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魏延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演的很生动,基本是按照民间传说拍摄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大喊“谁敢杀我”,连喊三声,这时候马岱在身后大声应道:“我敢杀你”,随之手起刀落斩杀魏延。

三国演义中对斩杀魏延的成功归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书中讲诸葛亮善于观人面相,他在魏延出营时看到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因此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然趁乱谋反,但是魏延是乌龟精转世,善于将头缩进脖子里(这个是民间传说,权当笑话听吧),因此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这样的精彩段落其实三国演义及其民间传说有很多,大多是根据历史添油加醋的一种谣传,根本不可信!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需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是在随刘备入蜀时开始有记录的,也就是说魏延原来是谁的部下历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一点跟电视上演的不太一样。电视上演的是魏延原先是刘表的部下,后来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因对韩玄不满,于是率众投降刘备。当时诸葛亮就要斩了魏延,说魏延心怀不忠之心,难以长久。后得刘备劝阻才作罢。

书中记载,魏延在跟随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作战英勇,刘备封他为牙门将军。同时期同样为牙门将军的有王平、向宠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并不是很高。

魏延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刘备选择镇守汉中的大将时,当时刘备迁都成都,于是必须选一名上将去镇守汉中。这时关羽镇守荆州,都襄阳。作为刘备最亲密的兄弟张飞被大家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刘备却出其不意的选择了魏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众人都大惊。

于是刘备召集群臣,当面问魏延道:我将大任交与你,你有何打算?魏延回答道:要是曹操亲自领兵来,我就率兵防守。如果是一个偏将,就是领十万大军前来,我也会就地消灭了他。刘备大喜,称赞魏延勇猛。

魏延的表现当然也是可圈可点的,在他镇守汉中期间,多有建树。汉中始终牢牢的掌握在蜀军手中。刘备加封他为镇北将军,封都亭侯。

后来诸葛亮北伐,在第二次出祁山时魏延领军击败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成功收复失地。被刘禅加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在诸葛亮出汉中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到底是否可行存在争议,但是没有试一试就否定这个建议确实有些遗憾。不过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魏延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大将,他也有出汉中、伐魏国、平天下的宏大愿望。

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死之前已经派兵进攻过驻扎在渭水南岸的司马懿,进攻的效果不太理想。于是诸葛亮采取了持久战的做法,令蜀兵就地屯田,平时耕作,战时打仗,耕战结合。谁知道不凑巧,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情逐渐加重,于是终于支撑不住突然病逝。

这时候军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杨仪为代表的,主张撤军。另一种就是以魏延为代表的主张保持现状。而不巧的是魏延和杨仪两人平时就关系不和。

诸葛亮死后,杨仪、费祎、姜维商议秘不发丧,令魏延断后,全军撤军。关键这个时候诸葛亮死后军中大权是魏延为老大。魏延听到文臣费祎过来下达调令,而且还是杨仪起草的,于是非常不满,魏延说:丞相死后,自有人继续率军与魏军作战。何必因为一个人的生死而荒废了伐魏的大计呢?当然了,他说得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这个时候,事情就变复杂了。刘禅远在百里之外,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魏延执意留下,估计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但是蜀军一撤,魏军必然有动静。如果这时蜀军内部自我分裂,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魏延不等杨仪等人撤军,先率人南返,目的是抢先一步在刘禅面前状告杨仪谋反。魏延还烧毁自己走过的栈道,用来延误杨仪的行程。杨仪也派人日夜兼程向成都进发。刘禅接连接到密报,一个说杨仪造反,一个说魏延造反,到底谁是谁非刘禅自己也搞不清楚。

于是刘禅就问身边的丞相府人员董允和蒋琬,这两个人于是保举了杨仪,怀疑魏延的动机。这时候魏延的举动也有些过分,他先到达成都的周边南谷口附近,他令人守住南谷口,然后出击杨仪的军队。杨仪派何平出战,何平骂魏延道:丞相尸骨未寒,你就做这样的事情。魏延的士兵都知道魏延不得人心,于是都纷纷投降。魏延无奈,领着自己的儿子逃回汉中。杨仪令马岱追击,马岱成功追上魏延并且斩杀了魏延。

魏延的死是一个悲剧,他的死跟杨仪有很大的关系。魏延居功自傲,在诸葛亮死后没有和文臣同心御敌,反而趁机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在政治斗争中又多次出黑手,要至杨仪于死敌。终于因不得军心而落得孤身逃亡的下场,最终被自己人马岱斩落马下。可谓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历史上对魏延的死有一定的歪曲,魏延未必有反心,因为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会选择投靠司马懿,而不是南下找刘禅状告杨仪。所以在魏延心中,诸葛亮死后应该按照他的思路继续与魏军对抗,派一只小队伍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就可以了。而杨仪、费祎等人的行为明显是过于惧怕魏军,生怕魏军知道了诸葛亮死后趁机进攻,是一种典型的逃跑主义,因此魏延选择了政治斗争来保全这次北伐的战果。

然而,在实际斗争中,魏延采取的手段极其厚黑,导致他和杨仪的矛盾白热化,最后无人支持他,落得了一个兵败被杀的下场。因此魏延是个悲剧的人物,他的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过于同情。

本文首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就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魏延大概是三国时期被丑化最严重的一个人物,其误读之深,相信大部分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相信,其实魏延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

正史上的蜀汉名将魏延到底有多厉害?

很明显,魏延被罗贯中写残了,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并不是依靠背叛主公打开城门投降给刘备的,赤壁之战后,蜀地的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去抵御张鲁,这个时候魏延以部曲追随刘备,为刘备所看重。

为什么刘备在遇到魏延的时候就被看重呢?这就要说说部曲是什么意思了,部曲说白了就是私军,魏延能够拥有部曲,很可能是蜀地的一个小军阀,本身就有一定的实力,又是带着私兵来投靠的,相当于入股了。

当时孟达以四千部曲叛蜀投魏,曹丕直接就给封侯了,封侯在汉朝是一个相当。

刘备取代刘璋之后,开始攻打汉中,由于关羽要镇守荆州,马超不敢用,能够用的将领并不多,在这个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在刘备打下汉中的时候,竟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当时很多人都不服,因为刘备起兵很早,辗转的地方很多,魏延算是最后投靠他的,资历太浅,年纪也不大,但是刘备还是力排众议,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

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他驻守汉中的话,来犯之敌十万人之内,我都能干掉,要是十万以上,那我只能防守了,这句话还是挺霸气的,事实上,魏延镇守期间,汉中也的确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作为蜀国最后一位良将,魏延的死充满了很大的悲伤,也导致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甚至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笑谈。

