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观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欢拿道德说事的人先别急着开喷),他的失败有个人的失误,但从根子上讲,他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因此,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通常认为,董卓亡于人心离散,理由无非以下几点:擅权专政,失去臣僚之心;残忍好杀,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权,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拥趸之心。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曹操专权玩弄皇帝一点不逊色于董卓;底层百姓只在生存底线起作用,从来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后,关西军阀祸乱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领导力有多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轻信史书脸谱化的记载方式,“刨根能力”是我们洞悉历史真相,实现“读史明智”的唯一途径。

从董卓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说起

1.废立皇帝

董卓挟持少帝刘辩进驻洛阳后,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就是废掉少帝改立刘协,同时处死了何太后。

有人说董卓想立一个傀儡皇帝,便于擅权,同时以此树立个人权威。

这个说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进京后,急需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树立权威顶多是锦上添花。事实上,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权威的建立,董卓有那么蠢吗?

其二,董卓立汉献帝刘协,其中有一个理由是刘协更聪慧,比刘辩更具人君气度。问题来了,既然想立傀儡,刘辩不是更适合吗?为何要改立聪明的刘协?逻辑不通。

2.滥杀士大夫

其实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拢士大夫阶级对他的支持,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时间解除党禁,大力提拔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贬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愿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为朝廷效力。

面对跟他翻脸的袁绍、袁术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光没有追责,还对外逃的他们授以官职,企图让他们回心转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阶层对他的反对声依然强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结地方势力,企图以武装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开杀戒,准确说,不能指责他滥杀,比如袁隗被灭族,时间节点选择就很玩味。

其实历史上权臣遍地,他们为何不像董卓那么悲催呢?

3.屠戮京师

董卓最惨绝人寰的一件事,就是迁都长安前,对京师洛阳,及周边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大军离开洛阳后,曾经的花花世界洛阳变成了鬼城,从皇宫到民宅一片焦土,从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几年后,汉献帝还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饥,官员们大量饿死。这个细节也表明,洛阳被董卓搞成了货真价实的废墟。

纵兵劫掠不罕见,可是董卓为何要把洛阳变成鬼城?驱赶老百姓到关中,其实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他为何要这么做?劫掠财物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4.困守郿坞

坞堡是民间用于防守盗贼的防御性建筑,董卓修建了占地相当于今天四十亩地大的郿坞,这个举动实在太烧脑,他就是帝国第一人,皇宫几乎都是他家后院,哪个盗贼敢抢他?

更难以理解的是,董卓从洛阳杀到长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么导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满谜团,吕布真的会因为一个婢女跟董卓翻脸?王允的离间计真的那么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败亡的几个关键点,如果目光仅仅盯在肤浅的解释上,根本看不清历史真相。

关键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个人的理解,对已上事件作如下解读:

1.废立皇帝,是董卓砍断皇权政治基础的一步妙棋

其实刘辩和刘协,从个人角度来说差异不大,所谓聪明愚笨都是借口。刘辩有一个刘协不具备的优势——何氏外戚势力。

董卓进京后,虽然何进、何苗都死了,别忘了何太后还在,围绕在何氏周边的士族集团势力还在。按照东汉的惯例,太后有临朝听政权,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势力可以重建,这显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诉求。

刘协则不一样,他的母亲早被何太后杀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汉献帝登基后多方寻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刘协就是政治孤儿,便于控制。

这才是董卓立刘协,并且杀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后的眼光看,董卓这一步犯了个错,他没有认识到废立皇帝,会让他与士族集团矛盾走向不可调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对政治的影响力,满以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会低头。

2.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媾和的政治势力

有人可以低头,但是只有一类人不可能低头——关东豪门士族集团。

东汉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豪门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样,洛阳周边的关东集团,才是帝国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杨氏、荀氏、陈氏等。

关东豪门集团是一个利益整体,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抱团与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凉陇西士族集团一员,跟关东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

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不光创造了军阀势力干预政治的恶例,还强行夺取了原本属于关东集团分享皇权的政治待遇。所以,无论董卓做什么努力,关东豪门士族都不可能对董卓低头,无关品行。

董卓最后杀了袁隗,就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决裂!

