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文字狱可以说是一个被讨论已久也是目前研究极其透彻的一个历史问题了。

大体而言,不管是清朝还是其他朝代,但凡文字狱,其本质必然是政治案件,而论数量、论烈度、论影响,清朝文字狱都不算特别突出的。

但清朝文字狱为何会成为显学,确实让人觉得疑窦丛生。也许是各代之间比较之后,有些朝代的文字狱远甚于清代的缘故吧!

事实其实非常清楚,论烈度、论规模,清朝268年总共发生的文字狱中,因此被害的人数也没有超过秦始皇一次性的焚书坑儒(456人),也远远比不过明朝初年的一些政治大案。

论数量,清朝文字狱研究透彻,可谓到了罗雀掘鼠的地步,但能挖出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狱大案要案极少,很多完全是政治案而已,和禁锢文化并无关系。

论影响,这个东西就很难说了,可以说影响很大,但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衡量,也可以说完全没有。对于当时99%的中国国民(即农民)来说,文字狱对他们可以说毫无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攻击清朝文字狱的说辞其实是不成立的。比如攻击最厉害的,说修《四库全书》时禁毁了很多古书。实际情况其实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

道理很简单,修《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保存历代文化精华,所以动用官方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各种古今书(当然也不可能全都搜全),但收集上的书良莠不齐,是不可能全部收入的。

那怎么处理呢,真正的经典、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全文收入四库全书,质量过关但仍达不到四库全书的存书名和提要,质量不过关或本身损毁严重的,存书名或者退回或者直接销毁了事。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无价值的(如当下之网文之类)和残破严重的,如果以存目有书名就认为清朝把这些书禁毁了,那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事实上,这些书迟早都会被时间淘汰,是必然的。

此外,含有反清倾向的书籍通常做禁毁处理,甚至还要牵连到相关人等。这应该批评,但历朝历代皆如是,清朝并不突出,也没必要单独拿出来吊打。

最重要的是,清朝康乾时期是中国数千年来文化的最高峰,期间编程的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明史》、《康熙字典》、《全唐诗》等等,无一不是光照千古,泽被后人,而且很多文化成就至今都不能超越,可谓是功德无量!

此外,清朝的学术、小说、清诗词、戏剧等,都远远超越明朝达到了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高度,这都是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一言而辟之,清朝文字狱确实有,但无限的上纲上线甚至故意或无知的抹黑,是不公正也毫无必要的。

对于整个清朝的文化成就而言,清朝文字狱充其量也就九功一过,完全不应该肆意夸大,这才也是一个比较理性而符合逻辑的历史认识和思维。

最佳贡献者
2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在封建社会中,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煕、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

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大的象几十本的专著、诗文集,小的则一篇短文、一首诗、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语,不管是自己作的,还是抄别人的,甚至是从古人那里抄来的,都可以作为文字狱的罪证。文字自然是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可以说文字狱是专门对付文人的“特刑庭”。

清朝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从明朝宰相朱国桢的后人那里,买来一部朱著《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朱国桢的《明史》已刊行于世,《列朝诸臣传》是未刊部分。庄廷鑨将它和自己所补的崇祯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补的崇祯朝历史,对满人有攻击之辞。1663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当时庄廷鑨已死,结果被刨棺焚尸。他的弟弟廷钺被杀;为庄书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南浔县有个大富翁朱佑明,和吴之荣有私仇,吴嫁祸于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是指朱佑明,结果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处决。此外,牵涉此案的一些官吏和书商、刻工、列名书中的人等等,有的罢官充军,有的处死,这个案子一共死七十余人。

文字狱的处理是非常残酷的,逮捕、抄家、坐牢、受审,判罪极重,至少是终身监禁,流放边远,充军为奴,大多数是杀头凌迟。已死的人,则开棺戮尸。而且一人得罪,株连甚广,近亲家属,不管是否知情,即使是目不识丁,也一概“从坐”。作者犯了罪,写序、跋题诗题签之人都有罪,所有与刻印、买卖、赠送书籍有关的人,也都有罪。地方官有牵连的自然有罪,没有牵连的也犯了“失查”罪。总之,一个案件的罪犯,常常是百十成群。而告发的人,如庄案中的吴之荣,本来是一个罢官知县,竟被起用,一帆风顺,官至右佥都,朱佑明的财产,也都归他所有。从此形成以检举揭发作为猎官敲门砖,有仇隙的利用文字狱来陷人于死地的恶劣风气。

康熙时的另一次著名的文字狱是《南山集》狱,又称戴名世狱。戴名世著有《南山集》,书中采用了桐城方孝标《滇黔纪闻》一书的材料,对南明诸王朝颇发感慨,寄以同情,并书南明桂王永历年号。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奏戴名世为书狂悖,结果戴名世被斩。此案根据原来刑部的判决,牵连三百多人。但康熙帝这时正对汉族文人实行怀柔政策,所以只处斩了戴名世一人,故作宽大。