魏延的死,离不开诸葛亮,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没有被诸葛亮采纳?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面后,决定挥师北伐,当时魏延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个建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这个计谋已经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案例,引起很大的影响。

假如真如魏延所说,不过五千兵马,就可以冒险一试,诸葛亮为何拒绝呢?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危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如果展开来分析诸葛亮的这条计谋,也算是充满了很多奇谋的地方,能够使得出其不意,在北伐初期取得巨大优势,然而以当时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想要以这种方式赢得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因为粮食供给不上而不得不无功而返,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大多都是一场远足,没有激烈的画面,只有长途的跋涉。

假如诸葛亮真的能够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魏延。

陈寿曾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谓奇谋为短,自然是拒绝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

过于谨慎,是其拒绝奇谋的重要因素,实际上,针对性格上的缺点,诸葛亮是自知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关于诸葛亮的谨慎,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知道了“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这个仗还怎么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被人知己知彼,那还有胜利的可能嘛!

刘备死后,蜀汉没有任何建树,这个锅应该诸葛亮来背

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是情有可原的,以当时蜀汉与曹魏政权的国力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吗?为什么刘备即使是光杆司令,也能屡屡创造奇迹,当时依然能够从曹操手上取得汉中之地。

而诸葛亮带领一个偌大的蜀汉政权,结果是多年北伐,无功而返,我看不止是军事上的奇谋为短,即使是在治理内政上,也不见得如何。

假如诸葛亮真的是能人,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人才荒的局面?造成“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导致的。

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跟赵括差不多,不是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嘴上功夫远远大于手上的功夫。

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吹牛有一套,吃喝还行,不能大用,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应该让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于是有了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局势岌岌可危。

我不相信马谡一点本事都没有,只不过人才都是逐渐成长的,你一下子就把他摆到那么高的位置,他能经受住吗?假如诸葛亮能够悉心栽培,马谡以后未必不会成材。

诸葛亮曾经苦苦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都没能分辨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

魏延的惨遭杀害的悲剧,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

在挥泪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能够重用的人已经不多,除杨仪和费祎之外,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是打算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也比较浅,因此,诸葛亮计划由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其他人当政治上的接班人。

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他忽略了魏延的存在,魏延战功赫赫,在当时的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情加重,于是打算安排后事,在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诸葛亮召集了除魏延之外所有将领,并且确定退军策略,即大部队撤走,魏延由前锋变成断后,并且还决议,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

问题就出在这里,诸葛亮作为一号人物,在临时的时候,没有和二号人物魏延商量,当时魏延认为即使是诸葛亮死了,北伐也可以继续,尤其不能让魏延容忍的事情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来指挥,让三号或者是四号人物来指挥二号,敢问哪个二号能够容忍?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

结果为了争夺军事主导权,魏延与杨仪大打出手,最终打败了魏延。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

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

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

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

实际上,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而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军队出现内讧,差点没能退回蜀地就报废了,带兵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种失败了。

3

先说演义中魏延的死法,这也是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魏延的结局要从刘备入蜀说起,刘备攻打涪城,此时涪城的太守是韩玄,而韩玄手下的副将,除了黄忠之外,另一位就是魏延了。

对于昏庸无能,险些因为无故怀疑而错杀了黄忠的韩玄,魏延跟黄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魏延干脆就斩杀了韩玄,然后直接开城投降,迎接刘备。

魏延没万万没想到,诸葛亮通过魏延这件事,觉得魏延脑后有反骨,丝毫不买账,要不是刘备拦着,诸葛亮直接就要把魏延拖出去斩了。

魏延虽然日后被刘备重用,可是诸葛亮还是抽空警告他:“你魏延心里那点小心思我心里跟明镜似的,你要是以后有一点不忠的意图,我就真的杀了你。”当时吓得魏延唯唯诺诺的连连说是。

后来在后主刘禅的蜀汉时代,魏延冒进的作战风格,总是与诸葛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思想起冲突,最大的矛盾就是诸葛亮完全否决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内心早就拿了个小本本不知道记了多少次了。

这还不算什么,最致命的一件事,就是诸葛亮感觉自己快挂了的时候,想用七星灯续命,眼看着续命大法就成功了,魏延一个破门而入的报告,由于走得快,一阵风就把七星灯的主灯给灭了,气得姜维差点一剑杀了魏延。

诸葛亮眼看自己真的要凉凉了,就秘密地嘱托被我们戏称“马岱字丁啉,因为吗丁啉专治胃炎(魏延)”的马岱:“我死后,魏延必反,到时候你就先假装跟魏延一伙,然后趁其不备直接斩杀他。”

诸葛亮死后,魏延真的就不遵照诸葛亮“大军全部撤回”的遗言,果然就反了,想自己统领蜀汉全军,马岱也就按照诸葛亮的遗言假装配合魏延,最后狂妄的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最后马岱果然趁魏延不注意,把他秒杀了。

正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

首先这并不是诸葛亮给安排的,正史中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绝对不是演义中偏见这么大,正史当中魏延完全没有杀主投降这件事情。

魏延在找刘备老板应聘之前,他是私人武装雇佣军那种性质,属于干私活的那种。刘备入蜀之后,魏延觉得刘备不是一般的上司,还是很有前途的,只有跟着刘备混,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不会埋没自己的才能,至少刘备集团家大业大,在他手底下干每月稳拿高薪不说没准儿还有五险一金呢。

所以说,魏延既然是这么个路子,诸葛亮也就没有动机和理由去对魏延有偏见甚至还要杀他。

正史上刘备和诸葛亮对魏延是真心看好他,毕竟他有着卓越的武艺和作战能力,这一点有目共睹,他作为一个半路招进来的新人,刘备能让他去当汉中太守,诸葛亮还没有异议,足见两人对他的器重。

北伐战争的时候,因为五虎上将都凉凉了,魏延也就担起了挑大梁的责任,混上了蜀汉军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上文说到底的魏延灭掉诸葛亮七星灯主灯这件事,正史中纯属子虚乌有,诸葛亮就是操心操多了身体扛不住累死的,演义看看就好了不必当真。

既然不是诸葛亮给“安排”死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客观上讲是死于没斗过杨仪,主观原因就是自己在作死。

正史中的魏延没有反骨是不假,不过也依然是刚愎自用的这种性格,文武百官里面除了顶级智囊(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和五虎上将,其他的人他就没有看上眼的,这也算是给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临终前,除了交代费祎继承他的丞相之位后,关于蜀汉的军权由谁来掌握这一问题,没等明明白白交代呢就咽气归天了。

