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彦博进士出身,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副宰相、宰相等职。在地方工作多年,干过行政,领过军队,平过叛乱,颇有政绩,对北宋贡献巨大。

文彦博任河东转运副使时,因与西夏相邻,西夏屡屡骚扰宋境,运饷道路迂回曲折,他便带人修复废弃的故道,又在麟州囤聚了足够的粮草,后来西夏元昊率军进攻,看到守军准备充分,只好无功而返。他又针对当时冗兵、冗费过多,朝廷不堪负重,提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为朝廷解决了一大难题。

他还曾带兵平叛。当时,贝州王则起义,攻城掠地,占领贝州,成为朝廷心腹之患。宋仁宗派文彦博以招讨使平叛,文彦博到达贝州后,经过反复勘察和分析,决定以“声东击西”之法,让官军假装猛攻北城,麻痹敌军,同时派人在城南挖地道,直通城里。经过十多天的秘密挖掘天,地道挖通,官军如从天降,一举拿下了贝州,抓捕了王则,起义平息。

不过,这样一位名相,却曾经被人以走“夫人路线”跑官要官为由弹劾。那么,他真的跑官要官?其实不然。事情是这样的,野史记载说,宋仁宗妃子张贵妃的父亲曾是文彦博家的门客。张贵妃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主动结交文彦博,对他以伯父相称,以便在皇宫争宠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当时,文彦博是枢密直学士、成都知州。有一次,临近上元节,张贵妃示意文彦博进献灯笼锦。蜀锦天下闻名,尤以灯笼锦为最。贵妃一声招呼,文彦博马上安排人加班加点,赶在上元前,把锦制成,送达京师。

到了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特意穿着灯笼锦做的衣服,去见宋仁宗,宋仁宗惊呼:“何处有此锦?”张贵妃回答说:“这是文彦博献给陛下的。”宋仁宗听后高兴,从此开始留意文彦博,不久提拔他为副宰相,后又拜为宰相。

后来,监察御史唐介上书弹劾文彦博,说他走“夫人路线”,用灯笼锦贿赂张贵妃,才当上参知政事,又在平定贝州战斗中抢了别人的功劳,才得以升宰相。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朝廷上下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文彦博因贵妃而得执政”一句话,让宋仁宗忒没面子,干脆将文彦博贬至许州,又将唐介贬至春州,各打五十板。

其实,文彦博的宰相是自己干出来的,是他良好的品行修来的,但那时没办法,御史弹劾,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收场,所以遭到贬相处罚。然而,在遭到唐介弹劾的前后,文彦博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声,反倒是后来他重新被起复为宰相后,主动向宋仁宗建议,将唐介调回重用,其宽广的胸怀,可见一斑。

最佳贡献者
2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的祖先出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避晋高祖石敬唐讳,改其氏为“文”;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宋太宗时,以进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文彦博少年时期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政事)从颍昌史(火召)学习经术,天圣五年(1027年)进土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也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分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如其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文彦博以直使馆任河东转运副使,河东路所管辖的麟州,与西夏相邻,运饷道路迂回绕远且难走,在银城河外有唐朝时所修故道,废已久无人治理。文彦博上任,亲自带人修复故道,使运饷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里积聚很多粮草,西夏元昊率军来进攻,看到有准备,遂撤去。

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十一月,贝州王则起义,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彦博宣抚河北,去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军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官军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皇佑元年(1049年)八月,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发文彦博曾送蜀锦给张贵妃,十月,被罢官。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彦博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土。以后,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时,文彦博任枢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开始变法,文彦博与王安石所持论有异,对其中市易、青苗诸法伤民弊端多所论及,因反对变法,文彦博被改任地方官,后以大师致仕。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四月,经司马光推荐,文彦博出任平章军国重事,五年,以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等使复致仕。绍至四年(1097年),章淳秉政,云文彦博与司马光曾反对王安石变法,降为太子太保,也就在这一年,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于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虽多所建树,但文彦博为维护封建统治,也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总体说来,文彦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从以上文字看来,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彦博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土,