雍正时的文字狱,带有明显的借题发挥的特点。如汪景祺、查嗣庭、谢济世、陆生枬等人,因与雍正的反对派有些瓜葛,雍正就借机在他们的文字中找毛病,下狱处死。

汪景祺是年羹尧的纪室(文书),著有《西征随笔》。年羹尧获罪以后,《西征随笔》也被扣上“讥讪圣祖,大逆不道”的罪名,汪景祺被处死。

查嗣庭是隆科多之党。隆科多获罪后,查被参。罪名是任江西考官时,所出题目有心怀怨望,讽刺时事之意。又查抄出他的两本日记,说其中“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查在狱中死去,被戮尸枭首,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谢济世曾注《大学》。1729年以毁谤程朱罪被参。雍正帝更指出《大学》内“见贤而不能举”两节注文,是借以抒发怨望诽谤之私。但结果没有处死谢济世,饶他一命,罚他去当苦差,受些折磨,就算很宽大了。

陆生枬写了《通鉴论》十七篇被参,罪名是“非议朝政”。雍正帝因为《通鉴论》中对君王专制有所攻击,十分恼怒,大骂陆生枬“狂肆逆恶”,为“天下所不容”,把他杀死。

到了乾隆时,文字狱可以说达到极峰。不仅次数频繁,处理也极为严酷。篇书行文,稍有不当,即被指摘获罪。

1755年的胡中藻诗狱,是乾隆朝较大的一次文字狱。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乾隆帝对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在朝中结党营私,权势过大极为忌恨,于是兴起胡中藻狱,借题发挥以打击鄂、张朋党。胡中藻著有《坚磨生诗钞》,乾隆指摘诗中“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诗中“与一世争在丑夷”、“斯文欲被蛮”等句,因有“夷”、“蛮”字样,被指责为诋骂满人。又:“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间,不能一黍阔”等诗,则扣以南北分提,别有用心之罪。结果胡中藻被杀,鄂尔泰撤出贤良祠。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因和胡中藻交往,以比呢标榜问罪。后来,又因为他的《塞上吟》一诗,称蒙古为胡儿,说他“忘本自诋”,诗中又有怨望之意,叫他自杀。

1778年,有徐述夔狱。徐著有《一柱楼诗》,其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等句,徐和儿子怀祖戮尸,孙及校对人都处死。又,著名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尸。

1779年,又有冯王孙、沈大绶、石卓槐、祝庭铮等狱。冯王孙著有《五经简咏》一书,因其中有“飞龙大人见,亢悔更何年?”之语,说他想反清复明,凌迟处死,子坐死,家属发遣为奴。沈大绶刻《硕果录》、《介寿辞》二书,死后,其子荣英呈首,自称内有悖逆语。结果大绶戮尸,荣英仍被斩决,兄弟子侄坐斩者九人,家属发遣为奴。石卓槐著《芥园诗钞》,内有“大道日以没,谁与相维持”等句,凌迟处死,家属发遣为奴。祝庭铮著《续三字经》,内有“发披左,衣冠更。难华夏,遍地僧”等语,开棺戮尸,孙五人坐斩。乾隆朝的文字狱极为频繁,不胜枚举。其中大都是牵强附会,任意解释,其荒谬程度,简直难以想象。如山西王尔扬,为李范作墓志,于“考”字上用一“皇”字,不学无术的地方官见了大惊,认为大逆不道。他们一方面想争取多搞几个,染红自己的顶子;一方面也确实怕朝廷说他们“失查事小,隐讳事大”,不但丢官,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赶忙上奏朝廷,准备再兴大狱。其实“皇考”意即“先父”,古文里常这样使用,并无悖逆的意思。乾隆也觉得这样就兴狱问罪,去抓一个乡下的土老头儿,不值得一干。所以把地方官训斥一通,算是了事。又有个叫苇玉振的人,给他父亲刻行述,上面有“于佃之贫者,赦不加息”一句话。他的叔父见用了“赦”字,以为这是皇帝专用的字,十分惶恐,连忙去官府禀首。地方官即报朝廷,准备问以大逆重罪。乾隆这一次也很恼怒,将处理此案的巡抚杨槐交部议处。这时,文字狱已经搞得差不多了,由于株连过多,已经是人人自危,无所措手足。当时有个告老还乡的协办大学士梁诗正,总结了一个处世经验,即“从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所以朝廷想杀一警百,摧残镇压臣民异端不轨思想言行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于是对文网严密的政策,开始有所改变。

清朝的文字狱可算是达于极峰,造成了政治局面和学术思想的沉寂窒息。在沉寂室息的无声处,隐伏着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清王朝由盛至衰,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但大兴文字狱这种加深臣民不满,对朝廷产生巨大离心力的严酷政策,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管清代还是别的什么朝代,文字狱都持续不长久,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才是统治者理应保持的态度。事实上,到了清朝后期,随着与西方文明的不断交流,文字狱也渐渐绝迹。这里讲一个清代文字狱的最后结局的故事。骂皇帝?判三年!


