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晋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里,存在感不是很高,不仅仅因为它短命,它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乱”。而东晋,属于一个偏安政权,特点是——皇权衰微,门阀世族势力太过于强大,皇帝当的憋屈。

我选择四点分享两晋的特色。

一、出现两个白痴皇帝

第一个就是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司马衷。


据说有一次听见蛙声,这傻皇子惊讶地问:“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随侍的人忍不住笑了。

还有一次,他听说天下灾荒,官员告诉他:“老百姓没粮食吃,饿死众多”,司马衷反问官员:“没粮吃,何不吃肉?”可见其智商真乃天下第一白痴。

就是他的弱智,才有了皇后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把整个西晋搞得狼烟四起,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第二个白痴皇帝在东晋——司马德宗,他比司马衷还傻。

《晋书·安帝纪》称“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就是说,他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晋安帝不会说话,不知饥饱,不辨寒暑,吃喝拉撒一概不能自理,大小事务全靠别人照料。

二、矮黑丑——贾南风作妖


历史记载的皇后,要么贤德出名,要么美艳著称,可历史上却有一个奇葩皇后,她矮,胖,丑,黑,还狠毒善妒,淫乱无度,所有的黑暗集于一身,也是没谁可以出其右了。

宫女怀孕,贾南风知道后,亲操大戟,把怀孕的宫女当胸扎死,其凶残嫉妒可见一斑。

贾南风善于权术,设计以谋反罪杀死手握大权的杨骏,废掉皇太后,然后把她活活饿死。

贾南风生性放荡,独掌大权后,满京城物色年轻美貌的后生,弄进后宫,玩够了就杀死,免得走露消息。

贾南风还狠毒地杀了太子司马遹,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

三、皇权衰落,门阀世族把持朝政

东晋的皇帝当得非常憋屈。这也是东晋的特色。

怎么说呢?从第一个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开始。他们就从来没有真正的掌握皇权。司马睿的皇权也是王导王敦扶持上去的。这种情况司马睿怎么可能独立掌权呢?司马睿曾经也反抗过,可是兵权在王敦手上。后来王敦还两次叛乱。司马睿是在忧愤中而死去的。

到了第二代晋明帝。他很想有一番作为,重塑皇室权威,重用王导。可惜在位仅仅4年,终年27岁。

到了第三代晋成帝,5岁即位,一个毛孩子,谁把他放眼里呢?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傀儡皇帝。大权一直掌握在舅舅庾亮和庾冰的手中。在这期间,王氏和庾氏为了权力还一直在明争暗斗。

从第五代穆帝开始,桓温(明帝的驸马)又开始掌握朝政。到了司马奕的时候。直接把海西公拉下台。立了简文帝司马昱(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最小儿子)。司马昱在位只有几个月,就病死了。

到了孝武帝司马曜(司马昱的三子)的时候,桓温想篡权,被谢安拖延着,后来病重而死。这时东晋迎来一段稳定的时期,晋孝武帝开头几年,也有一些政绩,后来他为了抑制谢家势力,重用自己的胞弟司马道子。而司马曜每天就是喝酒,醉生梦死。司马道子和儿子司马元显专权,权力转入宗族王权下,皇权依然薄弱。

最后两个皇帝我们也清楚了,就是司马曜的儿子,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司马德宗就是一个白痴皇帝。桓温儿子桓玄后来又逼司马德宗禅位于他,做了把皇帝瘾(几个月)。他俩后来都被刘裕杀死。

东晋的历史其实就是门阀门世族兴衰的历史,在这整个东晋王朝里,皇权就是一个点缀而已。

四、魏晋风度——清谈、玄学

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庄,空谈玄理;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


清谈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传说孙盛到殷浩家去“清谈”,直到废寝忘食,不愿离去。

清谈是名士风度的标志之一。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晋朝,司马氏家族篡魏建政,骄奢淫逸,相互残杀,祸乱中原,异族五胡乘机侵占中原,屠杀汉族千千万万,胡人禽兽不如,把汉族女人当作"两脚羊",奸淫杀害,吃人肉,喝人血,罪恶罄竹难书。司马氏这个家族把中华民族带到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汉族差点亡国灭种,悲惨万分,历史学家都无法下笔记载。

皇族司马睿仓皇逃到江南,在王谢两大家族帮助下,苟延残喘,出现了王马共天下局面,以后刘裕篡东晋,建宋。南方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彼多为得国不正,互相篡位,中国陷入大分裂时期。

北方,胡人亦纷纷建国,所谓"五胡十六国"。幸亏有个汉人叫杨坚,几辈卧底北朝,身居北周高官,最后把胡人外甥北周宇文氏,一脚踹开,当了皇帝,建立大隋。然后回归汉姓,号召重建汉天下,恢复汉文化,国力大盛,灭掉南方陈朝,一统天下。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最应该称赞的皇帝,功绩不输秦皇汉武。