3.洛阳变废墟,是董卓对关东豪门集团的釜底抽薪

把洛阳彻底摧毁,虽然很丧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彻底毁掉关东士族集团的政治大本营。

拉拢不行,董卓只有一个办法,迁都长安,把政治中心迁到离陇西(西凉)集团更近的关中。为了彻底除根,他决定让洛阳变废墟,把百姓全都强迁关中。这一招狠毒,相当于为了抓捕猎物,不惜放火烧山。

所以,我们不能把董卓的劫掠,仅仅看作是贪财,其目的远比谋财还要歹毒!

4.郿坞是董卓失去西凉集团支持后的最后疯狂

跑到长安的董卓,为何依旧疯狂呢?很简单,他发现“家乡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东汉的政权基础是豪门士族集团,董卓迁都长安,就是希望得到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那么,关中集团为何也对他紧闭大门呢?

因为董卓犯了一个忌讳,他依靠武装干预政治,破坏了豪门士族集团政治斗争的潜规则。豪门集团之间有冲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规则可控范围内,基本的诉求是天下不能乱,天下乱就损害了豪门集团的集体利益。

董卓的行为,让他已经变质为军阀势力,军阀的介入,必然导致政治环境的破坏,动了豪门集团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虽然表面臣服于董卓,其实心怀不甘。同样的还有盖勋、李肃等人。董卓曾经在宴席上,一次性处死数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为罪名,大量诛杀关中旧贵族。可见董卓与西凉集团、关中集团已经彻底翻脸。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选中出任司徒,就是因为他是河东人,不属于关东集团,从地缘上看,属于西凉集团。

愈演愈烈的反对声,令董卓也胆寒,修建郿坞,很显然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所谓要东征,只是骗人的口号,亦或是给自己打气而已。

吕布是安定郡人,同属西凉集团。我们发现,董卓阵营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西凉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凉豪族。

个人认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之所以要刺杀董卓,就是见到董卓离豪门集团远走越远,成了没有根基的浮萍,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桃色新闻,只是文学作品的点缀,怎么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败亡的历史根源

到此,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总结董卓的失败:

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融入不了东汉政治生活的核心层,失去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支持的他,注定他只能做东汉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

董卓以军阀介入政治的做法,让他站在了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所以董卓虽然离开了洛阳虎穴,却又掉进了关中狼窝,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失去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错误地站在了帝国政治的制高点,又采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等于给自己的脚下点了一把火,烧焦的是自己!

最佳贡献者
2

董卓是东汉历史上的一大权臣,汉灵帝死后,他借洛阳内乱之机,控制朝廷,废立皇帝,大权独揽。但是他并未能像后来的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倒众叛亲离,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那么,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废立皇帝,犯了人臣之大忌

董卓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废立天子,犯了大忌,遂使地方诸侯联手以对付之。

汉灵帝死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矛盾激化,遂导致京师之变。外戚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未果,反而死于宦官之手,这件事导致京城大乱,袁绍挥师入皇宫,尽诛宦官。董卓趁此时机入洛,以种种手段掌握大权,然后他干了一件大事:废立皇帝。

董卓为什么要废立皇帝呢?

作为一名将领,董卓长期带兵在外作战,在朝廷根基不深,虽然以武力手段掌控朝廷,但朝中大臣未必服他。因此,董卓想通过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董卓废掉皇帝刘辩,改立刘协,即汉献帝。不仅如此,董卓在废帝后,先后杀害了何太后与废帝刘辩,可谓胆大包天。

然而,董卓废立皇帝,实是犯下大忌。两汉四百年历史,废立皇帝只有一种前提,即皇帝实在太坏了。当时刘辩只是个小孩子,能坏到哪去呢?因此,董卓行废立之事,于法于理都是站不住脚的,故而引发地方诸侯齐攻之,实是必然。

第二,结党营私,排除异已

董卓控制朝廷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实是大失人心。

我们来看看董卓都做了什么。

董卓入洛后,京城可与之对抗的力量,还有丁原与袁绍。董卓先是收买吕布,刺死丁原,收编其部;而后又逼走袁绍、卢植等人,实现大权独揽。他又找了借口,迫使司空刘弘辞职,自己担任司空,蹿居“三公”之列,后来又升一级为相国。董卓为人残暴,有一回,一个侍御史见董卓时,忘了解下佩剑,董卓二话没说,操起一把大铁锤,把侍御史的脑袋给砸烂了。