清末文字狱最有影响的案件,当属上海《苏报》案。

《苏报》报馆位于上海租界,创刊时没有什么过激言论,也没有什么影响力。1903年,该报馆聘请章士钊为主笔,蔡元培、章太炎、吴稚辉为撰稿人,从此就成为了革命者的宣传阵地。

邹容《革命军》出版后,《苏报》予以热烈推荐,在其”新书介绍”一栏内,对《革命军》给予高度评价,夸赞其“笔极犀利,文极沉痛,稍有种族思想者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眉竖。若能以此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反响不错,未几日,章士钊又发表《读革命军》。次日,章太炎发表《序革命军》。

不仅如此,章太炎在《苏报》上还发表了《与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立宪不可行的同时,竟然把德宗皇帝也捎上了,说光绪皇帝“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攻击皇帝的智商。

在封建时代里,皇帝乃九五之尊,这种攻击行为于封建礼法,是绝对的“大不敬”行为,赶上清朝初年文字狱最兴时,车裂腰斩本人不说,株连九族也说不定。

时代虽然已经到了清朝末年,清朝统治者对此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清廷派两江总督和上海道台封馆、逮人。可惜的是,报馆在租界地面上,邹容章太炎他们也住在租界里,清政府说了不算。好不容易做通了领事团的工作,但工部局却死活不答应,清廷没办法,只好充当原告向租界内的地方法庭起诉,堂堂的朝廷,居然主动走起法律程序,这个就尴尬了。

费尽心机后,终于逮到了章太炎,而邹容怕连累别人,自己主动投案自首,会审公廨所设的特别法庭在清廷策动下,不顾工部局的反对,强行判决邹容章太炎二人永远监禁。领事团不干了,次年改判章太炎三年监禁,邹容为两年监禁。

1905年12月,邹容在距离刑满出狱只有70天时,瘐死狱中,死时年仅21岁。

章太炎刑满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

4

文字狱是读书人因为言语或文字而被治罪的案件,历朝历代都有发生,其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最为大家熟知,而尤以清朝的文字狱最为后人诟病。

文字狱是对士人的严重打压,仅雍正一朝,就出现了吕留良、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谢济世、陆生楠、徐骏、吴茂育等文字狱,牵连甚广,大批读书人遭到打压。面对生命威胁,读书人向来推崇的激扬文字、点评时政的风骨逐渐被磨灭了,由此带来的则是舆论的消沉,皇权日益隆盛。

此外,文字狱使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清代的焚书毁书规模甚至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活动。康熙、雍正时期尚未开展毁书活动,等到乾隆时期,则以修纂《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为名,搜集了一批图书,对于其中有碍统治的内容或者篡改,或者焚毁。

5

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减少统治的阻力,因此从清初开始就严格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过汉朝知识分子总有意无意的会触犯清朝统治者的神经。特别是在汉族知识分子的著述中经常会出现触犯清朝统治者的字词章句,因而清廷就会借机兴起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从康熙朝就开始了,造极于乾隆朝,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有文字狱,发生于1903年的“苏报案”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对清朝的士林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因为文字狱的缘故,所以清朝的士人们都不敢妄加议论时势,甚至对于学术也不敢过多阐发义理,以免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正如龚自珍曾经说过“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纵观整个清朝,有良心、有胆识的大学问家并不多。因此,清朝的知识分子把精力全部投放在了字词章句的考证上面,因而产生了乾嘉考据之学。

实际上,文字狱造成考据学的兴盛对于学术发展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但是因为考据学的兴盛而导致的清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衰落则是危害巨大的,整个清朝没有一样可以传世的新式发明出现,因而近代以来,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就显得手足无措。

清朝文字狱给汉族知识分子造成了一种恐怖的气氛,因此纵观整个清朝,体制内知识分子叛乱的案例并不多。

6

清朝文字狱最大的危害是禁固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不敢议论当时的政治,转而研究小学,训古学等,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7

清朝的文字狱,是很惊人的,危害也是极大的。


一、让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清朝的文字狱

据现有史料粗略统计,康、雍、乾三朝,著名的文字狱即超过100起。这些都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

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珑《明史案》。庄曾从别人手中购得一部明朝宰相朱国祯写的《明史》中的《列朝诸臣传》稿本。他在此稿本上补写了崇祯朝历史,并用自己的名字刊刻。当时庄已死,结果仍被刨棺焚尸,株连其兄弟及作序、参校、刻板、卖书、买书者221人,其中有70余人被杀。