3

三国末期的晋朝是司马懿家族建立的。司马懿通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篡夺了曹魏江山。司马懿是依附于曹魏王朝的,也就是宛如曹魏王朝的内部的蛀虫,在司马懿杀曹爽时,就有曹魏的臣子反对。司马师接替司马懿又有一波曹魏臣子的反对司马家族的抗争。如果了解晋朝历史的,都知道整个晋朝都有被别人推翻的危机,这些原因就是司马懿是在曹魏内部培植实力,发展壮大后,篡夺魏国的!属于阴谋诡计的方式。反观曹操建立曹魏,却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一点点打下来的基业。所以说曹操可以理直气壮的称魏王。

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江山后,因为害怕曹魏旧臣复夺江山,就吸取了曹魏王朝在地方诸侯很弱的教训,就把在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王朝,又改变成了诸侯分封制,又回到了东周时期的诸侯割据状态了。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给华夏文明带了了极其沉重的灾难。没有了中央集权的皇权威严,让伺伏在中原地区的胡族人开始了兴风作浪。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当时由匈奴,羯族,羌族和鲜卑等少数民族在北方地区轮流称王,对汉族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这种局面直到隋文帝杨坚称帝才慢慢消失了。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的皇帝。当时大旱老百姓饿死了许多人,把灾情报告给了皇帝,司马衷竟然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怎么不吃肉?这就是晋朝给后人留下的最有纪念价值的记忆了!

一个当政者,最基本的原则问题都不清楚,那么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当时北方的汉人几乎被胡族屠杀殆尽!一个傻子皇帝如果继续执政,就是老百姓的巨大灾难!


4

琅邪王氏的崛起。

这和“士族政治”的出现有关。所谓“士族”,就是拥有显赫地位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普遍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世代为官,二是拥有很高的道德声望。今天要给你讲的琅邪王氏,就是以士族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接下来就要请出今天的第一位主人公,他名叫王祥,吉祥的祥,正是在他手上,琅邪王氏开始成为著名的士族。因为王祥奠定了琅邪王氏的道德声望,使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得以长期维系。他还为琅邪王氏留下了世代相传的政治策略,使王氏子弟可以世代为官。

王祥的少年时代是在琅邪度过的。他的家族源远流长,据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太子因为爱提意见,被贬为庶人。因为他出自王族,所以他的子孙就被老百姓称为“王家”。久而久之,这个家族就干脆把“王”作为姓氏。传到第二十二代,已是西汉时期,王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叫王吉的人,后来做到大司空的高位。正是这位王吉,把家搬到了琅邪,这成为王氏家族定居琅邪的开端。到了东汉时期,第二十六代孙王音做过大将军的幕僚,这位王音就是王祥的祖父,所以王祥是王氏家族的第二十八代传人。你看,在王祥以前,家族中已经出过几位官员。不过,这些还只是偶然现象,直到王祥这一辈,才开始形成世代传承的家族势能。这与时代的大势有关,士族政治在这一时期已经初露萌芽。当时社会上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许多大地主。这些大地主被称为“豪族”,他们为了维持家族的地位,十分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当时国家又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长官来发现并向国家推荐人才的制度。这项制度本来是为了提拔人才,但由于豪族的崛起,察举制发生了变异。地方官勾结豪族,推荐的都是豪族子弟,于是豪族就逐渐垄断了做官的途径,开始形成世代为官的局面。这时的豪族就演化为士族。士族垄断做官途径以后,开始形成“以名取士”的传统,就是根据名望来选拔人才。于是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行一种活动,叫作“清议”,就是聚在一起议论和评价人物。这本来是为了制造舆论,后来成为士大夫沽名钓誉的工具。士族子弟如果通过“清议”获得了好名声,就更容易获得官位。琅邪王氏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开始崛起的,这与王祥收获了巨大的名望有关,这个名望又来自他对儒家孝道的严格遵守。王祥出生于公元184年,也就是黄巾起义爆发的那一年。他的生母早已去世,继母对他很不好。尤其是在继母生下弟弟王览以后,更是将王祥视为眼中钉,经常虐待他。即使是这样,王祥对继母依然很孝顺。中国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叫作“卧冰求鲤”,主人公就是王祥。在一个冬天,王祥的继母忽然说想吃新鲜的鱼,于是王祥就来到河边捉鱼,但当时河面已经封冻了。王祥就赤身裸体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忽然间冰面裂开,从裂缝中蹦出两条鲤鱼。乡亲们纷纷惊叹,认为这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上苍。这个故事显然经过了后人的渲染加工,不过王祥作为一名孝子,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按照当时的价值观标准,他的孝顺格外可贵。因为人们对亲生父母的孝顺,主要是出于天性,而王祥对虐待自己的继母都如此孝顺,这更多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主动遵守。请注意,“孝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属于个人道德品质,但在当时,“孝顺”是具有政治含义的。从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所以,察举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王祥对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收获了很高的道德声望,以至于有人请他出来做官。曹丕建立魏国以后,徐州刺史吕虔聘请他做了别驾,这相当于刺史的秘书,权力很大。王祥很快就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歌颂。王祥的政绩使他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从此一帆风顺。转眼三十年过去,他最终做到了司空的高位。王祥除了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声望,还做出了一项贡献,那就是他为王氏家族留下了顺应时代大势的政治策略,这被后人概括为八个字:“与时推迁,平流进取。”所谓“与时推迁”,就是顺应时代大势,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光大家族的门户。所谓“平流进取”,就是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我来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王祥八十岁那年,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就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面对改朝换代,王祥的态度很有意思。一方面,他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像某些大臣那样,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他表面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但在司马炎想要利用他的声望,封他为公爵的时候,他也没有拒绝。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王祥越是摆出中立的清高姿态,司马炎就越是需要利用他的道德形象来为自己服务。不过,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马氏的亲信,并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所以一直低调从事,一再请求退休,终于获得批准。三年以后,他就去世了。王祥以身作则,为琅邪王氏留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既要抓住时机,又要谦虚低调。这看上去或许存在道德瑕疵,但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声望,无论是谁掌握最高权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王祥留下的策略,是在士族政治中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唯一法门。王祥使琅邪王氏开始成为士族的一员,他的孙辈中又出现了两位佼佼者,王敦和王导。正是在这兄弟二人手上,琅邪王氏走上权力的巅峰,创造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种局面被称为“门阀政治”。