此时根据权力排名来看,最有希望的是魏延和杨仪两个人,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魏延是谁都看不起,杨仪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妒忌心强,也是谁都容不下,就这样,丞相尸骨未寒,他俩就这么掐起来了。

魏延上报后主刘禅说杨仪造反,请允许先斩后奏,杨仪跟魏延同样的骚操作,上报后主说魏延要造反,也请允许依葫芦画瓢,先斩后奏。

大家想想,你要是刘禅,你能同意谁?那肯定是谁都不能同意啊,当皇帝的精髓就是要学会平时自己要集权,关键的时候要放权,出现分歧了要学会制衡分权,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其实他还是有点东西的。

他就假装没看到这两个互相说对方造反的报告,谁都没给先斩后奏的权力。

刚才说了,权力这个东西,你要是偏袒了一方,你的下属要是集了权,对皇位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于是魏延开始了自己作死的表演,他把自己看的太牛逼了,想当然的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军就该他魏延接管,强迫大家站他的队不说,还违背丞相的遗愿,不让大军护送诸葛亮的遗体回成都,直接派一支小队送回去就可以了。

这不是扯淡吗?

魏延觉得,他魏延刚出道的时候,杨仪还不知道在哪猫着呢,你杨仪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就跟我这个权,再加上他在军中的威望肯定比杨仪高,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大家心里都有这个数,就凭这个杨仪就没资格也没底气跟他争。

他这么想倒是也有点道理,不过似乎他忘了最基本也是最致命的一点,蜀汉是姓刘还是姓魏?

谁去接管这一摊最终不是他魏延说的算吧。

再者说了,魏延是老臣,是刘备器重的爱将,这没有错,可是刘备已经死了好久了,蜀汉早就不是那个刘备手下五虎上将和卧龙凤雏这种体系的领导班子了,当时的蜀汉政坛已经是关系盘根错节,旧蜀汉大臣众多,是以旧蜀汉大臣士大夫家族为根基的。

你魏延再怎么说也是半路草根出身,你说争权就去争权,这不是要动摇蜀汉的根基吗,就算杨仪不跟你掐,那些蜀汉大臣也不能同意,后主刘禅也不能说同意就同意。

还有一点,这件事,从蜀汉吃瓜群众的角度看来,也是不占理的,首先他的这种做法具有强迫性,其次这给大家一种魏延要谋反,强迫大家一起拉下水的感觉,魏延跟诸葛亮的情况还不一样,因为诸葛亮是先主后主两代人共同授予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的,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大家只有听他话的份儿,而魏延想自下而上地掌权,这对当时奉行“王权至上”思想的群众来说,风险是极大的。

所以说没人愿意跟魏延冒这个险,魏延就失去了群众的支持,也就彻底失去了夺权的资本,就这么输给杨仪了。

最后,魏延带了几个亲信逃到了汉中,结果让杨仪派出去的马岱给抓住了,杨仪也够能作死的了,在没上报刘禅的情况下,杀了“蜀汉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南郑侯”魏延不说,还诛杀他三族。

杨仪的凉凉之路也就此开始了,没经过中央同意就随便杀人,杀的还是蜀汉的重臣,虽然这件事上刘禅网开一面,并没有处死他(因为他占理魏延不占理呀,是魏延先强迫群众站队的,杨仪正好就可以以诛杀反贼的名义搞死魏延,就是没经过皇帝允许而已),不过从此刘禅再也不待见杨仪,杨仪也处处受到费祎等百官的排挤,最后因为诽谤费祎被入狱,在狱中含恨而终。

4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罗贯中如此刻画他,感觉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英明伟大。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从出场开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在小说中,魏延的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话说曹操命夏侯惇率军队攻打刘备所占据的新野。

刘备手下士兵太少,不得不带着百姓跑到樊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打算到襄阳躲避,于是又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跑到襄阳。但是,刘表之子刘琮拒而不出,刘备又不忍夺刘氏宗亲的城池。

这时候,刘琮手下的大将魏延出现了,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打算请刘备进城。但是,刘备没有答应,带领士兵百姓前往江陵。

魏延与刘琮手下大将文聘交战,后来手下士卒几乎全部阵亡,只好去投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攻打长沙,与大将黄忠交战。魏延见自己得不到韩玄重用,于是杀掉了韩玄,归顺刘备。刘备开始想杀掉魏延,觉得他反反复复,是个祸害。但是,由于重将领劝阻,尤其是黄忠求情,魏延才保住了性命。

从以上的情节来看,魏延完全是一个小人,不断背叛自己的主公。

小说中的魏延之死:导致诸葛亮逝世的罪魁祸首,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所杀

到了诸葛亮快逝世的时候,魏延的又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时,因劳累成疾,知道自己来日无多。

诸葛亮死前,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在军帐里面放上了七盏大灯,四十九盏小灯,如果七日不灭,自己的生命还可以延长。
这完全是传统小说里面的神话故事(四大名著都有神话情节)。结果,有一次曹魏偷袭,魏延慌忙跑进帐篷,风吹灭了蜡烛。诸葛亮于是直到,自己死期已到。

罗贯中加这个情节,完全是将魏延看成是致诸葛亮死亡的罪魁祸首。由此,为后面魏延反叛埋下伏笔。

诸葛亮于是留下遗言,让杨仪带兵撤回蜀国,魏延断后,这令魏延非常不满。于是决定反叛蜀国。

后来,杨仪挑衅魏延,魏延在马上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身后诈降的马岱(诸葛亮生前安排的)手起刀落,砍死了魏延。

这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魏延必反无疑。诸葛亮死了死了,还留下妙计。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能征善战,恃才傲物,深得刘备的欢心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三国志·魏延传》里面,作者陈寿压根就没写魏延是从襄阳反叛的,也没写杀掉韩玄投靠的刘备,更不会有刘备要杀他的情节。

相反,刘备还很器重魏延。

《三国志》记载,刘备让魏延做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防守汉中。刘备在一次宴会上问魏延,能守得住么?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可见其口气!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众将领也纷纷称赞。

这个用意很明显,刘备之所以在宴会上说,其实就是想树立魏延的权威,让众将领对他心服口服。刘备虽然重用诸葛亮,其实处处都在防着他。诸葛亮也当然知道,所以一辈子谨小慎微。估计是这个原因,他一直重用魏延。

但魏延对诸葛亮非常不满意,觉得诸葛亮胆子太小,不能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真实的魏延,其实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一心只想北伐,消灭曹魏。

