能一无是处。当然,中国古典时期也就到清朝就结束了,她的辉煌也成为了落日余晖,毕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