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曾国藩到底是“圣人”还是“屠夫”的认知,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看待,你若站在满清统治者的立场上曾国藩就是“圣人”,你若站在破他杀掉的人的立场上,那就是“屠夫”。

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两面性的,关键在于他服务于谁,维护的是谁的利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待问题。就在几十年前我国人民还都一致认为斯大林是共产主义的先驱,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但近几十年不断受到欧美媒体的影响,斯大林已经从我们过去的英雄变成积极实施大清洗,镇压不同政见的刽子手,是专制主义的大魔头。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他的主要功绩就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后,积极影响清廷的号召,回乡办起团练组建了湘军,然后带领湘军同太平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恢复了清朝的统治,被誉为同治中兴的名臣。

记在我们小时候在学历史课时,那时候历史书上对农民起义定位很高,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结果,是官逼民反。因此在讲到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时把他讲的很坏,认为他是汉奸,是替清廷卖命的走狗,在其母刚死守孝期未满,便哭着向咸丰皇帝上折子,主动请缨回家练兵。说他在练兵过程中把不听话的穷苦老百姓者杀了,他用的人都是此坏乡绅,他的将领都是平时无恶不作的流氓。

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心狠手辣,无恶不作,连几岁的小孩都不放过。在剿灭太平天国后把大量财物搬到湖南,他的湘军将领在湖南强购老百姓土地,把老百姓都赶到山沟沟里,这使许多老百姓失去了土地,变成雇农贫农,因此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湖南才会有那么多穷苦百姓加入农会,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之在那时曾国藩是个无恶不作的封建卫道士、伪君子,清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流氓。

不知何时市面上开始流传曾国藩的书——《曾国藩家书》,慢慢的曾国藩的名声好起来,太平天国反而坏起来,说洪秀全是邪教,灭人性、禁人欲,实行男女分治不让人结婚,说太平天国起义造成江南死亡一亿人,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舆论宣传也慢慢倒向曾国藩,说他是中国近代第一完人,治学严谨,作人和蔼,是孔孟之后的唯一“圣人”等。说曾国藩不仅救了清朝,而且救了中国,要没有曾国藩中国必将陷入太平天国的邪教统治中。并且不断引用蒋介石、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把曾国藩赞为中国近代第一人。

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也反映了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事物的不断认知,同时也是对古代王朝农民起义性质的认知。在革命年代我们强调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快速建设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长,进入两千年以来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人们十分珍惜现在的和平、稳定、安静的社会局面,因此在思想上不愿接受战争、接受动乱,所以才会赞誉平定动乱恢复国家秩序的曾国藩。

我国有句古话叫“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国还有一句话叫“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至于曾国藩是“圣人”还是“屠夫”,每个人的认知都会不一样。但总体上曾国藩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延续了清朝的寿命,恢复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秩序。

最佳贡献者
2

曾国藩是“圣人”还是“屠夫”,这个问题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去探讨这个问题,离开时代背景去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1872),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大人物,在当代有关他教育孩子、规诫弟弟的家书、日记还是十分畅销,这大概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曾国藩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文人。

1、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来,进京考试中进士而留京师做京官,风风雨雨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因母丧返乡守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横扫江南大地,湖南也未能幸免,清廷八旗和绿营兵实在不堪用,屡战屡败。曾国藩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成为清廷中兴的柱石,而自己死后被谥“文正”,被后人誉为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的“圣人”、大儒。

2、曾国藩年轻时也有疏懒、抽水烟、好色、说大话、狂妄等一大堆毛病,但他很早就醒悟了,立志要改掉。他在写给诸弟的一封家信中说:“余自十一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立誓永戒吃水烟,已两月不吃烟,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下定决心将之改正,这是需要非常大的毅力的,而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的毅力也是非常让人佩服的。曾国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吊儿郎当的青年,转变成了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学的屌丝。

二、为何称他为“屠夫”ne ?

乱世流民硝烟起,曾李左张可中兴?湘军一跃势如虹,是非公道后世评。

1864年湘军终于攻克天京,彻底清剿太平军。此事原本可以落下完美的句号。奈何曾国藩纵容湘军攻入天京后烧杀抢掠,甚至默许湘军屠城,无数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曾国藩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曾剃头”“屠夫”的千古骂名。

曾国藩以往军纪严明,最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不怕留下骂名吗?