魏延究竟为何抗命?一心想要攻打曹魏

《三国演义》里面所说,诸葛亮在死的时候,命令杨仪为先锋往回撤,命令魏延断后是真实的。

为什么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其实,根本不是怕魏延会带着大军投奔曹魏,恰恰相反,是怕他带着大军出兵打击曹魏。

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谋”,就是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从那里直接杀进长安,擒贼先擒王。但是,诸葛亮觉得这招太冒险,而且用偷袭的方式,实在不光明磊落。
因此,诸葛亮拒绝了这个建议。但是,魏延恨恨不平,一直还想带军打击曹魏。

魏延听到杨仪统帅大军回撤,自然心生不满。本来,两个人就有很大的矛盾,水火不容。史料记载,魏延、杨仪就不能坐到一起,坐到一起,魏延就拿出刀,边比划边斥责杨仪。杨仪就一书生,就在旁边哭个不停。

每次都是长史费祎从中调停,拉开争吵的两个人。

魏延决定,先带军后撤,而且还把路上的桥梁、道路都毁坏了。杨仪自然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都给后主刘禅上表,斥责对方是叛逆。

刘禅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俩人谁说得对。俩人都说杨仪说得对,于是魏延就成了叛徒,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再为其卖命,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马岱没有投降魏延,同时,也没有说三句“谁敢杀我”。)魏延还被诛灭了三族。

蒋琬等人诬陷魏延,费祎给杨仪打小报告:全部都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这里还有个问题,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人为什么要支持杨仪?因为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军师职位的是蒋琬。

蒋琬知道,魏延这个人是恃才傲物,比较有主见,蒋琬怕魏延当了主帅之后,会大权独揽,自己的地位不保。
那么,杨仪又是怎么死的呢?是被拉架的费祎害死的。话说杨仪回到成都之后,由于蒋琬当了军师,自己就被挂了起来。有一次,他跟蒋琬发牢骚,说早知道如此,当年就该跟随魏延。

好朋友费祎立即跟刘禅举报了,于是杨仪被废为民,后来自杀。

好朋友费祎为什么举报?当年,费祎可是坚定的站在杨仪一边,甚至还自己跑到魏延大营,冒着生命危险试探魏延是否要反。

其实,费祎背后捅刀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费祎接替了蒋琬的职位,手中有了大权。他自然得想办法置杨仪于死地,免除自己的后患。

由此可见,刘禅时代,蜀国内部权力斗争有多厉害。

这也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5

邓小平同志曾为魏延发出长叹,他在1963年来到武侯祠时说到: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却没有塑像······

想挽救魏延的名声忒难,估计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摆脱《三国演义》的“阴影”O(∩_∩)O以至于魏延含冤几百年,从民国起,几十位史家为其正名无果,哪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900多年前就为他“平反”也没用。

诸葛亮对他的描述是“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也就是脑生反骨,我知道这词就是因为含冤的魏延同学,现在又变成了反骨仔总之都和叛变有关。

其实魏延的作用要比关羽、张飞大得多,甚至有人将其军事才能形容为“堪比汉初三杰之韩信”,嗯······你高兴就好。

汉中郡的夺取标志着真正的三国鼎立态势确立,但刘备终究还是要返回成都,谁来镇守汉中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无汉中则无蜀矣~”,家门被人家踹开则“蜀中一日数十惊”,对此,姜维明确表示不服,调整部署,为蜀汉灭亡埋下粗粗的一条祸根,就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如此重任会交予张飞,连张飞都以为铁定是自己担起这副重担的时候,刘备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魏延,所以说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武将并不为过,魏延也对得起刘备的信重,坚守15年,没有一个敌人能突破自己的防区。

魏延不是龟壳选手,他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多方面人才,也有人说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无出其右者。

诸葛亮临终主持的“军事会议”说了什么

参与人有杨仪、费祎、姜维等,丞相告诉他们,命令魏延断后,姜维为双保险,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自行撤退。

也有人说丞相这是为了让魏延和杨仪二人带着一嘴毛双双成为路障状态被清除,为蒋琬、费祎、姜维铺路,丞相活着的时候,加上费祎规劝过无数次,都无法改善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死后就更不要提了,这也是对费祎的一种保护,但凡对二人有些了解的都知道要兵戎相见,从魏延大帐出来,就费祎那速度就能明白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太危险了,内讧是避免不了的。

杨仪不敢去找魏延是因为怕死在当场,费祎拼命逃是因为自身危险另外要回去报信,他们事前都知道这种危险,丞相能不知道么?再看上段,这符合诸葛亮一贯的行事作风么,丞相啥意思呢,我死了你们就开始窝里斗吧,搞死魏延。如果他厉害呢?就把你们都搞死?丞相沉稳性子和极其小心谨慎的行事方法,做不出这种事来,因为后果未知,兵变的后果是不可控的,你怎么就知道魏延必死呢,用蜀汉的国运去赌么。

退一万步说,即便丞相要杀魏延也绝对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的,他不是“我拿国运赌明天”的那种不负责任的人。

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竟然不找魏延?军师遗命不是当面说才会更有效果么,摸头杀的效果远比用仇人以遗命为由劝令退军要好。

(预判丞相死前为昏迷状态的前提下)谁是军中主帅?大军听谁的?这都还没个嘱托,先奔魏延下手,丞相会这样?本来魏延就有“不唯上”的毛病,“部下”的话他就能听得进去?尤其是死对头杨仪的话,魏延能听?诸葛亮没有那么傻,所谓的军事会议,就是一群退军派狐假虎威要挟魏延的诈骗之词。

对于遗言大概有三种推测:

①杀掉魏延

②抛弃魏延

③没有的事(杨仪等人因自身劣势假传遗命,丞相是先昏迷才去世的。)

作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和黎东方先生都完全不信有过什么所谓的“军事会议”或类似临终嘱托。这里面有很深层面的政治势力角逐。丞相去了,这是一个洗牌过程,平时好不是真的好,派系之争开始,分蛋糕的时候下刀都不会客气,如果蛋糕不够分,那刀就会照人招呼,而无论哪一方势力的首要清理目标都是魏延,魏延已经无人可以压制,于公于私,魏延都要死。