关东兴义兵讨董后,董卓欲迁都长安。他以反对迁都以由,将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就地免职,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处死。因惮忌皇甫嵩,董卓将他从左将军贬为城门校尉。由于袁绍、袁术起兵反董,董卓遂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以及其他袁氏家族大大小小五十余口人,全都杀了。曾经是董卓上级的张温,被绑赴刑场,用乱棒活活打死。

在排斥异己的同时,董卓大力结党营私。弟弟董旻当上了左将军,侄儿董璜当上了中军校尉。至于其他董氏家族成员,充斥朝廷各个要职,数不胜数。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都封爵,把金印当作玩具耍。这朝廷,真不是刘氏皇族的朝廷,而是董氏的朝廷了。

第三,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董卓控制朝廷,对国家人民无甚贡献,反而一味倒行逆施,令百姓不胜其苦。

自董卓的凉州兵入洛后,在首都几乎无恶不作,公开抢掠。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贵族,进了门就抢,更别提一般人家了,抢了钱财抢女人。整个都城几乎成了地狱,人人自危。

特别在迁都过程中,董军更是犯下滔天罪行。首都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董卓不想在迁都后让这座繁华之城拱手让给关东豪杰,便下令摧毁之。董卓干的第一件事:把洛阳城内所有财物,全部劫掠一空。他把洛阳富豪们集中起来,随便扣个罪名,集体处死,把他们的所有家当全部没收。他手下这帮凉州兵,每天干的事,就是抄家、抢掠,把值钱的东西统统搬上车。抢完活人抢死人,洛阳周边,历代皇陵以及公卿墓穴,一一挖开,把墓穴中的珍宝也抢光了。

东西抢完了后,董卓又想,长安人口不多,索性把洛阳数百万人统统迁往长安。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哪个情愿西行呢?可是面对凶神恶煞般的凉州兵团,能不走吗?只得抛弃田园庐舍,扶老携幼,仓惶上路了。这一路上前推后挤,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颠沛流离、饥苦冻馁,死伤无数,饿殍载道、暴骨盈途了。

到了长安后,董卓出台了一个法令:“凡是官吏或百姓,若是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一律处死,财产充公。”表面上看,似乎是要力挺忠孝之道,其实是为了捞财。什么叫“不孝”、“不忠”、“不清”、“不顺”,不好意思,没有法律解释。于是冤家对头轻而易举利用法律漏洞,诬告良民,随便找个事,一扣上罪名,那就得人头落地。一时间,诬告之风盛行,数千人头落地,大多数都是死得糊里糊涂。为了不让人抓住把柄,老百姓们闭口不说话了,路上遇到熟人,顶多用眼神打招呼,一句话也不肯吐露。

后来董卓被杀后,长安百姓欢喜得如同过节,可以对董卓是痛恨到何程度。失去民心的统治者,岂能坐得长久呢?

3

在东汉是讲究出身的年代,寒门出身的董卓终究注定失败。

董卓是六郡良家子弟出生,这种身份在东汉末年根本不值得一提,连曹操这种父亲当过太尉的出身都受到鄙视,那别说董卓这种身份了。

当时吃香的是天下名士。

董卓取权纯粹是一个偶然,他被何进召进京城,当时还有王匡和丁原两人,京城中握有重兵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何进手下也有兵。这是当时的局面。就兵力而言,谁也不是一家独大,所以何进召外兵入京并不是完全是昏招。

没有料到的何进被杀,何进手下的兵源被董卓收纳,此时董卓的力量大增,开始有了掌权的想法。此时鲍信就劝袁绍动手,制约董卓。

董卓派人在城门口进进出出,让别人觉得自己手中兵力充足,所以袁绍不敢动。

当他收买吕布并掉丁原的兵之后,董卓在京都的势力就独大了,王匡也止步不前了,袁绍也不敢动了。

董卓握有权力之后,他提出废帝立汉献帝,为什么要立汉献帝?

因为汉献帝是董太后养大的,董太后姓董,董卓也姓董。董卓为了拉抬自己的身份所以立汉献帝。王莽和曹操为什么都将女儿嫁给皇帝,其目的也是为了拉抬自己的身份。

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大权在握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治理天下的问题。

要知道想治理天下,必须要搞定名士,所以董卓一开始依靠名士,袁绍有反心,他反而不敢杀封其官职以示笼络。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这些名士出任郡守。

名士真的看得起他吗?