他怕,但是他更怕没有命。曾国藩深知这其中的奥妙,在剿灭太平军的每一步中他都很小心。攻克天京,太平天国覆灭,那留下这么多军队呢?朝廷会有什么想法呢?很显然,下一步朝廷就会整治他们湘军。“狡兔死、走狗烹”,曾国藩及他代表的湘军唯恐落得这样的下场。

曾国藩深思熟虚,万般无奈,为了保全自己及自己的部下,只好下狠手了。屠城,是向朝廷表忠心。屠城,给朝廷一个机会,让朝廷有理由削弱他们。

3

历史上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很多,意见也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忠臣,在大清将亡之际,挺身而出,将太平军打败。有人说他是屠夫,一生杀得人太多太多,创造多次惨案。纵观其一生,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创立湘军,打败太平军。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他忠于大清。毕竟在那个实力强劲到大清没人挡得住时,都没有选择自立为王。

  说他是圣人,主要是说他杀人是为了维持大清的稳定。自打和太平军作战以来,只要攻下一座城池,就必定会制造屠杀。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九江、宁国府和天京这三个地方的屠杀了。

  尤其是当年的攻克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因为天京是太平军的大本营,湘军为攻下它,废了很大的劲。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还险些在此丧命,所以曾国藩在攻下天京后,决定屠城。据不完全统计,死在南京的百姓加起来不下20万,险些就赶上日本人造成的灾难了。

曾国荃一直就是以武夫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眼前,而且为人特别善于打仗。他的军事才能甚至要比他哥曾国藩还要强,而且此战他也是损失最多的。可有明确的记载,在曾国荃杀完人以后,曾国藩曾写信给弟弟。信中说:“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大意就是说,就应该把所有人都杀光了,才能避免他们重新崛起。

  另外素有杀人狂魔之称的曾国荃,尚且知道杀人杀到心中发慌,结果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安庆之战,曾国荃接到的命令是全部杀光。当时他杀了近万人后,自己觉得已经杀了很多,不愿再杀了。可曾国藩却说:“既已带兵,自已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就是说,既然已经是统兵大将了,就应该把杀敌兵当做自己的志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杀得敌兵太多,觉得心中有所悔过呢?种种迹象表明,曾国藩就是那起大屠杀的幕后黑手。而且他对于杀掉如此多的同胞,甚至心中都没有一丝波澜,好像很平常一样。

  另外他这个官员没有一点人情味,记得在天京攻防战最激烈的时候。其实当时的守城大将李秀成已经知道,太平军离完蛋没几天了。可他心中还有一份执念,还想试试。于是就把城中的妇孺放出,让他们逃生。可曾国藩又把他们赶回去,意思是让他们浪费粮食去。

  总的来说,曾国藩绝对算是一个传奇。既能做好恶人,也能做好忠臣。既有本事在战场上屠戮众生,却还能让百姓事后敬重。

4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曾国藩是晚清近代战略家与湘军的创立者,是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谥号“文正”,被后世成为“曾文正公”。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世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后世人更是称他为孔子、王阳明之后的“半个圣人”。虽只“半个”,已是五百年中第一人了。曾国藩其实真的是圣人之后,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祖教诲,省身、慎独的个人修练法门,成就了满清最后的中兴之臣,封建时代最后一尊偶像。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打了一辈子帐,亦把曾国藩家书作为统兵教子的锦囊。能让互为对手的两个领袖都敬重如此,大概也只有曾国藩能做得到了。他也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安排建造现代轮船和枪炮,开启洋务运动的序幕,安排留学生远赴欧美,后来成为旧中国第一批科学的火种。作为深刻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人物,又以反思己过的个人修养闻名后世,但是我依然认为他是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屠夫”,让我们一步一步揭开曾国藩的杀戮之心:

一:“曾剃头”的由来。

“曾剃头不是因为他杀太平军而获得的外号,而是因为他在长沙开审案局,杀了太多的所谓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号。当时长沙的知府叫仓景恬,他写了一份回忆录,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仅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那是一个冤案,但是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曾国藩在几个月内,杀了200多个人,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满,说他滥杀,太过分了。

二:曾国藩“以理学治军”标榜仁义道德却下令湘军三次屠城。

曾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安庆,数万安庆军民被屠杀。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目睹了这次惨祸:“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赵烈文:《 能静 居士日记》)。  