所谓的临终军事会议,是用后果写原因达到补缺目的。

按当时的情势来看,军中主要是分为两派:退军派,几乎全是。进军派,魏延一个。

退军派们的主意是“秘不发丧”,一旦影响军心再有追兵后果不堪设想。杨仪指使费祎到魏延部探听他的意思,魏延知道军师死讯便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还在,继续北伐才对,并要求费祎与他一起下军令,费祎欺骗魏延,说是要先跟杨仪打声招呼,但是一出门就策马疾驰而去,这引发了魏延的疑心,打听之下,果然杨仪等人在商量退军,杨仪自然想退军,如果以魏延为主帅,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军,并烧掉了沿途的栈道,更是修书一封弹劾杨仪有反叛之心,加上杨仪的举报,两封举报信先后到了刘禅手中,刘禅征求意见,他俩到底谁要造反?大臣们都说魏延的概率大,依魏延平时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见,魏延心胸不广,而杨仪心眼更小,这也算是报应吧,性格决定命运。

两方军队终于相遇,王平斥责魏延前军,军师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干?魏延部一哄而散,魏延失去军队依托,朝汉中方向逃命,杨仪又命令马岱追杀,魏延死,尸体被部下埋在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谁才是潜在的投降分子呢?杨仪。

杨仪并没有分到蛋糕,更可怜的是他手里还没有刀,所以恨毒了所有人,竟然说后悔当初没投降,于是费祎告密,这个瓜娃子被废为庶民,后下狱自杀。

魏延人才难得,但能力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这是他致命的缺点,必须要有个能制得住、忍得了他的好领导,否则遇到杨仪这类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上司,魏延活不过两秒,所以就魏延的死亡来说,也冤也不冤,几乎可以说他的下场是必然的,本来有个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他却从未自省过自己的毛病,生生的放弃掉了,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接手军中一把手位置,可结果却是连命都保不住。

以退军为例,魏延所做就非常欠考虑,自己的部队你可以保证稳定性没问题,但丞相所掌军士的军心必定会大受打击,这不是短时间能安抚的,你拉着部队就走,到了地儿就打,战力还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魏延要先考虑团结问题,不使军心在受到打击以后,再次受到将将不和的影响。而他在关键时候,头脑里想的都是私仇,缺乏大局观,看来丞相没有把军权委托给他也是正确的。在自己几千部众的情况下,竟然想与杨仪对垒,这是自不量力,他把自己一个人推到了整个部队的对立面,包括他手下的军士,他们为何最终一哄而散,当然明白已经属于谋反性质,蜀汉的部队又不是你魏延的私军,不是想干什么别人都能陪着你的。这种情况,这种行为,这种偏激的应对方式,即便不是叛国,依军法也该处死。

6

问题问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国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我在这里就讲一讲『三国志』和『魏略』分别是怎么说的。

魏延是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员将领。其实刘备时期,对魏延已经非常的器重了,当时刘备刚刚经过和曹操的殊死争夺,拿下东川汉中,掌握了西蜀的门户,本来大家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来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命了魏延。当时可谓是一军皆惊。

魏延也雄姿勃发的对刘备许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魏延也确实把汉中打造的固若金汤,后来的继任者王平、姜维都得益于魏延建立的防守体系。

关于魏延的死因,其实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两种说法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言,让杨仪、姜维节制蜀军退兵,同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走,就让魏延留下,姜维和杨仪先走。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军,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应该由自己统军继续北伐。听说了诸葛亮的安排之后,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和姜维的前头占领了南谷口,还烧绝了撤军的栈道。

于是可热闹了,杨仪和魏延分别派人给刘禅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也摸不清楚情况,就问侍中董允和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两个人都觉得杨仪不会反,应该不怎么会反,但是魏延不好说。

为什么这俩人都向着杨仪呢?一方面当然因为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将,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平日里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在朝中给他说话。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去考察这『互相告对方谋反』怎么回事。蒋琬还没有到,魏延已经开始进攻杨仪和姜维了。这一进攻,魏延就丢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刚刚去世,你魏延怎么就敢做自相残杀的事情呢?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王平这么一诈唬,魏延的军队知道自己不占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儿子们往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汉中跑。杨仪看自己占了上风,就派马岱追杀,终于在汉中城外虎头桥斩杀了魏延。在今天的汉中,还有“马岱斩魏延处”。

所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这就是蜀军的一场内讧,魏延和杨仪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负上百分之五十的责任。因为俩人即便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互相看不对眼,现在诸葛一死,上头没有压制他们的人了,以前积压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国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诸葛亮遗计马岱斩魏延的情节。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走投无路的时候流露出投魏的倾向,这在正史里面是没有的,魏延至死也没有想过去投奔魏国。

如果说三国志魏延传里面的描述只是让人惋惜的话,另一本同时代的史书『魏略』里面描述的就更加让人扼腕长叹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诸葛亮临终前把军务托付给魏延,魏延就率领着蜀军缓缓后撤。因为杨仪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权,杨仪很害怕,于是就在军中造谣,说魏延要谋反,要去投降魏国,然后率领手下人马突然发难,进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仓卒之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汉中,结果被杨仪派马岱追赶上杀死,然后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说的是真的,那么魏延同样是死于内讧,但是责任完全在杨仪。

上面就是『三国志』和『魏略』上对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点是死于内讧,不同之处在于杨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是祸不单行,本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队里职务最高、战功最显赫的就是魏延了,本来魏延最有希望继承诸葛遗志,统帅蜀国的军务,而他在汉中的赫赫功勋也证明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惜在内讧中丢了性命,蜀国又丧失了一员大将。汉中虎头桥遗址,除了碑文之外,还有一幅对联: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或许就是在表达对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7

魏延,字文长,是蜀汉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深得刘备器重。魏延在蜀汉将领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马黄赵,甚至超越了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魏延功绩卓著

魏延在刘备取益州,得汉中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魏延甚至超越了呼声很高的张飞,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的器重可见一斑。

魏延镇守汉中时,部署了“重门之计”,依托汉中的险要地势,利用汉中城外的要地、隘口,形成互相支援之势,退可守,进可攻,成功防御魏国数十年。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作为北伐主力,担任前军师一职,北伐最前线的军事行动,均由魏延决断,是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统帅。

魏延之死的引爆点杨仪

正是由于魏延有勇有谋,军事才华出众,又勇猛刚毅、战力超群,造就了魏延高傲自大的性情。这就使魏延与许多蜀汉大臣不和。但是,众人摄于魏延的善于养兵、勇猛过人,再加上诸葛亮的维护,多以避让为主。

唯独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与魏延势同水火,对魏延毫不忍让。杨仪也就成了魏延之死的导火索和爆发点,也是害死魏延的主犯。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放弃了魏延

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已经长期存在了,但是诸葛亮并未像对待同样跟魏延不和的刘琰一样,申斥杨仪,诸葛亮的心思已经可见一斑了。诸葛亮就是要在活着的时候,用杨仪制约魏延,而在自己死后,用杨仪除去魏延。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多么的恨魏延,诸葛亮只是一心在为蜀汉基业着想,害怕魏延的存在造成蜀汉的分裂。诸葛亮并无私心,其做法也就无可厚非。