5

司马家族篡夺了曹魏政权,统一了三国,这就是所谓晋朝,晋朝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司马家族喜欢近亲结婚,导致后代有很多傻子,其中就包括“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朝政混乱,国力不振,三国时代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异族纷纷起兵攻入中原,是为五胡乱华,那是华夏最悲催的日子,以至于史书都不愿意记载。

6

晋朝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出名,因为前期是三国,后面是南北朝。

西晋统一时间短暂,而且名声不好,内乱不断,最终五胡乱华使得西晋灭亡,中国进入漫长的乱世。

东晋偏爱江南,但是对南方开发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南北分治,阻碍了统一,不利于中国长期发展。

总而言之,晋朝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名声不好,所以人们了解不多。

7

两晋,朝代更迭迅速,少数民族占领中原大地,羯族,氐族,匈奴非常残暴,也许这也是他们能灭亡的原因。野蛮,暴力,杀怒,斗争是那时代的写照,一个黑暗的时代、人们看不到希望、能吃上饭就感觉非常幸福。因为连年的战争百姓无地可种,能种地的也没有壮丁,所以出现大批的流民,前呼后喊,叫妻唤儿的大批妇孺弱行走景象时常发生。从皇帝建国、地方军间割据称雄,到土匪占山为王、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也丧失了大量人口。少数民族没有文明、只有杀怒,在这样的统制下情况可想而知, 那样的乱世、延生了许多的英雄,也留下许多的故事。

8

晋朝,上乘三国,下启南北。晋朝又分为东、西两晋。

西晋,没什么好说的。做为结束三国出现短暂的大一统王朝,西晋的建立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东汉后期的翻版。作为一个新的王朝,多少都会去改善或解决前朝所遗留的问题以及前朝毁灭的原因。东汉末年便是由于中央无作为无能力,地方势力崛起军阀割据,形成了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局面。西晋由于是司马炎夺取曹魏的成果,为了防止此事再次发生,同样也为了稳固司马家的政权,西晋建立初期便分封诸王,这也为日后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再到后来司马炎屡出昏招,加剧各方矛盾。最后随着司马炎去世,继任晋惠帝痴呆不任事,外戚杨氏、贾后相互夺权,皇权衰落各方矛盾激化,随后酿造出了"八王之乱"与之后的五胡乱华。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立朝37年。

东晋,作为晋朝的延续,是由西晋宗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的政权。东晋也可以看作皇室、门阀、流民之间相互争斗制衡的朝代。内部力量不团结,致使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由于北方长期处于大规模战乱当中,致使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东晋偏南南方,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南北经济开始改变

东晋的局面也是比较混乱的,当然相对于北方那要好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东晋的文人为摆脱当下的局面,明哲保身,大多数寄情于山水、诗词歌赋中。致使东晋的文学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包括我们熟知的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便是众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即兴挥毫而成。《桃花源记》的作者,田园诗人陶渊明,均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不管是《桃花源记》还是其"种豆南山下"的其他诗词,皆是表达作者想要远离纷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东晋的社会也不是特别的安稳。当然还有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背景也是发生在东晋时期,剧情大多数人都知道就不细说了,也是对当时的社会的一种反抗吧。

东晋时期的宗教文化也在当时的环境下得到飞速的发展,一方面是东晋流行清谈之风,另一方面也是人民需要一种寄托吧,侧面也能反应出当时东晋的社会情形。

9

作为姓刘的,对于晋朝那可是恨到骨子里了!你说你抢了我们的江山,你好好治理那也行吧。但你选个傻子做皇帝,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结果却便宜了游牧民族,五胡乱华差点没把汉人给灭族了!然后躲到南边,做了傀儡,“王马共治天下”,也算留下的大笑话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