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天京的陷落,湘军进入天京(今南京)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与女子就抢。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据曾国藩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就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城最多有100万人。可到光绪登极的1875年,人口还不到50万。

三:曾国藩的杀戮之心突破人们的想像。

随着与太平军战斗的日益激烈,曾国藩的狠戾愈发突破人们的想像——曾国荃围攻安庆,曾国藩专门给九弟写信:“目下收投诚之人,似不甚妥善,如挤疖子不可令出零脓,如蒸烂肉不可屡揭锅盖也。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致沅弟》咸丰十一年五月十八,1861年6月25日)安庆城破,曾国荃因杀戮太重忧心忡忡,曾国藩又特意修书鼓励安慰弟弟:“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贼之多掳杀,流毒南纪。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虽使周孔生今,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致沅弟季弟》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二,1861年7月19日)。

四:曾国藩居然对杀降表示赞同和鼓励。

苏州之战,李鸿章背信杀降,气得“常胜军”头目戈登满世界找李鸿章决斗拼命。我们看看曾国藩的反应:“阅本日文件,见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一信稿、一片稿,殊为眼明手辣。”(《曾国藩日记》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三,1864年1月2日)第二天,他在给弟弟曾国潢的信中说:“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致澄弟》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四)

其实,早在咸丰十一年,他就对杀降表示赞同和鼓励,他说:“前此弟于投诚之贼,凶悍者一概杀之。兹周营不杀,办理两岐。”(《致沅弟》咸丰十一年七月初十,1861年8月15日)那么,他对李鸿章苏州杀降有此态度就是顺理成章了。同治三年六月十六(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曾国荃的攻城部队展开了屠城和抢劫。曾国藩的纵容是毋庸置疑的。

“神武不杀”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道德圣人必备的品质。曾国藩杀戮之心太重,因此我认为曾国藩不是圣人,而是由圣人衣甲伪装的真正'屠夫'!




5

这和当时的政治有关,我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曾国藩就是个矛盾体对曾国藩的评论也很多,主要表现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但后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被人所称的屠夫。我只能用这句话来,概括不能很好,全面的表达,希望你能够理解。

6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的名人,很多人对他的了解是通过《曾国藩家书》以及影视剧,这本家书合集,集中展现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因此有“圣人”之名。

除了他的家书外,曾国藩另外被百姓熟知的就是“曾剃头”的称号,虽然这是民间的一种叫法,但是从这样的叫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屠夫”的一面。


他是算是一位圣人吗?

其实要论曾国藩到底是不是“圣人”,我们来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尊为“圣人”!

  • 首先,在思想方面影响巨大的,比如他的某种思想有很长远的影响,有很大区域的影响,这种人可以被尊为圣人!比如孔子,他的儒家思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圣人”或“孔圣人”。

  • 其次,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神仙体系,这些人都是在道德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的修为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层次,这种类型的圣人就很多,比如“三皇五帝”。

  • 最后,就是一些行业的创始人或者权威,这些人在某些行业属于开创者,也被尊为圣人。比武酒圣杜康、武圣姜太公,还有一些书圣、画圣等。

这些圣人大都是言行一致,怎么说就会怎么做,也就是说他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已经是到平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现在回过头来看曾国藩。

  • 其一。他影响广泛的是《曾国藩家书》家书,有人可能说,这本书也是影响很大的呀,但是各位别忘了,这本书首先不是一本书,他是书信的合集,是后人根据他的书信集合而成的,不是他的思想学术著作,这与《论语》的儒家著作是两码事。


  • 其二,曾国藩并是不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过说:“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虽然肯定了他的家书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他个人却评价“其人不可取”。作为一个官场老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曾国藩不能算是圣人。说他是“屠夫”,这确实基于基本的史实。

在他为官生涯中,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军时,严刑峻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用刑残酷,有记载他“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可见严刑峻法的史实。

再者,由于湘军的军费不是很充裕,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的办法来鼓舞士气,这样的做法虽然让湘军士气大振,但是却养成湘军凶悍、暴虐而残杀无辜的“土匪作风”。


他对待俘虏也是格杀勿论,在田家镇曾大开杀戒,处理天津教案时杀国人以媚洋人,一时间被骂为“汉奸”,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败笔。


正是由于杀人太多的原因,他被百姓叫做"曾剃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南京的百姓在哄孩子时,孩子一哭,百姓就对小孩子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子立马不哭了!对于百姓,这个称号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曾国藩到底是“圣人”还是“屠夫”,作为晚晴四大名臣,功过本身就很有争议,但作为一个历史名人,有争议也是正常,毕竟他所处的历史境况与现在的境况大为不一样,用今人之眼光看历史之人事,本就隔着一层厚厚的时间尘埃!