而魏延过于高傲,这跟关羽有点类似。关羽只有刘备能节制,魏延么,诸葛亮也节制的住。但是除了刘备、诸葛亮之外,谁还管的了魏延?没有人能节制。这一点从《三国志·魏延传》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召开撤军秘密会议时,告诉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很清楚,魏延如果抗命,这三人是管不住魏延的。

没人能够节制魏延,这让诸葛亮将死之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蜀汉大权全部交给魏延;另外就是将治国交给蒋琬、费祎和董允,领军交给姜维。

很明显,魏延善于治军,却不善于治国,政治能力也不行,将蜀国完全交给魏延一人,行不通。而蒋琬等文官又能力有限,节制不了魏延,文武搭档,也必然出问题。一生谨慎,寻求稳妥的诸葛亮只能选择放弃魏延了。

这点在《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死前,安排退军事宜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诸葛亮故意召开秘密会议,在未通知魏延的情况下,安排杨仪统军,而费祎、姜维辅助,这不就是故意在杨仪和魏延之间制造矛盾么。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姜维隔在杨仪和魏延之间,也是算定了魏延和杨仪必然会反目,让姜维保护杨仪,除去魏延。诸葛亮也同样算到了,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后,杨仪也不是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对手,最终会实现他去世后的人士安排。

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刘禅曾让尚书仆射李福在诸葛亮病重时,询问诸葛亮谁可以接替其职位。诸葛亮说蒋琬可以胜任,之后是费祎。

事情的发展的确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诸葛亮不愧是神级人物呀。

相信三国之后,有人已经悟出了诸葛亮的谋划,但是毕竟此谋比较腹黑,又不想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受损,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就演化出了,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情节,直接让魏延背负了千古骂名。魏延真的是冤呀!!!

杨仪诛杀魏延灭延三族

诸葛亮死前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就看魏延是怎么个死法了。唯一让诸葛亮未有料到的是杨仪过于小人,也过于狠毒,而刘禅也过于昏庸,让魏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很天真的告诉费祎,他不愿意受杨仪节制,其他官员尽可以扶诸葛亮的灵柩回川安葬,而他继续率军北伐。还跟费祎签订了文书,并告知诸将。第一个害死魏延的杨仪同案犯出现了,费祎信誓旦旦的对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费祎说是要去帮魏延抓了杨仪等人,反身就把魏延给卖了。

费祎一走,魏延也明白过来,就派人去探听情况,发现杨仪等人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开始撤军了。魏延大怒,就率军赶在杨仪之前,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撤的道路。

魏延和杨仪还同时上书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看到之后,也拿不定主意,就问蒋琬、董允。害死魏延的杨仪的第二个、第三个同案犯出现,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于是就认定魏延谋反,并派蒋琬率军前往调查。

此时,魏延与杨仪对峙于南谷口,并且攻打杨仪,这点魏延的确做错了。杨仪令王平抵御魏延,王平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因为军士此时都知道了诸葛亮的遗言,都认为魏延做的不对,所以,魏延率领的军士,被王平一句话,全给劝散了。魏延只能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却是不依不饶,令马岱追杀魏延。马岱斩杀了魏延,带回了首级,杨仪起脚踏之,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的奸佞小人做派显露无疑。

而前来调查此事的蒋琬,刚走出数十里,就听闻魏延已死,也就率军返回了成都。

杨仪又上书刘禅,唆使刘禅诛灭了魏延三族。

刘备时期,孟达叛曹,黄权降曹,刘备都没有连累其家人,这刘禅也是开了蜀汉先河。魏延也成了蜀汉唯一被自己人灭族的高级将领。刘禅除了因为自身的无能、怕死、贪图享乐,才显得与世无争之外,还真没看出来有什么英明的地方呀。

杨仪被废为庶人自杀身亡

杨仪除掉了魏延,一时之间志得意满,却又不甘于与蒋琬同列。在之后跟蒋琬、费祎的权力之争中,“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还记得对魏延信誓旦旦的费祎吧,再次及时出现,前来安慰杨仪。而杨仪也毫无戒心的对费祎说出了,“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话。杨仪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费祎再次反身就将杨仪告发到了刘禅那里,将杨仪废为庶人。杨仪最后被迫自杀,也算是恶人终有恶报。

魏延、杨仪皆死于费祎之手,而费祎之后又与姜维多有嫌隙,处处挟制姜维。这……如果遇到这类人,大家还是自求多福吧,太可怕呀。

魏延的千古奇冤

如果大家耐心的看完了上面的文字,就知道了魏延之死的前因后果。

魏延之死的根源在于魏延自己的骄傲自大、难以节制;魏延之死的主谋是诸葛亮;魏延之死的主犯是杨仪;魏延之死的同案犯是费祎、蒋琬、董允;魏延之死的协同是姜维、王平;魏延之死的打手是马岱;造成魏延蒙冤的却是刘禅。

诸葛亮源于对蜀国未来的考虑,而姜维、王平、马岱都是相对单纯的武将,情有可原。而杨仪、费祎、蒋琬和董允,却更多的掺杂了为自己谋权势的自私,都是害死的魏延的案犯。

而让魏延蒙受千古冤屈的却是刘禅。原本魏延伏诛,刘禅找个理由,遣人查清事实,赦免魏延,恢复名誉,厚待魏延家人,并顺便帮蒋琬、费祎除去小人杨仪,皆大欢喜的局面。魏延虽然死了,但是换来了朝局稳定,也算是死的其所了,却都被刘禅办砸了。

魏延并未有谋反之心,却被以谋反之罪诛杀,更是被灭三族,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会扼腕叹息,亮只想除去魏延一人,你个阿斗为什么要夷人三族呀!诸葛亮遇到刘禅了,又能奈何!奈何!奈何呀!