当然看不起,当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的时候,董卓发现这些人不都是我分封出去的吗?

所以他转变思路,采用残杀名士的方式,对世家大族下狠手,包括袁绍的家族被诛杀无数。

他的手段也变得十分残暴,他希望以这个残暴使天下人臣服。

一个残暴人往往是一个心虚或者有心理缺陷的人,董卓后来发现这样搞了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他就怕了,想迁都。

虽然大家反对,但是他手中有兵,最终洛阳城被毁,迁都长安,他觉得心中有安全感了,因为那连靠近自己的地盘。

说到底董卓没有根基玩不过这些世家大族,别说董卓,连曹操最后走到魏王这一步,称帝只差一步都上不去,因为世家大族的力量太强大 了。

如果你看整个三国,你就会发现一群世家大族找了几个寒族当代理人打败了另一群世家大族,笑到最后的还是世家大族。因为司马氏最终统一了天下。

董卓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注定的,历史的潮流决定他的走向。曹操,孙权,刘备都不是天下名士,但他们一旦拥有地位之后就迅速世家化,成了新一代的世家大族。

所以董卓之败是寒族之败,在当时寒族根本不可能战胜世家大族。因为当时人才选拔制度完全有利于世家大族,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寒族才有了出头之日。有人说曹操,孙权,刘备不是成功了,因为他们是白手起家,而董卓要面对的是整个东汉的运转机制。曹刘孙需要的是重建,而董卓需要的是整合。

但是世家怎么会让你董卓整合呢?所以他必败。当然董卓的残暴行为也必须要谴责的。

4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我查阅相关董卓夺权之路的资料,总结如下,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么多人为什么最后讨伐董卓失败了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袁绍这个盟主有问题

袁绍是何等人物?史书已经写的很明白了,色厉而胆薄,优柔而寡断,此人永远的都是想的多做的少,做事瞻前顾后,难以下决断,虎牢关前敌吕布,河间四良将的颜良文丑未到,他就说手下无人可敌吕布,实质上是想保存自己实力,借吕布来削弱他人实力,张颌,高览二将未曾出阵,吕布即是三国战神又何如?众诸侯几十万大军一拥而上,还惧他不成?

二 :各路诸侯各怀异心

十八路诸侯十八颗心,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出发,除了少数几人,其余都是想混水摸鱼,在这个诸侯争雄的局面下乘机取利,虽然董卓是焦点,但这个焦点是在大局上威胁了各路诸侯的共同利益,所以当有人振臂一呼时,一哄而起,快速结盟。但一旦威胁减弱(三英战吕布后,董卓迁都),便可以各自争利,割地称雄。董卓何人?乱臣贼子!吕布何人?狼顾鹰盼之辈!需要跟他们讲道义?天子都被他们挟持了,还跟他们讲道义?可见大家都想保存实力,以待董卓灭后,顺势而起。 董卓死后,众诸侯干嘛去了?大乱斗了!到处都开始兼并之战,就曹操和袁绍聪明一些,袁绍想迎天子还冀州,可惜被曹操先迎去许昌了,从这点上来看,就可以看到群雄讨董的真正用心。虽然是共同的目标击败董卓,但十八路诸侯人心各异,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团结一致的。就像战国时候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曾联合却不能打败秦是一个道理。

三 :还有一些具体的事情导致

1.济北相鲍信为了争夺头功,暗派其弟鲍忠抄小路赶到先锋孙坚前面,攻取汜水关,丧身损命,这样先乱了十八路诸侯的阵脚。先锋孙坚屯兵于汜水关前,初战获胜,遭到担任后援的袁术的嫉妒。由此,这个存在道道裂纹的军事联盟就开始不战自乱了。

2.虎牢关吕布战败以后,董卓见势不妙,挟皇帝将都城迁往长安。曹操欲乘势追击,灭掉董卓,但袁绍却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为由按兵不动。曹操孤军深入,不幸中了埋伏,大败而归。曹操深感袁绍无能,“竖子不足与谋”,一气之下,引军自投扬州去了。公孙瓒见曹操一走,也自行归去,联盟开始走向分裂。