7

谢邀。我认为曾国藩两者都不是,他是一位智人,有智慧的人。

8

一将功成万骨枯!

9

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的名人,很多人对他的了解是通过《曾国藩家书》以及影视剧,这本家书合集,集中展现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因此有“圣人”之名。

??曾国藩

除了他的家书外,曾国藩另外被人熟知的就是“曾剃头”的称号,虽然这是民间的一种叫法,但是从这样的叫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屠夫”的一面。

他是算是一位圣人吗?

其实要论曾国藩到底是不是“圣人”,我们来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尊为“圣人”!

首先,在思想方面影响巨大的,比如他的某种思想有很长远的影响,有很大区域的影响,这种人可以被尊为圣人!比如孔子,他的儒家思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圣人”或“孔圣人”。

其次,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神仙体系,这些人都是在道德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的修为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层次,这种类型的圣人就很多,比如“三皇五帝”。

最后,就是一些行业的创始人或者权威,这些人在某些行业属于开创者,也被尊为圣人。比武酒圣杜康、武圣姜太公,还有一些书圣、画圣等。

这些圣人大都是言行一致,怎么说就会怎么做,也就是说他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已经是到平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现在回过头来看曾国藩。

??湘军

其一。他影响广泛的是《曾国藩家书》家书,有人可能说,这本书也是影响很大的呀,但是各位别忘了,这本书首先不是一本书,他是书信的合集,是后人根据他的书信集合而成的,不是他的思想学术著作,这与《论语》的儒家著作是两码事。

其二,曾国藩并是不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过说:“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虽然肯定了他的家书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他个人却评价“其人不可取”。作为一个官场老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曾国藩不能算是圣人。说他是“屠夫”,这确实基于基本的史实。

在他为官生涯中,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军时,严刑峻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用刑残酷,有记载他“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可见严刑峻法的史实。

再者,由于湘军的军费不是很充裕,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的办法来鼓舞士气,这样的做法虽然让湘军士气大振,但是却养成湘军凶悍、暴虐而残杀无辜的“土匪作风”。

他对待俘虏也是格杀勿论,在田家镇曾大开杀戒,处理天津教案时杀国人以媚洋人,一时间被骂为“汉奸”,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败笔。

??湘军

正是由于杀人太多的原因,他被百姓叫做"曾剃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南京的百姓在哄孩子时,孩子一哭,百姓就对小孩子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子立马不哭了!对于百姓,这个称号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到底是“圣人”还是“屠夫”,作为晚晴四大名臣,功过本身就很有争议,但作为一个历史名人,有争议也是正常,毕竟他所处的历史境况与现在的境况大为不一样,用今人之眼光看历史之人事,本就隔着一层厚厚的时间尘埃!

10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侯,死后溢号文正,可谓极尽哀容,其功勋完全是建立在剿灭天平天国运动之上,所谓的圣人之称亦不过是军功基础上的附会之笔,而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对待太平余孽手段之残忍,性情之冷酷令人咋舌不已,完全背离圣人的行为准则,犹如嗜血般的禽兽……

在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中记载了曾国藩指挥的三次屠城。咸丰八年四月,攻破九江,城中两万军民被屠杀,咸丰十一年攻破安庆,数万军民被屠杀殆尽,同治三年五月,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又一次进行屠城,三次屠城一次比一次惨烈,对南京屠城时,沿街死尸,一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一城破,见人就杀,逢屋即焚,子女玉帛皆扫入湘军,而金陵永穷矣

曾国藩认为对待俘虏的态度必须是克城奕以多杀为主,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矣。在处死太平天国俘虏时,开肠破肚,挖眼后凌迟处死等是最常见的虐杀,而曾国藩乐此不疲……

请问这些堪比禽兽的诛杀俘虏的行为是一个圣人的行为准则吗?所谓的圣人之称只不过是前清遗民为维护正统而大肆吹捧维持大清统治走狗的行为,曾国藩自身的圣人标准也不过是其追名夺利的工具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