8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魏延其实并没有被历史所丑化,史书上的所记载的魏延还算是较为正面的,陈寿所著《三国志》里的魏延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魏延真正被丑化,还是因为诸多演义小说的宣扬,尤其是《三国演义》所刻画的“脑后有反骨”的魏延,更是让其民间形象低到了谷底。

还是来看下历史上真正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具体出生年龄不详,他第一次在史书上露脸,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

那一年,刘璋脑子一发热,不顾刘备先前的“劣迹斑斑”,竟然地“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带着军队入蜀,帮“兄弟一把”,以抵御近邻张鲁的骚扰。

魏延当时将刘备看成了绩优股,就带着私人部队,投靠了刘备,一起入蜀,后跟着刘备驻防在葭萌关。

第二年,刘备与刘璋“兄弟俩”,说翻脸就翻脸比起翻书还来得快,两刘军队开打。

魏延与膺、黄忠被刘备派去与刘璋军队作战,在攻占涪城、广汉郡的过程中,战绩不错,因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跟随刘备攻占了雒城,并且还参与了围攻成都的战役。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看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

按照规定,必须得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汉中,当时很多人认为,汉中太守的这个位置,绝对是预留给张飞的,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就连张飞都认为,汉中太守也就只能是自己去出任才能稳当。

然而地,然而,让大家都失望了,最后刘备直接提拔了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先前的牙门将军也就此升为了镇远将军。

这个指派,当时可以说是,引得“全军哗然”。

为了“服众”,刘备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会议,他召集了群臣,并把魏延喊来。

刘备问魏延:“现在委派了你这个职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说得很豪迈:“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大军来入侵汉中,我为大王您抵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着十万军队来,我为大王您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些话,倒是唬住了不少大臣,都认为他很是有“英雄气概”,刘备对他也是很认同。

事实上,魏延说的话确实有点大,然而,从表现上来看,魏延驻守汉中的这几年,还是没有让曹操军队占到便宜的,可以说是独当一面,因而也受到了刘备的赏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史上所称的蜀汉政权,魏延由此晋升为镇北将军。

等到刘备去世,刘禅继位,魏延也还混得不错。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一上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将军队开进到汉中,魏延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干得还是很卖力,也有不俗表现。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军队攻入汉中,魏延被指派反击,攻入属于曹魏的凉州。魏延军队行军途中正巧遇上曹魏军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两军交战,魏延军队获胜。

之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同时,他还被授予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成为亮点所在,表现可圈可点。他曾经向诸葛亮提议,给自己上万人马,走另外一条路,攻入关中。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向诸葛亮建议,给自己五千人马,取道子午谷攻取长安。

因为魏延认为,当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不上档次,蜀军一到,就会丢弃城池逃跑。诸葛亮以为这个计谋,太悬又危险而弃用了。

建议屡次不能采用后,魏延在背后对诸葛亮颇有怨言,他认为诸葛亮有些胆小,常常说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情发挥。

这也是魏延性格使然了。

魏延在战场上作战,确实是十分勇猛,他所训练出来的兵士也十分厉害,魏延本人却是极为高傲,不太看得起其他人,性情方面也就较为暴烈,一般人都是不敢跟他争锋。

魏延先前就和刘琰有过过节,是诸葛亮的维护,才和刘琰化解。另外地,魏延与蜀汉大臣杨仪也是很不对付,两人经常性作对,有几次争论得厉害了,魏延还做出拔刀做掉杨仪的气势,因而与杨仪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从而也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事后,还是诸葛亮从中调停,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能够表面上过得去,真没到激化不可调解的程度,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没好果子吃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情加重,临死之前,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托付后事,命令魏延断后,大军慢慢退回。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遵从诸葛亮遗令,退回到蜀地。

当时,魏延坚决不同意,认为即使诸葛亮死了,还有自己在呢,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将北伐大事被忘了。另外地,自己也不会听从杨仪的指令,任由杨仪摆布,去做断后的任务。

蜀军开始撤退后,魏延发飙了,他带着部队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掉阁道,制止大军撤回。魏延同时上表刘禅,杨仪有谋反举动。

杨仪也不甘示弱,向刘禅上表,举报魏延谋反。

刘禅看到表章,不确定两人哪个有猫腻,就喊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这两位还是跟杨仪较为亲近,因为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嫌疑。

与此同时,魏延的军队与杨仪大军交战起来。

杨仪派了王平去和魏延军队作战,王平个人能力上比起魏延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但他还是挺具有说服能力。

见到魏延军队,王平劈头就说:“诸葛丞相才刚刚去世呢,你们这些人就闹腾起来,像什么样子!”

诸葛亮在蜀军中的威信还是很高,魏延军队都觉得魏延这次做得有些过分了,就都散了。

这时候,魏延手下也就剩不了几个兵了,他带着儿子以及其他几个亲信逃亡到了汉中。

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魏延,马岱斩下了魏延的头颅,献给了杨仪。同时,魏延三族也被诛灭了。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评论,大多数认为,魏延并没有反叛的举动,被杀纯属是被冤枉了,主要还是因为与杨仪的矛盾激化引起的。

事实上,这些评论还是较为中肯的。

而众多有关魏延之死的评论中,最为到位的,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作出的论断: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9

《三国志》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诸葛亮死后,遗命杨仪、费祎、姜维等带队退兵,魏延退后。但魏延不听,他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嘛,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从这句话看,杨仪一是不同意退兵,二是不服杨仪。为防杨仪带队撤军,魏延竟然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并上表告杨仪谋反,同时杨仪也上表告魏延谋反。朝中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都保证杨仪不反而怀疑魏延。矛盾激化后,魏延的部队哗变,无兵可代,于是杨仪派马岱杀了魏延,并夷其三族。说魏延头有反骨,是小说家言,最后魏延也没有反,要反他早就投降魏国了。既便与杨仪矛盾激化引起战争后,魏延也没有反,他只是想杀掉杨仪自己领兵伐魏。因为魏延的性格很傲气,与其他将领不和睦,所以没有替他说话。当时人们议论大多认为诸葛亮去世后按资历由魏延接替相位,魏延也自视如此,结果不是那么回事。魏延恼羞成怒,才惹来杀身之祸。他是三国时期最被冤枉的将军。

10

不管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区别在于:

正史中魏延是在逃奔汉中路上被马岱追杀,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死,即所谓的武侯妙计。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的真相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有两个版本,一是成王败寇的蜀汉版,一是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成王败寇的蜀汉版:

1、诸葛亮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商定自己死后退军事项,以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命,就自行退军,不管魏延。

2、杨仪派遣费祎问魏延对诸葛亮安排让魏延断后的意见,魏延和费祎联名下令准备进军攻击。

3、费祎以报告杨仪为由脱离魏延。

4、杨仪以魏延不从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准备退军事项,不理会魏延。

5、魏延知道后,在杨仪没有开始退军行动前,帅不下先走,并烧毁阁道。

6、魏延和杨仪同时指责对方反叛,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都保杨仪不反。

7、魏延在南谷口抗拒杨仪班师,被王平指责背叛导致魏延军溃,魏延逃回汉中;

8、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父子。


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1、诸葛亮死前叮嘱魏延自守,并让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秘不发丧。

2、魏延按照诸葛亮遗嘱退师,直到褒口才发丧。

3、杨仪因为与魏延不和,加上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于是散播流言说魏延要率军投降曹魏,率领因此不满的蜀汉军攻打魏延。

4、魏延不想蜀汉自相残杀,于是没有对抗杨仪而走回汉中,但被杨仪派遣马岱所杀。

蜀汉版和曹魏版的争议核心是:

1、诸葛亮是让杨仪掌军,还是魏延?