《水浒传》里称文彦博为参知政事(参政)还是靠谱的,但嘉佑三年,文彦博倒不一定在京。

3

【文藏来答】很多人对文彦博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来自于书法。他的字,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深受颜真卿书法影响,颇有唐人风致。文彦博存世的墨宝有《祠部帖》、《三札卷》、《内翰帖》(又称《得报帖》)等。

(文彦博《得报贴》)

可你知道吗,对文彦博来说,书法不过是他修身养性的雅好,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大宋名臣。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封潞国公。他历仕四朝,荐跻二府(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并以九十二岁高龄寿终正寝,文彦博的生平际遇在历代名臣中,也算独一份了。

文彦博从小就异于常人,他跟与张昪(官至参知政事)、高若讷(官至参知政事)等人,共同求学于史炤。史炤的母亲唯独特别优待文彦博,常跟人说:“这孩子将来可是贵人啊。”

很多人对司马光小时候砸水缸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文彦博不仅是提携过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前辈,儿时也曾有一段与水有关的机智经历。有次,他和小伙伴们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树洞里。同伴们趴在洞口,怎么也摸不到球,把棍子放到树洞里也够不到。大家就焦急的时候,文彦博不慌不忙地提来水,把水灌进树洞,一会儿球就飘浮出来了。

(网络配图)

足(蹴)球(鞠)是宋代官员、士兵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游戏,文彦博从小爱踢球,年长之后仍乐此不疲。他在担任益州知州时,在钤辖官舍(武官的官署)组织足球比赛,突然听到门外喧嚣。有位士兵犯了错误,卒长鞭打他,但他拒不认罪。文彦博就让他们进来,在询问了事情原委后,确定是士兵犯错,就让人把兵士拉出去继续接受处罚,但这个兵士还是不认罪,文彦博直接依照军法将他处斩,然后继续踢球,直到比赛结束才回家。

处变不惊,军法从严,这正是文彦博抵抗西夏李元昊入侵、名震四夷,又亲自带兵成功平定贝州叛乱的制胜法宝。文彦博遇事有多镇定,军法执行有多严格且机变,从另外一件事上也能看出。仍然是在益州任职的时候,文彦博在一个大雪天宴请宾客,夜深了还没有散席。随从的士兵大发牢骚,叫嚣着要把井亭(遮蔽水井的亭子)拆掉烧了避寒。军校无法制止,只好把情况汇报给文彦博,席上的宾客听说后都吓得两腿发抖。文彦博却镇定地说:“天气也确实冷,就让他们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说完神色自若地继续饮酒。那些闹事的士兵见长官没有斥责他们,随即泄气,再不好找借口闹事。直到第二天,文彦博才查问到底是谁先动手拆井亭,把此人杖责一顿遣送回家。

(文彦博《三札卷》)

无论是兵临城下、外敌入侵,还是军中有变、暗流涌动,亦或皇帝病危、朝野人心惶惶,文彦博总能那么神定气闲,同时又非常机智而强势地化解危机,因此成为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股肱之臣,备受西夏和辽国君臣敬仰,在去世几十年后仍被大宋百姓奉若神明。

在文彦博年近八十时,仍然身体倍儿棒,宋神宗曾问他:“您老有什么养生之道吗?”文彦博说:“无他。臣不过是能够任随其意、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不因外物伤了和气,不敢做过分之事,一切都‘恰好即止’。”恰好即止,或许,这就是文彦博威震四方,屹立五十余年,还能功成身退的秘诀吧。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4

对文彦博的印象是老成持重,不像王安石那么激进,心态也好,也带兵平过叛乱,很稳。非要说缺点吧就是有点固执,文人通病。在当时看北宋军队为了战事大量扩军,导致数量上去质量下来,裁军8万精兵简政算是正确的,后来看这些裁军也没有造成社会动乱,觉得文的功劳也算中流砥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