3.孙坚进兵洛阳,得到传国玉玺,梦想自己“登九五(当皇帝)”便私自背约,急反江东,袁绍十分气愤,写信密令刘表截击孙坚,结果引起孙刘之间一场恶战,双方互结仇怨。

4.刘岱与乔瑁两军因粮草发生火并。袁绍见各诸侯间矛盾四起,无法统率,干脆自己带兵拔寨,离开洛阳,投向关东。十八路诸侯从此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是一场争城夺地的军阀混战。

四 :总结概括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诸侯各个都怀私心,没能团结协作,加上袁绍这个盟主能力有限,所以讨伐董卓联军最后成了诸侯各自分道扬镳,联军瓦解。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见解 ,你看回答还满意吗???

5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董卓,陇西临洮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军阀。

董卓会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第一,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为了控制朝纲,先是杀害了刘辩,然后又毒死了何太后。出入皇宫随意,见太子不行礼,当时的大臣只要有人对他不满意,让他发现后,就会借太子之手将其杀之。使得百官对他十分痛恨。

第二,残暴,肆意妄为

洛阳城是如此的繁华美好,自从有了董卓,洛阳城不在那么平静美好了。董卓开始烧杀抢掠,使得洛阳城不在安宁,人们都生活在恐慌之中。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种种行为让天下的人们非常痛恨。

第三,没有盟友,与全天下诸侯为敌

当时的诸侯没有人帮他,没有人可以信任他,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诸侯支持他,反过来还特别的痛恨他。

第四,挖百官祖坟

在董卓迁都的时候,挖了皇陵,还挖了百官的祖坟。以史为鉴墨上桑认为:侮辱恐吓、打击报复对于大多数权臣来说都不算啥,可是董卓随意杀害大臣、在酒宴上砍手砍脚、挖人祖坟、派兵劫掠这样的残暴行径可以说坏事做尽,历史上真的少有。难历代文人没有一个说董卓好话的。

第五,对百姓的迫害

当时的董卓制造劣质的钱币来搜刮老百姓的财富,把市面上的铜器拿去制造钱币,使得当时老百姓的经济提现完全奔溃,来百姓无法生活,生活越来越艰难。

第六,糟蹋后宫和名女

好色的董卓,将整个皇宫的妃子、公主基本都惨遭董卓的毒手。颍川郡阳城县的乡村搞社日聚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聚在一起。结果董卓派兵过来,直接把男的全杀光,女的全部抢走。拉着老百姓的牛车把人头放在两边,女人财物绑在车上。部队回洛阳号称歼灭黄巾贼获得大胜,然后把人头在洛阳烧了示众,女人财物全部分给士兵。

这样的董卓罪恶至极,天下的诸侯没人帮他也是必然的事情。他失败也是命中注定的,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背负着千古骂名!

6

一个组织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领导。魏、蜀、吴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就在于此。有一个好领导,才能搭一个好班子。董卓跟他们毫无可比性,因为他一不得人心,二不懂政治。

一,不得人心

董卓是个粗野残忍的军阀,他不懂人心,更不得人心,他这辈子只认一个理——不喜欢就杀!

①身边之人怕他

懂卓性格十分粗暴,愤怒时不计后果,曾经因为一些小过失,就随手拿戟往吕布身上投,吕布迅速避开,然后向董卓认错。吕布是保卫他的的亲近之人,尚且如此对待,其他人则可想而知,被宰是早晚的事。

②文武百官怕他

董卓有一次到郿坞去,汉朝的官员给他送行。他把投降的几百个人,在席间杀死。先割舌头,再斩手脚,再凿去眼睛,然后用锅来煮。这些人要死不得死,都宛转杯案之间。群臣吓得筷子等都丢掉了,董卓却吃喝照旧,神态自如。

③平民百姓怕他

董卓逃离洛阳的时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逼着人民迁徙。当时洛阳居民共有数百万人,互相践踏,没吃没喝,到处都是抢劫的,死尸堆满在路上。他还一把火,把皇宫、官署、民居都烧毁了,百里之内无人迹。他还让吕布把汉朝皇帝和官员的坟,都掘了,把坟中所藏珍宝取去。