2、是魏延不听命令,还是杨仪造谣叛乱?

3、魏延之败是部下离心,还是不忍自相残杀?

蜀汉版的缺陷:

1、若说诸葛亮让杨仪掌握兵权,诸葛亮为什么在指定将琬继任丞相的情况下,让性格隘狭、不能容人的杨仪掌握兵权呢?既然知道杨仪不能容人,就预料到杨仪和魏延必然爆发冲突。

2、杨仪在杀魏延回到蜀中后,蒋琬出任尚书令,统领蜀汉军政,而杨仪只得到一个中军军师这样一个并无实权的职位。这侧面说明蜀汉对于杨仪杀魏延非常不满,但出于稳定又不能杀杨仪,否则何至于给一个深受诸葛亮遗嘱的人一个不痛不痒的职位。

3、杨仪回到蜀中后,和费祎不和,最后被费祎告密,被废为庶人。这侧面说明费祎在魏延军中时,未必是被魏延逼迫,相反是回到杨仪处时被杨仪逼迫。简而言之,费祎是诸葛亮究竟安排杨仪还是魏延代理兵权的知情人。

因此,不能排除是杨仪和费祎、姜维等人合谋驱逐魏延而夺权:

杨仪想以诸葛亮遗嘱人的身份出任尚书令,取代将琬;

费祎回到蜀中后成为辅佐蒋琬的军师,从司马晋升军师;

姜维回到蜀中后成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从护军晋升右监军。

三人除了杨仪被废自杀之外,费祎、姜维都依附蒋琬先后成为蜀汉的支柱。

阴谋论角度而言,魏延被杀的真相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没有理由让一个没有军功的长史而不让前将军掌军,杨仪、费祎、姜维三人造谣夺取魏延兵权,魏延死后,费祎、姜维背弃杨仪,投奔诸葛亮明言制定的继任者蒋琬,架空杨仪。

4、蜀汉版中支持杨仪的蒋琬、董允、费祎、姜维四人都如意高升,成为蜀汉的支柱,只有杨仪一人美梦成空。但不管怎么样,这四人既然先前支持了杨仪,即便知道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也只能坚持自己的说法。成王败寇,四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死了魏延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曹魏版的缺陷:

1、曹魏是蜀汉敌国,目的很有可能是挑拨离间,当然也可能是最真实的发生;

2、曹魏的说法,是属于流传说法,但最主要是还是来自诸葛亮病死、撤军过程中曹魏百姓的听闻,难以了解事情全貌。即属于第三方的说法。蜀汉版,只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得益派的说法。但相比之下,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说法有可能更客观。

导致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并引发魏延、杨仪先后而死的是诸葛亮的秘不发丧

秘不发丧导致军队各将对于诸葛亮死后谁代理兵权产生困惑。

秘不发丧,虽然可以让蜀汉军没有发生叛变、骚乱,但却让蜀汉失去魏延这个军事支柱,可以说这是诸葛亮的错: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是诸葛亮这种后世安排不足的贻害。

诸葛亮安排后事,只有杨仪、费祎、姜维、魏延等有限几个人知道,其他将士都不得知。当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时,无论是蜀汉大军,还是后方的刘禅君臣都是一无所知,都不知道哪个人才是诸葛亮真正安排的人。

即:魏延被杀,完全是诸葛亮的错!

魏延之死导致蜀汉再无大将

不管诸葛亮是让魏延,还是杨仪代理兵权,魏延的死和曹魏张郃的死,都是对蜀汉、曹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张郃的死,让曹魏失去了对抗司马氏的大将,给了司马氏取代曹魏的机会和时间。

魏延的死,导致蜀汉没有大将,致使有将才但无帅才的姜维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继承人,最后导致蜀汉因此灭亡。

诸葛亮之后的蒋琬、费祎、董允三人都是文臣,因此在他们主政期间,虽然担任大将军之职,但都没用发动北伐战争,而是让蜀汉修养生息,修正因诸葛亮北伐而给蜀汉带来的困顿。

从诸葛亮死的234年,到费祎被刺杀死的253年,蜀汉得到了19年的休养。从234年到263年这29年里,姜维发动了6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

更关键的是,姜维改变了魏延防守汉中的实兵诸围策略,采取坚守险隘、放纵魏军进入的消极防守策略,导致关键险隘一被攻陷、一投降,最终失去汉中,不得不退守剑阁,把阴平丢给了邓艾,让邓艾得以学习魏延的子午谷策略,大胆进入蜀中灭蜀汉。

综述

诸葛亮秘不发丧,导致了魏延之死,蜀汉连续失去两大支柱,后续无人。

魏延在211年以刘备私兵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到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从以一个私兵,成为镇守一方的五虎大将,超越了和刘备关系良好的张飞。这足以说明魏延大将的能力。

以魏延的能力,出任蜀汉大将军一职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从资格、资历、军功,魏延比杨仪更有理由成为诸葛亮遗嘱中的兵权代理人。曹魏版更接近魏延被杀的真相。

说魏延有反骨、想要投降曹魏等说法,不过是杨仪等人的造谣。《三国志》的陈寿认为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从没有背叛蜀汉的想法。

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的真相,现在难以知道。但以下却是事实:

1、魏延不死,蒋琬、费祎、姜维都没有机会担任大将军,因此三人是魏延之死的最大得益者,蜀汉版主要还是他们三人的说法,特别是费祎这个绝对知情人;

2、魏国百姓看到的是魏延率领蜀汉军撤退,到了南谷口才发生魏延杨仪之争,并非蜀汉版的杨仪率军撤军,这是曹魏版的基础;

3、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重用的大将,连诸葛亮都不敢轻视,在诸葛亮死后,一旦担任大将军,蒋琬、董允、费祎、姜维等人难以对抗魏延。这或许是四人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原因。

当然,即使魏延如同诸葛亮一样专权蜀汉,因为家世卑微和刘备提拔的原因,不能像士族大家司马氏取得曹魏一样取代蜀汉。

如果魏延能够出任大将军一职,相比于谨慎小心的诸葛亮,作风大胆冒进的魏延,能够以“勇略”二字夺取关中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