1726年,礼部侍郎查嗣廷到江西主考,出了“维民所止”的试题,被人告讦“维止”二字是去掉“雍正”二字之首,是想杀皇上,结果查在狱中死去,被戳尸枭首,其子坐死,家属被流放。

1778年,东台人徐述夔,著诗中有“明朝期振嗣,一举去清都”句,被人告讦为借朝夕之朝射影朝代之朝,不言“到清都”而说“去清都”,显系“复明灭清”之意。当时徐述夔也已故去,但仍被剖棺戳尸,株连子孙及校对诸人俱坐死。礼部尚书沈某曾给徐述夔作过传,称徐述夔的文章品行值得学习,结果也被一并革职。

此外,如沈天甫之狱,戴名世《南山集》之狱,雍正时汪景祺之狱,吕留良、曾静之狱等,增对被告者实行残酷镇压,无情打击,有的牵连数百人。


二、清朝为何要大搞文字狱

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防范和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


三、清朝文字狱,影响极其恶劣,危害极大

清朝的文字狱,一时间弄得文网森罗,告发成风,文人惶恐不安。据说,当时有个告老还乡的协办大学士梁诗正告诫自己,“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

在清政府实施文字狱的专制主义统治下,清代知识分子大都“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知识分子的满腹经纶,却不能用来“经世致用”,他们熄灭自己的天才思想的火花,埋头在故纸堆里,束发就学,皓首穷经,脱离现实,不问世事,一味地从事典籍的训诂、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从而使所谓“乾嘉考据学”盛极一时。乾嘉学派虽对整理古代典籍作出了相当的贡献,但却窒息了反抗的思想和进取的精神。他们冥心追古的最终结果,是为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粉饰承平。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当它的知识分子阶层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被迫放弃创造性思维、放弃进取革新的精神、漠视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不再寻求世界大势与历史潮流时,这个时代便是产生悲剧的时代,这个社会注定没有了希望,它表面的鼎盛犹如一个患了癌症却不曾自察也不肯让人诊断的巨人,等待他的只能是被毒瘤吞噬的命运。


毫不夸张地说,清朝的消亡,文字狱是始作俑者!因为到最终完全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回答完毕。

8

文字狱彻底的把中华民族的风骨给打折了,人人都善于奴颜婢膝以奴才自居,遇到强劲的势力入侵,不想不敢去反抗,只想当顺民,这才有了近百年来的民族屈辱史,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直到现在还没恢复,每每有什么喜事在电视新闻上非得找外国人露露脸来点赞,甚至哪怕这个外国人是不发达地区的黑哥哥……自己才觉得高兴有面子,对此都乐此不疲,没有外国人来捧场,自己都不踏实。从这一点上,这个文字狱可以说得上是罪大恶极。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错的,文字狱就像现在意思形态领域的早期雏形,大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但相较于统治阶级,文字狱的兴起,又有利于他们的统治,因为在那个时期正是西方文艺复兴兴起,大量先进的文化思想涌入,使得底层人们开始质疑统治阶层,反抗的萌芽在慢慢形成,统治者需要这种铁血的手段来镇压。

image.png

  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不管快慢与否都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清朝文字狱,纯粹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分析文字狱:

image.png

  清朝为什么要兴起文字狱,1、明朝时期,满族长期被汉人统治与欺压,当自己掌权后,将有关明朝的史籍刊物全部取缔与焚毁,对编写者和收藏者滥加诛戮。2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防止权力外落,必须借助发动文字狱来打击异己的势力。3.占少数的满族人要控制多数的汉人,清政府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根除反清复明的影响。

image.png

  文字狱有哪些危害,1.文字狱的制造冤案,遏制言论,禁锢思想,助长诬陷之风。2.文字狱扭曲思想,互相猜疑,使人们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3.文字狱销毁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综上所述,清朝的文字狱开历史的倒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作用。

9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危害

  1、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之学。

  2、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0

危害:使中下层愚昧无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控制,特别是《四库全书》编写让后人研究前朝历史自相矛盾,无能下手,出现历史的断代。还有《红楼梦》这本名著也无法客观反映清朝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让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它的危害自上而下,真正的民意无法上传政府,中下层互相举报、互相陷害、造成冤案或者错案等不良政治环境或者社会风气

影响:自上而下的造成近代史的国耻事件频频发生,愚昧无知使得上层对于改革频频阻拦,无法吸取前车之鉴,出现大小官员出卖国家利益把重要情报透露给日本,造成后来的大屠杀事件或者军事重镇的陷落,特别是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居然还帮助日本人打俄国人,美其名曰:“是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胜利”,这种相似论调居然此起彼伏的出现,简直就是被打脸居然还无知透顶,也造成频频出现的伪军或者汉奸,对于后人来说,清朝简直就是中国人的噩梦的坏印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能够响彻整个中华大地的影响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