董卓在长安滥杀无辜,百姓在街上见了面只能用目光打招呼,等到吕布宰了董卓,全城百姓欢呼雀跃

蔡文姬诗中也记录了董卓军队的残忍无道:“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他们杀人如麻,不留活口。尸体遍地,横七竖八。马边挂着男子头颅,马后载着抢来的妇女。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人怕他,人人恨他,人人都希望他死。

二,不懂政治

董卓是个莽夫,根本不懂政治,做事毫无章法,搞烂了东汉王朝,受益的却不是他。

①第一步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董卓带兵进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废立是何等大事,他却拥兵自重,独断专行。其实东汉经过黄巾起义,早就风雨飘摇了。有势力的人早就希望割据一方,却苦无合适的理由跟时机。这个时候董卓来了,他愚蠢的捅破了这个马蜂窝,自己蛰的满头包,而蜂蜜则全让别人吃了。

于是十几路诸侯并起,号称讨伐董卓,实则占地称王,作壁上观。而当时勇敢出兵的曹操,孙坚,最终成就一番大业。这说明人还是要有梦想的,算计过多的人,最终都把自己给算进去了。

扯远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董卓为他人做嫁衣,自己成了众矢之的。

②第二步带着文武百官逃亡长安

我不懂带这么一群人往长安跑是图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么?这个朝廷就一空架子,皇上还是你任命的,骗谁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而最后曹操把汉献帝接过来,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就是政治,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③其实人心才是最大的政治

前面已经列举了董卓的恶行。一个安稳的政权必然要和百姓达到某种平衡。像董卓这样的屠夫,逆天而行,人人得而诛之!

不得人心、不懂政治的董卓,成功的把自己推向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上,他不死天理不容!

7

首先是兵力部署问题,曹操的谋士荀攸是这么说的:“(董卓)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在董卓被刺杀的前段时间,董卓派董越、张济坐镇弘农一带,牛辅率李傕、郭汜、贾诩等人领兵出征关东,讨伐颍川、陈留一带,直接打爆了朱儁(雒阳)、张邈(陈留)等人。而在长安一带,董卓是跟兄弟董旻,亲族董璜等人在地,且兵力主要集中在郿县。

因为董卓的"强兵"在外,长安城内只有自己的亲兵,所以荀攸才说:“在此时,只需要刺杀董卓,然后占据殽、函两个关口,不让董卓集团的强兵进入长安,靠着皇帝的诏令,号令天下,董卓集团的人自然会崩溃。

第二个原因便是阵容。

这一原因和出身其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董卓出身平凡,又是长期身处西凉,所以能够招揽到的人才并不算多。其中顶尖的也不过是文如李儒、武如华雄之辈。在三国谋士中位居中游的李儒想要帮助董卓走向成功,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无疑要幸福很多。他刚刚起兵时,同族的曹仁、曹洪,世交的夏侯惇、夏侯渊等名将就前来投靠,再加上曹操本身可称优秀的战略眼光、军事能力,想要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第三,董卓掌权后祸乱朝政,做出一系列荒唐的暴行,为东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面对讨董联军,董卓劫掠并焚烧古都洛阳,又在长安过起了荒淫的生活,极度穷奢极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道:"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总体而言,董卓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各方面居于劣势,却不用心去填补差距,而是一意孤行,只顾着自己眼前的享受,没有统一天下的梦想,还是单纯武夫只图眼前享乐,实在不行就撤回西凉的幼稚想法。

8

董卓的失败首先是因为残暴,他对于民众疾苦的漠视和对于兵火肆虐的无视。他的残暴基本上已经到了神人共愤,天怒人怨的程度。这也是董卓失去民众和百官支持的最重要原因,只讲究厉害而不着眼于政治,只能是一介狂人而已。董卓的残暴在史书当中的记载十分直白:“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这种罪行无论在哪个朝代,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毫无疑问会受到天下的挞伐。董卓自然也不能免,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实际上,按照董卓的军功来说,他的上位并非是百官无法接受的。董卓早年曾经平定西部的羌乱,建立了不少的军功,被封为斄乡侯,邑千户。后来董卓作为前将军平定汉阳叛乱,已经进入了中央的高级军官秩序之中。当他领军进入京师时,只有三千军士,他的上位就是因为他手中有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的命令入京勤王。他的夺权之路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前将军身份得以登堂入室。如果他进入京师后可以护国安民,维护汉朝法统和国家秩序。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霍光第二,变成汉朝的栋梁之材。只是董卓本身的野心与残暴反而制造了更大的混乱,这就注定他不会成功。


