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二十八年,太监郑和受明朝廷派遣先后共计七次出使“西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正史记载是为了宣扬国威。这一问题,现在史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深了中国与南洋和西亚及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航海比西方探寻“新航路”的大航海还要早半个多世纪。
世界历史上所称的新航路是不通过地中海的,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海上航路。在新航路开辟前,东方的丝绸和香料等由阿拉伯商人经丝绸之路运往海中海沿岸,再由意大商人经地中海转运到欧洲,价格比较高昂。
14世纪,位于亚欧交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控制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海域,向过往商队征收重税,严重阻碍了东西方的正常贸易。西欧国家急需一条不通过地中海的能通往东方的航路,这就是“新航路”。
从1487年开始,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先后进行航海探险活动,找寻“新航路”。迪亚士和达.伽玛希望向南绕过非洲南端陆地,再向东去往东方。那时,“地圆说”在欧洲传播,哥伦布和麦哲伦希望向西绕地球一周去往东方。
最终,达.伽玛率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印度,找到了去往东方的新航路。哥伦布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海洋是相通的,把各大洲联系在一起。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向亚非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世界的中心由东方转移到西方。从航海的成果和影响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不能用新航路的开辟来表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