而且,董卓进入京师后目中无人,既没有民众百姓,也没有天子百官。他的身边只有阿谀奉承之臣,但是却没有得到打从心底里的社会支持。他大力提拔前朝遗臣之后,这也搅乱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据《后汉书》记载:“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这看似公允,实际上董卓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势力,但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触及其他人的利益。所以,董卓最后遭到了失败。

9

董卓败于自大。

东汉自汉章帝后,便陷入混乱,皇帝、外戚轮流掌权,总体来说皇帝处于下风。汉桓帝、汉灵帝借宦官之手,算是扳回一局,但世家做大,局势糜烂,东汉王朝已经没救了。

灵帝末年,整个天下大致被三大势力控制:皇帝、地方豪强、世家。

灵帝已经开始着手重新建立军队,要不是刘辩、刘协年幼,未必没有反击之力。

地方豪强手中有人有粮,手中有私兵的都可归为豪强,董卓、马腾、许褚等都是。

世家指掌控政治力量的东汉官员,例如四世三公的袁氏、杨氏等。

皇帝有名,豪强有兵(无名),世家有政治号召力。灵帝在位的时候,三方勉强达到平衡,但灵帝时期发生一件大事——黄巾起义,一下子暴露太多问题。

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中央军队实力不足,根本无力镇压黄巾军。不得已,灵帝下诏,允许地方自发募集军队。

早年的太守、州牧是不允许自发征兵的,这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董卓就是借着黄巾之乱走上了人生巅峰。

用现在话说,董卓这人就是泥腿子出身,完全入不了洛阳那些大老爷的眼,奈何人家手里有兵啊。

董卓绝非莽夫,早在洛阳之乱前,他就驻扎在并州观望,就想着“趁火打劫”。进入洛阳后,先吞并何进、何苗(这都是灵帝打造的队伍)的兵马,又联合吕布拿下丁原,这才奠定董卓在洛阳的绝对统治。

世家老爷们其实不太在乎谁当权,也没有什么忠君报国的心思,否则东汉那么长的时间被外戚把持着,也没见世家的人跳出来。

世家只在乎自身利益。

董卓年纪大了,没了进取心,控制洛阳后开始“风花雪月”,没有拉拢好世家。拉拢不住世家,就没法控制洛阳周边,仅有个洛阳是不顶事的。

正统的大汉王朝都已经控制不住天下了,你董卓一个外来户能行?一些野心家也趁此机会纷纷“独立”,当然都打着诛除董卓的旗号。

董卓败亡的原因就是根基不稳,军事可以保障安全,但势力发展壮大还得需要政治力量,尤其是汉末魏晋,离开世家的支持,真成不了事。

10

纵观东汉一朝的权臣,没有人比董卓更有机会夺权了的。可是董卓偏要把局面弄糟,把自己弄臭。罢黜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逼杀无辜的何太后和少帝,惨杀俘虏,引起东汉全国上下的怨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夺权成功呢。

董卓夺权的优势

公元189年,董卓接受何进的“邀请”,准备率军进京共图大业的时候,结果还没到洛阳就听到何进死了,连皇帝刘辩都被宦官张让一伙给挟持了。这就让董卓还没入京就收到一份大礼:在路上得知少帝在北芒,就前去救驾,一路保护少帝回宫。

之后,董卓收编了何进的部队,又收买吕布杀死丁原而掌握了他的部队,再加上董卓自己的5千亲信骑兵,当时在洛阳董卓的兵力是最强大的。在乱世谁掌握兵权,谁就能有话事权。

董卓的先天优势比袁绍,曹操等人更好。董卓进京是为诛阉党而来,且从董卓进京后的表现及何进部众纷纷投靠董卓即可以看出董卓对宦官的态度。

董卓以前一直都喜欢在胡人居住的地方转悠,更有一批胡人亲信,汉末也唯有董卓能让百官,群雄,百姓还有夷狄从骨子里畏惧臣服,董卓最有一统华夏的实力,气势和气派,当时唯董卓能让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敬而远之。

那么董卓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声望大减

董卓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何进和他弟何苗的手下都据为己有,然后又诱使吕布杀死自己的老大丁原并且归附于董卓。

等董卓彻底把控住了京城后,直接罢黜少帝刘辩,扶持献帝刘协上位。不久之后,他又逼杀何太后,以相国之位独揽大权。

董卓虽然名义上是相国,但实际上权势远超皇帝,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

可是董卓这动作却失去了洛阳城内士族的人心。

董卓在废帝之前曾经找过袁绍商量,可是袁绍是何进的人,支持的是刘辩,怎么可能同意呢,自然一口回绝说:“汉朝已君临天下四百余年,恩德布于四方,百姓还没有完全厌恶这个朝廷。何况,现在的皇帝正年轻,又没有什么明显的过失,明公想要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恐怕天下人是不会心服的。”

董卓一听也恼了,大手一拍说道:我只是来通知你的,并不是找你商量。袁绍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当晚就逃离出洛阳,之后,袁术,曹操也走了,失去这些人的支持,董卓的声望顿时减了不少。

倒行逆施和专横跋扈,引得朝野怨声四起,大失人心

董卓性格残忍,独掌大权之后更是变本加厉。随意出入后宫,肆意玩弄后宫之女子,滥用刑罚,嗜杀成性。

有一次,董卓在家中宴请朝中大臣,酒过三巡后,董卓突然说安排了一个精彩的节目给大臣们欣赏。只见董卓命人押送百名俘虏上来,先剪掉他们的舌头,如何斩断手脚,挖掉眼睛。在场的官员吓的吃的东西都吐出来。

他的凉州兵更是骄奢成性,抢劫财物,虏掠妇女,无恶不作。有一次,董卓派兵赴洛阳,路遇当地人正在乡社集会,结果将男子全部杀死,砍下其头颅挂在马前,并趁机抢走大批妇女和财物,声称“攻贼大胜”,凯旋而归。

公元190年,董卓不顾朝臣反对,强势胁迫献帝迁都到长安。为了防止官员和百姓在迁都的时候逃回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及附近二百里内的所有建筑都放火烧毁。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再加上是强迫迁都,董卓只能动用兵队强行驱逐百姓,导致路途大量百姓丧命,百姓对董卓是痛恨欲绝。

当时,朝野上下到处流传着《千里草》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意思是董卓权势暴盛,可是很快就会家破人亡的。

没有盟友,与天下人为敌

在野,董卓的倒行逆施,使得当时打出讨伐董卓的关东军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地公推袁绍为盟主,联兵一处,发出檄文,讨伐国贼董卓。这些人物主要有袁术、曹操、孙坚、刘备等号称十八路大军。

在朝,董卓肆意杀害百官,公然在自己的封地建和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万岁坞,并规定如何官员经过都必须下马对其行大礼,他经常自负地说:“如大事成功,我可以越雄据天下;如不成,守此万安坞也足可享受晚年了。”这是为董卓的野心做准备呢。

朝中大臣都想除掉董卓。先后有曹操,张温,伍孚谋划诛杀董卓,可惜都失败告终。

吕布反叛,董卓命丧长安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武将,深的董卓宠信,董卓也知道很多人想杀他,所有出门都会带上吕布来保护他。

董卓脾气暴躁,难免吕布会挨打受训,吕布也是心高气傲的人,心里难免有气。有次,吕布又被挨骂了就找王允发牢骚,王允赶紧煽风点火,建议吕布将董卓杀了,为朝廷立功。

王允可是个人物,能把董卓都哄的团团转的,吕布哪里能玩的过他,没用多大功夫就答应下来。

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大病初愈,百官进宫朝贺,董卓自然也带着吕布进宫,很快董卓就发现不对,赶紧喊吕布。这时,吕布手捧圣旨出现道:奉旨杀贼。直到此时,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吕布则率众人上前将董卓当场斩杀。太师府主薄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吕布又将他们杀死,杀了这三人之后,在场其他的人都不敢动了。

总结

董卓是改变汉末格局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他进京把持朝政之前,东汉朝廷虽然已经腐败不堪,但总还能硬撑着不倒,而进过董卓之变后,国家终于分崩离析,成为群雄逐鹿的时代。

董卓被杀当天,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长安城老百姓更是高兴的在大街上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奸贼被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